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去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8:40
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十三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全文]
萨缪尔森观点更多>>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发表
·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
·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
·萨缪尔森: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
·萨缪尔森建言中国经济 应走适度中间路线
评论分析更多>>
·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被忽略的经济智慧
',1)">
萨缪尔森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出生。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网友悼念

献花
300人

哀歌
131人

点烛
147人

上香
123人

祭酒
130人

祈福
140人
萨缪尔森生平 [回到顶部]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美国凯恩斯学派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47年在其《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一书中提出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comparative statics method),同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70年获得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详细]
生平
保罗·萨缪尔森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出生,1923年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的哈佛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就读期间,师从约瑟夫·熊彼特、华西里·列昂惕夫、哥特弗里德·哈伯勒和有“美国的凯恩斯”之称的阿尔文·汉森研究经济学。萨缪尔森出身于经济学世家,其兄弟罗伯特·萨默斯、妹妹安妮塔·萨默斯、侄子拉里·萨默斯均为经济学家。[详细]
担任过的主要教席/职务
1940年任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1944年升任副教授;
1944-1945年间在放射实验室(the Radiation Laboratory)任职;
1945年兼任福莱切法律与外交学校国际经济关系教授;
1948-1949年古根汉姆研究员。[详细]
延伸阅读

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在决定如何向他们自己征税时,人民实际上所决定的是如何把满足社会需要的资源从各个家庭中取出,从他们所拥有的企业中取出,以备作为公有物品和劳务来使用。”萨缪尔森指出了政府的税收是来自对私人部门的征收,这是税收的第一次再分配;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取得的税收主要用于转移支出,这是第二次再分配。...[详细]
主要著作 [回到顶部]
《经济分析基础》
《经济分析基础》是一部由萨缪尔森所写的一本关于分析经济基础的书。新的导言描绘了本书的起源,并分析了其贡献是如何与1947年以来的理论发展相吻合的。新的长篇数学附录审视了1947年以来政治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方法论之突破性的进展:线性规划和比较静态学;动态和随机的非线性规划;现代的对偶理论;新古典货币模型的可测试内容;具有期望一效用极大化理论方面新观点的概率决策,以及用优于均值一方差近似法的广义方法所作的投资组合与流动性偏好分析。
《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一共出了16个版次,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 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已被译成了法文、德文、中文、俄文等40余种文字。萨缪尔森本人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
其它著作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1958);《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4卷)(1966,1972,1977)。第三届获奖者西蒙·库兹GNP(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延伸阅读

萨缪尔森: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 :萨缪尔森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重新阅读了从威廉·配弟到亚当·斯密,从李嘉图到马歇尔、瓦尔拉斯以及帕累托、庇古、凯恩斯等人的著作,得以纵观整个经济思想史,并以新的眼光看待凯恩斯主义...[详细]
萨缪尔森与《经济学》 [回到顶部]
《经济学》-基本观点
“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在将来生产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从这里出发他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详细]
《经济学》-贡献
它是内容不断更新、深浅适度的一本入门教科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第三个原因是萨缪尔森将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率先有机地结合到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详细]
荣誉
·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
·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
·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中的权威
延伸阅读

《经济学》-出版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作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一个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部门审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