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转公考试《教育教学基础》答案整理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3:55

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1.  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领会)

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

1、人类的遗传素质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同时也限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

2、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

2.  教师应如何对待小学生的遗传差异(智力、气质、性别)(简单应用)

在智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的智力正常儿童身上,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教育。分辨出智能超常、正常、落后的分布,因材施教,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或在教学组织形式是,通过分校、分班、班内分组以及分层教学等形式,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实施教育。

在气质方面,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品质。教师掌握了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就可以有预见地、有针对地去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防止消极品质的产生。根据学生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教育。教育过程中,若照顾到了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就可以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做得更加顺利。注意防止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在性别方面,教师应针对儿童性别差异进行教育。

1、发扬优势,克服劣势。男女两性心理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教育他们以人之长,补已之短,发扬长处,克服短处。如在小学阶段,女生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优良,其后可能隐藏着过于偏重机械记忆、喜欢模仿、缺乏独立思考、易受暗示甚至不求甚解等弊端,因此在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的交往。为了弥补男女两性心理品质中的薄弱成分,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交往,也是十分重要。如鼓励儿童与异性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老师在排座位时男女生混合,课外活动尽可能避免男女学生分开。通过男女生的交往,男女两性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从而达到心理互补。

3、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

4、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5、教育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二)家庭因素

1.  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领会)

(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构成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时,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 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曾经有过不少研究。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瑟先科也对此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他指出:“不完整家庭是一个只有局部的、不完整关系的小群体,其中不存在传统的关系体系,即母亲—父亲、父亲—子女、母亲—子女、子女—祖父母等。不完整家庭中的心理气氛受到破坏,其突出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很少与外界往来,几乎与周围世界隔绝。不完整家庭中多半是由母亲带着一二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被迫担当起许多原本不属于她的职能和角色。”“骨肉联系的分割使代际关系复杂化,不利于成长中一代的社会化,不利于文化传统与精神传统的继承,不利于培养后代同他人和睦相处与合作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利他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等品质与特性。”

 (二)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换来一个好心不得好报的结局。

 (三) 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

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的状况,二是夫妻关系的状况。

有关研究表明,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检出率相当高。如孟育群教授使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对天津市180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存在问题的各种类型中,属于不安型和期待型的比例高达70%80%,干涉性的比例为50%66%,溺爱型的约占40%65%,盲从型的比例约占45%左右。该研究指出,影响亲子关系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的不当,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和米亚西谢夫曾指出:“许多神经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敌对关系。”“严厉的管束,有时伴之以矛盾的禁条,往往成为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症滋生的土壤。”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

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家庭状况对精神疾病的发生不是没有关系的,夫妻间经常出现纠纷将给孩子造成最大的负担……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总之,在夫妇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经验:他总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的关系,他会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的亲切的关系。他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会去吸取同他人共事与合作的正面经验。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四) 家长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 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时,则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之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差;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美国一些儿童辅导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子女缺乏关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遗症是子女长大以后会表现得冷漠无情且适应不良;而间接的后果则是,等这些孩子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调和不稳定的个性又会造成对其子女的疏忽,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父母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欧瓦斯查尔、韦斯曼和基德(OrvaschelWeissman& Kidd1980)曾指出:忧郁的母亲比一般母亲对子女更具敌意及拒绝,更少刺激,因而会扰乱子女的健康发展。另有文献指出,父母有忧郁症、恐惧症或酗酒行为,其子女患焦虑症的比例会增高,同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功能及认知能力。在探讨轻度精神疾病父母对子女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官能症时,其子女有适应不良或精神障碍问题的比例可达到30%40(Rutter1966)。

2.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领会)

(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换来一个好心不得好报的结局。

3.  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简单应用)

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上应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对贫困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正确对待贫困的现实,建立精神上的富有。贫困生可以通过逐步确立目标的方式重拾自信。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从中获取的乐趣和成就感,强化自信,驱散自卑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对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学生,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工作。第一是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第二是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第三是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学校因素

1.  教师人格特征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综合应用)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正相关的趋势,尽管老师的表扬次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未发现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却存在着负相关。

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施加有益的影响,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教师的职业要求其本身具有高度健康和稳定的情绪,对学生抱有同情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将个人的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教师个人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民主的、宽容的、循循善诱的、深入浅出的、公正和热烈的气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促进作用;相反,专制的、过分严格的、不平等和冷漠的气氛,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消极作用。实验证明,教师为中心的专制作风,割断了师生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神经过敏和相互攻击。相反,师生之间的民主气氛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  教师期望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领会)

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教师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校风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领会)

校风的影响。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  同伴交往的影响(领会)

同伴交往的影响。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四)社会因素

1.  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途径的影响(领会)

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2.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简单应用)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代转公考试《教育教学基础》答案整理 代转公考试《教育教学基础》答案整理3 代转公考试《教育教学基础》答案整理1 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与答案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整理) 1999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0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1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2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论文(教育教学、学习、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 学全真模拟试题和答案 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08年教育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09年软考复习之网络工程师基础练习题整理-软件水平考试-考试吧 教育教学理论3 爱不释手的好东东(教育教学、学习、考试) 文秘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公务员考试专业试题 公务员考试-教育联展网 2011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2) 2010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 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考试试题及答案-矿山机电基础-矿山机电论坛 - Powered by ... 河南省2010年中招考试各科试题及其答案 - 教育在线 - 洛阳社区论坛 - Powere...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选及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