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究竟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5:23
作者:szgou 提交日期:2009-10-13
前言!!
经过这几年的反GDP教育,GDP基本上已经臭大街了,在很多人眼中GDP似乎成为掩盖各种社会问题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反对归反对,但GDP引发争议的根源在哪里,GDP能反映什么而不能反映什么,GDP究竟还重要不重要,和平头老百姓有多大关系,要搞清楚这些显然不能义气用事,逢GDP必反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关于GDP的各种争论中,其实还有一些核心的问题,中国现在的GDP究竟准确不准确,中国经济被增长了吗,还是有意在压低各种数据,网上现在频现GDP阴谋论等说法。为什么地方GDP之和比国家统计局的要大,中国的GDP究竟是多少?这事关政府的公信力、事关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开这个贴子,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似乎还没有人从理论根源上对GDP动刀,提起这个话题肯定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什么国际玩笑,洋大人难道也没有搞清楚,联全国那帮人都是吃闲饭的?不过,既然已经铁了心了,就已经做好了被飞来的板砖砸得鼻青脸肿的心理准备,天涯人才济济,如果在理论上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大家尽管批评指正,也当抛砖引玉,看中国人是否有能力破解这个世纪迷案;
说到GDP难免涉及到经济学很多核心的问题,需要把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本人仅一介小小的网民,才疏学浅,何德何能呢,只有尽力而为了,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大白话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给倒出来,各种是非任由人评判;
如果本贴只是原原本本地将别人的话再说一遍,肯定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如果全是本人在这里完全另立炉灶,只会得到大家的讥笑。本人借助的理论主要来自于马克思,马克思,又在闹笑话了吧,千真万确,就是他了,除老马之外,不可能有其它理论成为破解各种经济难题的利刃。“水面既然是暗黑,任何人在凝视中所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脸孔。”本贴会对马克思有一个全新的解读,如果有耐心,容许在下细细道来。
在GDP核算中有一个重要的三等价原则,即在一个生产周期中生产—分配—支出三者之间的恒等关系,但在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中,并没有从理论上阐述清楚,留下了很大的漏洞。而本文的作法是将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扩展为四部类及多部类模型,使之能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各种经济现象包括货币银行、虚拟经济、知识经济、垄断等都能通过这一模型进行清楚地说明,解开经济学诸多问题的死结,马克思的理论正好可以和三等价原则之间找到契合点;
大道至简,老祖宗的教导本人可是铭记在心,因而本贴对GDP的解释也力求通俗易懂,经济学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不需要用各种公式来装神弄鬼。引入数学模型并不没有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只是多了一些技术的手段。“西方民主”的神话正在失去它的光环,但“自由经济”这剂膏药仍然被人所追捧。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才能从根本上破除西方经济学的迷信,这也是开贴的另一初衷;
本贴估计要8-10万左右,拟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这里说出来主要让大家心里有个底。第一部分是GDP初探,介绍GDP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是新GDP核算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本文最核心的部分,如何从理论上把GDP说清楚;第三部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和GDP计量联系起来;第四部份是中国GDP如何计算出来的;第五部分是用新的分析方法来估算中国的GDP;最后一部分是GDP与中国未来。
写作本文最大的困难不是能否如期把这个大坑填满,估计是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发难,而俺也非常清楚自己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另外,本文基本上是在线写,如果把全部写出来再贴到这里,估计也猴年马月了。给自己定个框框,也是给自己一些紧迫感和压力,希望兄弟姐妹们多给一些鼓励哦。如果大家有耐性,保证会把坑填满。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3 20:43:00
第一部分 GDP初探
一、从算帐开始
钱对于商人和女人对于皇帝是不一样的,皇帝不一定需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女人,而商人必须知道自己的钱有多少,需要一本帐,来不得半点糊涂。现代企业都有完善的会计制度,每笔帐都要清清楚楚反映出来。就一般私营企业而言,肉烂在自己锅里,外人不太需要它的底细,而上市公司就不同了,他需要时不时把底裤亮出来,不这样怎么能证明你的盈利能力?
GDP说通俗点,就是一个国家的帐本,是一个国家的家底。一个年度终了,各国都不免把自己的帐本公布出来,给国民一个交代。在国际上,GDP可是一块金字招牌,不然为什么很多国家都唯美国马首是瞻呢,他是地球村里的大财主呢。金融危机来了,各国日子好不好过,自然全反映在GDP上,那些百分比就成了各国领导人的痛苦指数,日子是过得是宽松阔绰还是紧巴巴一目了然。中国2009年GDP增速估计将达8.3%,也难怪在很多地球村民勒紧裤腰带时还举办了个盛大的国庆PARTY,GDP不说明问题那谁能说明问题呢?
统计一个家庭、一个公司的帐本还好说,会计学的那些东西足够招呼了,不需要大费周张。但对于一个国家就可能不是件太轻松的事,这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为了精确地统计出一个国家的产出,无以数计的聪明人都把心思花在这上面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对于早期的国王、州长、庄园主等来说,经济总量并不是他太关心的事,最要命的是税收,自己手里有多少钱,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在战争上尤为重要,打到紧关头,粮草没了,那样才要命。发展到后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间要比比阔,看谁最有实力,税收虽然能说明部分问题,但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全面,平民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何呢,基础设施怎么样,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统计就提出上了日程表。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非自觉的统计阶段,也可称为理论准备期,有学者称之为国民经济核算前史。这一阶段自1665年英国威廉.配弟对英王的财产进行估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38年),前后共计273年时间。这一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核算理论,参与这个游戏的国家非常少,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喜欢拉出去搞些户外体育活动,不时把边界线修正一下,而统计的数据也是断断续续,而最后的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也相对较低。
第二个阶段则是自觉统计的阶段,也可称为理论的丰富和最后定型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国几十年创造的产出相当于以前上百年的产出,要想玩转一个国家的经济,没有GDP,不对整个经济进行全面的反映根本不行了。各个国家都自觉开始本国GDP的核算,这也慢慢接近于我们现在最终版的GDP了,下一节将全面进行介绍。
而在第一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66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即民间国民收入统计阶段,基本上是一些经济学的爱好者喜欢管国王的闲事,才那里瞎捣鼓;第二个时期为官方国民收入统计阶段,其起始时间为1919年到1938年,这在国务院有正式编制了,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在这两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在国民经济核算史上留下深深脚印的人,下面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威廉.配弟是历史上进行国民收入估算的第一人,他在1664 年提出应该搞这种估算,并在1665 年进行了实际估算,他实质上创立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并在估算中使收入等于支出:他的这种“政治算术”,开拓了经济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使他被誉为统计学的创始人。
1758 年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F.魁奈设计出了著名的《经济表》, 魁奈虽然坚持唯农业是生产的狭义生产观, 但他把国民收入看作部门间的流量, 并重视资本存量在扩大国民收入中的作用。《经济表》被认为是投入产出分析、部门间经济流量分析和部门帐户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1791年估算法国国民收入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首次区分了总产品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在后文会经常提起。
1886—1890 年期间, 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对澳大利亚每年的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他的有一个理论很重要,第一次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方面来表示国民收入,即三等价原则,这个理论在国民经济核算史上也一个革命性的,后文也将一直围绕着这个三等等价原则展开。
1936 年,俄籍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编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列昂惕夫为此获在1973 年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投入产出表也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份,后文也将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与投入产出表进行比较。
而在GDP核算上还造就了另外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当然不仅仅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上的成就。他在这个时候对总结了以往的国民收入统计,系统地规范了有关国民收入的定义、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按市场价格计算国民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思想。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3 21:38:58
作者:wutwins 回复日期:2009-10-13 19:53:01
作者:兔拉羊 回复日期:2009-10-13 18:03:42
不知道中国的GDP是什么个算法。
农民卖10元的小麦给面包生产厂,面包生产厂做出面包卖20,那么GDP增长了多少?应该是增长了20元。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那么问题来了,浙江做出汽车配件1000元,武汉东风采购回去整合在整车里卖车10万元,那么这个配件的1000元是否算在了浙江的GDP里面?作为中间产品的产值还算在中国的GDP里面吗?
==================================================
我来教你统计
浙江做出汽车配件1000元,则工业产值1000元,工业增加值1000元,GDP1000元。
武汉东风采购回去整合在整车里卖车10万元,则工业产值10万元,工业增加值9.9万元,GDP9.9万元。
工业产值不全计于GDP,如上海的GDP1.3万亿,但工业产值3万多亿。
————————————————————————————
GDP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最终成果。GDP有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也叫三等价原则,三种核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在理论是相等的,本文将在后文中反复提到。
生产法也叫增加值法,是总产值减去中间品,它的统计口径是生产性的企业,如果一个企业进了20元的面包,最后他卖了30元,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它所创造的GDP就是10元。
收入法和生产法的统计口径一样,是以生产性的企业为主体,在本例中,也等于10元,它可能包括工人的工资及企业家的利润。
还有一个支出法,它是计算社会生产的最终成果,不再进入生产环节。如果一个人在宾馆里住宿后,拿发票报销了,则它不属于社会最终消费,这也将在后文中详细进行说明。
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GDP的计量方式是不一样的,它分为创造和使用,对于企业来说,10元是他创造的GDP。而这个面包如果被谁消费了,它在GDP的总量则体现为30元。
现在的GDP核算方法存在很多理论的缺陷,包括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包括三种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这也是写作本文想主要解决的问题,也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
作者:kwzolo 回复日期:2009-10-13 22:27:17
其他地方我并不清楚,没调查了解过。但在我们浙江,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所谓GDP统计,根本是扯淡!但不是天涯JY认为的“被增长”恰恰相反,是被大大降低压缩了实际数字!
例如:中新网报道2009上半年,义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503元.
只要在义乌呆过几个月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荒唐!在义乌,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所谓种植业的农民了!如果说农村户口算“农民”的话,义乌农民只会比城市居民更富有。我还真没见过任何一个收入年收入低于五万的“义乌农民”。
在这个基础上,统计局统计出“义乌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2亿元”不是扯淡是什么?义乌当地人口100万出头一点,外地人口也是一百万,半年人均只有一万?苍天啊大地!低于这个收入的义乌人在哪儿?怎么从来都没人看到过?统计局是怎么统计出这一数字的!
别拿什么外地打工者比较多来做说明贫富悬殊造成这一结果,外来的打工者我接触的不少,从餐厅服务员到集装箱装箱工,基本也是在每月二千以上,稍有技术的打工者,月入四五千是很平常很平常的事情!何况,外来者中,也同样不乏腰缠万贯的有钱人。
按统计局的说法,半年生产总值230亿,那么全年五百亿差不多了,按中国一般比例可支配收入占产值的一半,也是两百多亿!可怜义乌去年一年光汽车就卖掉30亿……
不过,在看到义乌最终缴纳的国税地税总额以后,得出了最终结论,原来如此啊!要照实报,税在哪儿啊?难道要那个谁谁自己掏腰包把缺的税补上?那么只好少报点,跟税款相对应了!
浙江一省,基本跟义乌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实际的生产总值数绝对远远大于统计通报!
=======================
GDP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糊涂的帐,而其根源主要在于其核心的理论,也不能全怪国家统计局。本文计划写8-10万,也是想抽丝剥蚕,一步步把这些问题全部说清楚,不过要一步步来,争取每天一贴吧,全文在60贴左右。希望你们所有问题都能给大家一个较满意的答复,这也是本贴开贴的初衷。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4 08:34:00
作者:官总 回复日期:2009-10-14 01:53:48
楼主你更新的太慢了。。。动作快点啊。。。
能写GDP的人 一般 都是经济上有些水平的。。。这么细的细节一般
不是研究经济的很难去 详细的了解。
天涯也没有几个人能说的清楚GDP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
谢谢支持与关注,不过这个真是在线写的,俺也想早点贴完,现在力争一天1-2个贴子。本文的基本框架倒是有了,但要把整理成文,也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
对经济学一直有很多话想说,现在终于有勇气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之所以从GDP着手,主要是GDP基本上可以包括经济学中所有核心问题,在本人看来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现在市面上众多的教科书,包括很多天涯的贴子,都是从简而繁,从卖烧饼等说起,但本人认为那条路会越走越崎岖。本文从繁而简,希望先把很多理论的根本问题说清楚了,再来探讨GDP,采取迂回包抄的路线,可能需要大家一些耐心了。
之所以重理论,是认为现在很多关于GDP的讨论理论方面太单薄,只有方法,没有系统的东西,献丑,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要说清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本人看来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容许俺把第二章完成,再来详细地回答您的问题吧,主要是牵涉太的东西太多,现在就开始说房地产,要绕好远。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4 17:26:11
第一部分 GDP初探
二、 现代GDP核算体系概述
GDP英文全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是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的核心指标。其标准的定义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 的价值总量。
GDP的定义是比较严谨的,在后文中我们会对其中每一个字进行深入的阐述。GDP有严格的空间范围限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统计对象是常住单位和个人;它有一个时间范围,也就是起止的时间;它统计的是生产活动,而对生产活动的界定则存在非常大的争议;GDP是社会生产最终成果的核算,但它和固定资产折旧始终有纠缠不清的关系,也成为引发争论的一个焦点。GDP统计的当期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对这一点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包括对服务业是否创造社会财富,黄赌毒、虚拟经济等如何进行计量,本文也将对这些进行深入的阐述(虽然中国自1993年全面转向SNA核算,但在理论根源上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传统的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GDP重要意义的各种表述。GDP可以全面反映经济体运行成果,从横向及纵向的角度对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行比较,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美国学者萨缪尔森其畅销书《经济学》中把GDP 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前文也提到,GDP是一个金字招牌。在联合国,交会费那可是看着你GDP来的,谁多谁就该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不难想象,日本、德国这两个款爷是必须保持高资态的,哪里有摊派了哪里都有他们的份。中国以前没有多少家底,现在靠卖苦力赚了钱,也必然承担更多的责任,谈到义务就用GDP来搪塞的时代已经逐渐不行了,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
上节说到了国民经济核算史的第一个阶段,这里再简要说说第二个阶段,即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丰富和最后定型期,它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一些重要节点:
(一) SNA 的孕育期(1939—1952 年)
这个时期对GDP核算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有J.E.米德、R.斯通、E.V.克利夫等,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所领导的专家小组为国联起草的统计分会报告——“国民收入的计量和社会帐户的建立”于 1947 年公布, 这可以看作 的SNA胚胎形式。
(二) SNA 的初创期(1953—1967 年)
1953年, 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名义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 这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 国际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开始脱离了无序状态,如一个体育活动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大家可以在一起玩了。
英国经济学家、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E.米德在他1951年出版的名著《国际收支》一书中, 首次把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联系起来, 分析了二者变动的相互影响, 这为后来把国际收支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也是第三位因在GDP核算上有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了。
(三) SNA 的成长期(1968—1992 年)
1968 年是经济统计历史上值得特别重视的一年, 原因之一便是SNA经重大修订后公布于世。经国民经济核算专家们的精心设计和开发, 吸纳SNA了在开创之初还难以包容的部分: 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等, 另外, 对资产负债核算纳入体系也作了前期准备。由此, 集宏观经SNA济统计之大成, 基本完成了核算框架的构建。
(四) SNA 的成熟期(1993 年以后)
1993年, 五个国际联合组织修订的SNA得以公布, 这次修订标志着SNA的成熟。
现行的SNA体系包含了20个帐户、26张核算辅助表和补充表,包括国民生产核算、国民收入使用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价格核算、国民财富与人力资源核算、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扩核算等,形成一个看似非常庞大而完善的理论体系。
其实通过百度或者谷歌等也能搜索到上面大部分内容,之所以浪费笔墨将这些再进行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让文章完整一些,同时也是说明本文与传统教科书的不同。如果在这里剪刀加浆糊,本贴也失去存在的意义,本人并不能保证当好一名搬运工。
本文也和传统的教科书打了个颠倒,为了把GDP说清楚,需要深入到理论内部,需要将各种概念说清楚,这也正是现行GDP核算所缺乏的。本人认为传统教科书在GDP核算的理论上有些含混,如GDP与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之间的区别等,将重点放在了后面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核算、国际收入核算方面,重在应用性的分析。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4 22:33:41
第一部分 GDP初探
三、MPS与SNA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本贴的主要目的是讨论,看俺这一套理论是不是真能把GDP说清楚,天涯人才济济,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意见呢。俺会加班加点,尽快把第一章完成。在第二章开始谈到马克思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板砖铺天盖地而来了,不过这也是本人所乐见的。)
上节谈的GDP核算其实主要说的是SNA系统的发展历程,而SNA只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分支。国民经济核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最终分裂成两大阵营,形成两套独立的系统。除了SNA外,还有一个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
可以这样说,SNA和MPS是算是亲兄弟来的,只是后来才势同水火。而SNA最后成功废掉MPS实现天下一统则是后话,至少在苏联时代,MPS仍是个大明星。美国阵营是SNA当家,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则玩自己的MPS,中国作为苏联老大哥的小弟弟,当然很多都得按大哥的来。中国在1957年派代表团到苏联学习编制平衡表的经验,开始了漫漫30年多年MPS为王之路,当时中国搞统计的真还没有怎么把SNA当回事。
MPS和SNA都吸引了20世纪以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营养而最终发展起来的。对于MPS和SNA两兄弟倒有点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源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后来马克思通过宏篇巨制《资本论》而独立门户,靠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产业后备军、利润率下降理论、消费不足等打天下。而西方经济学经过“边际革命”,把数学成功引入经济学,而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迥异的理论体系,现代西方经济学虽然模型满天飞,但很多核心的理论仍然是源自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也能说明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同源,本文以后会有分析。
MPS这面红旗自然由苏联扛起来的。早在1918 年, 原苏联就编制了谷物饲料平衡表。后来, 原苏联统计局局长帕.依.波波夫领导了物质平衡表体系的创立和改进工作。1926 年, 公布了“苏联1923—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 这是官方国民收入统计实践的一个创举, 平衡表采取了将多个收付平衡表并列组合的方式, 其内容有生产部门的划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 它对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在历史上没有先例,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仅《哥达纲领批判》有对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些设想,苏联就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范围来实行计划经济,作为苏联当时的经济模式,实行了排斥商品货币的自然经济。因此,苏联的价值平衡表,不仅从实物角度, 而且从价值角度进行平衡统计工作。它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与协调,较SNA前期纯粹的统计,MPS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可以说物质平衡表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核算体系,原苏联是这类体系的始创者。
1950年,苏联经济学界基本上摒弃了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自然经济观点,承认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对经济核算和商品流通的研究。这时期原苏联中央统计局统一制定了一系列国民经济平衡表。这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国民经济劳动资源平衡表、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社会产品分配平衡表、财政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等等, 从而形成了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为中心的包括人、财、物平衡表在内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57年, 这一体系在全苏统计工作者大会上讨论通过后得到全面执行, 并逐步推广到原经互会国家。
鉴于当时苏联在国际上与美国平分秋色的话语权,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年正式制定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即MPS,MPS与SNA可是并列的国际标准。为了对比SNA和MPS,联合国于1977年还公布出版了《国民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对比》,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之间其实并不会出现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隔阂。中国的GDP以人民币行价,美国是美元计价,两者之间只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换算就可以进行对比了。
在后来众多国民经济核算的教材中,MPS往往被看成一个反面典型,其种种不好便被端了出来,什么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不重视非物质生产等。想来不由让人感叹,形势比人强啊,MPS随着苏联帝国的土地崩瓦解而最终被苏联、东欧的一些国家及中国无情地抛弃了。从此天下皆言SNA,MPS只作为一个化石标本和批判的靶子,放到历史博物馆去了。
关于SNA与MPS之间的关系就先唠叨这些,后文在谈到中国GDP的核算时还会有所涉及,看MPS是不是从根本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4 23:32:14
作者:旗卷武昌楚天舒 回复日期:2009-10-14 22:58:26
楼主可否先给个概念,到底是多少?关心。
——————————————————————————
GDP在本人看来主要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它主要反映整个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分配,它也是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管理工具,可以从中分析出产业结构,它在总量上的意义还不是最重要的。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一个国的GDP主要是按其劳动人口来决定的,只要工作的时间多,则GDP必然大,因为创造的社会产品必然要多一些。但由于技术水平不同,还由于垄断等因素,它披上货币的外衣,这会给我们进行地区间或国家间的GDP比较较大的困难。但在市场竞争条件下,GDP数字的绝对意义仍是非常大的。
本文主要是理论的讨论,这将占较大的篇幅,也是本文想主要说明的问题。但本文最后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目前GDP进行一个数据的大体估计,并有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之间的对比,中国的数据应该是比较好看的,在美国理发要20美元,而中国只要20元人民币,这显然不能说美国的理发师创造的GDP就比中国的理发师高,而中国与美国贸易的工业品,则有汇率的差异,必须区别对待。具体的数据现在我手里也没有算出来,最后肯定会在本贴中公布的。
中国目前面临着很多具体的问题,为什么国富民穷,GDP增长那么大,而人们的生活改善幅度却相对较小,中国的贫富差距是怎么来的,它对经济的影响在哪里,这是本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吧,也希望通过本贴能说明白。
本人想把GDP当成一种方法论,简单的数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主要是通过GDP数字清晰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看GDP和普通老百姓的关系是如何的,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满意,俺也会尽力而为吧。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5 09:52:29
作者:brutallus 回复日期:2009-10-14 23:53:40
中国目前还是采用的"有中国特色"的SNA体系来统计GDP的
———————————————————————————
您说的问题也是事实,其实联合国统计委员会(Statistical Commission) 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世界的各国政府并没有强制力,只是一套推荐的标准,现在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排经济的座次,世界上基本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的是SNA体系,MPS已经鲜有人提及。
正因为不强制,各国在进行自己的GDP核算时,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际进行一定的修定,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执行的核算方法并不完全一致,中国也免不了有自己的很多特色。
但联合国最终还是认可中国所提交的GDP最终数据,与美国等国家的数据一视同仁看待。关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本文计划在第四部份进行简要的说明,只是本人不认为这是中国人有意压低或抬高数字。中国从80年代开始引入SNA,直到1993年才全面实施SNA,其间的学术争论也谓热火朝天,上纲上线的不在少数,最后的中国特色的SNA体系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本文也将详细介绍到。
作者:ppbaobei 回复日期:2009-10-15 10:20:10
作者:kwzolo 回复日期:2009-10-13 22:27:17
其他地方我并不清楚,没调查了解过。但在我们浙江,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所谓GDP统计,根本是扯淡!但不是天涯JY认为的“被增长”恰恰相反,是被大大降低压缩了实际数字!
例如:中新网报道2009上半年,义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503元.
只要在义乌呆过几个月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荒唐!在义乌,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所谓种植业的农民了!如果说农村户口算“农民”的话,义乌农民只会比城市居民更富有。我还真没见过任何一个收入年收入低于五万的“义乌农民”。
在这个基础上,统计局统计出“义乌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2亿元”不是扯淡是什么?义乌当地人口100万出头一点,外地人口也是一百万,半年人均只有一万?苍天啊大地!低于这个收入的义乌人在哪儿?怎么从来都没人看到过?统计局是怎么统计出这一数字的!
别拿什么外地打工者比较多来做说明贫富悬殊造成这一结果,外来的打工者我接触的不少,从餐厅服务员到集装箱装箱工,基本也是在每月二千以上,稍有技术的打工者,月入四五千是很平常很平常的事情!何况,外来者中,也同样不乏腰缠万贯的有钱人。
按统计局的说法,半年生产总值230亿,那么全年五百亿差不多了,按中国一般比例可支配收入占产值的一半,也是两百多亿!可怜义乌去年一年光汽车就卖掉30亿……
不过,在看到义乌最终缴纳的国税地税总额以后,得出了最终结论,原来如此啊!要照实报,税在哪儿啊?难道要那个谁谁自己掏腰包把缺的税补上?那么只好少报点,跟税款相对应了!
浙江一省,基本跟义乌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实际的生产总值数绝对远远大于统计通报!
---------------------------------------------------
国家统计当然比你准确了,你说你身边,难道浙江的每一家你都去调查过了!最烦这样的浙江人了。你是不是很希望国家来多收税啊!浙江可不比其他的,上交了又能拨下来,浙江是上交了就转移支付西部地区了。很多浙江老吹多富多富,那你们就多交点吧!---我也是浙江人,我觉得统计还是基本正确的。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5 13:27:13
第一部分 GDP初探
四、不可承受之重——围绕GDP的是是非非
从英国威廉.配弟于1665年对英国进行国民收入核算到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有近350年的历史,国民经济核算最终形成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但GDP核算并非完美无缺,它在理论上仍存在较大的争论,在最近几年时间更受到广泛的质疑,如前言所述,GDP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中国在80年代引入SNA核算体系以来,其争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MPS与SNA之间存废之争。中国执行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思想阻力。人们普遍认为MPS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SNA则是西方经济学,以要素价值论为立论基础。马克思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而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都是价值的源泉,两者完全不同一码事,向SNA转变则意味着对马克思的背叛。
马克思曾有一句经典的话:“生产劳动与不生产劳动之批判地区分,仍然是全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如何看等服务业的地位,马克思并没有给人们满意的分析工具,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在GDP核算上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公检法、党政军是否列作生产单位,这些也成为第一次大争论的焦点。
为了接轨的需要,也因为苏联阵营的崩溃,全世界人民都开始执行SNA,中国也难以单独玩下去,中国在1993年开始全面执行SNA,但各种争议仍未完全平息。这里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即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在现行SNA体系中,固定资产折旧是计入GDP的,但按人们普遍的理解,固定资产折旧只能算作成本,它需要不断补偿,并不形成企业的利润,这与GDP定义“新创造的财富”相矛盾。
争论的第二阶段则将焦点集中在了SNA上,MPS因有诸多“先天不足”,最后终于退位让贤,但人们发现SNA并不如想象中完美,送MPS并没有使争论结束,还是一笔糊涂帐。
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李德水在2004曾撰文对GDP的缺陷概括为:“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
以前曾到山东做项目,为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年鉴等资料自然必不可少,希望合作单位帮忙提供,但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他当时是山东省政协委员)一脸不悄的样子,他老婆正好在省统计局,他说好多数据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我们把这些东西拿来忽悠他,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味道。
GDP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主要是一堆干瘪瘪数字,很难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GDP传达给人们最多的是那几个百分比,数字是高还是低,是正号还是负号,普通人很难深入到GDP内部去看经济的运行情况。现在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线条很粗,仅仅几大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看了GDP估计仍是眼前一抹黑。
GDP是怎么来的,外人一般很难知道,而统计局内部的专业人士,估计也会有比较大的困难。经济被增长的现象本人也亲眼见到过,还是山东做项目那一趟,某市市长向我们介绍当地该年度经济时,喜形于色,GDP现在是多少而不是原来的多少。这几年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公布的GDP数据较国家统计局的要高了一大截,让普通大众一头雾水,统计局虽然有解释,但说服力并不强。在一个省内部也经常遇到类似情况,各市的加总一般会高于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难怪有人说GDP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为政府官员谋取政治资本的工具。
除了质疑数据的准确性之外,关于GDP的争议还包括对“隐性经济”的态度,黄赌毒是否应该纳入统计范围,一条路修了又挖,不停反复,这样也在创造GDP吗?有时GDP是创造出来了,但资源枯竭了,环境污染了,这又当如何计算。
而两个经济学家吃屎的故事更增添了GDP的娱乐性,从理论上来说,这样能创造GDP吗?显然现在的SNA体系并不能给我们明确的答案。绯闻无论怎么BH,但可以炒红一个明星,不怕抹黑,必要时还可以自己报料,就怕记不住呢,所谓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负面新闻才有震撼的效果。对于GDP这个绯闻缠身的怪物,能否还原它真正的面目么?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5 14:40:30
作者:xsslf 回复日期:2009-10-15 11:44:54
作者:kwzolo 回复日期:2009-10-13 22:27:17
其他地方我并不清楚,没调查了解过。但在我们浙江,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所谓GDP统计,根本是扯淡!但不是天涯JY认为的“被增长”恰恰相反,是被大大降低压缩了实际数字!
-----------------------------
老兄啊,做为浙江人要学会低调啊,钱赚在咱手,其他人爱咂说咂说去嘛。
———————————————
现在网络上大多数观点都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的GDP普遍被低估,GDP越多向中央交的越多,肉烂在锅里毕竟还是自己的,而中西部却被高估了,GDP代表政绩,当然越多越好。
在本人看来,按现在的统计口径,各省市GDP被高估或少估的空间并不大,数字游戏已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好象是2007年,全国经过经济普查后,苏州等城市的GDP被调低了,这对于地方领导人来说,可是倍没面子的事。2009年上半年,如果说很多城市的GDP被增长了也说不过去,上海很山西的GDP就很小,全国也出现了负的GDP增长。地方GDP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等,很多数字并不能随意作假的,也不全是统计局说了算,还涉及到很多部门。
作者:_cougarui_ 回复日期:2009-10-15 16:33:33
楼主大手笔,这个问题的确非常有必要讲讲清楚。希望出现更多的有含金量的提问,楼主的大作要看,更喜欢看学术争论。
不过个人认为GDP确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到自己的。欧美发达国家关心GDP可能是因为它跟就业的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GDP下降反映到劳动力市场就是失业率上升,执政党压力就会比较大,因此政府十分关系GDP。中国、印度、巴西这类发展中国家倒是更多的把GDP看作是一种“政绩”,因此在发展中有点唯GDP是从的意思,以至于出现国民整体生活水平与GDP并没有同步增长,2000年以来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诟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经济一出现下滑态势就猛上投资项目。
所以问题在于:GDP与国民生活水平、资源有效利用之间的平衡问题,而不是GDP越大越好,越快越好。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5 17:01:53
作者:联邦调员 回复日期:2009-10-15 16:40:45
请教楼主,据说去年中国的GDP有45P是洋人创造的,那么今年是不是该过半了?以地域划分计算对中国是好是坏?以指标形式规定增长不是"被增长"吗
—————————————————
说到GDP不可能不谈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问题,也有了中国经济一半左右和洋大人有关的论调,俺也是打算说清这个问题的,不过需要先把理论说清楚,要绕比较大一个弯,要先说清整个国民经济是如何运转起来的,还需要借助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这个研究领域据我掌握的资料,还没有人涉足的,容许我慢慢道来吧。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5 17:30:40
作者:suleyman78 回复日期:2009-10-15 17:23:38
有个笑话,两个人走在路上,遇见一坨粪,A对B说,你把这坨粪吃了我给你1000W,B真的吃了,A没办法只好给了B1000W,一会又遇见一坨,B对A说,你敢吃了我也给你1000W,A为了把失去的1000万挣回来也吃了。两人继续走,但越走越觉得不是个味,一人吃一坨粪,这叫什么事,又遇见一人,劝解他们说,你们还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起码增加了2000W的GDP
—————————————————————————————————————
这个笑话在文中已经有说明,它不可能创造GDP的,GDP所核算的是生产性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必须具备很多条件,有固定的场、有固定资产、有雇用人员,至少要到工商行政部分登个记,而上面的笑话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5 22:14:03
作者:跟贴而已 回复日期:2009-10-15 22:04:52
最近在读经济类的普及读物,刚看到GDP和GNP
不明白GDP为什么会比GNP流行,只是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原因吗?还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导致了这个结果?
PS:俺现就一经济文盲,跟贴学点儿东西。。。
———————————————————————————————————
从字面上理解,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在核算上只管地理范围,只要在这个区域内的企业都算,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也就有贸易依存度的问题,也有人把中国经济称为外向型经济,就在于这里。
而GNP则是国民生产总值,它是按国民核算的,主要以国籍论,而不是地理范围。
现在都流行GDP,也因为国际上都流行这个吧,便于比较。
另外:实在抱歉,今晚本来要贴一节的,可惜回家时拷文件拷错了,只好明天连上两节补起来。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0:38:02
第一部分 GDP初探
五、艰难突围——所谓的绿色GDP与经济发展
因为GDP的种种是非,国际上对GDP的反思也是不断的。不仅仅咱们中国最怕认真,至少国外也有认真的。从民族性格上来看,喜欢浮夸的,好象印度A3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度2008年度(1-12月)的GDP是1.215亿美元,如果仔细分析它的报表,自有房屋的租金会占较大的比例,而中国这块是基本不算的,印度为了超越中国,至少在数字上卯足了劲。
GDP增长了,而换来的却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显然有悖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留给子孙什么呢,如果任由化工厂大肆排放,有毒物质大面积污染水源,我们马上就受不了,前段时间几起重污染事件,都活不下去了,还发展个屁。
环何意识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当人口稀少、经济活动仅停留在男耕女织层面时,到处清山绿水,哪可能会有环境问题,人们要为吃饱而奋斗呢。但现时代却大不同了,以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变得稀缺起来了。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向,在古典经济学这块肥沃的土壤里,以稀缺为研究重点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枝繁叶茂,而以价值、分配为研究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对于环境和资源的问题,人们试图提出绿色GDP来解决,希望最后的GDP数值能反映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这在国际上也捣鼓了好多年,很多都是如今经济学界的头面人物。下面也把很多人的努力与成果简要说明了一下。
1969年至1973年,美国人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第一次冲击以单一GDP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和SNA核算体系。超出一些人的估计吧,不仅咱们中国人才会想到子孙万代的事。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人物有詹姆斯.托宾和威廉.诺德豪斯于1972年共同提出的净经济福利(Net Economic Welfare,简写为NEW)指标。詹姆斯.托宾是第十三届经济学炸药奖的获得者,而威廉.诺德豪斯也因为和萨缪尔森合著《经济学》而广为中国人所熟知。
他们的理论是走与GNP(GDP的兄弟,前有介绍)结合的路子,把城市中的污染、交通堵塞等经济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NP中扣除,而加上传统上被忽视的经济活动,如休闲、家政、社会义工等,还包括“地下经济”如毒品、职业杀手、打黑工等。
另外在这方面深有耕耘的还包括罗伯特.卢佩托等提出的同人生产净值(NDP)指标、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利和科布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挪威政府开发和推行的自然资源核算和预算系统等。
GDP主要进行生产方面的核算,是SNA的核心指标,但GDP并不是SNA的全部。为了表示对资源和环境的关心,联合国的统计司于1990年以《21世纪议程》文件形式向各国推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SNA附属帐户体系”(简称SEEA),经过不断修改,2003年联合国推出了SEEA的最新版本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爱惜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深入人心,人类就一个地球。虽然有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也有上面众多的指标与理论体系,但人们最终还是只认GDP。虽然各种反对差不多已经把GDP请下了神坛,但作为政府官员而言,最后也只有围绕GDP转。或者可以这样说,绿色GDP虽然已经提出来了,但其远远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身子骨非常单薄,它还只是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除了资源和环境的关心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了,GDP上去了,但这好象和普通大众没有直接的联系,经济增长与富裕并没有带来幸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活质量如果下降了,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也早意识到不能为了增加GDP而增加GDP,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在第一个发展10年(1960-1970)开始时,曾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也表明人们对很少就对这个问题有关注。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也成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很多经济家辛辛苦苦、究经皓首建立了无数的模型以说明经济的增长机制及内在原因,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去追求所谓的公平。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1:16:38
作者:xc0629 回复日期:2009-10-16 10:54:30
有些想法请楼主指教,GDP衡量的就是为一整个地方创造总的效益,这效益最后得用价格来衡量,比如去年养牛卖肉一斤20元,这一系列劳动直接创造的GDP20元,今年如果卖30元,GDP相应就增加了。会不会中国明年有个GDP快速增长,说是市场流通了货币多了,物价要一涨,是不是GDP也得跟着上个台阶。而全社会劳动创造的东西(或是效益)其实差不多呢?这个就是GDP快速发展而大部分老百姓生活变化始终不大的原因。
——————————————————————————
GDP核算有有现价和不变价的区别。现价,就是今年的牛肉价格30元。而不变价则是从一个时间点为基础,在以后的统计中会将各种影响因素全部扣除掉,如果以去年的牛肉价格20元为基数,今后统计会一直按20元计算,不会因为牛内价格上涨了而把GDP数据顶上去了。
比如现在中国每年公布的GDP数据都是以2000年为基斯的,如果仔细看每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而不是年初发布的快报,就会发现它是统计的是不变价。中国的GDP数据会经历三个阶段,一个是快报,在年初2月就发布的,后来会因为各种资料齐全后,再进行调整两次,三个数据有一定的差距的。
国家进行GDP核算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不是对各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的简单加总。
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也会在GDP核算中详细考虑到,这也是世界各国统计部门面临的难题,具体的方法包括缩减法和外推法等,这个学统计的就会非常清楚了。本文主要是科普性质的,在后文中会有所涉及。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3:40:13
作者:xc0629 回复日期:2009-10-16 11:59:00
那阿三那边如果把价格基数定在2007年,我们还是把基数定在2000年的话,横向比较的时候阿三的GDP会接近我们一截了。
———————————————————————————————————
刚才也说过GDP核算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在印度,他有很多政党,其监督机制较中国还是相对完善的,印度的GDP核算开始得比较早,一直就是与世界接轨的,它的基数可能更早,不可能因为为了赶中国而随便把基数调高的,再说,最后国家间进行GDP比较会按汇率来的,这方面做文章的空间并不大,上文里只是随便打个比方,调侃一下阿三罢了。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3:46:56
作者:xc0629 回复日期:2009-10-16 11:59:00
那阿三那边如果把价格基数定在2007年,我们还是把基数定在2000年的话,横向比较的时候阿三的GDP会接近我们一截了。
——————————————————————————
刚才打了一段字,可惜没了。简要说一下,GDP核算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不可能印度想超过中国就在数字上动手脚的,第五节前面一些话只是一个调侃。印度接轨接的比较早,一直是采用SNA体系,其数据积累肯定比中国丰富,其核算手段也应该比中国完善。印度的基数估计会比较早,不可能说一调就调过来的。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4:17:11
作者:dodgethis 回复日期:2009-10-16 12:16:45
lz不会是打算出书,先到这里来刺探市场了吧
gdp需要这么费力解释吗?直接上数学公式,再把变量一解释,不都明白了。
“中国的gdp究竟是多少”和“中国gdp究竟是怎么算的”有直接关系,你直接说清怎么算的就行。
————————————————————————————————
主要是和大家一起沟通探讨,出书还没有打算。
GDP本人认为必须从根源上说清楚, 才能消除各种误解,本人也想单刀直入的,但总得先把情况大致介绍一下吧,这是在线写,是有些拖沓。
GDP重要的不是一个数字,本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方法,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捍卫自己权力的工具。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4:37:29
作者:aidouvcd 回复日期:2009-10-16 13:55:16
请教楼主,看其它帖子的时候总说因为人民币被低估的原因造成中国GDP总值被低估,但是GDP做为一个整体,除了进出口不是还包括国内的消费么,那么因为国内物价(主要是生活用品)价格相对较低,造成消费领域的GDP也是被低估了。那么假如人民币升值,物价就相对和国际接轨了。对中国GDP来说是增加还是较少呢?
———————————————————————————
真有些抱歉,你的问题问得太大了,我一下真难以说清楚。简单些吧,国际上进行GDP比较,总得有个标准,目前来看只有汇率了,国家间的GDP都统一折算成美元。美元之所以强势,和美国的生产效率及技术优势有关,中国造不出来飞商用机,只有用上亿条裤子来交换,别人就凭这个就可以保持很高的生活水平。
中国盲目升值肯定是不可取的,中国最大的优势目前还是劳动力的低廉。你慢慢看吧,我希望我的文章提供大家一个分析的方法,而不是得出一个结论,下章就开始理论部分了,我会把问题详细简明的。
作者:kwzolo 回复日期:2009-10-16 16:06:50
作者:joefreedman 回复日期:2009-10-16 15:54:39
作者:suleyman78 回复日期:2009-10-15 17:23:38
有个笑话,两个人走在路上,遇见一坨粪,A对B说,你把这坨粪吃了我给你1000W,B真的吃了,A没办法只好给了B1000W,一会又遇见一坨,B对A说,你敢吃了我也给你1000W,A为了把失去的1000万挣回来也吃了。两人继续走,但越走越觉得不是个味,一人吃一坨粪,这叫什么事,又遇见一人,劝解他们说,你们还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起码增加了2000W的GDP
—————————————————————————
这个笑话在文中已经有说明,它不可能创造GDP的,GDP所核算的是生产性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必须具备很多条件,有固定的场、有固定资产、有雇用人员,至少要到工商行政部分登个记,而上面的笑话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
那是不是说明现在很多从事第三产业的灰色收入(没有工商登记)的都无法计入GDP了。所以在中国黄赌毒怎么也算不进GDP了
-------------------------------------
这些本来就没算进去,在美国赌场是算进去的,因为人家有营业场所,有就业,创造了社会财富,而且不论输赢,赌场和赌客都需要向国家缴税。回到那个所谓笑话,如果这两位吃粪的在得到这笔钱以后向国家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话,纳入GDP的统计范围倒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6:18:21
第一章 GDP初探
六、新动向:GDP的阴谋论
GDP在前几年一直被视为造假,注水,被高估。在人们的感觉中,经济增长仅是数字上的游戏,人们并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落到多少实处。而经济增长了,环境却破坏了,恶果却要后人来承担,有时也是现世现报,GDP还有什么用呢。
与浮夸论及无用论相反,最近几年出现了GDP阴谋论。中国GDP不是多了,而是故意整少了。共军大大的狡猾,是为了隐藏实力。美国的电影电视里经常有一句让人豪情满怀话“你的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如果中国把GDP报高了,联合国的会费呢是不是该多交一些,现在美国这个地主家为次贷危机闹得,也没有多少余粮了,是不是该替美国人民着想一下,还有对外援助呢,好多国家都嗷嗷待孵呢。这些论调正好和“下大棋”结合起来,中国要韬光养晦,不能出头。
光这样说,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当真,权当一笑料罢了。如常挂在口头的,咱们毕竟曾经富过。外国的经济学家不是已经计算过,大清帝国时,中国的GDP还占世界多少多少的比例呢,第一俺们可是占了上千年,只是近代才被其它暴发户给抢去了,说出来脸上也有光。
凡事都讲认真,关键是要从理论上来证明中国的GDP被低估了,拿不出一点真东西出来就唬人,好象不见得谁会买帐。购买力平价这个玩意也容易让人激动和兴奋,但在国际上你必须要6块多才换回一美元,难怪姚明初到美国时买东西都会心里想着汇率。
说中国GDP被低估的的第一人,不知道是不是西西河的老广。老广洋洋洒洒四万多字的雄文《闲聊GDP》现在仍是网络的热贴,仍不乏有人瞻仰。老广的最终的结果,中国的GDP肯定被低估了。美国GDP包括了房租收入,而很多方面中国人是打死不认的。政府、教育、国防、公检法等在中国这里基本忽略了,实在瞒不过,糊弄一下。中国的教育等才那点,鬼信啊。随便把日本、印度等国的帐本拿来和中国对对比一下,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技巧。如果按美国的玩法,中国GDP真正是多少呢,老广笑而不答。
第二种说法是古道老井在《由GDP而引发的一次长聊》中透露出来的,时下在网际间也是一个热点的话题。话说70年代前各国玩的都是工农业总产值,国家间亮肥肉时都看钢材、电力、水泥、汽车、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产量。有意思的是50年代美国是苏联的5至6倍,60年代是2倍,而70年代苏联就超过美国了。当时全世界左倾,美欧知识分子都向往苏联,而美国入不敷出,黄金储备急剧减少,已经无法支撑美圆金本位,所以只得换成美圆信用本位了。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情何以勘啊,哼,俺不跟你玩了。很象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榜,金牌数比不过就比奖牌数。美国佬搞了一个GDP出来,苏联顿时歇菜,在数据制造能力上谁能和美国抗衡呢。在数字上美国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避免亡国之虞,国力又蒸蒸日上,终于在90年代初把苏联肢解。阴谋,天大的阴谋,全世界的都给蒙蔽了,跟老美玩GDP,看谁死得快。
除开两大阴谋不论,说实在的,本人也是被老广的那篇雄文所吸引才有奋勇投向伟大的GDP研究事业的宏愿。不过,当时的想法也挺单纯,就想给中国算帐,还原真实的中国GDP数据。2003左右中国GDP才2万亿美元左右,仅是美国的一个零头,作为中华好子孙,谁不想在这辈子看到真正的“超英赶美”,堂堂13亿中华儿女在经济总量上都不能超过仅中国人口零头的美国,想来起去都是挺憋屈的事。
不过后来经过慢慢的研究,从各种经济学教科书,再到亚当斯密、李嘉图、凯恩斯,再到马克思,然后再到西方经济学,终于感觉对GDP有些眉目了,才至于今天在这里献丑。把本人对GDP的理解详细说出来,供大家批判,也算一个汇报表演吧,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
本人感觉GDP一个冷冰冰的数据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数据是死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把GDP的内部原理构造搞清楚,使GDP真正成为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让我们透过GDP看经济的真实运行情况,看GDP和我们的生活是毫不相干还是紧密相联。
GDP是不是阴谋,虚拟经济、知识经济、黄赌毒等能否通过GDP得以体现,中国的GDP是高了还是低了,目前GDP核算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下面将全面展开论述。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16:59:51
作者:shacky0626 回复日期:2009-10-16 16:50:14
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考核官员的指标为什么不从GDP变成GNP
—————————————————————————
GNP对于一个地区而言真还不好核算。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在你那里投资办厂,如果算GNP,如何扣减少呢,毕竟当地提供了电力、用水等,你本地有多少人在国外工作,他们是不是要定时向统计局汇报收入。
而GDP是国际上通行的东西吧,比财大气精时都用GDP,如果考核官员用GNP,国家家对比要用GDP,是不是会多增加人手或组织机构?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6 23:13: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一、难以回避的马克思
假如马克思被当作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来加以研究,而不是一方面视为不会错误的先知,另一方面被视为打趣讽刺的笑料,那将应该节省我们大家许多时间。
——琼.罗宾逊
经济学发展到现在,除了部分人在苦苦坚持外,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把马克思的经济学当回事。马克思的经济学貌似根本不能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都是清一色的都是西方的经济学,没有见着很多原本研究马克思的都投归到西方经济学门下,这年头哪还拿马克思当回事啊。马克思和非马克思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马克思真的无用了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如果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看成是两个大口袋,我们可以轻易从马克思那里得到许多武功密笈,无论是天马流星拳,还是祥龙十八掌、九阳神功、易筋经,或者是奇门遁甲,样样拿出来都够份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价格论、货币论、再生产理论、经济周期论、贸易理论等形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面对马克思的遗产的时候,也难怪有人说,“如果马克思主义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他们与非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问题正好相反:理论丰富的困境。分歧由此产生”。这个是M.C.霍华德和J.E.金合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年中的话,在这里LZ可不敢胡言乱语。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强烈的批判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有人不承认这一点,估计也是在做鸵鸟了。1929-1933年的世界大萧条,马克思并没有成功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反而使凯恩斯成为经济学当仁不让的霸主,风风火火了好几十年,成为各国政府押箱底的招数。即使在今天美国次贷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扩大投资仍是各国政府的首选。
前面提到马克思宝箱中有各种武林秘笈,似乎都可以独挡一面,但似乎马克思本人也并未完全修炼成功。《资本论》出版于1867年,马克思逝世是在1883年3月14日,期间共有16年的时间,如果用国际工人协会事务繁多、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等理由来解释,其说服力是不足够的。
而按马克思最开始的计划,其理论体系是包括(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而《资本论》只是六册计划的一部分。显然,我们用马克思本人也感觉到他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完善来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马克思在晚年究竟遇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理论问题,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在他逝世后的一百多年中未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留给我们的遗产他自己未能整理出清晰的思路,这阻碍了人们对经济本质的探索。
我们需要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哪些是必须坚持和固守的,这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庞大的体系中是否存在着理论缺陷和不足,哪些观点有时代的局限性,如何发展,这是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从原则和方法上来看,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现在的研究仍较多地局限于马克思原有的基本理论。如何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现实的难题。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进行梳理,需要与西方现代经济的基本分析框进行对比分析,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有普遍的适用性。
为了破解经济学中诸多难题,本人打算从马克思的理论宝库中拿出来一件不为人所熟知的东西出来和大家深入的切磋,看能否真正地打通仁督二脉,把马克思的各种武功秘笈融会贯通,分揭示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恢复马克思经济学的本来面目。本贴主要是为了说GDP,也看它的通用性,如果GDP都说不清楚,那也只能用来唬人。
这样武功秘笈真有如此这般神奇么,它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不用卖关子,前面也提到了,这就是被俺称为易经筋的再生产理论——两部类模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上)
(西方经济学开篇便讲需求与供给的双曲线,然后便是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三生产要素等,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从商品开始,然后进入剩余价值等。而本贴则从两部类模型开始,这可能与人们对经济学认识的传统思维习惯有一定的偏差。这并不是本人有意标新立异,也不是把前人的研究成果抛弃了,恰恰相反,两部类模型正好是以供需及商品生产为前提的。本人在对经济学的思考中,认为唯有这样才更容易把经济学的很多东西说清楚,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正如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的意义一样,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单纯地作为一个理论家的功绩,已为他被人穿上的预言家的外衣所掩盖了。
——琼.罗宾逊
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无非是揭示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是如何运转的,人们通过对规律的掌握达到各自的目的。但社会经济运行有没有规律,规律是什么,则见仁见智了。也难怪有人感叹,上帝把最大的难题留给了经济学家。在自然科学上很容易达成共识,但经济科学上则是门派林立,莫衷一是。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无疑是商品,自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后,商品生产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商品生产看起来非常感激简单,企业主在现有资产设备的基础上,购进原辅料、雇用工人,生产出产品,然后进行销售,赚取利润,再进行新的投资。从单个企业来看,无非是一个资本的自我增殖过程,是G(货币)—W(商品)—G‘(原始资本及其增殖),这也就是马克思的货币循环公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商品生产也可以简单表示成W=C+V+M,C是不变资本,“即该部门在生产上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分为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流动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V即可变资本,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工资。M被马克思视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部分。
为了说明商品生产的规律,我们再引用一下凯恩斯的经典论述。凯恩斯为了说明他的“有效需求原理”,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第3章对商品生产进行充分的说明,其实我们发现凯恩斯与马克思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凯恩斯的“要素成本”就与V相对,“使用者成本”与C相对,而“雇主的收入”与M相对。可见,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学研究都是从商品生产开始的,只是对商品生产认识的不同形成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但说明单一的商品生产的规律的似乎意义并不大。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的生产性的企业外,还有提供餐饮住宿、娱乐观光、信息咨询等服务的生产机构,另外还有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警察军队等。这些经济活动、生产组织、经济现象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网,我们每个人都被网罗其中,但这个网是如何编织的,其头绪在哪里,则是成为经济家神圣的使命。
西方经济学开篇即讲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相互影响,但供给与需求似乎是一个鸡与蛋的问题。需求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是以收入为基础,滥发货币的显然并不是真实的需求,只能引发通货膨胀,而供给必须是为需求服务的,没有需求企业机器只有停止运行,生产停滞。
因此,为了解开经济学的诸多死结,我们必须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整个社会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详细说明各社会成员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假设前提不应该建立在鲁宾逊式的孤岛上,而必须扎根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必须从我们身边熟悉的经济现象出发,否则我们只能盲人摸象,话很难说到一块去。而两部类模型可以为我们找到一个俯瞰社会经济运行的最佳观察窗口。
两部类模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占据核心的地位,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两部类模型的论述也仅占据了1/4强的篇幅。可惜的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并没有再进行深入的论述。本文要将它作为发展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用它来揭示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的根本运行规律,作为分析GDP的一个最有力工具,因此在这里需要多费些精力,这也是本贴的核心所在。
在清楚完整地说明两部类模型以前,我们也来看看其它经济学家对两部类的模型的评价,不然又有人说本人妄语了,也是给自己增加一些底气。琼.罗宾逊夫人认为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为研究储蓄和投资的问题,以及研究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被哈罗德(Harrod)和多马尔(domar)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保罗.萨缪尔森这个历来对马克思采取强烈批判的经济学家也认为“马克思在他死后发表的《资本论》第二卷中,的确创新了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和经济增长模式……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式也许是那些复制极好轨道的第一个范例”。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7 12:18:55
唉,搞错鸟,上面是第二章第二节的,可惜把标题搞错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二、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口——两部类模型(上)
作者:spacejam1979 回复日期:2009-10-16 23:29:12
马克思晚年遇到的最后问题应该是人与机器的调和问题,论证出来纯人类必定被机器取代定律,所以上世纪里面,为保留部分人类的存在,生物芯片技术提前启动。
要知道,马克思的很多著作根本就没有完整版流传于世,不管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如果共产主义实现,下一个文明就是机器文明。
关于未来的设计,现在是两派,一派是Matrix,一派是体内植入生物芯片的半机器人半人类。
作者:xc0629 回复日期:2009-10-16 23:42:59
马克思怕被机器取代了是纯理论的推论吧,人不是为了生产劳动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本的,至少本性里面有这个控制因素,取代的想象只能是作娱乐电影看。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7 23:21:2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
商品的本质是交换,货币也随之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一分钱也可能憋死一个英雄。想当年,风光无限的史玉柱正踌躇满志准备一展宏图把巨人大厦建成亚州的地标时,谁会认为巨人集团会差钱,但最后他的商业帝国还是轰然坍塌。有时人们都想,如果有谁帮一把,可能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浪费,把钱都埋在了地下,谁看着不心疼,不过,对不起,这就是游戏规则,谁敢保证史玉柱一定能渡过难关,要是一个无底洞呢,这也不是没有先例。
政府想要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或进行各种救助,最核心的还是看手中有没有钱,钱的多少决定了办事的多少。中央政府如果要实行什么计划,一道行政命令可能并不管多少用,没有上面的拨款看地方政府是否有积极性。这次中央政府的四万亿投资,那可基本上是真金白银地掏出来的。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而税收征收对象主要是企业,如果一个地方企业不景气,那绝对没有企业效益好的地方政府小日子过得舒坦。
目前商品生产已经主导了一切,货币成为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法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目前生产力的条件下,人类仍然不可能超越商品经济,不遵守商品经济规律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
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个人或集体决策来决定资源及财富的分配还难以达到很高的效率,主要是难以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中国及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到最后难以解决的根本问题则是激励,官僚主义盛行、等级制度森严,奉行大锅饭,企业的管理层均有行政级别,这必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
可以预计的将来,商品经济仍将统治人类好几百的时间,当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克服了自身自私自利的缺点,才有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而这只是一种设想。
对商品生产规律马克思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对社会经济进行描述时,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价格手段。《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基础是价值论,但在第二、三卷中,除了价值的手段外,马克思用到的更多是货币,是价格,其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用英镑、马克等货币单位,并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资本论》第二、三卷出版后,便有人指出马克思第一卷与二、三卷之间的理论脱节,以此来证明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崩溃。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就这些攻击进行了回击。但恩格斯的回应主要集中在简单商品生产时期价值向价格的转换,“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对于整个简单商品生产时期来说便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直到简单商品征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形成的出现而发变形之前是普遍适用的。”这里恩格斯基本上重复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相关内容。但当“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当生息资本、产业资本出现后,价值如何向价格转化,恩格斯并没有有完全说服力的解答。这使西方要素价值论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在经济学后来的发展中,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者都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的观点仍广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价值向价值的转形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阿卡琉斯之踵,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回答价值论的相关问题。而在最近一百多年来的研究中,这个进展并不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纠缠于价值、价格等问题时,西方经济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自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本贴后面的分析,基本上都将采取采取价格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本文将放弃价值的分析,通过价格的表象,我们将逐渐深入到经济的核心和内部——看价值规律是如何主导经济发展的。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8 01:22:5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SNA的修正
四、两部类模型与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在讨论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时,马克思基本上采用的是价格的表现形式,只是马克思假设剥削率为100%,即在价值的分配中,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利润,这个并不会对我们的分析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对两部类模型的描述,如前所述,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其生产公式都是W=C+V+M,其货币单位可能是英镑,也可能是马克。
第Ⅰ部类的生产:4000C1 + 1000V1 + 1000M1 = 6000W1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的生产:2000C2 + 500V2 + 500M2 = 3000W2消费资料。
由于这里假设为简单再生产,即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为本部类及第Ⅱ部类消耗掉,生产资料的需要总额等于两个部门的生产资料的合计。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在本部类及第二部中全部消耗掉,即W=C1+C2。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资本损耗必须得到补充。第二,工人与企业主的收入都全部用于消费,并没有剩余及储蓄等,因此,W2=V1+M1+M1+M2。
因为两个部类承担着不同的经济职能,两个部类必须进行商品的交换,即Ⅰ(V+M)和ⅡC的交换,我们可以得到V1+M1=C2的等式。
我们可将两个部类的生产看成是一个整体,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第Ⅰ部类是消费资料生产的一部份,一个环节,机器、原辅料等可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社会成员通过消费品才能维持生存。另外,我们理解两部类时,不能简单理解为两个企业,与现实中的农业及工业分类划分并不一样。同一部类内部可能有众多的企业,它们之间需要进行商品的交换。
很多人为什么要问为什么恰好是这样的数,主要因为我们是简单再生产假设,在确定各部类的数据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只是这些数据必须服从于V1+M1=C2,W1=C1+C2,W2=C1+M1+C2+M2这是三个恒等式。为了便于理解,消除数据的随意性,两部类模型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本贴下面也将全部采用这种方式。图形的表达对于说明经济规律将比较直观,如果用数字,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剥削率等问题上去,而在扩大再生产上(详细说明见下一节),更成为一个世纪难题,各种数量关系很难说清楚。简单再生产的两部类模型见附图。
有人怀疑两部类的模型纯粹是一种计划经济的形式,只有非常严格的计划才能保证两部类的协调进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一般到个别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的研究来说,需要先剔除枝叶,暂时先不考虑各种次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干,便于我们揭示经济学的运行规律。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需要将各种次要因素考虑进去,再从一般到个别,从而使理论能全面揭示经济的发展规律。
因此,在本节,主要讨论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各种不变资本的损耗都得到补偿,所有产出都被消费掉了,资本家与工人都没有积累。在说清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我们将讨论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如何利用手中的盈利来增加企业的资产,雇用更多的工人,使社会财富得到不断的增殖。
而后来的分析中将加入银行,企业主或者工人并不是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或者投资,他们可能会有一部份储蓄,对于银行来说,这笔钱必须贷出去,这样就有了消费信贷或投资贷款。接下来,我们需要要把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政府的作用,虚拟经济、货币的需求供给、对外贸易、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等加进去模型。
同时,本模型的分析也会考虑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者是垄断、寡头、托拉斯等,这样模型就可以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使我们的分析可以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这样将有助于我们解决经济学中很多根本的问题,使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发展的规律,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周期及经济危机,促进社会的公平。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09-10-18 01:38:00
现在对第二章余下的部分进行一个简要的说明和预告,本贴已经开始了看似老掉牙的理论之旅,但本人感觉这是不能绕过的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耐心,但也诚恳接受大家一切的批评。后来写作中可能会有变更,但大体的框架不会变多少。
五、两部类模型的扩大再生产研究
六、两部类模型的局限
七、两部类模型的扩展(上)四部类模型
八、两部类模型的扩展(中)多部类模型
九、两部类模型的扩展(下)本模型的假设条件
十、新创造财富的分配
十一、经济计划、计划经济与市场竞争
十二、看不见的手与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十三、从本模型探讨总供给与总需求
十四、价值向价格的转形
十五、垄断及不完全市场
十六、银行的中介作用
十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十八、服务业
十九、产业划分
二十、商业流通
二十一、环境和资源
二十二、GDP与社会财富
二十三、进出口及贸易依存度
二十四、经济增长(上)资本积累与就业
二十五、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
二十六、经济增长(下)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二十七、虚拟经济
二十八、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二十九、目前SNA体系的缺陷
三十、生产核算的三种方法
三十一、三种核算方法的选择
三十二、生产核算与二次分配
三十三、资产负债核算
三十四、投入产出核算
三十五、修正后SNA核算体系的意义
作者:spacejam1979 回复日期:2009-10-18 01:47:04
思路很清晰,最后的终点应该是经济物理学,慢慢玩。
需要增加一个变量,人的心理上价值的锚与现有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现有价格会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明白这一点,就明白了所有的宏观调控,本质上是人心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