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滞涨,滞胀解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6:56
郎咸平:滞涨,给美国带来了什么?
朗闲平对70年代有很多回忆?
谁能推翻?看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yMjY4Nzky/v.swf
---
美联储大规模的注资计划,失业率向双位数的进军,黄金,石油价格的上涨,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将进入滞涨的时代了?
先不去讨论会不会,先看看我们的世界曾经经历过的滞涨的历史吧。
本文就 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滞胀的成因
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6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
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970年到1982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97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年11月,1975年3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二战后至1970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年10月,1954年5月,1958年4月,1961年2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50到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政府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年为止的36个财政年度,有27个财政年度有赤字。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年和1981年分别创下了694亿美元和7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970年至1979年的10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70年国债额为370亿美元,1975年国债额为5332亿美元,1980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年的1572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3985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1960年的92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749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970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1974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973年到197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美元飞涨到近40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79年到1980年,美国实际GDP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90年。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美元上涨至40美元。从1990年到1991年,美国实际GDP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世纪70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972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974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978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973年和1974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978年和1979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975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97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个月;197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7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万。在197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1969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年12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资源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的涨幅。70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的上涨。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年创下了每盎司850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年至1995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次股市调整只有8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6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年美国股市的14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973年-1974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采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973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贷款来支持经济扩张计划。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贷款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贷款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贷款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贷款银行甚至不知道贷款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政府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政府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976年1月,失业率为7.9%,福特政府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政府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政府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79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政府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政府改弦易辙,采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
首先,里根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政府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1984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政府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年的时间。
郎咸平指出,从2006年开始,中国投资环境开始恶化,受汇率上涨、成本上涨、劳动合同法推行、宏观调控推行的误判、出口退税误判和税费增加这6大因素的冲击,导致中国制造业的投资环境更加恶化和产能过剩。“即使没有金融海啸,中国的经济危机已渐成定局。”
在郎咸平看来,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对继续投资自己所处的产业失去信心,转而将资金投入楼市和股市,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大牛市。
另一方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使得货币的流动性日益加剧。
“今年上半年7.37万亿元的巨量银行信贷资金,制造业投资环境恶化及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解决,握有大量资金的投资人也只有把热钱投入股市、楼市。”郎咸平举例说,自一季度后,全国楼市开始疯涨,交易量大幅增长,这就是大量避险资金进入楼市的原因。
“当然,信贷资金又是受政策影响最敏感的,只要政策稍微一调整,就会有大量资金集中进场或退市,这就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对于近期沪深股指的震荡调整,郎咸平如此解释。
“当前中国经济的两大病症,一是制造业经营环境持续恶化,二是产能过剩。如果病症没有解决,企业就算手上有钱也不敢投资实体经济。”郎咸平认为,来自制造业资金、信贷资金和避险资金三方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必然导致了上半年的价格暴涨。
在现代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里,消费所占GDP的比重非常大,有些甚至超过70%。“而我们有将近70%的产能,却只有30%左右的力量消费。”
在郎咸平看来,中国的GDP增量,大多是由钢筋水泥给堆出来的。而并不是广大企业盈利绩效的反映,而消费的不足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
“金融危机爆发前,由于欧美等国家庞大的消费需求而吸收了我国的过剩产能,并未显现出来;而金融海啸来袭,使得这些国家也捂紧钱袋子,问题也就此凸显。”郎咸平说,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外贸。
“出口环境恶化,导致沿海大批倒闭潮的出现,一些生产、加工工厂难以为继,投资环境更加恶化,丧失信心的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热情也不断地减弱。”
“基础设施建设多是一锤子买卖。”他认为,然而大搞基础建设将导致制造业的产能更加过剩。
“金融危机不是最大危机,危机是金融危机见底了以后该怎么办?”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郎咸平有些悲观:中国正在遭遇从未碰到的大萧条,而目前最大的危机是对大萧条的认识不足和低估。
“美国虽然在狂印美元,但它实际市场货币增加量才达9%,而中国已大大超过这个数据。”郎咸平直言,中国应及时收紧流动性,否则将面临陷于经济滞涨的可能。
“在原有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只会加剧产能过剩;消费的真实情况是人均储蓄很低,居民不敢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有限;而出口还没有看到复苏迹象。”郎咸平表示,需要给“三驾马车”注入活力。
“中国经济的病因在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郎咸平指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及时、彻底地调整产业结构,想方设法扩大内需。
再抛“6+1”理论
“谁是制造业大国?是美国而非中国,为什么?因为从2005年开始,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 ‘产业链战争’的时代。”郎咸平解释原因。
虽然我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从国际分工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不仅单单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第一环节,而且还正是处在价值较低的产业链条环节。”郎咸平说。
为了改变命运,中国各级政府不遗余力推动产业升级,无法忍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利润率,甚至提出了,“淘汰传统行业,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口号。
郎咸平表示,这一的观点让很多人进入了误区。
在“产业链战争”时代,任何企业还想通过廉价劳动力站起来,像以前那样,“我告诉你那不行,因为产业链战争不允许你那样做。”郎咸平形容说,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中国所谓玩具行业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毛利率低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它是劳动密集型,而是因为它在整条产业链当中定位有问题,定位错误。”
在他看来,无论传统行业还是高科技行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不是从控制劳动力成本开始,而是要从高效整合 “6+1”产业链开始,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所谓6+1产业模式,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6”大流程,而“1”则指纯粹的制造业,是这一产业模式中的最初的环节。
产品巨额利润基本被后六个流程所垄断,而“1”环节的利润率是很低的,所以,不管中国的企业是生产玩具、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如果继续做“1”,发达国家就可透过其他的六大环节把中国企业的利润吸干。郎咸平强调。
对于河南制造业乃至河南整体经济的未来升级转型,郎咸平提出了他的“产业链”理论,并给出了建议。
“企业首先要抓住优势资产进行就地转移,此外还要学会完善产业链,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收购物流、零售等环节,而是要走上一条高效整合之路,并赢得定价权。”他认为。
来源:东方早报
郎咸平认为,本轮A股上涨是制造业资金和信贷资金推动的。
对本轮A股的快速上涨,以“炮轰”闻名的香港学者郎咸平3日在上海再度语出惊人。他指出,推动本轮A股快速上涨的资金来源于两个渠道——制造业资金和信贷资金。他提醒中小股民,在当前泡沫中要快进快出,原因是这笔投机资金的嗅觉“非常敏感”。
郎咸平是在出席“2009后危机时代黄金投资高峰论坛”,谈及通货膨胀形势时作出上述表述的。
他说,目前存在通胀压力的不是美国,恰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出口数据的下降,而是进口数据的暴跌”,中国的制造业是进口原材料、进口机器设备后的粗加工,进口数据的暴跌恰恰意味着国内企业家在经济恶化的环境下“不想干了”。
郎咸平认为,中国明年发生滞胀(编者按:即物价上涨经济停滞)的可能性很大。
六大冲击
近三年投资环境更加恶化,主要是六大冲击:成本失控;汇率上升;《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降低;宏观调控误判;税费提高。
下面我花15分钟重点讲第二个冲击----汇率:
近年贸易顺差,汇率上涨20%。汇率是金融战的一部分,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金融手段。例如美国的美元不贬反涨,出现大幅度的贸易顺差。解读欧美的汇率,不能光从经济来分析,要以政治来看。“金融海啸下美国要借钱”,这就是政治目的。借钱就要印刷钞票,要求美元升值,一直到3月31日解决为止。欧盟希望德法出口,欧元贬值,美国默许。美国通过三个办法来操纵汇率:第一是美国平准基金,利用平准基金大量抛售美元;第二是印钞票。美国政府印了150%的钞票,可我发现流通的美元仅增长10%,货币增长率是全世界最低,美元依然坚挺,打破所有金融学理论。为什么?解释给你们听:金融危机中,美国银行A有1000元坏账,政府就印了1000元现钞给A,把坏账拿到央行。但政府不能让A把钱放出去,于是命令财政部发行1000元国债,交给银行A,这样又从银行拿回了现金1000元,最后银行A拿在手里的只有政府的国债,懂了吧!美国政府还开设“有息存款账户”,告诉B、C、D银行,银行既能避险又能拿利息,于是大量现金流入了央行;第三是黄金,这和你们关系重大。黄金是个投资性很差的品种,近30年最差,但最近9年是历史最高的,2001年每盎司250元,是美国政府打压的结果。黄金与美元的走势相反,只有一个原因:美国政府的操纵。抛售黄金打压金价,挤压出资金拉抬美元价格,黄金是手段,美元是目的。明白了吧?
金融海啸之下如何保本?我在广东很有影响,每周六周日广东卫视都播我的节目,不是做广告啊,所以很多人认识我,我告诉广东的企业老板们:买100元黄金,100元美元。结果到今年,我的电话被打爆,都兴奋告诉我:“哇,郎教授,你好厉害啊,你怎么知道要赚钱的?”(得意状),其实我也不知道,是我也没看懂。今年第一季度黄金美元同时涨40%,是美国政府从去年11月开始完全不按常规出牌的结果。大量避险资金抢购黄金,将导致美元下跌,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政府召开秘密会议,指示汇丰、高盛进入黄金市场,狂买黄金,其结果是几天之内使黄金价格从700美元涨到1000美元,造成恐慌,抢购黄金。但国际市场的黄金必须用美元购买,欧洲人只有抛售欧元换成美元才能买黄金,所以美元涨黄金涨。美国的第一个目的是使欧元跌美元涨,达到了。第二个目的是使美元成为唯一的避险货币,欧元终于被淘汰出局。所以今天我告诉国企老总:对手多么厉害!前不久奥巴马讲中国操纵汇率,我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根本没有操纵汇率,因为中国央行没本事来操控汇率。分析师们用数据来分析都是错的。由于不会操纵汇率,汇率涨20%,制造业吃亏。所以我说:金融海啸,美国是轻伤,欧洲是重伤,中国是内伤。4月份开始,美国解困,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下一个目标应该是针对中国,我有30%的把握。
再说《劳动合同法》实施,这个法一缺乏论证,二缺乏试点,仓促推出的结果使三分之一制造业陷入困境,企业倒闭,政府没税收还要负担责任,工人失业,一个法案造成三“输”不容易啊(笑)。
还有出口退税调低的事,有人问我我也不想回答,还不如回答张惠妹的事,当初调低就不对,现在调高是应该的。
宏观调控已给制造业创伤,是专家学者的误导。政府的取舍是以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而大多数学者是错的,要谴责的是不学习的学者。
税费问题是“杀鸡取卵”。
即使没有金融海啸,制造业在这六大冲击下也会陷入全面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