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观察 罗马教皇的引语风波:谁的邪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1:41
2006年9月12日,衣锦还乡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在访问母校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时,发表了题为《信仰、理性和大学:记忆与回顾》的演讲。在1969-1976年期间,俗名约瑟夫·拉青格的教皇曾担任过该大学的神学教授。
在演讲中,教皇援引14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二世的话说:穆罕默德带给世界的只有“邪恶与非人道”。此言一出,在全球,尤其是伊斯兰世界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伊斯兰国家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谴责教皇对伊斯兰教的“诋毁”。目前该风暴还在蔓延之中。
谈到引语风波,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威廉·格拉罕姆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访问时指出,“一般而言,设想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是非常天真的。在任何一个时期,所有宗教传统,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宗教传统,在他们的信徒中的表现方式都差异极大。只此一端,我们就不应该将一个宗教或一个人群简单化的归纳为善或恶,理性或非理性。”
美国乔治敦大学专研伊斯兰历史的教授伊冯妮·哈德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引语事件表明,数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伊斯兰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多少改变。在一般情况下非常注重政治正确的西方,在与伊斯兰和穆斯林打交道时脑中却少了这根筋。”
蓄意伤害VS无心之失
对教皇在演讲中引用拜占庭皇帝的观点,格拉罕姆表示不解:“教皇引用曼努埃尔二世的观点十分不妥。鉴于他在德国的演讲中主要想讨论理性在宗教中的作用,而不是伊斯兰和基督教的关系,因此,这段引语尤其显得突兀。我们不可能知道他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研究基督教早期历史的美国知名神学家、美国圣母大学教授布莱安·达利赞同格拉罕姆的看法。他指出,教皇是想同他以前的同事探讨宗教信仰和理性的关系。他试图证明信仰和理性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
他想强调大学保留神学系的必要性,并不想对伊斯兰的政治和宗教行为进行评判。在演讲的最后,他指出,当今时代神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不是否认理性带来的成就,而是与理性进行全面接触。
“导致争议的根源是外界对教皇要表达的思想发生了误读。”达利对《华盛顿观察》周刊指出,在演讲中,教皇提到曼努埃尔二世与一个波斯学者关于伊斯兰教的对话,只是想证明理性和信仰的相互依赖关系。他想说:不理性的行为有悖上帝的本意。不论是谁,他想让人产生信仰,只能通过他雄辩的口才及晓畅的推理,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威胁。
“不幸的是,现在大家关注的只是教皇在演讲中引用的有关对伊斯兰教的批评,而忘掉了教皇发表这番演讲的主旨,”达利指出。他不知道教皇的演讲稿是经过哪些程序最后确定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梵蒂冈显然出现了判断失误。
达利指出:“鉴于目前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紧张关系,梵蒂冈有关人士的警觉心应当更高一些,提醒教皇不要发表即便是貌似批评伊斯兰教的言论。当然,教皇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神学教授,他应该认识到,即便他就一个普通的题目发表一番泛泛的讲话,也会受世人瞩目。”
美国杜克大学神学院基督教历史教授大卫·斯坦梅茨也说,如果教皇发表这些言论时,没有教皇身份,只是一个神学教授,除了演讲的现场听众之外,没有人会特别关注。但作为教皇,不论他在什么地方公开发表意见,注定会引人注目。
“我认为他没有想过要冒犯任何人,他相信他在雷根斯堡大学的听众有洞幽查微、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他忘记了一般人,尤其是穆斯林会如何反应。他可能没想到,在经过一些人的过滤和演绎之后,穆斯林会将14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二世的观点等同于21世纪的教皇的观点,”斯坦梅茨告诉《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斯坦梅茨指出,英国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万·威廉姆斯因为仍将自己当成牛津大学的教授,在发表言论时口风不紧,也经常陷入教皇现在面临的类似困境。
与基督教学者对教皇的温和批评比较起来,研究伊斯兰的学者对教皇的批评更严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美国特拉华大学国际关系和伊斯兰政治思想助理教授摩蒂塔·柯汉认为,教皇并没有将自己的演讲当成一个学术演讲。
“自1981年起,本笃十六世就担任梵蒂冈教义部部长,比较保守,重视天主教的传统。教皇对其他的宗教看法一向就非常负面,缺少宽容之心。比如,在担任教皇之前,他就曾经将佛教贬低为一个意淫的宗教,” 柯汉告诉《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他指出,教皇还认为欧洲属于基督教大陆,因此反对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加入欧盟。
哈德也指出,因为教皇在演讲中没有澄清他对曼努埃尔二世言论的看法,因此很难判断这是教皇的无心之失,还是他真的借曼努埃尔二世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
谈到曼努埃尔二世对伊斯兰教的批评本身是否准确时,格拉罕姆指出,“把伊斯兰描述为邪恶、不人道的是中世纪的一个拜占庭皇帝,而不是教皇。当然,拜占庭皇帝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甚至是大多数的穆斯林。”
柯汉则提醒人们,在评价曼努埃尔二世的有关言论时,人们不应忘记,当时曼努埃尔二世正与伊斯兰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达利指出,听说过教皇在演讲中引用的那本书的人非常少,“该著作也是最近才印刷出来,是一个专供学术研究的版本,绝大多数大学图书馆可能都没有收藏。这本书算不上一个主流宗教间的对话。教皇引用这本书的内容,是因为它有趣但不广为人知。”
本笃十六世道歉了吗?
引语风波爆发之后,鉴于穆斯林世界的强烈反应,本笃十六世已经三次表示歉意。9月17日,本笃十六世于梵蒂冈布道时,特别表明曼努埃尔二世之言不代表他本人的观点,也对他的发言在全球引发骚乱,激化宗教冲突,表示遗憾。达利认为要判断教皇的道歉是否有诚意比较困难,但人们对教皇演讲的反应有些失控,这让教皇十分害怕。
“我认为如果他知道后果的话,他事先会修改演讲稿,”达利指出。
但柯汉指出:“本笃十六世并没有承认自己错了,只是对冒犯穆斯林感到难过。言外之意,就是如果穆斯林对他的讲话生气,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因此,他没有真正道歉。政治家都是非常自负的,因此不道歉可以理解。但宗教人士不该太要面子,而本笃十六世却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
哈德也指出,教皇只是对他的讲话触犯了穆斯林感到抱歉,对他的讲话本身是对是错没有任何表示。“但问题在于,如果只是在作学术演讲,他能认错吗?”
对于穆斯林不依不饶、不认可教皇的道歉,柯汉也给予了辩护。他认为穆斯林如果这次没有反应,还不知道教皇下次会发表什么更离谱的高论。他认为教皇的观点在基督教徒中不是绝无仅有。比如,在去年年初丹麦有关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风波中,丹麦女王也发表过冒犯穆斯林的言论。
同时,柯汉也认为教皇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最多只会在以后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更讲究技巧罢了。
“这个风波的一个后果是,以后教皇可能不会亲自起草他的演讲稿了,”柯汉调侃道。
酝酿中的世界宗教大碰撞
对这场风波的大背景,柯汉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指出,因为欧洲的基督教徒对宗教的兴趣日益淡漠,教会在欧洲的影响力江河日下。“相比之下,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穆斯林对他们的宗教非常虔诚,这让许多欧洲人坐卧不安”。
哈德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穆斯林对教皇的讲话反应会如此强烈。她指出,穆斯林反响激烈是因为有人对他们的宗教、他们的先知、他们的宗教理解进行不间断的攻击。
“此外,穆斯林的反应也表明他们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伊斯兰政策非常不满。全球反恐战争,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以及美国对以色列的偏帮,都让穆斯林非常生气。在纳粹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事情上,天主教会做出了努力,寻求犹太人的谅解。但在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问题上,天主教会并没有寻求过穆斯林的宽恕,”哈德指出。天主教会在二战时对纳粹屠杀犹太人一事采取中立、不干涉的立场,曾引起许多犹太人的怨愤。在15世纪时,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曾经强迫居住在西班牙的穆斯林改信天主教,否则驱逐他们出境。
此外,柯汉认为,在攻击伊斯兰教时,梵蒂冈应该考虑自己的声誉并不完美。他指出,天主教教士的性丑闻、天主教会在卢旺达的人权纪录都是梵蒂冈在批评伊斯兰之前应该反省的问题。
达利对穆斯林的这种看法表示沮丧。
“现在教皇的演讲被曲解为教皇或基督教对伊斯兰的仇视,对此我像西方的许多人一样,感到十分沮丧。说到宗教暴力,伊斯兰教中有,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中也有。以宗教为名发动的暴力不是伊斯兰教的问题,而是宗教问题。在西方和伊斯兰之间的论辩大战中,双方都掌握有许多不利对方的证据。当今形势下,要通过引用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攻击对方,而不考虑前因后果,是十分危险的,”达利指出。
达利说:“这场风波表明,不同宗教间的传统和文化是如此隔离,相互了解是如此之少,以至于不管任何一方发表什么言论,都极易被另一方看成是负面的评价,导致人人喊打的局面。现在传媒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宣传,要求我们在发表看法时要格外小心,不要煽情。”
格拉罕姆也对教皇发言风波的激化表示担忧。但他不忘强调,目前这场风波不能表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想透过这件事来概括伊斯兰或基督教的本质,将大错特错。
同理,也不能引用一个拜占庭基督教皇帝数百年前发表的生僻讲话,来描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格拉罕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