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应该看的书与 先进的问题--前进的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2:10
人一生应该看的书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第1部 《经济表》 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
第2部 《国富论》 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
第3部 《人口原理》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
第4部 《政治经济学概论》 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
第5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
第6部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
第7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
第8部 《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
第9部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
第10部 《政治经济学理论》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
第11部 《国民经济学原理》 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
第12部 《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 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
第13部 《资本与利息》 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一1914)
第14部 《经济学原理》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
第15部 《利息与价格》 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
第16部 《财富的分配》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
第17部 《有闲阶级论》 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
第18部 《经济发展理论》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
第19部 《福利经济学》 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
第20部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
第21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
第22部 《价值与资本》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
第23部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奥地利1899—1992)
第24部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一)
第25部 《丰裕社会》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1908—)
第26部 《经济成长的阶段》 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
第27部 《人力资本投资》 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国1902—1998)
第28部 《资本上义与自由》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12—)
第29部 《经济学》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1943—)
第30部 《经济学原理》 格里高利·曼昆(美国1958—)
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
第1部 《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国1894—1976)
第2部 《金融炼金术》 乔治·索罗斯(美国1930—)
第3部 《漫步华尔街》 伯顿·马尔基尔(美国1933—)
第4部 《克罗淡投资策略》 斯坦利·克罗(美国1928—)
第5部 《艾略特波浪理论》 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美国1949—)
第6部 《怎样选择成长股》 菲利普·A·费雪(美国1908—2004)
第7部 《投资学精要》 兹维·博迪(美国1943—)
第8部 《金融学》 罗伯特·C·莫顿(美国1944—)
第9部 《投资艺术》 查尔斯·艾里斯(美国1941—)
第10部 《华尔街45年》 威廉·戴尔伯特·江恩(美国1878—1955)
第11部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约翰·迈占(美国1912—1987)
第12部 《笑傲股市》 威廉·欧奈尔(美国1933—)
第13部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约翰·墨菲(美国1934—)
第14部 《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 埃德加·E·彼得斯(美国1952—)
第15部 《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 詹姆斯·P·奥肖内西(美国1931—)
第16部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美国1944—)
第17部 《专业投机原理》 维克多·斯波朗迪(美国1952—)
第18部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 沃伦·巴菲特(美国1930—)
第19部 《交易冠军》 马丁·舒华兹(美国1945—)
第20部 《股票作手回忆录》 爱德温·李费佛(美国1877—1940)
第21部 《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 吉姆·罗杰斯(美国1942—)
第22部 《世纪炒股赢家》 罗伊·纽伯格(美国1903—1999)
第23部 《一个投机者的告白》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德国1906—1999)
第24部 《逆向思考的艺术》 汉弗菜·B·尼尔(美国1904—1978)
第25部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范·K·撒普(美国1945—)
第26部 《泥鸽靶》 弗兰克·帕特诺伊(美国1967—)
第27部 《贼巢》 詹姆斯·B·斯图尔特(美国1951—)
第28部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希勒(美国1946—)
第29部 《伟大的博弈》 约翰·斯蒂尔·戈登(美国1944—)
第30部 《散户至上》 阿瑟·莱维特(美国1931—)
30部必读的管理学经典
第1部 《科学管理原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1856—1915)
第2部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马克思·韦伯(德国1864—1920)
第3部 《经理人员的职能》 切斯特·巴纳德(美国1886—1961)
第4部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法国1841-1925)
第5部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埃尔顿·梅奥(美国1880—1949)
第6部 《企业中人的方面》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1906—1964)
第7部 《个性与组织》 克里斯·阿吉里斯(美国1923—)
第8部 《如何选样领导模式》 罗伯特·坦南鲍姆(美国1915—2003)
第9部 《管理决策新科学》 赫伯特·西蒙(美国1916—2001)
第10部 《伟大的组织者》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1914—)
第11部 《管理的新模式》 伦西斯·利克特(美国1903—1981)
第12部 《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美国1931—)
第13部 《让工作适合管理者》 弗雷德·菲德勒(美国1922—)
第14部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斯坦利·E·西肖尔(美国1915—1999)
第15部 《再论如何激励员工》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美国1923—2000)
第16部 《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1924—)
第17部 《经理工作的性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拿大1939—)
第18部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彼得·杜拉克(美国1909—)
第19部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美国1908—1984)
第20部 《杰克·韦尔奇自传》 杰克·韦尔奇(美国1935—)
第21部 《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美国1947—)
第22部 《Z理论》 威廉·大内(美国1943—)
第23部 《转危为安》 爱德华兹·戴明(美国1900—1993)
第24部 《总经理》 约翰·科特(美国1947—)
第25部 《追求卓越》 托马斯·彼得斯(美国1942—)
第26部 《领导者:成功谋略》 沃伦·本尼斯(美国1925—)
第27部 《巨人学舞》 罗莎贝丝·摩丝·坎特(美国1943—)
第28部 《第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美国1947—)
第29部 《企业再造》 迈克尔·汉默(美国1948—)
第30部 《基业长青》 詹姆斯·柯林斯(美国1958—)
20部必读的修身处世经典
第1部 《道德经》 老子 (中国·先秦生卒年不详)
第2部 《圣经》 基督教经典
第3部 《论语》 孔子 (中国·春秋公元前55l-前479)
第4部 《孟子》 孟子 (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古罗马121-180)
第6部 《荀子》 荀子 (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30-前230)
第7部 《庄子》 庄子 (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第8部 《道德箴言录》 拉罗什福科(法国1613-1680)
第9部 《颜氏家训》 颜之推 (中国·南北朝531-591)
第10部 《人生论》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561-1626)
第11部 《家范》司马光 (中国 ·北宋1019-1086)
第12部 《智慧书》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西班牙1601-1658)
第13部 《世范》 袁采 (中国·南宋?-1195)
第14部 《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唁兰克林(美国1706-1790)
第15部 《小窗幽记》 陈继儒 (中国·明代1558-1639)
第16部 《蒙田随笔》 蒙田 (法国1533-1592)
第17部 《菜根谭》 洪应明 (中国·明代生卒年不详)
第18部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中国清代1811-1872)
第19部 《人性的弱点》 戴尔·卡耐基(美国1888-1955)
第20部 《傅雷家书》傅雷 (中国1908-1966)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第1部 《忏悔录》                  第2部 《贝多芬传》
第3部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  第4部 《巴尔扎克传》
第5部 《我生活的故事》            第6部 《约翰逊传》
第7部 《萨特传》                  第8部 《我的爱,我的自由》
第9部 《居里夫人传》              第10部 《罗素自传》
第11部 《罗曼·罗兰传》           第12部 《我妹妹与我》
第13部 《甘地自传》               第14部 《真爱让我如此幸福》
第15部 《卡夫卡传》               第16部 《牛犊顶橡树》
第17部 《从文自传》               第18部 《拿破仑传》
第19部 《富兰克林自传》            第20部 《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
第21部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第22部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第23部 《苏东坡传》               第24部 《杰克·韦尔奇自传》
第25部 《巴赫传》                 第26部 《华盛顿全传》
第27部 《我毕生的故事》           第28部 《房龙传》
第29部 《无尽的探索》             第30部 《卓别林自传》
20部必读的心理励志经典
第1部 《富兰克林》                第2部 《依靠自我》
第3部 《自己拯救自己》            第4部 《伟大的励志书》
第5部 《致加西亚的信》            第6部 《巴比伦富翁的秘密》
第7部 《思考致富》                第8部 《一生的计划》
第9部 《积极思考的力量》          第10部 《人人都能成功》
第11部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第12部 《与你在颠峰相会》
第13部 《人性的弱点》             第14部 《唤醒心中的巨人》
第15部 《攻心为上》               第16部 《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17部 《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   第18部 《平地而起》
第19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第20部 《邮差弗雷德》
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
第1部 《道德经》                  第2部 《鬼谷子》
第3部 《管子》                    第4部 《论语》
第5部 《孙子兵法》                第6部 《荀子》
第7部 《韩非子》                  第8部 《战国策》
第9部 《人物志》                  第10部 《贞观政要》
第11部 《反经》                   第12部 《资治通鉴》
第13部 《三国演义》               第14部 《菜根谭》
第15部 《智囊》                   第16部 《三十六计》
第17部 《曾国藩家书》             第18部 《厚黑学》
第19部 《君主论》                 第20部 《战争论》
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
《几何原本》                       《天体运行论》
《心血运动论》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自然史》                         《物种起源》
《昆虫记》                         《人类的故事》
《鸟与文学》                        《所罗门王的指环》
《菌儿自传》                        《趣味地球化学》                                            《寂静的春天》                      《从一到无穷大》
《双螺旋》                          《黑猩猩在召唤》
《物候学》                          《细胞生命的礼赞》
《自私的基因》                      《啊哈!灵机一动》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古海荒漠》
《混沌:开创新科学》                《时间简史》
《皇帝新脑》                        《西方科学的起源》
《魔鬼出没的世界>                   《万物简史》
《数字化生存》                      《生命的未来》先进的问题--前进的动力
李淼
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天才爱提问题。这似乎成为了天才的一个共同特征。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都是“不讨老师喜欢的学生”,因为他们的问题千奇百怪,刁难得老师无法回答。我想,老师之所以讨厌他们,其原因大概是解释已有的问题更简单、更方便,有现成的结论直接引用,不必劳心费神吧。
“老师”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说轻点,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说重点,对下一代的未来不负责任,阻止了社会的进程。
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这是二种对立的力量:“老师”的思维严重地抑制了“天才”的成长,而“天才”的问题则推动着时代巨轮的前进。
认识巳有的问题是把下一代变成正确的傻子,回答未知的问题是帮助他们开拓未来。
“学”是跟着前人的脚印走,“问”是引领着后人走。
“学”是回顾过去,实现传承;“问”是展望未来,推动进步。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信仰这样一个真理:问比学更加重要。
问题有落后与先进之分,落后的问题产生落后的结果,其意义与价值有限。
先进的问题产生先进的结果,其创造力无穷,其价值无限。
如果问题是:如何生一堆火烤肉吃?那么其结果的意义如同钻木取火般原始。
如果问题是:如何开发月球,那么其意义和价值,也许会引发人类生存方式革命性的跨越。
我们的社会是靠问题的进步而进步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这个问题是哲学诞生时,相对于其水火不容的对手--宗教而提出来的。
对宗教的信仰,是人类还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盘古蛮荒时代,由于对大自然的洪水猛兽无能为力,而寻找一种精神诉求、寄托与慰藉而开始的。
但仍然是人类有了智能才产生了宗教。
宗教围绕着这些精神诉求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相对于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动物时代来说是先进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批判了宗教的这一系列问题后,推动了社会的巨轮又向前飞跃了一大步。
科学从此有了更优良的生态与肥沃的土壤。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几百年前哲学与宗教斗争的这个基本问题上,不但自己不前进,还要挖掘好下一代的坟场。
社会需要先进的问题来驱动它前进!
《科学思维法》应时代的强烈呼唤而诞生。
《科》首先承认《哲》的基本问题是正确的,但正确并不代表先进。先进比正确有着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人们所要求的不仅仅是正确,我们更需要先进。
月亮是圆的,这是正确的,但是这是一个正确的、落后的问题,因为新时代要求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开发月球?
《科》提出的问题是在《哲》这个正确的问题上朝先进性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科》提出:人如何思维才科学?我们该如何科学地(不仅仅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围绕着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至关重要的、哲学上只是喊了喊口号而没有具体展开的先进问题,一一地展开了,并且科学地解决了:
一、基础概念该如何科学地建立?
从《科》与《哲》的基础概念的内涵本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科》的先进之处:
《哲》的两大基础概念:
1.物质--客观实在。(实事求是,可以认识)
2.意识--物质在头脑中的反映。(人就像镜子,客观反映强,能动反映弱)
《科》的三大基础概念:
1.物质--客观实在。(实事求是,照实判断)
2.事物--抽象规定。(主观能动,按需取舍)
3.矛盾--我们的具体需要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客观联系,一分为二,辩证思考)
《科学思维法》三大基础概念的科学建立,实际上是将哲学对世界的两分法改造成三分法,并对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重新定义和界定。以对世界三分(物质、事物、矛盾)的科学理论做为“科学思维法”的三大原理,这样就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体系的建立,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哲学与思维之间的距离。
二、如何认识世界?《科》的“三大思维方式”中的知性思维的四个步骤,详细地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方法,详细地解释了这四个步骤的意义和作用,其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事物是抽象划分的结果”这一科学结论。彻底的把哲学中的“物质”和“事物”从本质属性上区别开来。这就大大有利于思维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三、如何改造世界?《科》的“三大思维方式”中的辩证思维的四个步骤详细地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改造世界的方法,详细地解释了这四个步骤的意义和作用,其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思维的最高境界是“科学确标”这一科学结论。
四、《科》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高度系统地统一起来。《科》站在前无古人的高度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这二套水火不容的方法论高度系统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套崭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并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示意图》表示出来,
《科》认为:只辩不证是诡辩,只证不辩是顽固不化。这一发现可与爱因斯坦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之成就篦美。因为思维也有其二象性,即静与动。
五、《科》首次提出了日常思维的重要性。《科》认
为:日常思维是总体方式的主力,离开了日常思维,任何思维方式都是无用的。
六、《科》将注重具体情况看做思维的生命线。《科》认为:宏观环境好,微观环境不一定好,反之亦然。影响事物进展和矛盾转化最核心的要素是具体情况。凡是脱离具体情况思考问题的人都是天马行空式的空想家。即使是理想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七、《科》的辩证思维中首次提出了求法归求法,决策归决策这一先进的思维过程理念。《科》认为:求法阶段,如果过早地介入具体情况思考,思维的双翼就会套上沉重的枷锁。很多高功率的相应办法就不会被我们的思维搜索到,而具体思考的决策阶段则务必依照具体情况严格照实判断,一点也不能忽视具体情况。
八、《科》首次提出了问题转化与科学确标这二大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科》认为:要实现随我所欲的目标而解决矛盾,在必要条件不具备或对抗性矛盾过于恶化的情况下,人们暂时的无能为力是常有的、不奇怪的。普通人经常犯的错误是目标固定,而人们能具以实现目标的条件往往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科》认为:如果能做到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学确标,智慧将会变得万能!
九、《科》指着逻辑思维的鼻子说:你不可靠!
《科》认为:逻辑只在特定的时空内有效,时空拉长,逻辑是无能为力的。死扣逻辑的人,常常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其结果常常是唯心的,不利于指导实践。
十、《科》首次提出了“办法该如何想”和“办法该如何实施”才科学这一先进问题。
《科》的主体部分可一言以蔽之:“它是想办法的办法”。《科》紧紧地围绕着这个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而又重要无比的问题展开层层论述:相应办法,具体办法,科学方法。使我们能科学地“想办法”和“用办法”。
《科》这套方法论系统之周密、之先进,堪称“国际国内领先级的方法论”!
……
我们需要正确,但我们更需要先进!
所以,我相信:《科学思维法》将会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可,被大众所掌握,进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思维法》(通俗版) 前言
有人以为,思维方法高不可及,这是一种错觉。其实,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思维方法人皆有之,只不过有科学与否而已。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对待和处理不同的问题、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所用的思维方法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不可证实就不叫科学,不可操作就不叫方法。“科学思维法”必须切实可行。
世上的真理总是朴素的。
《科学思维法》到底阐述了什么内容,它与现存的各类哲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种方法是否真正科学?
我们不妨打破沙锅问到底。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就是规律;某些分子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这也是规律;我们能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创造规律和改变规律,这还是规律。
人类思维是世间最最绚丽的花朵。
谁都希望自己充满智慧,然而,谁不怀疑自己的智慧?这是一个怪圈。人们为了冲破这个怪圈,便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逻辑,鲜活的生命钻入了逻辑的窟窿,这就又走进了另外一个怪圈。
在心灵深处,人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逻辑思维只能从已知知未知,从所见知所不见。因此,我们不能把现行的逻辑当作智慧的象征。要使我们的头脑充满智慧,我们还须走出逻辑的怪圈,认真地探讨、努力地掌握、正确地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的思维需要不断地革命。
辨证法直言:不同的时空各种事物的性状是不同的;唯物论正告:此时此刻它就是这个样。我们到底信谁呢?还是马克思最聪明--他把唯物论和辨证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此,人类的哲学思维开始进入了科学的轨道。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人们追逐着哲学风采,与此同时,也深刻领悟了哲学的弊端,哲学渐渐地出现了危机。一谈起哲学,好多人都不感兴趣,直摇头。原来哲学与思维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哲学。正确地认识世界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全在于改造世界。中华民族应当在哲学思维领域,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了这种想法,我就立志探讨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想缩短哲学与思维的距离。面对这个望而生畏的话题,我只能把成败得失抛之脑后,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作为人生的乐趣。
但是,要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并非易事,要验证己有的思维方法是否科学也就更难。因为,这需要时间和实践。
实际上,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简单的。
论述日常思维,需要大堆的文字,其实,人人都是日常思维的高手(包括出世的婴儿)。文字实在太笨,无比灵活的思维方法写在纸上还能“活”吗?我们的思维必须真正地“活”起来。
多余的文字易使我们的眼睛疲劳,《科学思维法》文字背后的内容是精彩而鲜活的。我们一定要把文字背后的东西看清楚。
有些问题,看似深奥,其实不然。
现成的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联系实际予以验证,再经过反思琢磨而批判地吸收。随意肯定或肆意否定,都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思想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思想得不到及时地纠正。善于自我批判的人比怕犯错误的人聪明百倍。
本书想要告诉世人的,不是思想的成果和思维的结论,它所描述的正是思维的方法。
我们应当怎样思维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呢?这是《科学思维法》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学习研究活动,越是接近于这个问题的实质,我们就越能把握科学思维法的真谛。
作者 黄建明
《科学思维法》(通俗版)目录
第一章 科学思维法的原理…………………1
1.抽象的世界
2.具体的矛盾
一、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1.自动转化
2.能动解决
3.时空条件
4.防败求胜
5.辩证思维的意义
二、物质是可以认识的……………………35
1.关注需求
2.超越逻辑
3.深化感觉
4.开发智能
5.知性思维的艺术
第二章 科学的思维方法
1.思维方式现代化
2.思维过程具体化
一、怎样科学地认识矛盾……………112
1.辩证思考
2.分析研究
二、怎样研究解决矛盾的办法…………123
1.随意理想
2.把握全局
3.求创结合
4.问题转化
5.切实找到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
三、怎样科学地解决矛盾………………145
1.调控时空
2.抓住要害
3.辨证决策
4.科学确标
5.正确执行解决矛盾的根本方针
四、怎样正确地认识事物………………168
1.根据认识的目的
2.依据实际的情况
五、怎样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187
1.全面地舍
2.深刻地究
六、怎样尽快地认识事物………………201
1.善于学习
2.勇于探索
七、怎样弥补人的认识机能的缺陷……230
1.弥补缺陷
2.提高素养
八、怎样对待认识过程中的必然错误…252
1.正视错误
2.改正错误
第三章 科学思维法的作用………………279
1.认识世界
2.改造世界
一、提高工作效率………………………296
1.科学的斗争观
2.日常思维的作用
3.工作是斗争的主体
二、增大智慧能量………………………326
1.精湛的智慧
2.奋斗的乐趣
3.智慧的精华
4.自我价值最大化
后记………………………………………348
《科学思维法》(通俗版)后记
任何时候都有三种人:
有的人在平淡无奇的景况中生存。
有的人在顺利的大道迅跑。
有的人在失败的逆境中挣扎。
但谁敢保证自己的一生只经历一种情况呢?
谁都渴望上帝能给自己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东西离你很近很近,可靠的上帝就是你自己,自己的思维决定自己的出路。
能写这点文字,的确是我的特大荣幸。但又犯难,因为,我在此之前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更没有在任何出版物上留下一个文字,而且实在不爱写作。
我问作者,这么好的书,为何不找一个知名人士来写后记呢?
作者说:“我了解你,你能写好。”
这话真诚、朴实,饱含着信任。
凭着这一点,我欣然答应。
我和黄建明都是小学教师,都是小人物。但是,三十年来,黄建明孜孜以求,以小人物挑战大学问的胆魄著书立说,以独特的视角向传统哲学发问,以消除天下愚昧为己任,在他那宽阔的内心世界毅然树起了智益天下的旗帜,真可谓心志高远。
我终于明白了,人的自我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小人物也可谋大业,关键在于立何志向。
黄建明高中毕业时仅16岁,他家境贫寒,由于自己体弱多病,根本不能胜任农村那些沉重的劳动。于是他想到了智慧脱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被书中前言里的一句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力量无比的精神源泉”深深地触动。
他想用哲学拯救自己。
人人都有自己的实际,谁都面临着自己的困难,谁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那么人的出路到底在那里呢?带着这个问题,他决心认真研读自己能找到的哲学书籍,在钻研传统哲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哲学与思维还有距离。于是就想在哲学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思维之路,去通往成功的殿堂。他坚信思路决定出路,立志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成了他一生的追求。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探索,一个真正的科学思维法在他头脑中形成。
为了科学思维法的传播推广,黄建明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度时期,那本用心血凝成的《科学思维法》(精华版)使他负债累累。但是他又凭借科学思维法那种神奇的智慧力量,边写边用,在努力探索、研究、实践科学思维法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家境贫寒到家产百万的人生巨变。
黄建明说:“科学思维法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它不属于个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掌握它、运用它,让它成为人类社会的巨大资本。”
《科学思维法》理当成为家传之书,造福一代又一代。常把《科学思维法》看一看,查一查,它会一生伴你防败取胜,成为思维的向导,行动的指南。
陈寿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二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科学思维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基础上,着眼于消除哲学与思维之间的距离,提出了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适应的思维科学。
《科学思维法》有四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创造性:
《思维方式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知性思维、辨证思维、日常思维的辨证统一。《基本内容简表》展示出“科学思维法”能有效地解决哲学与思维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一个创新。
《科学思维法》找到了人类思维的方框思路图,把辨证思维的科学理念变成可供操作的客观现实。这就是科学思维法的第二个创新。
《科学思维法》首次把知性思维和辨证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知性思维的方式(手段)来完成辨证思维的任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科学思维法的第三个创新。
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
该书的第二章共提出了八个问题,以具体物质与具体需要的辨证关系为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关于思维方法的有关问题,并且实实在在地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供操作的科学思维法。
该书不仅展示了《科学思维法》的科学性,而且为了实现其科学性提出了我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和特质,这就科学思维法的亮点之一。
第三个特点是实用性:
科学的思维方法启示人们,从自身的感觉开始,到科学结论的形成,再到自觉行动所必须的思维过程;并且系统的指出了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人们应当怎样分析、研究、解决的具体思路。
如果采用了这套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就会进入科学的轨道。如果偏离或违背了这个思路,人们的思想就会误入歧途或者导致思维中断,使现存的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这套思维方法,人人可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无论什么都可用这种方法去思考、去解决。这就是科学思维法的实用性。
集中到一句话就是:《科学思维法》指引敲开智慧的大门,成为现代诸葛亮!
第四个特点是时代性:
科学思维法的系统理论,饱含了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时代品质。是思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思维坚持“与时俱进”时代化的需要;是思维创新中国化的需要。
这样一来,《科学思维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时代性强。具有反映事物本质,概括时代特点和揭示历史趋势的方法论意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邓老题词         邓光荣教授简介
邓光荣,1921年生,我国著名的哲学专家,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第一、第二届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央党校工委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优秀共产党员,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共中央党校老教授。2006年12月获中宣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金奖。
科学思维法的三大思维综述
陈 寿 康
目前,有关思维方式的术语和提法很多。比如: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逻辑思维、过程思维、正反思维、媒介思维、综合思维、原则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预见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方式,有着各自的思维角度和侧重点,在某个时段、某种条件下,有它独到的意义和作用。但都只是人的全部思维的一个侧面、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其中任意一种思维方式的内容都不能包括人的全部思维,不能形成思维的完整系统。
科学思维法提出了“人到底应该怎样思维才正确,才科学?”这一关于思维方法的核心问题,并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允许对人的思维整体系统断章取义、故意强化或弱化某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法按人的知、智、行三要素,把思维方式划分为三种:即日常思维、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这样的划分和归纳,囊括了思维的各种方式,把各种有益的思维要素使用在恰当的环节上和适当的过程中。完善了思维可具操作的全部过程。三种思维方式分工协作,就能形成各司其职,适时转换,有机结合,互补其短,共显其长的完整系统。所以我们说它是完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了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和探讨科学思维法,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体会,结合《科》的思维方式示意图,对科学思维法的三大思维作一粗浅的综述。
我们把“思维方式示意图”拆开,就会看到三个图。如下图所示:

① 实践感知   ② 抽象划分   ③ 照实判断   ④ 逻辑推理
A、辩证分析   B、综合比较   C、科学研究   D、具体思考

第一个是空圈图,代表日常思维。我们要能够理解到它有三层基本的意思:一层意思是空白圈表示日常思维天然就有,很自然,很纯真;ABCD和1234与空圈相结合后,日常思维就成了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载体,说明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离不开日常思维,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分割,这是它的第二层意思;三个图结合为一体并不断运转,表示日常思维不仅需要不断吸收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应该不断将“知”“辩”思维的结论转化为行动去执行、去实施,这是它的第三层意思。
第二个是圈里有数字1、2、3、4的图,代表知性思维。它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1、2、3、4”表示知性思维有按顺序、可具操作的四个步骤(见图下第一组文字四步16个字);第二,知性思维的四个步骤分别围绕A、B、C、D旋转,意思是辩证思维四个步骤的每一个步骤的任务,都要由知性思维去完成;第三,它必须围绕辩证思维确定的认知目标去工作,不能脱离目标、脱离辩证思维的指导无目的地认识,知性思维反复循环地工作,能为辩证思维的每一步作出正确的知性判断,供辩证思维抉择使用。
第三个是有字母A、B、C、D的图,代表辩证思维。它也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A、B、C、D表示辩证思维有按顺序操作的四大步骤(见图下第二组文字四步16个字);二是A、B、C、D不断旋转表示辩证思维必须紧紧跟随具体情况的变化,属动态思维;三是图中A、B、C、D处于重要位置,不仅知性思维围绕它旋转,而且由它带动整个图旋转,这表示人的思维应当以辩证思维为最高层次,强调用辩证思维的智慧把握全局,用辩证思维领导和指挥知性思维和日常思维。知性思维的结论是否采纳和运用、日常思维是否执行和实施,以及何时执行何时实施都由辩证思维来决定。
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不仅把“知、智、行”看作思维的三大要素,而且用形象的套图表达了三大思维方式各自的意义、三大思维方式的关系、三大思维方式如何有机结合等科学思维法的重要内涵。真正理解了科学思维法的思维方式示意图,我们就能充分发挥三大思维各自的优势,同时又能让三大思维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显其长,互补其短。以此实现从感知开始到科学结论形成再到实施取胜整个思维过程的具体操作,从而有效地完成知、智、行的具体任务。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分别理解一下三大思维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一、日常思维
我们把人们凭借经验、习惯和技能就事论事地、粗略模糊地处理日常事务的思维方式,叫做日常思维。
从概念内涵看,它主要是用于解决“行”的问题方面的思维方式。
日常思维是三大思维有机体系中的主体和支柱,从婴儿时期天然的低级的日常思维阶段开始,到以后不断吸收了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成果,人的思维逐渐变得高级的各个阶段,日常思维都承担着落实具体行动的任务。
婴儿的日常思维为什么那么天真幼稚?是因为他还没有吸收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成果,缺乏理智。老年人的日常思维为什么那么固执陈旧?是因为他固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习惯,没有继续吸收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成果,让日常思维不断吐故纳新,必然造成老眼光看新问题。
要想我们的日常思维变得丰富、高级,行动起来得心应手;要想把日常思维从天然的初级层次上升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理性的高级层次;要想日常思维与时俱进,永不落拍,就只有不断吸收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成果,明确目的、积累经验、形成技能、养成习惯,时时更新,才能达到不假思索、就事论事、粗略模糊地就能处理好日常事务的境地。
三大思维是相互连接、适时转换、有机结合、不断循环的球状思维模式。(三大思维示意图由于技术问题还不能完全表达三种思维的真正关系和运转模式,以地球为背景只是球状思维模式的象征,转动的圈只能启发我们理解三大思维的相互关系和运转形象。)
下面简单阐述一下日常思维的存在和发展。
刚刚出生的婴儿,是谁教他学会了叫唤?他是否舒服,脸上就会有表现。实际上,婴儿天然的日常思维是很优秀的。
人人都要眨眼,人人都会眨眼,可是谁都不会在每次眨眼之前去想想“为什么要眨眼”和“怎样眨眼”的问题。实际上,眨眼睛是有科学根据的,适时地眨眨眼睛,能够解决眼膜干燥的问题。指挥眨眼的思维方式,正是一种典型的日常思维。
日常思维客观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
单靠天然的初级的日常思维是无法满足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的。
工作是由分析研究的结论转化为的行动。它需要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论作指导。
工作的实质在于有效地发挥机体运动的作用。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与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支配工作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日常思维。日常思维的任务在于支配我们灵活机动地从事一切日常活动。
日常活动是较为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论转化为日常思维的方式去支配行动。否则,人的精神将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工作效率反而低下。
我们应当通过努力的实践,把分析研究的结论转化为熟知的经验、优良的习惯、高超的技艺等加以充分利用。这就是我们对日常思维发展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就事论事是日常思维的主要特点,灵活机动是日常思维的根本要求。因此,日常思维必须接受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指导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工作虽然是种循环往复的活动,但工作的对象和要求、环境和条件时常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注意随时突破经验和习惯对思维机制的束缚,自觉地运用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日常思维加以科学地改造。否则,灵活机动就会成为空谈,智慧能量也就难以发挥。
具有良好品质的日常思维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某个单位招聘干部,考试录用。考法很特别,既不答题也不面试,而是把那些应试者通知到一间无人照管的办公室,用录像监视的方法观看一下每个人到场以后的行为习惯,以此考查个人修养,结果硬是选拔到了优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就是日常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达到比较优秀程度的人才。
二、知性思维
我们把人们采用相对孤立和相对静止的观点具体地认识具体物质的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
从概念内涵看,它是属于认识过程中的静态思维,任务是认识事物,得到正确的知性判断,解决“知”“智”“行”中“知”的问题。
我们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知”,不光是指知这知那、知多知少的问题。它是要根据思维主体认识目的的需要,通过知性思维的具体步骤操作,得到正确的知性判断,为辩证思维直接服务的思维方式。知性思维一经按辩证思维确定的目的去认知、去判断,我们就说知性思维已经具有了智能,因为这时的知性思维所做出的知性判断不仅有用,而且已克服了认知的盲目性而少走了无目性认知的弯路。
要想得到正确的知性判断,就必须遵循认知规律,按科学的具体步骤操作方能实现。
下面对知性思维的四大步骤及其任务和作用作一简述。
无论被动实践还是主动实践,只要有了实践,感知就必然获得。
“实践感知”是知性思维的第一步。
这一步是借助人的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好。愚笨的人被动地实践,聪明的人能动地实践、科学地实践。知性思维的这个步骤,人人会做,又很容易做,但决不可少,而且还需反复与深入。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知具体的现象。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感知到具体的现象,为知性思维后面的环节提供最基础的可供加工的原材料。只有实践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才能保障原材料数量多质量好。
只要我们根据认识的目的,能动地操作实践,那么知性思维的第一步,就已经体现了我们的智能。
我们必须知道,人们所感觉到的任何现象都是多种不同规定的综合。要使我们能够把杂乱无章的感性认识加工成为比较有用的知性判断,我们就必须掌握“抽象划分”的艺术要领。
“抽象划分”是知性思维的第二步。
实践感知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我们的思维必须对它进行整理。到底应该怎样整理呢?我们就从“划分”与“规定”谈起。
关于“划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划分有两个意思:一是区分、分辨、割裂、抽取等意思,这层意思侧重于“分”;二是综合、归类、打包、概括等意思,这层意思侧重在“划”。
为了让“复杂”变得“简单”,世界之大,划为一圈而已;为了让“笼统”变得“清晰”,分子再小,仍可再分再分。为了让“无序”变得“有序”,可区别为颜色是颜色,味道是味道,大小是大小,重量是重量。这些都是我们划分目的性的体现。
“科”要求抽象划分必须根据自己的认识目的而进行。有目的的认识显然比漫无目的的认识更具有目标性,更快捷、更具实效性。
什么叫规定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水刚要结冰的时候,水温是零度,请问零度是没有温度吗?当然不是。这里所说的零度,就是一种规定。零度的水温和零上几度或零下几度之间有何区别呢?前者属水后者属冰。零度成了水和冰的分界线,零上或零下就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对于温度所作的规定。
思维抽象或抽象思维,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认识目的,按照客观存在的具体区别进行划分,为知性思维的第三步提供真真实实的不同规定。这样,才有利于下一步思维进行照实判断。
从同一事物中抽象出多种不同的规定(概念)来,大脑思维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但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动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概念;我们还必须学会转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层次,从多层次多角度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符合我们需要的规定。比如重量、重力、压力、压强……等概念就是根据需要,将相关事物转换了层次和角度抽象出来的不同规定。
我们还可把“抽象划分”和“具体划分”对照起来,这样就更能加深我们对抽象划分的理解。
庖丁解牛,动手动刀,就是具体划分。
我们不动手不动刀,就用思维,不但可把现实中的“牛”划分为皮、毛、骨、肉等概念,而且还可把“牛”与“猪、猫、狗”之类综合起来,概括为“动物”这种概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抽象划分。
说到这里,我还想再说一遍,“抽象划分”是知性思维的第二步。这个步骤操作能力的强弱,能体现我们这一步思维能力的强弱。这个步骤的活动结果,直接影响到知性思维的第三步——照实判断。
知性思维的第三步是“照实判断”。
抽象能力较强的人,他所感觉到的东西不会是笼统的,总是有所区分的。抽象划分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过程。
抽象划分的结果要经过照实判断进行确认,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知性判断。
只要人们对抽象划分的内容进行照实判断,就能具体地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于人们的头脑,就会形成知性认识——判断。任何正确的判断都是具体物质的反映。
照实判断是紧接抽象划分而进行的,甚至可以同时并举。实际上,人们在进行抽象划分的过程中往往会自动作出一些判断来。
所谓照实判断就是要依照实际进行判断,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实事求是。绝不能想当然的乱作结论。如果你不照实判断,那就叫做自欺欺人,后面的思维得到的情报和结论将是假的、不可靠的。所以这个步骤的作用和价值一点也不能低估。
照实判断并非要我们有什么就得判断什么。判断什么我们同样要根据认识的目的。
照实判断本来简单,内涵就是“照实”,但是人们的思想往往会因受到一些人为(包括自我)因素的干扰而偏离正确的轨道。有个故事叫“皇帝的新装”,皇帝游街时一丝未挂,纯真的小孩说:皇帝怎么没穿衣服?这就是照实判断,围观的群众嘴里没说,心里明白皇帝什么也没穿,也是照实判断。可是大臣们却说皇帝的新装真漂亮,这就是趋炎附势的假判断。照实判断是知性思维的第三步,在这一步,我们的思维必须排除各种干扰,真正做到照实判断。
到此,我们回顾一下知性思维的前三步:
第一步实践感知能获得各种各样具体的现象,这个步骤的根本要求是有目的地、主动而积极地实践;第二步抽象划分能将具体的现象抽象和划分出各种不同的具体规定,这个步骤的根本要求是有目的、按需要,换角度、变层次;第三步照实判断能将不同规定之间的关系作出如实判断,即知性判断,这个步骤的根本要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只要以上三个步骤脚踏实地地做好了,知性思维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但是,当实践缺乏条件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已知知未知,从所见知所不见。
“逻辑推理”是知性思维的第四个步骤。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是讲的人们可以根据一些现存的现象来推测或预见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兵书说:无鸟有伏。这里是指人们应当对反常的现象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这种推理,只能推出可能性判断,对于提高我们的预见能力大有益处。但不要以为这种结论是绝对的真理。逻辑推理仅是知性思维的步骤之一,而且它不属于必不可少的环节。
逻辑思维能在特定的时空之内显示自己独有的魅力,只要前提正确,理由充足,推理合乎既此非彼的逻辑规律,其结论就必然与实际相符。它能为人作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判断,使我们的知性思维更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只要我们正确地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逻辑思维就会为我们的知性认识提高效率。如果我们过分地依靠逻辑,只在认知的范围内转来转去,那么现有的逻辑就会把我们带进思维的怪圈,导致脱离实际的空洞推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逻辑的优缺点,并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这一具体的思维步骤。
实践感知→抽象划分→照实判断→逻辑推理,这就是知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四大步骤。知性思维不断运转的过程,就叫“知性判断”。
我们操纵知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得到正确的知性判断(知),从而让它更好地为辩证思维(智)服务。
三、辩证思维
我们把人们切实应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地认识具体矛盾的思维方式,叫做辩证思维。
从概念内涵看,它属于认识过程中的动态思维,任务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在“知、智、行”中是产生“智”和运用“智”的思维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日常思维的存在,更不能停留在“日常思维”的水平。为了便于理解怎样应用辩证思维产生智能,我们不得不把日常思维、知性思维、辩证思维区别开来加以讨论。
本来,“知”“智”“行”不可分离。
这里,我们可把知性思维视为获得“知识”的基本方式;同样,我们把辩证思维看作一种获取“智慧”的思维。日常思维太简单,无须讨论其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懂得,离开了日常思维,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就无法运行。
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不断变换思维的层次和角度,把握动态,面对具体,用动态的和具体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矛盾和解决问题。
认识事物的意义在于进而认识具体的矛盾。
“阳光灿烂,炊烟缭绕。”读到这里,有人认为作者有情要抒。夏日炎炎,几月都没下雨,不说农夫心内如汤煮,就连那些摇扇的王孙们,可能也不大喜好这种阳光灿烂。饥肠辘辘的小孩,看见自家房顶的炊烟如诗如画,然而,环保部门的领导干部,却望着缭绕的炊烟皱眉头。
同样的事物与不同的思维主体的需要相对应,就表现出相符和不符;相同思维主体的需要与不同的事物相对应,也同样有的相符有的不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具体矛盾。这说明,我们对于具体矛盾并不陌生。
辩证思维的第一步叫做“辩证分析”。
说到“辩证分析”,它是特别简单的。一事物与我们的需要相关的方方面面可不少,我们只需认真辨析相关事物的正面和反面,切勿只看一面。我们必须应用科学的矛盾观,看到事物的两面。否则,我们的思维就容易混乱,看问题没个准。在这辩证思维的第一步,我们不能只喊一个“一分为二”的口号。
在这一步,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清晰地认识我们对于该事物的具体需要,明确认识该事物所具有的相应物质哪些与我们的需要相符,哪些与我们的需要相反。
天上下雨,我要出门,这事对我不利,与我们的需要相反;天上下雨,免我浇地,我当然满心欢喜,这事对我们有利,与我们的需要相符。这就矛盾观最简单的例子。
这里强调的是辩证分析的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我们一定要明白它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一些小事,值不值得这样去想,那是另外的问题。这种方法我们必须要熟悉而熟练。
做好这一步,我们脑子里就不再是个空洞的矛盾观。对于具体矛盾的正面和反面我们都必须做到有根有据,这样,辩证思维的第一步——辩证分析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
辩证思维的第二步叫做“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更为简单,一是正反比较,二是大小比较。
所谓正反比较就是将我们的具体需要与客观存在的相应物质直接作比,从而得出相符或相反的结论来。所谓大小比较就是将正反两个方面比谁大谁小、孰重孰轻,具体地得出到底是好是坏的结论来。这样的比较,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因为有了这一步,才判明了矛盾的具体性质。
一件具体的事情,是好是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它不是我们关注的终点。我们必须明白它到底好在哪面和坏在哪里,从而把存在的问题发掘出来,根据我们的需要加以具体的改造。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决矛盾,或者说改变事物的矛盾性。
要想改造事物的矛盾性,就必须找到解决矛盾的科学办法,我们的思维必须深入下去。
辩证思维的第三步叫做“科学研究”。
有人认为:“科学”不是一般人“玩”的。其实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不同于“迷信”和“玄学”之类的东西,它具有符合本质和规律性的内涵。“科学研究”在科学思维法中的意思就是:要围绕“解决矛盾”这个目的,寻求实现目标的办法。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步骤或环节,在辩证思维四大步骤中,它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寻找目标与条件的必然联系的过程。目标与条件的必然联系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石。目标与条件的必然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办法”。
大家知道,小鸡爱吃虫子,那么把小鸡放进草丛,就可除掉虫子;还可以用药物毒、用人工捉等等,都是除掉虫子的办法。小鸡会吃虫、药物能治虫、人可以捉虫,这些都与除虫这个目标有着必然联系,因此,这种必然联系都是相应办法。
科学研究是寻求办法的思想阶段,我们的思维越活越好。在这辩证思维的第三步,我们的思想不受具体情况和具体矛盾的约束,是专想办法的思维过程和阶段。至于这种相应办法可不可用,那是辩证思维下个步骤的任务。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我们的思维极其快乐。我们应依据事物的具体性质,放飞思维的翅膀,高瞻远瞩,尽最大努力找出目标与条件的必然联系,从而得到许许多多解决矛盾的相应办法。
我们必须明白,面对具体问题,如果你已经想了100种相应办法均不可用时,千万别恢心,说不定第101个办法就是你所要找的能用的具体办法。我们还须明白,这100个办法,今天是相应办法,说不定明天就是具体办法;在这里是相应办法,在那里也许就是具体办法。
科学研究,是“想”办法的过程,而具体思考则是“用”办法的过程。
辩证思维的第四步就叫“具体思考”。
所谓具体思考,就是选择、应用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应办法,并将其操作方法一步一步地落到实处。有了这一步的具体实施,矛盾才能得以解决,它是我们思维系统循环的一次终点。
具体思考的过程,既是将分析研究的结论切实用于“实际”的过程,又是依照实际不断进行再次分析研究的过程。而用办法的时候往往又会遇到新问题,我们在此过程中又不得不继续“想”办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必须抓紧时间在具体思考的阶段去面对新的具体问题,认真进行科学研究。那种情况正好说明“具体思考”与“科学研究”也是紧密结合,相互依赖的。
平常积累的办法越多越好,办法越多我们选择办法的余地就越大;转化目标的速度越快越好,找到了适合具体情况的可行目标,我们就有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可行办法;补充条件的思路越宽越好,一切可以利用的现有条件,我们都可考虑怎样把它用上。这三层意思说明:具体思考的阶段饱含着辩证决策和科学确标的无穷智慧。
辩证分析→综合比较→科学研究→具体思考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四大步骤。四大步骤中,前两个步骤是分析比较,认识矛盾的过程;后两个步骤是研究办法解决矛盾的过程。辩证思维的总体过程就叫“辩证思考”。 掌握了这种联系实际、深入具体的思维方法,就能正确地认识矛盾和科学地解决矛盾。
在特殊情况下,有时也会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矛盾,我们必须学会调控时空,等待机会,把握动态,转化问题,注意防败。
一个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不断产生。矛盾永远不会消灭,我们的思维也必须永不停止地循环进行。
小结
科学思维法三大思维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以上文字只是它的概略综述,只能使人对科学思维法略见一斑。要想完全理解和真正掌握科学思维法的理论系统并能将三大思维方法操作自如,我们必须深入研读《科学思维法》原文方能实现。
所谓日常思维科学化、知性思维艺术化、辩证思维智能化,既是科学思维法的本质内涵,也是科学思维法对人的思维提出的发展要求。
三大思维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各司其职、互补其短、共显其长,是这套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本质特点。它体现了这套思维方法的完整性、严密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更彰显了科学思维法的科学性。
财富资本变奏曲
陈寿康
财富不仅是物质的、金钱的,它还包括精神的、智慧的。如果把物质、金钱和精神、智慧统统存储起来,不把它变为资本,不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整体中进行流通,那么,他就仅仅是财富。这种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它的保值和增值可能永远小于它贬值的可能,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果:某人有百万家产,千万现金,而不纳入整个社会进行流通和交换,那么它对任何人和事都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和影响;
如果:某人有崇高的精神和先进的思想,非凡的智慧,而不去影响他人和社会,则同样不会产生价值。
... ...   
“资本”和“财富”好比种子和粮食,如果把种子当粮食,就是把资本当财富。如果不把财富转化为资本,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将不断耗尽,财富将不复存在。
资本家,不是拥有财富的巨头和人家,而是能将财富不断转化为资本和运用财富增值的高手和专家。一个因继承或意外而拥有亿万财富的人,如果不会将财富变为资本,他将只能是财富的拥有者,而不是资本家。
实际上,人人都有财富,但是不一定人人都会将财富转化为资本,只要懂得了财富不是资本,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资本的操纵者,尽管不能成为操纵资本的专家。
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而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只要能把自己变为资本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就可以创造财富,让自己不断增值,使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使自己取得一定的财富;又将这些财富不断地变为资本,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科学思维法》文中指出:“只有充满智慧的奋斗者才能大有作为。”这里说的智慧和奋斗就是资本,能够不断地创造财富。
人的体力是资本,思想理念是资本,意志品质是资本,专业知识是资本,道德、智慧是资本,就连语言、微笑都是资本,思维更是资本... ...
《科学思维法》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任何现存物都是我们创造某种新事物的条件。我们应当善于辨析现存事物的具体性质,善于将若干事物的具体性质纳入广阔的需要领域进行横纵追思,科学组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发明创造。”其中目标与条件的科学组合是智慧的要点,寻找别人和社会的需要是创造财富的途径,满足别人和社会的需要是实施创造财富的办法。消费增值和需求决定价值是创造财富的本质内涵。
先进的国家、优秀的企业集团和致富能人,无一不是将所具有的财富不断地转化为资本从而获得更多财富的操纵高手。
固守财富,将失去财富。
活用“科学思维法”就能发现财富,并将财富转化为资本,不断地创造新的、更多的财富!
走出包围圈
陈寿康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于这句名言,好些人都会理解为“逃走”或“逃跑”。殊不知这句话的本意远不止这些,它还有很重要的含义是:运动、周旋和运作等。相当于走棋,是战略上的运作,就是用运动的态势对付最恶劣的局面。
当被极度恶劣的环境包围时或被强大势力攻击时,在自身力量不可抗拒的时候,运用“走”的方式的确是上计,但这个“走”绝不是说逃跑。
许多人都会因自身的一两次失误,或遭受不测以及遭遇不可抗拒的外界攻击而身陷绝境。处于这种环境和条件的人,周围的人会放大对其弱点、缺点的看法,你的优缺点的比例,别人不会客观评判,甚至遭到亲人和好友的埋怨和指责。于是舆论哗然。接踵而至的是实质性的问题将向你重重包围,让你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丧失应有的资源,增大你反败为胜的难度。因此,只有用“走”的运动态势,对付这恶劣的环境,在“走”的动态过程中应用智慧跳出包围圈。

通过“走”的智慧运作,可以改变不利现实,开辟全新的未来。
1、通过智慧运作,调整自身处境。可以巧妙地避开原有周边不利的人际关系,躲开旧人对自己劣势的固定看法,有利于开辟全新的人际环境。
2、通过智慧运作,改变自身地位。可以避开原来恶劣势力的继续攻击和缠绕,身心会倍感轻松,有利于开拓全新的工作环境或全新的创业环境。
3、通过自我反思,可以抛弃过去自己不正确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方式,得到新环境下新的人的全新认同,有利于从全新的自我开始,找到施展自我优势的对象和条件。
通过“走”可以开阔视野、升华理念、更新方法。
1、通过“走”的动态运作过程自然见多识广,通过思考,必然升华出先进的理念。
2、通过“走”的动态运作过程,自然进行纵横比较,提升出比前更好的处事方法。
3、通过“走”的动态运作过程,必然造成感知的积累,使理念和思想发生质的变化。
大量的军事实例、企业运作和个人成功,都是“走”出来的结果。
红军长征胜利,是靠“走”出来的;
国美电器的成功,是其老总“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后构思出来的;
王志钢的策划思想是他30年“走”遍祖国大地孕育出来的。
这些事例都饱含着“走”的深刻哲理。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走”(运动)的形式跳出“包围圈”,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创造全新的未来。
“走出包围圈”的思想,在科学思维法中,是全局与局部(目标与条件)观点的活用,即是将目标与条件进行重新组合,让目标更容易获得满足的条件,让条件更近乎于实现目标的需要。
目标的科学确定和实现目标的条件获得。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走”。用“走”的形式跳出“包围圈”,在“走”的运动、周旋、运作中去实现。
默守成规、一成不变,或划地为牢、坐以待毙,就是不懂得“走”的运作就可以“起死回生”的道理。
只要明白了“走”的奥秘,就一定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获得一片光明前景。
神  坛”
李 淼

山上有座塔,塔顶有座坛。此坛有二怪:一怪名曰神坛;二怪无梯可上。一群神仙每天逍遥地乘着云彩,来往其间,在神坛上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吹胡子瞪眼争吵得面红耳赤,骂声震天,凡人对这座神坛只能仰望而不能近观之。
世人都说神仙好!听说神坛有神仙,三教九流的人都上山求神拜佛,乞求神灵保佑,有人见机行事在塔下修了一座寺庙,剃光了头,落发为僧,当了和尚,守着这方宝地,只要每天捧着一本叫做哲学的经文,口中念念有词,就可以收到大量的香火钱,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安逸极了!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神坛和寺庙一传十,十传百,名气是越来越大,香火是越来越盛!前来出家的和尚是越来越多,周边的庙也修得越来越多,俗家弟子也越来越多……总之只要和那座神坛有点关系,那就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于是真和尚,假和尚,真道士,假道士,真尼姑,假尼姑……满大街都是!
人们每天看着塔顶的神仙飞来飞去,没有人去怀疑这个神坛是否真的有神力。
有一年大旱,农民的庄稼都快渴死了,眼看颗粒无收了,于是大伙成群结队地前往神坛去乞求神灵降雨,整个山上黑鸦鸦的一片全是乞求神灵降雨的人们,全都在用一颗虔诚的心做祈祷……
然而,一天,二天,三天……虔诚祈祷的人们看着神仙在头上飞来飞去,就是看不见半滴雨下来。
庄稼死了,那年饿死了很多人……
有些人怀疑,神坛为什么不灵?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是自己还不够虔诚,所以没有得到神仙的保佑……
于是人们的祈祷更加地虔诚……
紧接着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于是人们又三五成群地往山上爬,整个山上又是黑鸦鸦的一片,全都是乞求神灵保佑的人们……
但是结果又让人大失所望……
这时一部分人壮着胆子提出了一个建议:派一名身强力壮的勇士爬上神坛,去问问神仙有什么好办法。
有位勇士挺身而出,他不负众望,历尽艰辛爬上了神坛,一上来就听到一群神仙正在高谈阔论。一神仙说道:“石头和山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山支撑着石头,石头压着山,形成了力量的平衡。”众神仙皆鼓掌,曰其为真理。另一神仙说道:“树与土为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是树要从土里吸取养份,统一是树根加固了土壤。”此言一出,众神仙皆曰妙哉妙哉!又有一神仙说道:“树与鹿也是对立统一关系,鹿吃树叶是对立,鹿粪肥树是统一。”顿时一片掌声,最后一位神仙亦说道:“鹿与狼也是对立统一关系,狼吃鹿是对立,狼吃掉鹿群里的老弱病残,减少疾病和瘟疫的蔓延就是统一... ...”
众神仙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
勇士听罢走了出来,非常虔诚地问道:“众仙大人,下界现在遭受洪灾,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请问众仙大人有什么办法可以解人们的当前之危啊?”这时众神仙才注意到有个凡人闯了进来,大吃一惊,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有位神仙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水与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想退水必须以火攻之!”
众神仙皆鼓掌,皆曰妙哉妙哉!
勇士不敢多问,赶紧退下,回来后,人们问勇士神喻如何?勇士把神仙的话转述给人们,这下人们可犯糊涂了,到哪去找那么多的柴火呢?而且这雨下个不停的?于是人们请来世间最聪明的一群智者来集体研究这个火攻问题,研究了大半年也没有一个人想出个好办法,最终人们得出了个结论:神仙的话真的好高深啊!难怪我们这些凡人理解不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紧接着的第三年,又发生了大面积的瘟疫!人们又成群结队地上了山!
... ...
还是那位勇士自告奋勇,前往神坛,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问众神仙有何办法?一神仙摇头晃脑地说道:“有病就得找郞中,病与郞中是对立统一关系,人世间有病才有了郞中,有了郞中才有了病名,所以病与郞中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办法就是找郞中。”
勇士赶紧下去了,结果情形又与上次一至,这种见解虽然正确但是人们一旦用到实际就犯难,于是人们又不得不请勇士上去... ...
勇士又吃了很多苦头爬了上来,问道:“现在的情况是,不但郞中少病人多,而且药也没有了,众仙大人你们看这可怎么办?”一神仙不耐烦地回答道:“郎中和病人也是对立统一关系,病人可以通过学习转化为郞中,郞中亦可转化为病人,这个对立统一关系你们凡人到底懂不懂啊?”另一神仙也大声地训斥到:“药与土壤是一个对立统一关系,要想药多,必须土壤肥沃,这是统一;而过于肥沃则对立;你们凡人到底懂不懂这世界的运行规律啊?”
勇士无奈之下,只好退下,但是一想自己辛辛苦苦地爬上来了三次了,一无所获,心有不甘,于是想听听这群老头每天在聊些什么?争些什么?
刚好这时众神仙开始辩论了,一神仙说:“世界是物质的。”另一神仙说:“世界是精神的。”第三位神仙说:“你们两位在这个问题争了几百年了,也没有个结果,现在就由大家投票来决定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吧!”第四位神仙说:“这个问题不能就这么简单随便地解决掉,还要继续争下去,一定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来弄清楚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争取再分析研究个几百,上千年,不然闲着也是闲着,无聊得很……”
勇士听罢这些,顿时怒火中烧,顾不得神仙和凡人的差别了,跳出来怒目而视,那群神仙,顿时吓得呆若木鸡,勇士怒吼道:“下界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你们不关心老百姓之安危,日日高谈这些天马行空般的问题,还要争取再争上个几百年!真是枉为凡人尊为神仙;现在瘟疫横行,你们束手无策,完全不去考察具体情况,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办法,还自称为神仙;如此不学无术,无心无德之仙,供奉你们又有何用……”
神仙满面羞愧,无言以答……
一个神仙自言自语道:“我们念这些经离人世间也太久太远了……”
勇士为了让老百姓也能登上神坛自己看世界,在另一方向从平地到神坛,修了一座可供老百姓行走的石梯,取名为“思维之路”,还在沿途设了警示和路标……
慢慢地,上山的老百姓多起来,他们都带着自己的问题,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按照“路标”的提示,一路寻找着相应办法,具体办法,科学办法,并用之于实践,不断地解决着人们的实际问题……
后来有人问,这个神坛打破了,那些神仙去干什么呢?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
茶余饭后话小科
《科学思维法》——一个耀眼的书名,让人瞠目结舌。是作者在故弄玄虚,还是真正名副其实?我们不得不深究。为此,我已将此书阅读多遍,所发感言,或许会有偏见,但实属真切体会,供大家茶余饭后任意评议,无情批判。
《科学思维法》的“原理、方法、作用”一目了然。是一本专述思维方法的哲学力作。其原理的创新、方法的科学、作用的实在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把“知、智、行”看作思维的三大要素,将三大思维方式(即:知性思维、辩证思维、日常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具体思维的任务,以此实现整个思维过程的具体操作。这三大思维方式各司其职,共显其长,互补其短,正是具体思维的艺术所在,必然发挥无穷的智慧能量。
为了比较准确地表达和阐述“科学思维法”的操作模式,作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对传统的哲学理论该用的用,该弃的弃,通过不断创新和反复研究,以此形成了“科学思维法”这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科学思维法》精确地吸收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精华,但是《科学思维法》对“物质、事物、矛盾”所做的科学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在思维过程中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它巧妙地绕过了原有哲学的研究方向所形成的自然误区——所有的东西都客观存在着,而我们却不知认识什么;所有的东西都自行地运动发展,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科学思维法所述的“事物”是指物质的有机系统;科学思维法所述的“物质”则指事物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法所述的“矛盾”则是指我们的具体需要与相关事物的辩证关系。这三句话就是科学思维法三大原理的基本内涵,它是建立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依据。这三大概念的成功建立使我们对世界划分更加科学,从这三大概念的建立开始,我们的思维就已经具体地走向了具体情况的动态之中。只有用动态的思维去把握动态的情况,才能解决好动态的问题。
我们所处的第一环境就是各自的具体情况,我们认识的第一任务是发现具体的矛盾,然后找出其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办法,有了解决矛盾的相应办法之后,是否照此办理,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决策和科学确标……所以作者提出了“辩证分析、综合比较、科学研究、具体思考”四大步骤及其操作方法。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措施和解决矛盾的步骤和过程。这就是辩证思维的实质。
“科”所述的“辩证思维”属动态思维和具体思维,它是借助“知性思维”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的;“知性思维”属静态思维和抽象思维,让抽象的静态思维根据动态思维的任务而不断地进行动态的工作,这是《科学思维法》最为重要的发现。作者将辩证思维和知性思维巧妙地结合,这样就使我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果没有想到用知性思维的方式去完成辩证思维的任务,人们对辩证思维的探讨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科学思维法把具体的思维方式纳入到了具体的时空过程,结合具体的情况加以具体地操作,始终倡导三大思维方式的同步运行,在本文的第三章还特别强调了“日常思维”的意义和作用。而过去人们对思维方法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日常思维是整个思维体系的主要支柱。
主张逆向思维的说在高速路上开车都要想到急转弯;主张创意思维的说你一天到晚各自想他个天花乱坠;有人教导人们每天早上起来都大吼三声:“我喜欢痛苦!”有人还专门训练“8的一半等于3”之类的玩艺儿,这样研究往往是各拉各的号、各吹各的调,所以有人埋怨当前关于思维方法的书籍越看脑子越乱。然而,科学思维法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允许人们对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无端的强化和弱化,比如大多喜欢的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作者把它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提出了超越逻辑和诱发灵感的具体主张。
《科学思维法》不仅论述了“知、智、行”的辩证关系,还特别强调了将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论转化为日常思维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将思维艺术转化为智慧成果的目的。
掌握了“科学思维法”的人,自会感到精神愉悦,思想轻松,事半功倍,智慧无穷。
要论“科学思维法”的科学性,这点篇幅是论不完的,我把这些个人见解抛出来,大家可以视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各抒高见。但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读者的增多,随着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热情批判,小《科》的科学性就会日趋显赫。“科学思维法”必将智益天下。
小《科》的目标观
陈寿康
目标的含义随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它的内涵就不同。词典上说是射击、攻击的靶子,也可理解为人们追求的对象,还可以理解成人们想要达到的某种境地和标准。总之,它的意思是人们想要追求的某种对象和想要实现的某种目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人人都想最快最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可是,在追求目标的征途上,有多少人能够一帆风顺,举手可得呢?
沉着冷静出发,步步为营前进,准确达到目标者有之;
抱着希望出发,忍苦耐劳奋斗,目标越来越远者有之;
满怀信心出发,一往无前迅跑,目标化泡影者亦有之;
…………

这些情况告诉我们,目标是个影子,目标是个可变物,目标是母腹里的胎儿,既可正常生产,也可早产和迟产,既有健康的也有畸形的,既有成活的也有死亡的……
的确,“目标”二字有着无穷的变数。
让我们先来给目标分分类:
从大小分有总目标,子目标;从时效性分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层次上分有初级目标、高级目标、远大目标;从理性角度分有一般目标和科学目标;从主客观分有主观目标和客观目标……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划分出来的目标名称和内涵就不一样。
这是人们对目标的常见分类。
我们要说的是,无论什么目标,最初和最终都别忘了一个根本的界定,就是区分理想目标和妄想目标。这是从目标的根本属性去分的类。它能决定我们的奋斗方向是否正确和目标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什么是理想目标和妄想目标,《科学思维法》中有准确的定义:“凡是符合事物性质的目标都是理想(目标),凡是违反事物性质的目标,都是妄想(目标)。”
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妄想目标,我们所确定的任何目标才是有价值的。至于何时实现,那是时间和条件的问题。如果是妄想目标,无论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和多么长的时间,都不可能实现。比如用石头孵小鸡、将老太太变成年轻的姑娘都是妄想,都不可能实现,因为这种目标是违反事物性质的,属于妄想目标。
辨析目标的性质有许多好处,排除了妄想目标能使我们的目标具有可以实现的前提;排除了妄想目标使我们研究的对象相对减少;排除了妄想目标使我们的方向明确,奋斗的过程不走弯路。
下面,我们在理想目标的范畴内,讨论一下如何实现目标和怎样做到科学确标的问题。
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目标得以实现,就是问题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目标与条件的必然联系,找到了目标与条件的必然联系,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相应的条件。我们把这个“相应条件”叫做“所需条件(即必要条件)”。《科学思维法》中说:“任何理想(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与之相应的条件。我们应把实现相应理想(目标)所需的条件看作一个全局,把其中的每一个条件看作是关于全局中的局部。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一切局部都是构成全局的必要条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把实现目标所需的全部必要条件看作一个整体(即全局),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条件看作局部。具体地说,“所需条件”这个全局中,就可能是一至多个局部条件,如果这一至多个局部条件都具备,那么实现目标的全局就形成了,目标就能立即实现;当这一至多个条件,如果缺一或两个时,目标就不能实现,因为这里说的条件都是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条件。我们就说此时目标存在缺损条件,在缺损条件中又来分可创条件和不可创条件,如果缺损条件全部是可以创造的,那么,通过创造条件,目标就可以实现;当存在暂不可创条件时,目标就暂时不能实现,就得调控时空,等待机会。因此,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条件和创造条件的过程。
条件的获得,不能单纯依靠主观臆想,盲目乱干;也不能完全依靠客观恩赐,坐等其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分析客观变化着的情况,善于利用客观情况提供的便利和可能,善于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机智灵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
我们还应知道,创造某个条件不是那么简单,很可能这个条件还需要另外的条件,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往下面再创造条件,至到条件完全具备为止,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只要用这个目标观去制定或确立目标,自然就能清楚地知道所定目标的可行性、时效性和科学性;也能够辨别别人确定的目标的真伪性。有了这个目标观,你就会懂得如何确定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无所适从,两眼空空,就是没有目标观的表现。
能根据具体条件和变化着的具体情况而适时适当灵活机动地确立办事目标,就懂得了科学确标。
《科学思维法》中说:“我们应把主观需要和实际可能结合起来,反复思考,尽量使我们所确立的办事目标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和较大的可能性。只有既实效又可能的办事目标才是科学的办事目标。”
“我们应通过现有条件和可创条件的分析,科学地把握住我们在某个时期内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这种把握是我们确立办事目标的重要依据。”
“无论办什么事情,不讲求实效都是荒唐无比的,讲求实效才是无比正确的。我们所确立的办事目标必须具有某种价值,甚至要有相当的价值。”
“智慧虽然不是随我所欲的万能法宝,但是只要依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而又科学地确立办事目标,智慧的作用也就是万能的。”
科学确标,不等于朝三暮四。对于大的理想目标,我们必须契而不舍,始志不移。因为一个远大的理想目标,它的效果远远大于若干小目标之总和。反之,也不能忽视一个一个小目标。另外,如果大目标已在不断消失时,我们就应在这个大目标消失的过程中不断拾取小目标,以利于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目标也是阶段性的产物,一个目标实现了或一个目标过去了,另一个目标或下一个目标又会出现,看不到目标的动态变化,就不懂得科学确标的道理。科学确标就是随着时空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目标。它包括适时升标、降标、分散目标、集中目标,甚至改标、弃标等等。
在条件不具备和暂时不能创得的情况下,科学确标显得尤为重要。抱着主观目标不放,苛求和依赖客观条件的恩赐是无比愚蠢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大山搬不走,何不背靠大山或离开大山”,这些话都饱含着科学确标的哲理。
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确标。
《科》与《哲》的异同
陈寿康  杜建强
一谈到哲学,人们都不会忘记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这样一些闪光的名字,更不敢否认他们在人类哲学史上的功绩。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黑格尔,其学说虽然有人认为几乎全部是错误的,但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避开黑格尔学说的优缺点来说,其突出成果是逻辑学和辩证法。
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的最大功绩,就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迄今为止,辩证唯物主义是全人类进行哲学探索的最高成果,其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其作用是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科学思维法》作者黄建明因崇拜哲学而走进哲学,当他发现了哲学与思维的距离,又从哲学中走出来,从缩短哲学与思维距离的角度去研究人的思维方法,通过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科学思维法”。
“科学思维法”是哲学园地里新开放的一朵奇葩。“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科学思维法”则是关于人们应当怎样思维的科学方法,因此,这里谈论《科》与《哲》的异同是不足为奇的。《科》与《哲》的异同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从对世界的划分看《科》与《哲》的异同。
《哲》对世界的划分采用两分法——把世界分为物质和意识。这样划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说是非常清晰的。 然而,《哲》并没把“物质”与“事物”这两大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造成“事物”没有确切的归属,不知它属于“物质”还是属于“意识”。这就模糊了思维主体所应找准的认知对象,使我们容易对物质和事物的内涵产生混淆,从而忽视物质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区别,使我们对认知规律和思维方法不便进行深入研究。要想找到正确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更难。
1.《哲》的“物质”定义非常准确,也非常正确。但哲学对“事物”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又大量地使用“事物”这个概念,因而使许多人对物质与事物的内涵分不清,往往误把事物当物质,或误把物质当事物。
2.关于“意识”,《哲》主要强调了两点,第一是说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第二是说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物质。怎样能动?《哲》除了强调其反复实践之外,没有给出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也没把意识活动上升到可具操作的思维方法层面去探讨或研究。《哲》对世界的二分,决定了它难以回答人们应当怎样思维才正确、才科学的问题。
3.关于“矛盾”的内涵,《哲》侧重于从事物本身的关系上去研究、去阐述,把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作为核心的论点。这样的矛盾观没有思维主体的介入,一般人要想通过学习哲学来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都会感到难以确定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也就很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在矛盾面前显得一筹莫展,致使思维主体(我们)解决矛盾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没有保证。因此,对于那些仅有一点哲学观点或懂一点哲学逻辑的人来说,遇到复杂的矛盾就不得不随波逐流,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干脆就说“这是一个普遍意义的矛盾”,随便找个“万事万物都有矛盾”的说法来遮掩就显得那么合乎情理。这就是老《哲》的无能。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科学思维法是阐述思维方法的理论系统。这决定了《科》与《哲》对世界的划分必然不同。
《科学思维法》对世界进行了三分——物质、事物、矛盾。这样对世界的三分,远比哲学对世界的二分更清晰,更符合人对世界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建立思维方法的体系。《科》以全新的视角对三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概念的本质属性看,是准确的、科学的。这三大概念既是《科学思维法》的原理,又是《科学思维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基石。
1.《科》的物质观与《哲》的物质论完全一致,是指离开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科》把这一正确的结论看做不争的事实。显然,没有“客观存在”我们什么也不能谈、什么也不能做。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强化这个观点,只能把世界的本质——物质作为可以认识的资源或对象。因为,《科》与《哲》的物质观都没有考虑思维主体的参与因素,都把物质视为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如果我们忽视物质的客观性则容易导致思维脱离实际。
2.《科》的事物论正好与其物质观相对。物质纯属客观,事物则不一定客观,是主观能动划分的结果。事物是割裂了客观联系而又超越了客观存在的东西,它是思维主体(人)根据其认识目的从“客观存在”这个浩大无比的物质世界中抽取出来的一个圈一个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能为力对全部“存在”加以具体地认识和改造,只能是从一圈一点开始,一圈一点地进行下去。《科》把这样的圈、点看做客观存在中的要点(值得关注的东西),这个要点仍然不是很清晰的东西,必须把它看做一个物质系统加以认识和改造。
我们对事物的划分是不受客观存在制约的,它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获得一种主观规定,借此形成概念,其概念所对应的集合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当然,有时我们也会沿着客观存在的外部形态去划分某些事物,但仍然是主观规定起着决定作用,这里的客观存在已不能制约我们的思维。
我们还应该明白,事物是否客观,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去把握。过分强化事物的主观性容易使我们的思维脱离实际,过分弱化事物的主观性就会削弱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人说“事物”包含“事”和“物”是大家公允的,那么,人们所说的“事物”就有如下情形:
(1)偏重于主观或纯属主观的“事”。如仙女下凡、妖魔缠身、鬼怪惑众……这种“事物”是思维主体根据已有的某种物象和情形,通过假设、幻想推论出来的,是主观抽象的精神产品,没有客观实在性。
(2)偏重于客观或完全客观的“物”。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种事物是从浑然混沌、整体联系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划分(概括)出来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3)主客观兼有的。如开会、论坛、酒会、结婚典礼、整顿城市、治理网吧……这种事物含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体,是从主客观结合的庞大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主客观兼有的事物,不是平均的,也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这样剖析开来看,争论事物的客观性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根本不需考虑某某事物是否客观,因为它可能纯客观、可能纯主观、可能主客观兼有,只要是抽象划分的结果都是事物,最重要的是关注抽象什么(对象)、怎样抽象(方法)和抽象出来干什么(目的)的问题。
任何事物(如上述三种情况)都不只含一种物质因素或一条物质信息,都是根据客观存在的具体区别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而划定的物质范畴,所以无论什么事物都是一个物质系统。我们说事物是个“有机”的物质系统,是因为这个系统之中的物质内容都是相互联系而密不可分的。
概括起来说,事物就是既能被人抽象划分又能被人具体改造的物质系统。
《科》论指出:“只要借助概念进行照实判断,就能具体地认识具体的物质。”这就道出了为什么要严格地区分“物质”与“事物”的意义:
第一,“照实判断”不许乱想,这就使得我们的思维能够始终如一地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这就是物质性原理的价值。
第二,必须借助概念进行照实判断,因为概念是抽象划分的结果,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这就可使我们的思维海阔天空,极其活跃,这就是事物论的作用。
我们只有通过主观抽象,根据认识的目的取舍其判断的内容,并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照实判断,才能保证我们所获的认识清晰可靠,具有客观的正确性。
3.《科》的矛盾观已经校正了从事物内部去找矛盾的错误做法。
对比一下以下两种思路,我们则可明鉴其各自的优劣。
(1)房顶要塌下来,墙体要顶住,这就是“塌下”与“顶住”之间的矛盾。房顶和墙体是矛盾着的双方(这本是一个整体,被故意划为了对立的双方),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矛盾相互转化,这就是“老哲”的矛盾观。这房子倒与不倒?本是一个可以照实判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加以判断即可,为什么要那样去“辩证思考”半天呢?这就是“老哲”所走的弯路。
(2)房顶要塌下来,这件事与我们的需要相符还是相反?相符的因素是哪些?相反的因素是哪些?这就是“小科”的矛盾观。如果我们需要这房子倒下,那就去准备促使它倒下的条件(爆破、推倒、人工拆除等等);如果我们希望这房子不要倒下,那就去准备让它不倒的条件或者破坏其使它倒下的条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小科”的矛盾观就是这样简捷。
《科》把我们的具体需要视为构成矛盾的第一要素,要求我们明确了思维主体的具体需要之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正确认识其相关事物所具有的相应物质。这个矛盾观的建立,就大大缩短了哲学与思维的距离。无论“辩证分析”“综合比较”“科学研究”“具体思考”,还是“发现矛盾”“寻求措施”“辩证决策”“科学确标”,我们的思维在解决矛盾的全过程中,始终都没有脱离具体的需要和实际的情况。这就是“小科”矛盾观的魅力所在。
二、从扬弃的角度看《科》与《哲》的异同。
《科》要缩短哲学与思维的距离,把哲学原理转变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决定了它必然对“老哲”进行扬弃。
1、《科》准确地继承了《哲》的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把它作为《科》的三大原理的第一基础原理。这样就保证了思维必须遵循“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原则。但是,《科》在保证物质第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前提下,特别强调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把意识提高到思维主体的智慧层面加以应用。《科》认为:《哲》所说的意识反映物质,没有人的思维抽象和能动划分获得“事物”这个概念的环节,意识反映物质是漫无边际的、机械的、呆板的,只能是镜子式的反映。这就容易使意识主体成为正确的傻子。也就是说,意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但是应该如何处置它,还得靠思维主体另拿主意。《科》极力建立“事物”概念并把它作为《科》的第二大原理,就是为了使意识提高智能,从而使思维艺术产生智慧能量。这就是《科》对《哲》的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内涵的扬弃。
2、《科》 继承了“事物”这个哲学名词。但不像“老哲”那样,对“事物”概念不作准确的定义,而且不负责任的随便使用,造成人们对事物的内涵不能确认。使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感到模糊不清,导致思维不清晰,思路不畅通。这就是《哲》给思维造成的障碍,或者说哲学与思维存在的距离。另外,“老哲”还特别强调“事物”的客观性,不仅曲解了事物的本质内涵,而且桎梏人的思维能动性的发挥。《科》对“事物”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事物是既能被人抽象划分又能被人具体改造的物质系统。事物不单指客观存在的有形物体,而且包括可以被人用抽象规定(概念)所概括的一切。总之,只要包含若干物质的有机系统,我们都可把它看作事物。”这个概念的重要内涵有三点:第一,谁抽象的?人。这就有了思维主体。第二,事物是抽象划分的结果,可以按主观规定任意划分。这就具有了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事物是能被改造的物质系统。这就指明了事物是改造的对象。因此,《科》不再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只强调它是主观抽象的结果。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思维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操作功能。这就是《科》对《哲》的意识功能的提高,也是对意识价值的发展。
3、《科》也继承了“矛盾”这个哲学名词。《哲》的矛盾观是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即“老哲”的“对立统一规律”。从《哲》对“矛盾”的叙述来看,它主要是从事物内部去说对立统一关系,没有思维主体的介入和参与。《科》把《哲》的这个矛盾学说的内容看成是可以借助事物性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照实判断的问题。《科》认为:矛盾的构成要有思维主体(人)的介入,人们要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有思维主体的参与,具体事物与人的具体需要发生关系时,矛盾才能构成。《科》的“矛盾”定义是:“我们对事物的具体需要与事物所包含的具体物质,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把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叫做矛盾。我们把事物所包含的与我们的需要相统一的因素看作矛盾的正面,相对立的因素看作矛盾的反面。”这个定义不仅赋予了“矛盾”概念的全新内涵,而且继承了唯物辨证法“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有利于思维主体直接辨析相应物质与需要的相符与相反,自觉地利用有利的正面,改造不利的反面。这个崭新的矛盾观,把思维主体作为矛盾的要素之一,克服了“老哲”对思维主体的排斥、让思维主体围绕“矛盾”转圈圈的问题。有利于思维主体在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这就是《科》对《哲》矛盾观内涵的改造和发展。
4、“逻辑”是“老哲”的重要内容,《科》充分利用了《哲》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有用精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逻辑”的观点。明确指出:逻辑思维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之内显示自己独有的魅力。只有前提正确,理由充足,推理合乎既此非彼的逻辑规律,其结论才与实际相符。它能为人作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判断,使我们的知性思维更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对于提高我们的预见能力是有益处的。只要我们正确地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逻辑思维就会为我们的知性认识提高效率。
但不要以为这种结论是绝对的真理。逻辑推理,只能推出可能性判断。如果我们过分地依靠逻辑,只是离开实践从推理到推理,那么现有的逻辑就会把我们带进思维的怪圈,导致脱离实际的空洞推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逻辑的优缺点,并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这一具体的思维方法。这就使我们的思维克服了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让我们的思维永远都有超越逻辑的办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用动态的思维认识动态的事物,解决动态的矛盾。《科》指出了“老哲”逻辑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超越逻辑的办法只能是实践。在“科法”中,允许恰当地使用逻辑,不允许过分地依赖逻辑。这就是《科》对逻辑的科学定位。
有人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实,哲学主要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对思维方面的理论非常薄弱。《科》努力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转变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人的思维方式确定为日常思维、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三大方式,并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方法系统,找到了人的方框思路图,创建了三大思维方式示意图。这就使哲学原理转化成了可具操作的、适用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显然是《科》对《哲》研究、提高、创新的成果。
三、从主观能动作用看《科》与《哲》的异同。
“老哲”关注事物的运动,但它没有正确认定人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老哲”也提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只有一句比较空洞的话:“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至于如何发挥,“老哲”没深入地讲,更无什么方法可言。即使某些哲学书籍上有这方面的内容,那也只是一家之说,很难说是一般性的方法论。
“老哲”以“物质、意识”这两大概念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基础不利于我们探讨思维方法的问题,它没有把意识主体的需要考虑进去,不知不觉地排斥了思维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使意识反映物质常常背离需要,导致思维目标性不强而走弯路、做无用功。
“科学思维法”也非常重视事物的自己运动,但它把人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规定得清清楚楚——只能是事物发展的若干条件之一,并把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作为自己最根本的研究课题。正是由于科学思维法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小科”对世界的划分必然与“老哲”不同,必须建立以物质、事物、矛盾三大概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才能准确描述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事物”和“矛盾”在“小科”的概念内涵中就饱含着思维主体主观能动性作用的要素。从《科》与《哲》基础概念的本质属性就能看出这一点。
四、从基础概念的本质属性看《科》与《哲》的异同。
《哲》的两大基础概念:
1.物质——客观实在。(实事求是,可以认识)
2.意识——物质在头脑中的反映。(人就像镜子,客观反映强,能动反映弱)
《科》的三大基础概念:
1.物质——客观实在。(实事求是,照实判断)
2.事物——抽象规定。(主观能动,按需取舍)
3.矛盾——我们的具体需要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客观联系,一分为二,辩证思考)
怎样走进“科学思维法”?
说“小科”高深也有点儿,因为“ 科学思维法”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论述,所以读者要想理解和应用这套方法就需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做一定的理论转化工作(悟道、学法、应用、体验)。
说“小科”浅显也浅显,因为科学思维法本身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自己需得了解什么情况,需得解决什么问题和矛盾,等等。人人都离不开“出主意、想办法”“作决定”“订计划”“去落实”……这些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法中的步骤,只不过一般人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法相比极不全面,极不系统。科学思维法正是这样一个实用的、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法。
学习《科学思维法》必须要以再次分析研究的态度而进行,我们应把文中的各种结论当作自己喜欢的问题,经过反思琢磨之后而批判地吸收。“发现问题就等于自己的研究活动成功了一半”,我们应当消除那种对“小科”多余的神秘感,静下心来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深刻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验证,这样就能顺利掌握科学思维法。
人们是迫切希望有这样一套方法的,在网上有人发帖“跪求思考的体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把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成书出版,并且建立专门网站进行解读、传授。这既是为我们学习提供的课堂,也是为专家学者批判提供的窗口。
《科》是一本哲学新作,更是一部思维方法之经典。“小科”的问世,必将引起人类思维方法的革命,使我们的思维从传统的老路通向科学思维的金光大道。随着“小科”的不断普及,人类思维将会不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智慧花朵!
智益天下
智益天下!——这是一个小学教师的平素心志,更是《科学思维法》作者的不舍追求……
黄建明,一个小人物,一个中国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面对“人到底怎样思维才正确、才科学”这样的大问题,孜孜以求,历经三十年,研究探索、实践求证,终将“科学思维方法”成书奉献给社会。
这是一个小人物在挑战大问题。写书的主旨就是要缩小哲学与思维的距离,力图填平这道鸿沟,告诉人们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
他的理想是,让人们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敲开智慧的大门,成为现代诸葛亮。
《科学思维法》果真有这样的作用和价值吗?黄建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希望我的管孔之见能使大家略见一斑。
黄建明,四川自贡人, 1959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排行第五。
刚刚解放不久的农村经济条件,几乎没有人人读书的可能,许多人都因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劳动力,小学不能毕业就辍学了。
黄建明从小就瘦弱多病,没有什么体力,但喜欢读书。5岁时就天天跟着8岁多的邻居姐姐去学校当“陪读”,姐姐读书很差劲,老师发现黄建明很聪明,让他与姐姐一起跟班学习,就这样,黄建明5岁多就入学了,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非常喜欢阅读课外书籍。
他十四岁就接触并爱好上了哲学,当时他对民间流传的智力故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毛泽东著作等有关智慧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别人认为他是图稀奇,玩故事,可是在他眼里,却看到了故事里金光闪闪的智慧光芒。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的思维能力,代表着人的智慧。提高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改进思维方法。”
他下决心要写一本书,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人们现有的智慧。
为此,黄建明和他的《科学思维法》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七、八十年代,经济十分困难,没有钱买新书,学校总的都没有几本书供同学们借阅,但是他总能想出办法向同学、向邻居、向有书人士借到一些书来看。读初中和高中时,自己省吃俭用买书看,为了买书,常常用去家里给的生活费和衣服钱。在物质极为不丰富的年代里,他没有享受到多少物质生活的甜美,却在书中找到了无穷的快乐。
为了掌握哲学基础理论,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名人的著作。
马克思的、恩格斯的、毛泽东的、……
费尔巴哈的、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的……
与哲学相关的书籍、资料,他都读。
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哲学与思维存在很大的距离。
于是,着力于探讨科学的思维方法,成了他终生的情怀。
84年读师范时,他就给老师说要写《科学思维法》,老师给他说:“这是哲学里一个高深的命题,可能五辈子也完不成。”
这是老师出于关心的善意阻止。可他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并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验证,同时也观察总结身边人实践的成败进行旁证,到94年,出了第一稿。这使他心里流溢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和喜悦。
为了验证、推广、普及,他走进军队、武警部队、机关团体,党校,进行义务讲座培训,收到很好的反响,这使他更加坚定了出书和普及“科学思维法”的决心。终于在98年自费,并且是借钱出了两千本书。为了节约钱,书样就没有包装打扮,印出的书干瘪瘪的就是个小册子,谁也不原意发行,除了赠送人以外,只能是陈放箱底,一放将近十年。弄得他几乎倾家荡产。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说,不能发行,暂时我自己用。于是教自己的儿子和朋友,其他人愿意学我也教,就这样干起了运用并再次验证《科学思维法》的工作。他坚信,这套思维方法人们迟早会接受它、需要它、认识它。
他用自己写的《科学思维法》,去指导自己的爱人和儿子的商业和企业,用实效去说服旁人,很快就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短短几年,除摆脱了写书留下的经济困难外,自己有了小车,有了上百万的企业。妻子成了优秀的商人,儿子成了能干的小老板。
很快,他在自贡有了名气!
他想,人类思维方法的改进和思维质量的提高是多么重要和迫切,科学思维法不属于我个人,不管千回百折,都应让它出版,普及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就因为 “造福于人类” 和“智益于天下”的追求和梦想,著述“科学思维法”,耗去了他人生最黄金的三十年。
2006年8月,一个机遇,中国教育电视台来到四川自贡,在他与记者接触的过程中,将这本书送给了记者。记者推荐给了中共中央党校的邓光荣老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专家黄楠森老教授。二老看后万分欣喜,先后为此书题词。
邓老的题词是:“敲开智慧大门,成为现代诸葛亮。”
黄老的题词是:“黄建明同志研究如何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转变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有价值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为推出这本书,85岁高龄的邓老,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自贡“四川理工学院”参加研讨会,给予该书高度评价。指出《科学思维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四大特点,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我国著名的哲学专家,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央党校工委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优秀共产党员、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邓光荣老教授,慧眼识金,成为《科学思维法》得以出世的真正伯乐。
德高望重的邓老和黄老,能热情关心一个小人物写的《科学思维法》,为学术界坚持原则性,坚持真理性作出了典范。
有人会问,《科学思维法》到底讲的是什么?
《科学思维法》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人们从器官感觉开始到科学结论的形成,应该怎样进行思维的全过程,并交代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应该注意什么和防止什么。保证了思维的逻辑连接不被中断和不犯偏差。确保思维向着有利于解决矛盾的正确方向一步一步到达目标。使人们在认识事物,化解问题和消除矛盾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全书字斟句酌,处处闪耀着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的火花。是一本关于思维方法的专著。
《科学思维法》的问世,将为人们改变现有思维状况,改进和更新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增强思维效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
如果掌握了科学思维法,就象电脑安装了高智能的软件,功能就会更加强大。切实用好了科学思维法,就会发挥出很高的智慧能量。同时也会消除自己原有的思维障碍,使人心明眼亮,智慧无穷。可以说《科学思维法》是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防败取胜,反败为胜和乘胜前进就完全成为了可能。
《科学思维法》,既是一部思维方法的精典,又是一本人人有用的益智之书。
略举几例:
如:书中关于“知性思维”、“辩证思维”和“日常思维”三大思维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
如果只有“日常思维”就只能凭借经验,习惯、技能就事论事的,粗略模糊的处理日常事务;“知性思维”只能具体地认识具体的物质,解决“知”的问题;辩证思维却能具体地认识具体的矛盾,使思维上升到智的层面。三者是各司其职,各显其长的。只要让三者各司其职,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共显其长,就会形成球状思维模式,产生智慧能量,人的“知、智、行”就会在良性的范畴内循环。其结果是“真知、卓见、行之有效”。如果只有一种思维,或把它们分割开来,其结果就很难设想。
又如:“怎样研究解决矛盾的办法”,就告诉我们,办法有“相应办法”、“具体办法”、和“科学办法”三个层次。并告诉了我们如何寻找办法和怎样应用办法的途径和方法。
其中:“辩证决策”、“科学确标”、 “求法思维”、“创法思维”、“以及“时空序”的理论。让你在矛盾的迷宫里有一串金钥匙,一扇一扇打开智慧之门,通向成功的殿堂。
有人还会问:“科学思维法”有何用处,如果没有用,学来何益?
中共中央党校邓光荣老教授指出:“这套思维方法,人人可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思考,去解决”。
“人人可用,……”。这就是对“科学思维作用和价值”的最好回答。
“科学思维法”的思维主体是“我们”,这个“我们”不单指自我。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你的地位、层次有多高,你思考问题就应站多高。只要站稳了正确的思维主体位置,你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相应的思维客体,再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路决定出路。
更新世界观,改进思维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智益天下,造福人类。是“科学思维法”作用的客观必然。
智慧的精华
世上有种东西人人不缺,那是什么?那就是具体的情况。
世上有种东西人人不同,那是什么?那就是具体的问题。
世上有种东西人人不少,那是什么?那就是具体的矛盾。
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都将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面临许多新的矛盾或新的问题。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集团,每个家庭,任何个人,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统一体。

请看下面的故事:
有个人姓“无”,是个地道的穷光蛋;要问有多穷?名字都没有。
人穷不可怕,就怕没办法。
有个糟老头,本名叫“无尽”。
这老头子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好事,他的一生专跟“圣贤”打交道。
改革开放,万物逢春,欣欣向荣。
老头子也想找点钱,以利度日。读书人说钱,最没面子。
这老头最怕有人认出他,所以他把自己简单装扮,穿上自己存放多年的旧长衫,化妆为老道,名字也要换一换,不叫“无尽”叫“无穷”。
这老头一无所有,他卖什么?
“三句话。”
在他看来,这是至宝。
一生跟圣贤打交道的人,最终所获的,当然不是银,满头满脑满箱满柜都是书,惟独这老头,书中炼出“宝”来了。
老头来到花果山,离家有千里,拿着一个“包你致富”的牌子,自封老道,姜太公钓鱼。
花果山高耸入云,风光秀丽。
老人不知,人们对“致富”类的骗子早已恨之入骨。虽说过往的游人不少,但是却没有人理他。有人还背前背后地说他坏话:
“骗子”。
气的他老人家眼冒金花。
一气之下,这糟老头把招牌改了:“本骗子包你致富。”
这样一来,人们反而觉得,这老头儿有点可爱,有人还多少施点零钱给他。
无名穷光蛋,听说了这事,他“没”名而来,想向这“老道”学点啥。
老头高兴万分,因为这是唯一一个来向自己求学的人。
老人亲切地问这小子:“您叫什么名字?”
这小子从小到大受人冷落,有无名字都无所谓。一听“大师”要问这个玩意儿,慌了。
小伙子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是无名。”老头一听,心中暗喜:咱们还是“家们儿”呢。
老头子夸下海口:包你致富。
穷小子连忙声称:老人家,我不学这个,你要教就教我怎样骗人。
老头心想:怎样骗人?我都还没学会呢。
于是很想臭骂他一顿,但又回头想,自己还是个读书人。
老头板起面孔问小子,为何不求正道,却想骗人?
小伙子十分坦诚,他说:“老人家,你不知道我的具体情况,我真是一穷二白,我连一个名字都还没有。我把“忍辱负重”都学会了,就是还没有学会“骗人”。”
老人一听,真想亲他。
现在,这一老一小,已十分亲近。
咱俩都姓“无”,恰好是家们儿,我已有双名儿,你却还没有,我本叫“无尽”,现在改“无穷”,不是为骗人,仅是为面子。我的 “卑名”你喜欢哪个挑哪个。
老头很慷慨。
小无一高兴,不知说些啥:谢您老人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咱们就打打伙伙地用着吧。
一会叫无穷,一会叫无尽,到底谁叫谁,有时整不清。
小无临走之前,老无硬要给他一张十字条: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小无再三加以拒绝,并埋怨老无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
老无声色俱厉。说:这就是你的具体情况。当然,他也和颜悦色地给小无讲了不少。
小无按照老无的指引,懂得了这句话。
原来,天底下也有最公平的事。无论你是穷还是富,有样东西是不会缺的,那就是具体的情况。
小无从这字里行间领悟了许多道理。
这一天,老无掐指一算,小无该要转来了。
老人家特意在自己身边摆了两把椅子,这两把椅子还特意贴上了标签。
一把椅子归穷人入坐,一把椅子归富人入坐。
小无这个穷光蛋一下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这糟老头急忙把他扶到这边来。
待小无坐定“富人”的位子以后,老无又给了他一张十字条:具体地研究具体的问题。老无对小无特别地关照,他说这个东西(具体问题)越穷的人越多。只要再弄懂了这十字,你就真正拥有致富的基础了。
小无这个穷光蛋,越来越感到老无的板眼儿有点道理,他把自己前前后后的问题反反复复研究透彻,心中硬是有了致富的把握。
这次他直奔花果山,拜见自己的恩师之后,一屁股“坐”到了富人的位子上,没想到这老头子却硬要让他“站”起来。
老无亲切地说:“穷与富是无所谓的,我们应当踏踏实实地做人,造福于人的人,不想富都不得行。”
小无还没明白过来,老人家又送他十个字:具体地解决具体的矛盾。
小无明白了:这三大要点是个连续不断的思想纲领,把这三点“活”用起来,就是一个无价之宝。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具体地研究具体的问题,具体地解决具体的矛盾。
这就是智慧的精华。
小无把这三句话贴在墙上,他常常思念着与自己“共用其名”的老师,是他老人家给了自己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力量。
从此穷光蛋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是他又什么都不缺,他已经能够呼风唤雨了。
人民群众拥戴他。
小无和老无,以精湛的智慧来报效祖国,报答人世间,生活得有滋有味。
献给“思考的一代”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悟悱:去领悟那些内心未解或想说但说不明白的道理。
悟:口欲言而心未解;
悱:心已解而口难言。

人就像是一部书——
别人写成的,自己写成的;
别人收藏起来,有时要看的;
自己收藏起来,有时要看的;
此书是为别人看的,或为自己看的;
别人常常要看,视为准则,鉴戒的;
自己常常要看,视为准则,鉴戒的;
别人帮你写成的,你帮别人写成的;
别人翻翻就扔掉的,自己翻翻就扔掉的;
别人一看就将其扔进火里,一烧就掉的;
自己看后就讨厌,想法使其毁灭或警戒于世人的;
特殊材料制成,在火里烧不掉、在心里毁灭不掉的……
有的人在捷径上狂奔却不抬头;
有的人把理想揣在怀里停步不前;
有的人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找到他想找的路;
有的人一直在去往理想之境的捷径上却不自知;
有的人生来就站在了去往理想之境的路口上,却这山望比那山高;
有的人一生中费了很大的体力和胆力去找路,得到的只是痛苦和愉快的复合体;
有的人把极远的一个物件当作理想,却只在原地瞻望……
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不善放弃造成的。
慎独时发现自己比别人聪明,应该感到惶恐并因之引起理智上的谨慎。
慎独: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满足和张狂是空虚的前奏。
知识源源不断,思想常易枯竭和空虚。
想不空虚也容易,这并不取决于人的日常习惯。
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有这样一些——
1. 虚妄目的的不变执著;
2. 缺乏意志的眼高手低;
3. 难以自控的浮躁心态;
4. 急功近利的张扬习惯;
5. 曲解人意的自大心理;
5. 环境意识的个性扭曲;
6. 罪恶行为的预期凄惨;
7. 贪婪惧法的心理障碍。
人生成本是潜在的,浑浑噩噩的人一生不知;
能力资本是显在的,夸夸其谈的人自欺欺人。
惰性是使人生成本无形增大的内在因素。
自欺欺人是使人生成本无形增大的常见因素。
习惯是人生成本的构成内因;
性格是人生资本的外在表象。
人生成本的经验总结与理性预期方面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成果”列举一些如下:
临渴掘井;饮鸩止渴;临阵磨枪;亡羊补牢;博士买驴;纲举目张;
以逸待劳;挂一漏万;小题大作;揠苗助长;先忧后乐;先乐后忧;
习非成是;歪打正着;闻一知十;玩物丧志;浪子回头;因小失大;
水滴石穿;适可而止;事倍功半;事半功倍;生不逢时;三思而行;
人弃我取;曲高和寡;黔驴技穷;骑者善堕;杞人忧天;否极泰来;
能者多劳;目迷五色;盲人瞎马;买椟还珠;量入为出;劳而无功;
笨鸟先飞;半途而废;食古不化;狡兔三窟;刻舟求剑;居安思危;
积羽沉舟;悔不当初;好高骛远;邯郸学步;固步自封;姑息养奸;
功成不居;隔靴搔痒;大而无用;从善如流;触类旁通;不识时务;
知白守黑;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临时抱佛脚;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
风马牛不相及;化腐朽为神奇;吃一堑,长一智;磨刀不误砍柴工;行百里,半九十;
书到用时方恨少;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穷则思变—穷而后工;讳疾忌医—病入膏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像无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其出弭远,其知弭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