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蜗居》,学习奋斗的气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8:06
2009-12-11 14:25:58    作者:俞伟国    来源:新东方
最近《蜗居》这部电视剧貌似很红,网络上到处在讨论,于是Akata也跟风从Very CD上下载了全套35集的电视剧,虽然目前只看了两集,还是蛮有感触的。
“蜗居”的官方翻译貌似叫Dwelling Narrowness(居住狭窄?),本人对这个版本的翻译非常怀疑,在google上搜索一下,根本找不到包含“dwelling
narrowness”的网页,我怀疑老外根本听不懂什么dwelling narrowness到底是啥意思。要我说干脆就直接翻成snail room好了,老外肯定懂。
第一集当中海萍“教训”妹妹海藻的“井底之蛙”理论让我印象颇深。当被问道为什么不愿意回老家过安逸的生活的时候,海萍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我不想做井底之蛙!你想想看,见过这么多大世面之后你怎么回得去呢?你以为我真的贪图伊势丹,贪图这个明珠那个明珠的啊?我其实是喜欢这里的一种环境,逼得你学习逼得你进步,慢慢地我觉得,你就会有一种气质,我觉得这种气质应该叫……对,应该叫奋斗!”
《蜗居》讲的是一对外地夫妇在上海买房的故事,我觉得对于很多外地来上海工作的人来说(我说的不是民工……是指像海萍这种从外地考到复旦,然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人),“买房”这两个字似乎有更多的含义,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买的不是房……当然也不是寂寞啦……是一种自我肯定。根据卡耐基的理论,人性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需求就是the desire to feel important,怎样才能feel important?在一个比自己的homtown更发达,竞争更激烈,汇聚了更多优秀的人的地方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一席之地,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作为安身之地。这是不是可以看做一种the evidence of success(也可以说是另一种“American dream”吧?)。像我现在也有房子,但是对我来说,the fact that 我有房子并不能证明我很成功,因为我本身就是上海人,我的房子绝大多数的钱都来自于我父母几乎一辈子的积蓄。看来如果我要证明自己,就要找个比上海更发达,更challenging的城市,比如说伦敦,像我的同事王侃和倪伟峰一样(他去了牛津),去英国打拼,在英国
survive下来。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在英国伦敦靠自己的努力买下一间属于我自己的房子,那种感觉……人生应该就完整了吧?
不过估计凭我现在的实力即使去了英国也很难survive下来吧,因为本人唯一的特长就是教英语……在英国想靠教英语找到工作,那应该……会杯具吧?……看来的确如海萍所说,一个更加challenging的环境确实能逼着你学习逼着你进步,像如果我去英国就肯定得学一门新的一技之长,只有逼着自己变得更全面,更优秀,才有可能在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存下来,毕竟我是男的又不可能找个希腊人嫁了……看来等王侃和倪伟峰从英国回来的时候,他们两个的战斗力应该又翻了好多倍了吧……[实习编辑: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