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余韵风雅不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9:24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4-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金 叶

南园旧址春意盎然。

玉带濠的老房子与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略显落寞的玉带濠民居。

从古至今,玉带濠一带风雅不绝。
何真降明之后,南园诗社的诗人们大都被援引出仕,但他们的仕途却走得相当坎坷。“南园五先生”中的孙蕡、黄哲无辜受戳,而布衣赵介也在押解途中病死。
南园里依旧是小桥流水、杨柳青青,可是少了那些风华绝代的少年,美丽的园林也不免落寞。
直到二百多年之后,它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撰  文 金  叶
摄  影 黎旭阳
南园后五子
明朝中期,君昏臣贪,宦官恶吏横行,赋役繁重。国运衰落,中原诗坛也日渐凋敝,而南粤却诗人词客辈出,嘉靖、隆庆年间又有五位诗人脱颖而出。他们被称为“南园后五子”,分别是欧大任、梁有誉、吴旦、黎民表和李时行,其中三位是佛山人。他们追慕“前五子”的遗风,再度在南园结社吟诗,重振南国诗坛。
当时的南园,在欧大任的《五怀》诗的序中,是这样的景象:“……社(南园诗社)已废而园故在,荒竹滮池,半掩蓬翟,其行谊风流,犹可想见。俯仰异日,爰怀五章。”
南园诗社重修的具体时间,根据梁有誉文章中的描述,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复粤山旧社,召邀故人,相与发愤千古之事。作《咏怀》十五,诗社中人自以为不及矣。”——清代的学者普遍认为,梁有誉文章中所谓的“粤山旧社”,就是南园诗社。
和“南园前五子”结社时的年少相比,“南园后五子”此时普遍已经接近不惑之年。不过,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彼此相熟,因为他们都是当年知名的大学者黄佐的学生,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到黄佐雄直、恣肆诗风的影响。在当时浓厚的拟古氛围中,能够或多或少地摆脱了“文必秦汉,诗为盛唐”的陋习,比较自觉地继承和发展南园前五先生开创的诗风。
也许因为已步入沉稳中年的缘故,他们的诗歌也显得更加成熟和稳健。清人檀萃评说:“岭南称诗曲江而后,莫胜于南园。南园前后十先生,而后五先生为尤盛。”他们的诗歌,在中原地区也是蜚声一时。
最后的盛会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右侍郎陈子壮以抗疏得罪下狱,除名放归广州,“复修南园,与广州名流十有二人唱和。”此12人,根据欧主遇记载为:“陈子壮、陈子升、欧主遇、欧必元、欧怀瑞、欧怀年、黎遂球、黎邦醎、黄圣年、黄季恒、徐棻 、僧通岸。并谓‘先是吴、越、江、浙、闽中来入社多名流,而期不常会’。”可知与会者不止12位,也不全是广东人。
清末,番禺梁鼎芬因弹劾奕劻、袁世凯而被斥逐回粤,遂与姚筠、李启隆、沈泽棠、吴道镕、汪兆铨、温肃、黄节共8人,于辛亥闰六月十七日,聚于抗风轩,重开“后南园诗社”,号召振兴广东诗学。与会者百数十人,姚筠、李启隆作画,梁鼎芬、汪兆诠、黄节等赋诗。
梁鼎芬诗云:“十子芳型尚可镌,三忠祠屋旧相连。儒生怀抱关天下,时事消沉过百年。老柳疏疏人照水,山亭隐隐竹成烟。闲来风物当谁赋,长忆陈黎一辈贤。”
后南园诗社重开,是历时500多年的南园诗社最后的一次盛会。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诗社的活动也停止了。
黄节对南园诗社重开之事,一直念念不忘。民国六年(1917年),在北京,他做了一首名为《万生园赏菊赋呈节庵先生》的诗,诗的最后两句这样写:“不似昔年诗社日,追陪重辟抗风轩。”梁鼎芬答诗也有“话别南园泪已深”之语。梁氏卒后,黄节作《梁节庵先生挽诗》,颈联云:“直道不回天下变,南园思绪百年风”。
强调南园诗社起衰继绝之功。黄节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南国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中亦重提此事:“忆辛亥七月,梁节庵先生重开南园诗社,与会者八人,予以齿最居后,今亦老矣。”
欧大任:
博涉经史
字桢伯,广东顺德陈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史载他:“博涉经史,工古文辞诗赋”。
十四岁的时候,欧大任补为县学生员,参加十郡优等生员特试,三试均第一;又投香山大学者、著名诗人黄佐门下求学,诗、文更为长进。
不过,他在十四岁一鸣惊人之后,文运一直不太好,八次乡试均落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47岁的欧大任才终于以岁贡生的资格,试于大廷。考官惊叹其为一代之才,特荐御览,列为第一。从此,海内无人不识欧大任,他的名声远播。
欧大任的宦途并不顺利,一直在中下层官场中浮沉,但他的政声很好。
欧大任68岁退休回乡,终年80岁。他最大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传世之作有千余首,他的作品以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而广受美誉。
黎民表:
用笔沉着
字维敬,自号瑶石山人,广东从化韶峒人。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自幼聪颖,博综古典,过目成诵。13岁即为贡生,18岁中举人。此后却屡试不第,直至43岁授翰林院孔目。
黎民表的古体诗,结构严谨、用笔沉着,最为时人所称道。王世贞说他是:“和平尔雅,出入建安、齐、梁间。”
梁有誉:
英年早逝
字公实,号兰汀,广东顺德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梁有誉中举,七年之后,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在京中,他受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宗臣、吴国伦、谢榛激赏,邀其入社,被世人合称“七才子”,也就是所谓的明代诗坛“后七子”。
梁有誉做官十分清廉,耻于与贪官交往,后称病告归。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他与友人同游罗浮山,得寒疾而返,回到家中,一夕而卒,年仅35岁。
梁有誉的近体诗,婉约清新,继承了岭南诗派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时行:
云游四方
字少偕,广东番禺县人,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李时行从小就很有天资,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浙江嘉兴知县,年仅28岁。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李时行升为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当时明室人事纷争,政治腐败,李明行到任之后,即为同僚所忌,受流言蜚语中伤,最后拂袖而去,不做官了。
从此之后他开始云游四方。览杭州西湖,探绍兴禹陵,东历泰山,西上匡庐,对景赋诗,抒胸中之幽藏,散孤愤之激气。疲倦了,他回到广州,在广州西郊筑浮丘草堂,建“小云林”别墅,作为读书会友之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加入南园诗社。
隆庆三年(1569年),李时行病死于广州住所,终年55岁。
吴旦:
十岁能文
“南园后五子”当中,事迹最为不详、存世作品也最少的就是吴旦。
吴旦,字而待,号兰皋,广东南海沙头乡人。吴旦从小极其聪颖,10岁就能写文章了。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后授官归州(今湖北秭归县)知州。著有《兰皋集》,今已失传,仅存18首诗。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吴旦的诗风是清逸婉约,就像朱彝尊描述的那样,是“诗格清新俊逸”。
南园新五子
陈永正,字止水,号沚斋。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广州诗社
1982年,广州老诗人刘逸生、杨伟群以及周锡■、刘斯奋、梁鉴江等商议组织全市性的大型诗社。陈永正提出要恢复“南园诗社”之名,以继承南园诗歌的传统。后来,定名为“广州诗社”。
诗人群体的形成,是诗坛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陈永正说,20世纪30年代前期,广东诗风甚胜,无论是诗人的数量还是诗歌质量上,绝不逊于江浙、京津。
在陈融、叶恭绰等名宿的主持下,当时的广州形成了大大小小不等的各种诗人团体,直到40年代末,还是异常兴旺。
诗坛复兴
上世纪60年代前半叶,广州诗坛有过一段短暂的兴旺时期。那时各个公园开始开设迎春花会、中秋灯会,还有各种书画摄影展览,评选“羊城新八景”等文化活动,这些都免不了要请诗人来题咏。
1962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创办省内第一所“私立广州文史夜学院”,学制三年,开设中文专业,聘请学者、诗人王季子、潘叔玑、李曲斋、朱庸斋等讲授古文、诗词,部分学员开始尝试诗词创作。
传授诗道
老诗人们热心向前来求教的青年传授诗道。其中较著名的有陈寂、佟绍弼、李小竹、林世鸿、张采庵等。朱庸斋还在家设帐授徒,教授词学,培养甚众。
陈永正还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分为了“文学”与“语言”两门课程。文学课本内容全部改为古典文学,按文学史顺序编排。这场改革仅仅历时两年,可是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不少青少年自此爱上了古典诗词,并开始尝试写作。
在这样的环境下,60年代初,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青年诗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园新五子”。
切磋诗艺
1961年初,有几位青年常常聚会于佟绍弼的腊斋中,切磋诗艺。他们是黎益之、潘元福、周锡■、刘斯奋和陈永正。
佟氏当时读到这五位年轻人的诗词,感觉非常兴奋,并写诗感志。诗云:南国五子十先生,玉润珠辉万古明。愧我才疏而志广,羡君年少更时清。鸢飞鱼跃天连海,鬼哭神愁句不情,吹裂伶伦孤竹管,碧梧争唱凤新声。
老诗人胡希明后来读到此诗,即开始称五人为“南园新五子”,新五子之称遂广为人知。1966年~1976年,是五人诗词创作最丰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