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生(网上收集,不定期更新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7:10
国民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生
于  达
生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浙江黄岩人,字凭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毕业。1916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浙军第1师(师长童保暄)第2旅第3团少尉侯差员、中尉排长、中尉连附。1924年5月升任第1师(师长潘国纲)第2旅(旅长伍文渊)第3团(团长余宪文)上尉连长。1925年9月升任第1师(师长陈仪)第2旅(旅长伍文渊)第4团(团长林蔚)第3营少校营长。1927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代师长薛岳)新兵训练处中校处长。4月调升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白崇禧)上校参议。1928年12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学习。1930年6月暑假期间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司令蒋中正)参谋处(处长林蔚)第6科上校科长。1931年4月返回陆大。10月陆大毕业后派任参谋本部(总长朱培德)第2厅(厅长林蔚)上校科长。1932年2月调升第1师(师长胡宗南)少将参谋长。 1935年4月30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36年5月升任第1军(军长胡宗南)少将参谋长兼第1师(兼师长胡宗南)参谋长。11月12日获颁五等云麾勋章。1937年4月辞去师参谋长兼职。1938年5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2组少将组长。1943年9月28日调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少将副总司令。1944年3月31日晋任陆军少将。6月27日晋颁四等云麾勋章。10月5日调任新疆全省保安司令部(兼司令朱绍良)参谋长,当选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委员。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4月调任军政部(部长陈诚)第24军官总队总队长。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10月调升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胡宗南)中将副司令长官。11月26日调任国防部(部长白崇禧)第1(人事)厅中将厅长。1947年3月14日晋颁三等云麾勋章。1948年2月调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长薛岳)中将参军。5月改任总统府参军处(参军长薛岳)中将参军。8月调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中将副主任。9月22日晋任陆军中将。1949年8月西安绥署改称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仍任副主任。1950年5月调任“国防部”(部长陈诚)中将参议。1952年10月22日退为备役后聘任台湾农林公司协理、第1商业银行监察人、“中央信托局”顾问。1985年6月25日在台湾台北病逝。
王天鸣(1893~1972年)
王天鸣,为国军高级将领。他是山东省单县人,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出生。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历任陆军大学教官兼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南昌行管训练处处长,驻黔绥靖公署、湘鄂赣边区绥靖公署、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武汉行营副参谋长,第一兵团副司令官。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大陆战局逆转,率部入越南,驻扎富国岛,任驻越国军副司令官(司令官为湖南黄杰将军),海外孤忠,坚苦卓绝。   民国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随黄杰将军率部归国(台湾),以陆军中将军阶解甲归田,退为预备役,专任国大代表。   民国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十月,王天鸣因感冒合并感染肺炎,于同月二十五日,安详逝世,世寿八十一岁。
毛秉文(1891-1970)
湖南湘鄉人,字慈衡。1916年保定軍官學校畢業。1918年任護國軍援鄂第二梯團中校團附。1919年任護國軍第五區司令部參謀長。1924年任湘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一路指揮部參謀長等職。1927年升任四十軍第三師師長,1928年任副軍長、代軍長。抗戰時為第十一軍軍團長兼三十七軍軍長、湖南省政府委員兼湘西行署主任等。1948年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政務委員,後去臺灣。
孔庆桂
黄埔军校第二期炮兵大队长。又名庆,别号励丹,江苏江都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科、航空学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北洋陆军安徽第二混成旅炮队队官,第六陆军师炮兵连长、营长,威海炮台总台长。1924年到广州,任黄埔军校第二期炮兵教官,炮兵大队中校大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炮兵营长、炮兵主任。1930年起任炮兵独立第四团团长。1933年率部参加古北口抗战。1937年后任军政部炮兵第四团少将团长,炮兵第三旅旅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炮兵指挥官,参加上海、鲁南、武汉、鄂西会战。1946年后任江阴要塞司令。1948年6月因贪污案辞职。改任国防部中将高参,同年9月授陆军中将。后在上海战役中被俘,1966年“特赦释放”。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任资料员。1969年10月在北京逝世。
白崇禧 1893.3.18~1966
字健生。广西临桂(今桂林) 人。回族。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1922年任桂军连长、营长、统领。1923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1924年任定桂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提出先攻陆荣廷后击沈鸿英之策得手,于1925年结束旧桂系军阀对广西的统治,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 1926年3月两广统一,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任参谋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在攻取南昌之际,奉命指挥2个师、1个旅,于滁槎附近追歼孙传芳3个军1.5万余人。 1927年1月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部以佯动手段占领杭州。8月,果断参与指挥,击败占领南京城郊龙潭车站的孙传芳军。10月任西征军第3路前敌总指挥,于1928年初击败由湖北退集湖南的唐生智部,将其收编为4个军。 5月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太原失守后,鉴于武器装备敌强我弱,以正规战与敌硬拼难以持久,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故在国民党军队中素有“小诸葛”之称。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武汉保卫战。12月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三、第四、第九战区对日军作战。1939年底至翌年初指挥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战役中,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攻坚战的胜利。此后主持编写《游击战纲要》一书,认为游击战是长期抗战,消耗敌人,争取主动地位之战法。1945年10月晋陆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编著了《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认为科技日新,战术日异,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而决定,应融讲堂、操场、战场三者于一体。
吕焕炎(1890~1930) 新桂系将领。字光奎,陆川人。清末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再入保定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后回广西,在旧桂系军中任职。后投黄绍竑广西讨贼军,任工兵营营长、警卫团团长,第二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九旅旅长、第十五军第三师师长,留守广西。曾到潮汕阻击南昌起义军。桂蒋战争期间受李明瑞收编为第十六师师长,后又受蒋介石收买反李明瑞,任第八路军副总指挥、广西省主席。因控制不了局面,欢迎李宗仁、黄绍竑回桂重新主政,任第十五军副军长。粤桂战争时又附陈济棠反李宗仁,事泄被解职。1930年在广州被刺死于新亚酒楼。
刘建绪  (1892—1978)
国民党陆军上将,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2年生于醴陵县清安铺。辛亥革命后就读于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回湖南,加入湘军,与北洋军作战,由排长递升为团长。  1926年随唐生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北伐军进驻武汉后,第二师扩编为三十五军,任副军长兼师长。马日事变后,随何键投靠蒋介石。1929年1月,第三十五军扩编为第四路军,任第二十八军军长,跟随何键配合蒋介石嫡系部队“围剿”红军,屠杀工农群众。1935年9月,任第四路军总指挥,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后递补为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9月晋升为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四路军改编为第十集团军,任总司令,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不久,兼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任职期间,克扣军费,在长沙创办复兴银行,自任董事长。抗战胜利后,先后在上海、广州、武汉、香港、醴陵等地设分行。曾从复兴银行拨款资助醴陵的湘东和兰谊两所中学,并被推举为两校的董事长。  1941年8月任福建省主席。此时政治、经济形势日趋恶化,他既非蒋介石的嫡系,又与福建各派势力素无渊源,面对这种情况,遂在政治上力求安定。一方面注意搞好与地方士绅、海外华侨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逐步倾向开明。将几个反共骨干分子调出省政府,暗中掩护过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聘请著名学者王亚南为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共地下党员、国际问题评论家杨潮为研究员;对中共地下党员余志宏和进步人士陈公培、马子谷等人以礼相待。1948年春,福建发生学潮,他暗中通知协和大学,使一批学生领袖及时转移,避免了特务的迫害。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蒋介石政权即将垮台、福建省地方势力要求“闽人治闽”的形势下,他辞职回湘,对程潜等酝酿起义暗表赞同。  1949年春携家眷赴香港,8月在香港与刘斐、龙云、李默庵等国民党中央委员、立法委员40余人,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联合宣言,表示与国民党划清界限,拥护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不久,托刘运升携亲笔信回湘找程星龄,商讨日后行动。程转达周恩来意见:“欢迎刘建绪和李默庵到北京定居。”他却犹豫不决,在香港观望一年之久。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他对形势估计错误,不仅立场没有转变,1951年初在报上发表反共启事,随后去巴西定居。1978年3月病逝于巴西,终年86岁。
刘和鼎   (1894—1969)
生于1894年12月13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十七)。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安徽合肥(今肥东)人,字波鸣。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16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安武军(将军倪嗣冲)第3路第4营见习。1918年4月出任长江上游总司令部(总司令吴光新)上尉参谋。1919年1月调任湖南省督军署(督军张敬尧)警务处少校视察。12月调任北洋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吴鸿昌)少校副官。1920年9月出任四川陆军第3独立旅(旅长林宓)少校参谋主任。1921年6月出任福建陆军第2混成团中校团附兼营长。1925年9月出任安徽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马祥斌)中校参谋长。1927年3月12日混2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师长马祥斌),升任上校参谋长。6月独5师扩编为暂编第11军(军长马祥斌),升任少将参谋长。(辖三团),升任中将副师长兼第49旅旅长。1929年1月20日第49旅改称第56师(师长张义纯)第166旅(辖三团),仍任中将副师长兼第166旅旅长。4月7日第11月7日暂11军缩编为独立第5师(辖三团),升任中将师长。1928年9月13日独5师缩编为独立第2旅(辖三团),降任中将旅长。12月6日独2旅改编为第4集团军(李宗仁)暂编第17师(师长张义纯)第49旅166旅改编为独立第7旅(辖三团),仍任少将旅长。5月3日独7旅扩编为第56师(辖两旅),升任中将师长。9月兼任福建剿匪军指挥官。1931年1月1日获颁三等宝鼎章。1933年12月27日升任第39军(辖第56师)上将军长兼第56师师长。1935年12月11日辞去师长兼职。1936年1月1日晋颁二等宝鼎勋章。同月24日叙任陆军中将。11月12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1939年1月14日升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4月28日调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1940年9月11日调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1943年1月调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3月17日辞去军长兼职。1944年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仍任原职。10月调任第8绥靖区(司令官夏威)上将副司令官。同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9月辞职后改行经商。1947年3月22日退为备役。1949年5月移居台中。1969年4月7日在台湾台中病逝。
杨效欧  (1894--1937)
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北随州人。字毅如。阎锡山部下名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团长,晋军第十一师、十二师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师师长、第三十四军军长、第六十六师师长。中原大战时任第二军军长。1935年4月8日叙阶为陆军中将。1937年5月31日被当作傅作义的替死鬼而中毒身亡。
吴 石    (1894~1950年)
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今福建省市螺洲镇吴厝村)人。(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可查阅吴石案考证,“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毛主席曾有诗所赠。1973年,大陆官方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1911年,吴石与少年好友一道参加福建北伐学生军,参加。他在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前后受业4年,与为同期同学,吴石以保定军校"状元"的身份,后至日本深造,学习军事。学成回国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教官,其政治背景属于国民党“”,军界公认的"日本通"是。 1940年初,吴石重见相隔20余年的老友吴仲禧,当时吴仲禧在韶关任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和韶关警备司令。吴仲禧已于1937年前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几年里,吴石经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失望的情绪。一方面,他想在抗日战争中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渴望自己在军事上能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另一方面,他又逐渐看透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官场的勾心斗角,意识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局面。吴仲禧回忆说:“吴石对共产党人是有好感的。他读过的《》等军事著作,在武汉珞珈山听过的演讲,还同等人有过交往。”
1948年6月,前夕,吴仲禧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被派往“徐州剿匪总指挥部”服务。吴仲禧到南京后见到吴石,吴石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学生、 “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说吴仲禧是他多年的挚友,请李多加关照,给予方便。李见了吴石的信,对吴仲禧格外客气,亲自带他到总部的机要室看作战地图。吴仲禧暗中把主要部署记录下来。为把情报尽快送出,他托病回就医,赶到上海把上述情报向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作了报告。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逼近南京。稍前,国民党国防部尚保存有500箱重要军事机要档案资料,国防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主张直运台湾,而吴石则以福州“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为理由,建议暂移福州。国民党当局采纳了他的意见。吴石之所以要将这批机要档案转移到福州,原来他得悉将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他打算一旦时机成熟就在福州起义,将这批军事机要档案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5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又电促速将档案运台。吴石则以“军运紧,调船难”为借口,仅以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权充绝密档案,列为第一批,派人先运台湾。紧接着的一天,吴石又下达“死命令”,当晚将档案全部转移到位于仓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匿藏,并向研究院院长黄觉民(黄是吴的挚友、民主人士)作好交代。 1949年7月,吴石由福州经广州辗转到香港找到吴仲禧,吴石说他已被调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要到台湾去,吴石坚定地表示,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8月14日,吴石接蒋介石急电令共即日赴台。15日上午,他密召亲信参谋王强到公馆,作了简要而严肃的面示:“我奉命明天即飞台北,这里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你要尽到军人天职,‘人在档案在’。下一步怎么办,想必你自己懂得。为万无一失,可征求黄院长和刘通先生(原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意见而行。”次日凌晨吴即携眷飞台。两天后福州解放。王强即在黄、刘两位前辈认可下,将298箱保存无损的国民党军事绝密档案呈献给了解放军。
吴石历任上尉参谋、军械处处长、少校参谋、上校教官、北伐军总部作战科长等职;军事厅参谋长、参谋本部处长、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军政部任主任参谋兼部长办公室主任、史政局局长等职位。
吴石赴台前,中共地下组织给他的代号为“密使1号”。吴石抵台后,就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1949年10月和11月,解放军攻打和先后失利。这两仗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解放军敲响了警钟。解放台北比原先预计的更加困难了。为尽快取回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华东局领导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党员朱谌之赴台与吴石联系。 1949年11月27日,朱谌之从香港抵台,与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老郑”取得联系。一个星期后,吴石在寓所秘密接见朱谌之,向她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的微缩胶卷,内有《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和大、小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海峡、台湾海区的海流资料;台湾岛各个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军基地舰队部署、分布情况;空军机场并机群种类、飞机架数等。这批情报迅速通过香港传递到华东局情报局。1950年1月29日,国民党特务逮捕了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蔡孝乾叛变,供出了所有名单资料,造成包括400多名地下共产党人被捕,变节者活命,坚贞不屈者被押马场町刑场枪决。国民党保密局逮捕蔡孝乾时,蔡供出了吴石。得悉,非常震怒。1950年3月1日,台湾当局下令以“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罪名逮捕吴石将军,并在其寓所搜出他亲笔签发给朱谌之前往舟山的特别通行证的有关书面材料。这样,不但摸清了失踪多日的朱谌之去向,也为吴石的“叛逆”最后定了罪。不久,朱谌之便被国民党军警从舟山抓回台湾。由于此案涉及高级军官多人,加上吴石在国民党军界有很多朋友和门生,国民党需要给海内外一个明确的交待。1950年4月8日“吴石案”的承办人李资生在香港的国民党刊物《新闻天地》上发表一篇长文,详述逮捕吴石和朱谌之等人的始末。此案最后枪决了6人,与吴石和朱谌之一起就义的还有吴石的亲密朋友“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亲信随员聂曦上校等人。
张治中(1890-1969),原湖南省政府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安徽省巢县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一个清苦家庭。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备补兵、警察。1911年武昌起义后到上海参加学生军。1912年入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期满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6年毕业后分派到安徽“安武军”中当见习生,后去广州投奔孙中山,参加了护法运动。后任川军第三独立旅参谋长,协助桂军建立桂军军官学校。1924年底起,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副总队长、代理总队长兼任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与周恩来等中共党员来往密切,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北伐战争中任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革命军学兵团团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左右为难,决定辞职出国暂避,遍访欧美诸国。1928年7月回国,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不久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军事教育工作。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发生后,他主动请缕,带兵杀敌。2月26日,率领第五军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从南京开赴上海参战,庙行之战,歼敌3000多人。这是淞沪战役的第一次大胜仗。1934年春,奉命指挥第四路军进攻福建反蒋政权,他采取和谈方式解决了福建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京沪警备司令和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积极主张对日作战。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任左翼军总指挥,率部与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在收复罗店时,冒着弹雨前往火线指挥作战。同年11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在湘一年,以“廉、正、勇、勤”作为省训,制定了以“军事第一为基点”的施政方针,在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安定后方、组建抗日武装、修筑国防工事、动员民众抗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他赞成国共团结抗日,与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等共产党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湖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1938年11月因执行蒋介石焦土抗战政策,酿成长沙大火,受到革职留任处分。1939年2月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深得蒋介石信任。
1940年9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青团书记长。他增设了文化工作委员会,撤销了迫害进步青年的战时工作团;还呈书蒋介石,反对撤销新四军番号。
抗战胜利后,积极主张国共两党和平共处,曾代表国民党三次赴延安,为争取和平往返奔波,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和平将军”。1945年8月,他第一次赴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后又护送毛泽东返回延安。1945年11月致函蒋介石,提出中共问题要采取政治方式解决。不久,代表国民党政府与周恩来谈判签订了军队整编方案。1946年2月他第三次到达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同年3月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根据周恩来的嘱托,释放了被盛世才关押的100余名中共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国共关系破裂后,他仍劝蒋介石“力谋恢复和平”。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主持国民党政府工作,国共两党重新开始和平谈判。他作为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于4月1日赴北平,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拟定的《国共和平协定草案》为基础进行谈判。草案被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接受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真诚劝导,留在北平,并于6月26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投向光明。9月,他参与策动西北国民党军队起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反对内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是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69年4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何 键(1887—1956)
字云樵,国民党军上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湖南省政府主席。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87年3月生于醴陵县茶山岭乡。1906年考入长沙岳麓山崇古学堂,三年后改入湖南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入湖南将校养成所、武昌第三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任湘军暂编第一师第一旅排长。1918年3月回醴陵收缴溃兵散枪,组织游击队,参与对张敬尧北军的作战,被湘军总司令程潜委任为游击队司令员。1919年夏湘军内讧,谭延闿继任湘军总司令,第一师第一旅第三团团长唐生智将其所率领的部队改编为骑兵营,他任营长,后来升任骑兵团团长、第九旅旅长。1926年7月,随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八军第一师师长,并加入中国国民党。攻克武汉后,升任第三十五军军长。1927年4月率部继续北伐,进军河南。
他仇视农民运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在汉口开会密谋策划两湖反共军事政变,指使部下余湘三串通独立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6月29日发表反共宣言,为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充当急先锋。
1927年宁汉战争中,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任命他为江左军总指挥兼安徽省代理主席。11月,在唐生智因战事失利通电下野后,他分析形势,采取应变措施,为保存实力,率部撤踞湖南,任湘西善后委员会委员长。1928年1月,南京政府西征军占领长沙,3月4日他通电求和,所部建制改编后得以保留,并兼任湖南清乡督办署会办,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反动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11月,任湘赣“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率20个团参与“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2月,蒋桂战争爆发,他拥蒋反桂,率部胁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他为湖南编遣特派员、湖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四路军总指挥。1930年1月,率部入桂讨伐湘桂联军。5月,中原大战爆发,联军攻克湖南,他退守岳阳、常德,援湘粤军入湖南,又督师反攻。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乘虚占领长沙,他逃至沅江。8月5日,向红军反扑,在长沙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从1930年冬开始,他参加了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围剿”,并反复“扫荡”湘赣根据地。1933年5月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联军西路军总司令,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突围到赣、湘、粤边境,他率部依湘江东岸布防堵截。11月上旬任追剿总司令,率军尾追红军到贵州。1935年任“剿匪”军第一路司令,大肆“围剿”、追赶、堵截红二、六军团,对红军游击队实行残酷的“清剿”镇压。因反共反人民“有功”,他先后擢升为国民政府委员、二级陆军上将。
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就是1930年11月14日被此人杀害于湖南浏阳门外识字岭,死时年仅29岁。
红军北上后,被迫辞去第四路军总指挥职务,所部全调江、浙,军事实力被剥夺。1937年11月底任国民政府内务部长。
1939年春任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辞职,往南岳休养。
1949年春迁居香港。次年夏到台湾,被聘为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1956年4月在台北病逝,终年69岁。
贺维珍(-)
字宣廷,人,中将军长,三期、陆大一期毕业,初任第六分校科长,(与贺同为保定三期同学)言“15位对广西有贡献的外省人”之一,白且赞贺“练兵、办教育都很热诚”;贺维珍(时任173师师长)于战功因派系原因,而未被提报中央奖励;贺维珍曾于任第31军时,在没有外援的情形下,坚持率领桂林守军暨民防团约2万人死守,与日本15万大军血战20日,力竭而退(史称桂林保卫战);贺氏从军前任教职,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为著名之儒将,晚年()隐居于台湾南端,担任中学教师,曾获全台优良国文教师评鉴第一名。逝世屏东,葬于。
周凤岐(1879—1938)
原名清源,字恭先,长兴人。清末秀才,后考入浙江武备学堂,被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辛亥革命后,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凤岐与童保暄、王桂林等合谋赶走追随袁世凯的浙江都督朱瑞,以“浙人治浙”名义,抵制北洋政府派到浙江的新任都督杨善德。未成,东渡日本。1917年,应蒋尊簋邀回国,在宁波参与“宁波独立”,兵败后,再渡日本。1919年,回国任浙江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参议,后任第二师师长,协助孙传芳攻占江苏后,任南京卫戍司令。后投靠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上海戒严司令部副司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率部收缴工人纠察队武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久,任国民党浙江省政治分会临时主席兼浙江省主席,乘机排挤蒋系人员。蒋介石下野时,拒不表示挽留,又拒给10万库银作旅费,当蒋重新登台时,被迫辞职,闲居上海。1930年后,参与阎锡山、冯玉祥和陈济棠等人的反蒋活动,均未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应白崇禧电邀到南京,未被任用而返长兴。在家乡宣扬“抗战必败,中国必亡”谬论,召集一些地主、豪绅与恶霸,组织维持会,勾结日伪,谋图出任浙江伪省长。1938年3月7日在上海被刺杀。
蔡廷锴(-)
人,字贤初。、。早年毕业于。参加,随即率部脱离。参与了进攻的战斗。,率领在英勇抗战。对于的反共政策抱有疑虑。随后被调往和红军作战,率领参加福建革命(),失败后逃亡海外。回国后,担任第16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抗战结束后,积极倡导和平。在与等共组民主促进会,组织了反国府军,并于次年奔赴。后,曾担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副主席、广东省代表等职务。
与罗西欧结婚,文革期間被抄家、批鬥。4月25日在逝世。
陈安宝(1891~1939)
字善夫,横街乡马院村人,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苦,作新小学校长准免费入学。20岁从军南京入伍生队,后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任浙军2师连长,营长。16年,参加北伐,大小40余战皆捷,升79师中将副师长。出资重建作新小学。
26年“7·7”事变,陈安宝义愤填膺上书抗战。11月5日,日军在金山登陆,欲占平湖,切断沪杭线。陈率部星夜疾驶,在乍浦一带海岸布防80余里,正面抵挡日军进攻,直至15日转移,扼守临平。次年2月,从诸暨奔袭余杭,并设伏途中,歼灭增援日军。后在浙北敌后铁路、公路、运河沿线展开游击战,收编自发组织抗日民众,多次挫败日军“扫荡”。7月,任29军军长兼79师师长。8月20日,日军101师团进攻长江南岸星子。陈安宝与叶肇、王敬久两军奋勇抵抗,相持3个月。12月,79师由副师长段朗如继任,29军编为新甲种军。
28年3月17日,南昌会战打响,陈安宝在南浔一线阻击101师团。27日南昌失守,陈率79、26、预6师及江西保安12团,守卫鄱阳湖东西两岸和抚河东岸。4月22日,南昌反击战开始,79师划归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渡抚河,克谢埠市,攻至南昌附近冈下、关村、莲塘,与各主攻部队向纵深发展,克复机场、车站,突入南昌城防工事。27日,日机狂轰滥炸,并施放毒气;日军增援部队突破阻击。双方主力在莲塘血战,反复争夺,79师伤亡惨重,段朗如胆怯畏缩,贻误战机,被军前正法。
5月5日,陈安宝赴莲塘指挥3个师主攻南昌。6日晨,日机狂炸指挥部。日军主力在优势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攻,经激烈反复争夺,阵地逐渐缩小。下午,26师师长刘雨卿受重伤,预备队拼光。4时许,陈安宝仅带数人冒炮火往前沿督战,途经姚庄中弹牺牲,战场仅拾一腿,终年49岁。南昌会战第二战役失败。灵柩返乡,沿途群众自发设祭。29年,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褒扬,追晋为陆军上将。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1984年,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梁朝玑(1892—1969)
中将,副军长。字逖俦,广西北流人。湖北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曾在(广西)陆荣廷军队中任模范营连附、谭浩明督军卫队营的连长、鬱林守备营营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五旅第十团长。后任第十五军第四十三师副师长,1928年升任该师师长。1930年1月曾任第十五军第一师师长。1933年3月任广西省政府委员。1936年1月25日授中将军衔,同年任第七军副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西绥靖公署中将参军。1940年12月17日任广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曾任广西绥靖公署参军。1945年1月19日任广西省桂东行署主任。1948年当选国民大会广西省农会代表。后去台湾。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69年12月10日病逝。
姚纯  (1894-1940)
1939年12月爆发于广西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国民政府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本侵略军当局发动“一号作战”计划硬碰硬的结果,它其实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也是老蒋的嫡系“中央军”白崇禧指挥的又一战例。昆仑关之战为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形式打败日本“钢军”的光辉战例,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这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一笔浓彩。
姚纯将军时任36军中将军长,担负昆仑关正面防守任务。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生于公元1894年,系萍乡市后埠里桐车岭人。幼年家境贫寒,随父务农,聪颖超众。因族中人多不识字,少有文化,常受外人欺凌,痛感读书识字的迫切紧要,经族中长辈共同商议,挑选姚纯等3名子弟,由族中祠堂公款助学,遂入私塾就读,后转入萍乡中学堂第二班。
辛亥革命时期,少年姚纯受革命思想影响,决心投笔从戎,报效国家,1912年毅然离乡,考入南京入伍生总队,随后转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1914年姚纯又升入保定陆年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1916年秋季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分配到江苏陆军巡辑队任见习排长。不久,接到广东光复军总部副官长族兄姚季逊来信,召他南下,遂投奔革命,奔赴广东孙中山先生麾下,任滇、粤、桂援赣联军重炮队连长。随后参加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广东军阀陈炯明诸战役,以战功显赫而升任为赣军第一混成旅二团二营营长。
北伐战争时期,青年姚纯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37师4团团长,他集合部队,誓师北伐,转战江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次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激战。在中原大战中,孙传芳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向革命军猛烈反扑,姚纯率部坚守阵地,血战数日,终于将敌军击溃,深受上司好评。因屡立战功,他先后擢升14旅旅长,笫5师副师长,96师师长等职。
在长期的艰苦征战中,姚纯将军辛劳过度患染肺病,于1934年被迫在上海住院治疗,后转到九江庐山休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全民奋起,军人更是守土有责,姚纯将军时任36军副军长,他再也无法安心养病了,遂中断休养,率部从九江出发入川待命。1938年姚纯升任36军中将军长兼渝南警备司令,36军除担任川江三峡防务及拱卫陪都重庆的重任外,还先后抽调167师赵锡光部队及新23师盛逢尧部队奔赴前线,参加武汉会战和湘北会战,与日军浴血奋战,歼敌甚众。在缴获的日军文件中有云:“如遇新23师(盛逢尧部)作战不可轻敌”等字句,足见将军治军有方,部属之骁勇善战。
1939年冬,日寇21军安藤利吉部队,乘着大风浪的日子,从广西北海钦州湾偷袭登陆,随即分3路向北推进,昆仑关危急!南宁危急!姚纯将军多次请缨驰援广西,终获批准。接到出征命令,将军激奋不已,自思戎马倥偬20余年,抗日报国宿愿今乃得遂,出发前他奋笔书下“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精忠报国”等条幅交与家人,然后慷慨率部出征。
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敌军最坚固的据点。担任攻坚任务的是杜聿明调拨给第200师指挥郑庭笈的荣一师第三团。1939年11月28日晚,该团开始攻击界首高地,尽管敌机在头上扫射、轰炸,该团士气旺盛,不怕牺牲,顽强进攻。终于在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30日,新编第22师邓军林团胜利攻克昆仑关。
这是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歼灭战。说全歼第21旅团是毫不过分的。中国军队抗击外国侵略军,能全歼一个精锐旅团,基本消灭了它的全部指挥官,尚无第二例。日军战史称之为:“通观中国事变以来全部时期,这是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中国军队攻势规模之大,战斗力之强,行动之迅猛,在历次攻势中少见其匹。”
第5军本以为可以顺利进军,一举收复南宁。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第21旅团的剩余部队、台湾混成旅团的第一、第二联队仍在九塘至八塘间。1940年1月1日中午,及川支队数千主力抵达八塘。
第5军向南宁方向继续进攻的第一仗,便在昆仑关至九塘间的441高地打响。攻打昆仑关时荣一师便攻占了高地北侧,日军顽强守卫这高地的南侧。1日,日军飞机对高地北侧狂轰滥炸,步兵大举进攻。荣一师守卫高地的一个团加一个营,仅剩百人,仍坚守阵地。2日拂晓,荣一师举全部剩余兵力反攻,激战一整天,毫无进展。3日,杜聿明调集200师主力及新22师一部协同荣一师继续战斗,战况更为惨烈,双方死伤都很重。入夜,日军抵挡不住,败退九塘。4日,荣一师因伤亡惨重,奉命撤出战斗,移师思陇休整。第5师继续进攻,而败退九塘之日军也奉命于4日拂晓放弃九塘,撤至八塘固守,“国军”新编第22师进驻九塘。第5军继续进攻八塘,日军拼死抵抗,战至12日纹丝未动。而第5军经过苦战之后,伤亡甚重,人员疲惫,已不宜战斗,于12日奉命转至思陇、黄圩、太守等地休整。攻击任务移交姚纯的第36军接替。
到达广西后,36军担负昆仑关正面防守任务。根据会议决定的新军事部署,36军为中路军,以甘丽初第6军为右翼军,向三庄岭方向侧击日军;以叶肇第66军为左翼军,在甘棠方向阻敌(程思远:《政坛回忆》第135页)。
姚纯将军指挥部队与敌军激战于昆仑关前。1940年2月初,36军在坚守的昆仑关阵地英勇杀敌,正欲一举击溃敌人,以遂抗日报国宿愿,不料此时左路友军叶肇部队防线被敌突破,日军包抄至我军阵地后方,前后夹击,向36军阵地发起猛攻。姚纯将军接到报告急愤交加,当即呕血数口,仍沉着镇定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数日。在接到上级撤退命令后,乃抱病率部突围,撤至广西上林一带整编待命。将军报国之志未酬,悲愤欲绝,肺病复发,在前线一直吐血不止。
昆仑关失守后,蒋介石于1940年2月22日在柳州召开军事会议,检讨战役失利原因。因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相互倾轧,有人诬告姚纯将军擅自撤退,对昆仑关失守应负重要责任。蒋介石在会上大发雷霆。姚纯当时抱病参加军事会议,身体虚弱,有口难辩。幸亏随同参加会议的军部参谋长郭觫从容镇静,待蒋介石盛怒之后,将藏于军帽中的撤退命令取了出来,双手呈上,蒋介石看过,方才平息。此次会议惩处了一大批将领也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督率不力,予以降级处分,由陆军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政治部长陈诚指导无方,给予降级处分,由陆军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第2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扣留交军法处会审……”等等。
柳州会议不久,姚纯将军回到重庆治病。病情日渐沉重,仍念念不忘抗日大业,常常提及待病体痊愈之后,重率旧部再上抗日前线,报仇雪恨。然而苍天不遂人愿,1940年5月,姚纯将军病情急剧恶化,并发肺炎,高烧不退,昏迷中将军连呼数声“抗日救国”之后,呕血而亡,饮恨长逝,终年46岁。当时重庆各报载曰:“36军中将军长姚纯抗战积劳成疾不幸殉职。”
姚纯将军逝世以后,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拨款在重庆举行公祭,蒋介石派侍从室主任陈方、竺方明前来吊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送来挽联:“英名垂青史,楚地寄哀思”。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许多军政要员都送来挽联、发来唁电。姚纯将军灵柩运回萍乡后,由江西省政府在萍乡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姚纯将军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殉职的历史事实,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正评价,萍乡市将他作为重要历史名人载入文史资料和市志。
姚纯将军率领的部队为赣军,其创建人系二次革命时著名的讨袁将领九江武宁人李烈钧。部队曾经长期驻扎九江,军部设在现在的行署大院所在地,当时叫校场路友声里,甘棠公园山岭上和九江一中背后岭上,当年曾有36军所建牌坊、将士墓地、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