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八个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2:28
课堂教学中的“八个不要”
 
不要指向不明,不要主次不分,不要简单重复,不要就事论事,
不要似是而否,不要指手划脚,不要喋喋不休,不要旁若无人。
不要指向不明。就是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管理学上有句名言叫:“目标就是意义”。人们的活动总是要有一定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才有奋斗的意义。教学目标就是必须落实的教学任务,就是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其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不明的活动,目标不当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率的、无意义的活动。
现在大家都知道备课首先要备教学目标,但关键在于怎样以目标来统率和引领教学过程。课堂上组织开展的文本阅读、问题探究、实践尝试等都必须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各项学习活动都成为有意义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固然要重视动态生成、拓展迁移,但动态生成必须以预设目标为基础,才有意义和实现的可能。
不要主次不分。就是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全面,更要突出重点。任何一堂课,不可能处处都深入,样样都精彩,也要善于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一堂课的重点目标和重点内容,设计开展重点活动,在重点上做文章,在重点上掀高潮。要善于基于重点拓展迁移,抓住主干举一反三。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存在着内容多与时间紧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往往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平分秋色,一些支撑性知识、一些学生凭已有经验能够理解的知识,也在反复讲、反复练,结果重点未深入,难点未突破,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
现在有些课安排的活动太多太散,一会儿读一会儿唱,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学生忙于应付活动,难以深入思考问题,看起来很生动很热闹,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益。一堂课,能否围绕重点难点,实实在在开展一到两项有意义的、高水平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一些大的感触,给学生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
不要简单重复。指向重点目标、重点内容,进行一定的复述和反复训练是必要的,但不能翻来覆去地讲、机械反复地练。复述和反复训练都必须基于学生实际,适切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难以把握的、容易混淆的来展开,要重在归纳和提练,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知识走向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约化,要从不同角度描述知识、设计问题,有所拓展、有所迁移。这样有新意、深意、创意的复述和反复训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1+1=2,读写3遍,记住了。1+1=2,1支笔+1书=多少?1+多少=2?这样变换情境的追问,不仅记住了1+1=2,而且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复述和训练,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可以由学生来复述、归纳和提练,由学生在问题探究后进一步质疑、设问和总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要就事论事。教师呈现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归纳,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通采用的活动形式。但不少教师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就事论事,就题讲题,缺乏思维的深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需要以问题为载体,但简单地问问答答并不就是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呈现指向一定教学目标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需要进行探究的问题。其次,提出问题后必须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议论,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再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感悟问题的意义。第三,不能满足于学生答案正确,更要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发散迁移,从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和思想,归纳出一般的技能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策略,也是开展探究活动的价值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一些重点问题为契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程序,形成本学科的思想方法。
不要似是而否。在平时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经常发现有些教师对一些知识和问题分析不深、归纳不清,浮光掠影,似是而非,使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个中原因,可能是教师不注意这一细节,也可能是教师本身对一些问题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凡是教学目标范围内的知识,凡是提出的问题,都必须作出准确的分析和清晰的归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正确了,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懂了,更不等于全体学生都懂了、都认同了,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予以归纳和确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意义,都不能简单应付,都要给出明确的答复。即使是有争议的问题,或一时半刻难以说清的问题,也要有明确的态度,告知在什么时候再深入讨论。
不要指手划脚。课堂上不要指手划脚,一是要少些指令,少些条条框框,给学生多一些自主选择、自我反思、自觉调控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目前课堂上教师说看书才看书,说讨论才讨论,说发言才发言,说坐下才坐下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学生仍然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机械地学习,缺乏灵性地学习。
二是不要只当指挥员、评判员,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示范者。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活动,必须有教师恰当的引领和帮助,才能提高效率,提高水平。教育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七要素”,其中两条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为学生“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指挥和评价学生读、写、做、说,而要积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参与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时提供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不要喋喋不休。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呈现目标,要求学生看书,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但往往喋喋不休、翻来覆去地启发和指导,使学生缺乏静心看书、思考、讨论的时间和氛围。有些教师生怕学生不重视,对一些知识和问题不厌其烦,反复关照,再三强调,结果使学生心烦而兴趣减退。
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示范和指导,但是教师的话语必须少而精,不能以自己的指导占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教给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决窍,但任何方法和决窍都只有在亲身学习、实践中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提出教师在课堂上不讲一句废话。其实不可能没有一句废话,但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废话,尽可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阅读、思考、实践和交流。教师的讲解,必须指向教学目标,适应学生需要,必须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语言简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响应。
不要旁若无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障碍,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时提供帮助、指导或改进课堂管理。这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表现。现在课堂上旁若无人、眼中无学生的现象依然不乏可见,有些教师只顾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开展预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没有兴趣、在不在思考、能不能接受,则往往不问不闻。有些教师也关注学生,但往往只注意面上一般的学生活动情况,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不当学习行为则视而不见。当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时,往往只是盯着发言的学生倾听其答问,答对了就行了,而不注意其他学生在不在听、能不能听清,在不在思考,能不能有所启发等。
上述这些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却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水平,也直接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教无定法,贵在求真。惟有正确处理好各个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建立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