《孙子兵法》的“为将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8:17
《孙子兵法》的“为将之道”
《孙子兵法》关于“为将之道”的思想和论述,对于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军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一、强调“五事”,把“将”的作用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把它作为战争条件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之一,作为衡量战争胜负标准的“七计”之一(“将孰有能”《计篇》)。在《谋攻》篇中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在《作战篇》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将帅的作用和地位“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在《地形篇》中还把军队失败的六种类型归咎于将,即“故兵败有走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认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确立“宁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以及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第一战斗力的观念,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用“将”的五条标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选将用将,做一个“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将帅,历来被作为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孙子在《计篇》中把选将用将的标准概括为五条,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要求指挥员既要有“智”,还要有“勇”;既要求他们“知彼知己”,还希望他们是 “善用兵者”(《谋攻篇》);既要求将帅有冷静的头脑,做到“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提出“将不可愠而致战”(《火攻篇》)。未来战争中,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多地反映在科技特别是人才的较量,这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是集军事知识、技术、管理于一身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三、要求将帅不墨守成规,注重培养创新本领
将帅要善于谋形造势、随机应变,是《孙子兵法》通篇所追求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要求将帅要根据有利因素的不同,而机动改变对策;“故能而示使不能,……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计篇》),说明作战制胜的要领需要灵活处之,不可能事先传授;“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借用声、色、味、战的变化无穷,强调善于用兵之人,变化如日月运行、如四季转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提示取得胜利的办法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不会一成不变。这就启示我们,注重创新,培养“通于九变之利”的高素质人才。
四、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
孙子在《计篇》中,将为将之道概括为“智、信、仁、勇、严”,其中“仁”和“严”,就点明了作为将帅既要有“仁爱之心”,又要有严明的军纪。他在《行军篇》中也指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这集中反映了孙子对将帅要坚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为核心的治军思想。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要处理好奖赏与惩罚、教育与纪律、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钢铁般的组织纪律等之间的关系。既要“令之以文”,真正关心爱护部属,“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用爱护子女一样的爱心和爱护眼睛一样的细心去真心对待部属、爱护士兵,不断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达到“令民与上同意也”、“上下同欲”的目的,才能达到“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俱死”的境界。又要“齐之以武”,坚持依法从严治军。孙子在《计篇》中指出:“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并说“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现代战争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这就更要求我们强化依法从严治军的意识,维护军法的严肃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用严格的法规和铁的纪律规范部队的行动,确保军队高度的集中统一,确保未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