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考棚及考棚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1:57
(作者:黄州中学曾跃进、黄冈市实验小学徐鑫)
黄州府试院(贡院),俗称“黄州考棚”,是主持科举初试的专门机构,是组织考试和评阅试卷的场所,也是府试、院试考场所在地,平时则为本府秀才读书处,历史上,对黄冈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唐朝继承隋朝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逐步完善。科举一般分童生试和正式科考两个阶段,正式科考在省城或京城举行,童生试在地方举行。童生试又分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在各县举行,府试和院试在州府举行,县试合格者方可参加府试,府试合格者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即中秀才,院试合格生(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合格者再进行会试(考进士)、殿试(考状元等)。府试、院试之地,称试院或贡院,设在府治所在地。唐朝规定,经州县考试,及第后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据《黄冈市志》记载,唐朝黄冈中进士10人。由此可以推断,黄冈州府级科举考试应始于唐。经考证,明朝以前,黄州考棚没有固定场所。每逢“科考”、“岁考”,考场临时设于官宦大户人家。明朝初年,考棚设在黄州城夏、闵、王三姓旧址,地处洗白街北,南临长江,北近东坡赤壁。嘉靖年间,考棚曾多次设于陶仲文官宅。陶仲文(1475—1560)系黄州城人,明朝著名道士。少时为县掾,喜好神仙方术,由黄梅县吏擢升为辽东库大使,后由邵元节推荐入朝,深得世宗信任,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加少傅,进光禄大夫柱国,封恭城伯。嘉靖二十四年(1545),诏追赠其三代,给予诰命,荫其孙入国子监,故其家宅殷富,庭院广阔,设为考场,尚为可信。明万历年间,黄州知府潘允哲将夏、闵、王三姓旧址上的考棚改建为北察院,明末毁于清军。
清朝,黄州府试院(贡院)受到官府重视和社会支持,建有固定场所,其相关建筑设施一应俱全。据清光绪八年(1882)《黄冈县志·舆图》卷首“黄州府城图”标识,“贡院”在黄冈县学(今黄冈市实验小学内)西侧,方家巷街首。光绪十年(1884)《黄州府志·舆图》卷一标识,黄冈县学往西,即为 “考棚”。其标识位置均为今黄冈市黄州城区胜利街市新华书店与黄冈市实验小学之间。据《黄州府志》记载,清朝初年,黄州府、黄冈县署在明北察院原址再建试院,建大堂3楹,二堂3楹,为传统中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二堂东曰苏白堂,堂下建号舍,其形状是三面围墙,无门,高6尺,深4尺,宽3尺,以“千字文”顺序编号,一生一舍,排列整齐。号舍内有两块活板,白天可以移为案桌、凳子,用于考试,夜晚拼为床榻。试院东西两侧建督学按临公署,为考官和监考人员办公、休息使用。康熙年间,黄冈知县黄极、钟苇先后购院左民房,扩增号舍50余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黄州知府再次扩充号舍。嘉庆八年(1803年),黄冈邑绅王宗华捐金三万余两,购院外四周民房,扩基重建。道光十九年(1839年),墙圮,黄州知府德山、黄冈知县刘鸿庚倡捐修复。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黄州城,试院被烧毁。咸丰八年(1858年),黄州知府周炳鑑倡黄州府八属县捐资修复。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再次攻占黄州,试院不幸又被烧毁。同治元年(1862年),黄州知府黄益杰率八属县捐资重修。光绪元年(1875年),黄冈知县恒深购基复扩号舍。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英启、知县恒深劝捐重葺。光绪八年(1882年)知府英启、知县戴昌言劝捐修建头门、仪门、内外雨棚,成为黄州城具有独特人文景观的建筑群。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黄州府试院最后一次秀才考试。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制度废除前一年,黄州府试院改为黄州府中学堂,为今黄冈中学前身,是鄂东开办的第一所中学。
唐贞观初年以后,尤其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黄州府、蕲州府并治以来,黄州城一直是鄂东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科考时,学政驻扎衙门,主理试院,掌管考务,接受报名,安排号舍(考生考试的地方),评阅试卷和发榜。考场官吏有主考、监试、提调、授卷、弥封、誊录、对读、收掌、搜检、督门、巡绰、巡墙、督牌、稽查、供给、杂役等数百人。考场内外皆立防闲禁令。考生亲属不准接近贡院。场内供需人役皆须亮相、抖衣、搜查所带物品。
黄冈府试院东侧是黄冈县儒学,始建于明中期,再建于清同治七年。县学建筑以文庙为主体,占地面积2100平方左右。文庙正中为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飞檐翘角,屋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显得古朴、凝重、雄浑。殿内雕梁画栋,格局规范,结构严谨,正中设孔子牌位,后壁挂中轴,上书天地君亲师位。东西间距21.1米,进深五间,前后长17.80米,殿高14米。殿旁东西两边各有庑房,殿后为崇圣祀,祀东为明伦堂,殿前为大成门,门左为名宦祀,右为乡贤祀,外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池旁有井,专供祭祀孔子时沐浴盥洗之用。泮池呈半月形,上面架有石桥,名状元桥。行人至此,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建国初,文庙大殿四周原有木构建筑均被拆除,仅存大殿一座。由于年久失修,大殿残破严重。为了加强保护,1985年黄冈县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黄冈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黄冈市实验小学投入479000元,按照“保持原状,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大殿进行全面修复。现为该校图书馆和传统教育基地。
黄州城有一条街叫考棚街,远近闻名。自唐朝开始,府试一般为“三年两试”。每当考期来临,黄州府属各县应试生员聚首黄州,连同送考家人、书童大约2万余人,在试院周边就近下榻备考。每逢此时,黄州城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尤其是“考棚”左侧前街,客栈、饭馆、日杂百货、文房四宝等生意更加兴隆,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此街因“考棚”而得名,故称黄州考棚街,街名沿用至今。宋朝末年,考棚街北起黄冈县学门,南抵箭道口。清末,考棚街为南北走向,由三段组成。北段为县学前街,路铺长条石;中段为姚家阁街,北起上马石,南接一字门街;南段为一字门街,北起上拱桥,南抵一字门口,街道较为宽阔。现今,南起宝塔路黄冈第三人民医院,北至胜利街中国移动黄冈分公司。
黄州府试院(贡院)是黄冈的人才摇篮。黄冈自古文昌教盛,人才辈出,科举数量为荆楚之冠首。据统计,黄冈科举共产生进士968人,秀才、举人更是数量庞大。他们大都在黄州考棚参加过考试,部分人还在此研习过,不少人后来官至高位,或成为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革命家,造福乡梓,名留青史。程颢、程颐、李时珍、刘子壮、陈沆、田桐、居正、汤乡茗、董必武、黄侃、熊十力等著名人物,都在院试前后留下佳话,为黄冈人所津津乐道。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十四岁时参加府试,考中秀才,后继承家学,研习本草,广罗博采,费三十年之殚精,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末状元陈沆,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嘉庆年间,他赴黄州赶考,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渡他过河。那艄公有意难他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陈沆灵机一动,当即高声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艄公和满船赶考秀才无不拍掌称赞,高兴地接陈沆上船。清朝光绪癸卯(1903)年,黄州府试考生进“考棚”时,广济县(今武穴市)考生饶汉莞拒绝搜下身,学政蒋式芬指使场官将其当场打死,引起八属生员强烈不满。其中,黄安董用威(必武)、麻城屈子厚、蕲州程柳塘、广济郭治平等反封建先觉者率先发难,组织考生冲击黄州贡院“龙门”,将省、府、县三级考官围困于“考棚”二天二夜,申冤揭贴散发全城,造成万人围堵。最后省抚台于荫霖亲自到黄州调查,妥善处置才得以平息。一时间,朝野上下震动。
黄州府试院也是一处革命旧址。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冈县农民协会进驻试院,成立鄂东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组织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开展平民教育,开办工农夜校,领导鄂东地区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期间,黄冈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西尧和中共地下党员陈锦文等,以黄州中心小学(今黄冈市实验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刘西尧曾任国家教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