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元死于谁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59:12
司马平邦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硕士在读研究生杨元元在其宿舍卫生间内用2条毛巾打结紧紧系在一个锃明瓦亮的水龙头上,以半蹲下跪动作自杀,以如此别扭痛苦的方式把自己勒死。
杨元元的死法被做多种解释,有媒体说杨元元死法恐怖,因为这个动作的下她一定要痛下决心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把自己勒死,或者这样一种缢法或者正表示她临死之前对生命的留恋,她的犹疑,或者说她是在这种留恋和犹疑中一点点失去生命的。
多年以来,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姐姐杨元元和弟弟杨平平(化名)拉扯成人,1998年,杨元元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两年后弟弟也考取了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杨平平上大学不久母亲所在的工厂搬迁,必须自家出钱在新厂所在地购买房屋,但当时杨元元学费尚未凑够,弟弟也是贷款读书,家里无力购房,失去了住所,母亲只得到武汉大学与杨元元住在一起,武大经管院体谅其家庭特殊情况,予以照顾,并让她缓缴学费――9年前武大同意杨元元母亲与之同住在学校或者正是日后杨元元一直要求上海海事大学同意母亲与之随住的动因吧。当年杨元元通过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而杨平平也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读博士。
大学毕业后,杨元元在武汉找了工作,慢慢偿清了债务,并有了一点积蓄,萌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海商法公费研究生,与此同时,她带再次带着母亲踏上求学之路。
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地处偏僻,租房不易,杨元元也无钱租房,她又萌生让母亲借宿学校多余宿舍床位的想法,但这回上海海事大学要求她在校外租房――或者这可以解释为上海人不如武汉人那么富同情心或者豪爽吧,并在后来发展到“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有帖子说:“在觅租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被逼无奈,母亲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在找房没有着落时,校方相关人员不断给杨元元施压,致其5天5夜没有合眼,杨元元的精神彻底崩溃绝望,发生了11月26日早上在卫生间自缢的悲剧。”
一个硕士研究生和一个博士研究生,若在中国的普通人家,能培养出这样两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妈妈能受到什么样的尊重?但在杨元元的家庭里,这却逼得年老体弱的母亲最后“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我看到杨元元死后,其在北大读博士的弟弟亦早出来向校方讨要说法,而我倒觉得首先需要给出说法的是死者杨元元硕士和弟弟杨平平博士,即在上海海事大学作为教育者一方可能失去起码的同情心之前,由杨元元和杨平平组成的这个家庭,可能在伦理层面已经失去家庭应有的那些属性,比如稳定的居所、稳定的亲情和稳定的供养,其实杨元元母亲居无定所的危难在杨元元自杀之前许多年已经出现,只是当时的武汉大学同意该校两位出色的学子杨元元和杨平平可以将母亲带在身边住在学校――试想,如果当初武汉大学的宿舍管部门和上海海事大学的同行们一样拒绝向杨元元的母亲开放校园床位,是不是杨元元的悲剧早就发生了呢?
按常人思维,一个大学生即使是硕士研究生的家人,也一样是不能随求学者一同住在学校的,另一个“按常人思维”是,即使杨元元的母亲不被学校同意与女儿同住,也不至于落得栖身学校礼堂的瑟瑟冷风里的地步――再一个“按常人思维”,杨元元因为母亲不能进入研究生宿舍与自己同住,而5天5夜没有合眼,最后熬成失心自杀,这5天5夜里,如果5个白天她在上课不得抽身,为什么不抽出那5个晚上为母亲想办法租住一个栖身之地呢――其实,在自杀之前,杨元元的母亲已经住进海事小区的出租房里,11月25日早上,杨元元突然在被窝里坐了起来,喃喃自语道:“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杨元元告诉母亲:“地上好冷,我去找学校去,我们还是要住回学校宿舍去。”
这日下午,杨元元与杨母到学校第三食堂吃晚饭,晚餐是蒜苗炒香干和豇豆;随后,杨元元带着杨母回到宿舍,然后催着杨母赶紧洗澡,杨元元告诉杨母,在晚上8点前离开宿舍,不要让宿管员再来赶人。
第二天,就发生了杨元元自杀事件。
杨元元究竟是因为校方不允许其母随她住进“地上不冷”的学校宿舍还是因为母亲无所可住而自杀的?这已不是需要怎样分辨的,或者11月25日她自言自语的那句“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就成了令让她纠结不堪而以自杀摆脱的由头。
是啊,一个硕士和一个博士,杨家这样的“知识”层次,仍然未带来杨母“命运”的太多改变,但我觉得这其中原因多半出在杨家内部,以及出在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上。
杨元元事发后,上海海事大学杨元元的辅导员吴老师说,为了解决杨元元母亲的住宿问题,其曾积极为她提供租房信息,11月24日,杨元元已签订了房屋的租约,每月的租金450元(所以,杨元元11月25日是陪母亲住在租赁房的第一夜),吴还说考虑到杨元元家中的实际困难,学校将从11月起提供一份每月几百元的助学金(这种说法有待证实);又据说,事发后杨元元的亲属(母亲、弟弟、舅舅、表妹、外婆等)曾向学校提出了索赔35万元,5万元作为处理后事的费用,30万元为其母亲购买一套住房;另有一条发自12月11日的消息说,上海海事大学校方与杨元元家属商议赔偿慰问16万元,但该方案仍未得到家属方面的认可。
也就是说,在杨元元死前,只有杨元元与母亲孤苦伶仃在上海海事大学只求母女能同住“地上不冷”的学校宿舍不得,而在杨元元死后,她的亲属突然之间冒出这多人,弟弟、舅舅、表妹、外婆等人,当杨元元的母亲只能倦在学校礼堂的瑟瑟冷风时,这些人又干什么去了?
或者上海海事大学作为校方对杨元元的死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至少杨是死在校内,死在求学期间,学校应有对其人身安全承担责任,但杨元元死后冒出来的这些家属是不是也应为杨的死至少要为造成杨自杀的杨母的无处栖身负有直接责任呢?
如果,杨元元的家属们认为自己有权利代表死去的杨元元和杨母向校方讨要赔偿和赔款,那么,无论是理论上还是道义上他们也都有对曾经无处安身倦在学校礼堂的瑟瑟冷风里的杨元元母亲提供亲情和供养的义务――尤其是出面与校方就姐姐自杀一事判断的那个弟弟杨平平。
杨元元和杨母的血亲们比她所在读学校更有责任和义务为杨母的孤苦提供庇护。
或者这又可以证明,在杨元元死后匆匆集结起来的所谓由“杨元元亲属”组成的“杨元元家庭”早在杨元元带着母亲无居可住时曾经是分崩离析的,造成杨元元元自杀的社会悲剧也是发生在家庭悲剧之后。
再者,如《蜗居》里为一居之室而将自己出卖给十恶不赦大贪官的郭海藻自出场以来竟然得到许多人的同情,可见在许多现代人的价值天平上,居所之重于尊严,明明是建立在物质与肉体上的赤裸裸的大款与小三的关系,在电视剧里,在喜欢它的观众的意念里居然也能演变出了“爱情”,或者说,无论是郭海藻的悲剧还是杨元元的“知识不能解决居所”的悲剧都是这个时代泛物质化悲剧的一部分,这两个人的悲剧中的惟一共同点是居所(物质)即一切,郭海藻为此投身贪官怀抱而不计其鱼肉百姓却梦幻浪漫爱情,而杨元元更以为读书到研究生也不过是以有没有“地上不冷”的居所为终极目的。
理想,曾经是与知识捆绑得最为紧密的那个东西,但当人们把理想直接物质化为居所时,理想的幻灭就在郭海藻和杨元元身上倒映出来了。
所以,我倒觉得,造成杨元元自杀,并可能死得相当恐怖残忍的直接原因是上海海事大学作为教育方没有为她提供足够的尊严和物质上帮助,但更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莘莘学子的杨元元苦苦追求的理想在她自己的心目中,在现实社会里已经完全泛物质化,已经是理想的幻灭。
贫穷可以死人,但并不等于为贫穷而死,至少在杨元元,除了口袋里的贫穷之外,当她万念俱灰一死了之的时候,精神世界也已因口袋的贫穷而贫穷如也了,这样的残酷才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
杨元元的死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也更值得世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