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经济危机-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5:58
五、向国外转嫁危机与美帝对外矛盾的激化
1960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帝国主义在加紧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的同时,还与西欧、日本等国家围绕着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国际货币金融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且,美国还力图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在商品输出方面,美国政府于1960年3月掀起了一个所谓“四十年来空前大规模的扩大出口运动”。3月17日,美国总统向国会提出了一个扩大出口的所谓“宏伟”计划,要求国会予以支持,这一计划的内容是:
(1)压迫其他国家放宽对美国商品进口的“限制”;
(2)加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中包括由美国进出口银行扩大对美国出口商品的资助等;
(3)要求美国企业界配合政府行动,“组织一次企业界的出口运动”。
1960年10月美元危机爆发后,11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七项所谓“紧急措施”,其中涉及对外贸易的是,要求其他国家“降低关税、放宽定额和取消妨碍美国出口贸易限制”,保证美国货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以扩大出口。
1961年初,民主党政府上台后,2月6日肯尼迪就黄金外流问题提出特别咨文表示,“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强调扩大我们的出口”。为此,他宣布了六项扩大出口的措施,这六项措施除了重弹前任政府出口政策的老调外,又提出了美国政府“立即增加在国外的商务代表和设施”,把扩大输出“剩余”农产品作为美国新农业计划的首要目标,以及继续迫使接受美“援”的国家必须购买美国货等项办法。
1962年,美国政府制订了“扩大贸易法”以代替实行了二十八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企图通过减税谈判,正面突破西欧共同市场的关税壁垒。
除了以上的一般措施外,美国政府还针对西欧市场,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举行了相互削减关税的所谓“狄龙回合”的谈判(狄龙是当时美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谈判从1960年9月开始到1962年3月结束,双方达成了对工业品关税各减少20%的协议,但减税项目仅占美国出口商品6,000个税目的四分之一。双方减税以后,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品进口税仍比对美国商品所课的进口税低得多。至于对美国极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方面,没有达成什么协议。因此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从中捞到多少油水。
美国推行加强出口贸易政策的结果,1960年和1961年美国出口贸易总额有了一定的增加,从 1959年的164亿美元分别增至196亿和202亿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总值中美国所占的比重,1960年为18.2%,比1959年的 17.5%稍高一点,但低于1958年的18.8%,到了1961年又下降到17.8%。而西欧共同市场六国所占的比重则从1958年的23.9%逐步上升,1960年和1961年分别上升到26.2%和27.2%,可见美国在与西欧国家展开的贸易战中正在继续败下阵来,因而美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在货币金融方面,1960年10月美元危机爆发后,如上所述,美国政府宣布了七项所谓“紧急措施”,其中除了旨在加强美国出口商品竞争能力的措施外,还提出“减少并随后限制(美国)文职和军职人员在海外家属的数目”,采取步骤大量减少美国三军在海外采购军用物资的数目,并要求其“ 盟国”承担扩充军备中“十足的份额”等办法,以此来谋求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的状况。还有一项在当时是严守秘密、到后来才透露出来的措施,这就是对西欧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承诺不以它们收兑到的美元向美国换取黄金。这项措施使西欧各国中央银行在此后积累起来的巨额美元储备,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而蒙受越来越大的损失。由于金融市场上美元被人为地按法定比价维持着并继续被当作国际支付手段,亚非拉国家出于国际支付的需要也不得不继续储备大量的美元,从而也蒙受着由于美元不断贬值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伙同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于1961年下半年共同筹措了60亿美元的备用贷款,组成了所谓“十国集团”。同年底,美国还邀集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瑞士等七国,成立了“黄金总库”,用以干预黄金自由市场,妄图稳定美元的地位。1962年3月起,美国还与14个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互惠借款协定”。这些由美国发动的联合救急措施表明,美元的霸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帝国主义不得不把自己从战后以来一直把持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的权力,让出一部分来给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分享,以换取它们的支持和合作。但这种妥协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它不可能消除美帝国主义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货币金融方面的根本矛盾,也不可能挽救美元霸权地位的最后垮台。后来的事实表明,随着美元霸权的没落,美帝国主义与西欧、日本之间的货币战就更为激烈地展开了。
在资本输出方面,扩大对外“援助”仍然是美帝国主义推销国内过剩产品、转嫁危机、带动私人资本输出的一个重要手段。1961年3 月,美国总统在“对外援助咨文”中向国会提出要改革对外“援助”计划,主张制订长期的“援外”计划,建立统一的“援外”机构。8月,国会通过了新的“援外 ”法案, 9月由总统签署施行。1962年度的“援外”计划总额为39.6亿美元,比1961年度增加了5.7亿美元。
为了欺骗亚非拉各国人民,美国政府还在“美援”上贴上了“和平”和“进步”的标签。1961年3月成立了“和平队”作为“援外”计划的一部分,派往亚非拉国家活动。同时,美国政府还提出了所谓“争取进步联盟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准备每年向古巴以外的19个拉美国家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但受“援”国必须履行美国规定的条件并在使用“援”款时接受美国的监督。在实施这项计划的第一年,拉美国家从美国以及由美国控制的国际机构得到约10亿多美元,其中约6亿美元为美国进出口银行信贷,附有各种条件,其目的在于促进美国商品的输出。1961年,美国还把“争取进步联盟”和“粮食用于和平”计划(即原来的480号公法,1959改称“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结合起来向外推销。由于美国向拉美大肆倾销粮食,农牧业比较发达的阿根廷的小麦在巴西、秘鲁、智利等国的市场上受到排挤,从而打击了阿根廷的农业生产。
美帝国主义在这些“和平”、“进步”计划的幌子下,对拉美加紧进行经济扩张,力图转嫁危机,这种行径不能不引起拉美人民的抵制和反抗。1961年6月,美国总统派史蒂文森以总统特使名义访问南美十国,一面推销“争取进步联盟”计划,一面“敦促”南关各国政府同美国一道对古巴采取“共同行动”。但这个特使所到之处,南美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抗议示威,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美帝国主义的使者”。智利青年还打碎了正在举行“争取进步联盟”展览的美国新闻处的玻璃窗。
在美国政府“援助”的带动和配合下,美国私人对外投资总额在1960年和1961 年分别增长了55亿和52亿美元,而从1957年到1959年每年不过增长三、四十亿美元。在私人资本输出中,美国对西欧的私人直接投资增长更快,1960年和1961年分别增长13亿和11亿美元,而1958年和1959年的增长额仅分别为4.2亿和7.5亿美元。美国资本大量打入英国和西欧共同市场,是因为在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开办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迸行生产,产品也可以作为当地货物在市场运销,不再受高额关税的阻拦。但是,西欧各国和日本在这时期也有大量的资本输出,它们对美国也进行着大量的直接投资。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总额,1960年和1961年分别增长3.1亿美元和4.8亿美元。这说明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投资场所的斗争已形成了互相渗入、犬牙交错的局势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2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5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1969—1970年经济危机
1969—1970年经济危机是战后美国的第五次经济危机。在六十年代最后一年发生的这次危机以及危机前后的周期阶段,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是战后以来特别是整个六十年代美国国内外矛盾加剧的结果。
六十年代是世界形势大动荡的年代。在这十年中,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空前觉醒,第三世界蓬勃兴起,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空前高涨,美帝向第三世界国家渗透和转嫁危机的困难越来越大;西欧、日本等国的反控制斗争日益发展,美帝向第二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也遇到越来越大的障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更加加剧了各种矛盾。
这种形势对美国经济及其周期进程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美帝在矛盾重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和扩大侵越战争,被越南人民打得落花流水,结果使美帝国主义深陷泥潭,美国经济力量遭到长期而巨大的消耗;第二,经济周期被人为地延长,出现了战后最长的一个周期(1960—1969年);第三,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战争中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第四,危机中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美元危机等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第五,危机后经济长时间停滞,出现很长的萧条阶段;第六,美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加速地衰落下去。所有这些,都是美国经济在固有的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腐朽性愈益加深的表现,它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政治、社会危机的加剧。美帝国主义日益陷入“内外交困,国内一片混乱,在世界上非常孤立”①的窘境之中。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3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6 |只看该作者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战后第四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1961—1969年较长时间的高涨。这固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但主要是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生活干预的结果。在六十年代,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和扩大侵越战争,大大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支出急剧增加,同时还实行了其他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如大搞赤字财政,增加货币供应量,减税和放宽折旧,扩大信贷,等等。
巨额军费支出对这段时期美国工业生产的增长起着一定作用,尤其是 1965年扩大侵越战争后,约翰逊政府大量增加军费,1961财政年度军费支出为482亿美元,1965年度已达547亿美元,1969年度更增至855 亿美元。国防部军事订货随之激增,1961—1965年每年为二、三百亿美元,1966—1968年增至每年400亿美元以上。在军费支出和军事订货不断增加的刺激下,1961—1968年军用产品生产增长了135.5%。
除增加军费外,肯尼迪、约翰逊政府还扩大政府其他支出,使得联邦政府财政不断出现赤字。按照联邦政府统一预算计算,1961—1968年每个年度都有赤字,累计达605亿美元,其中1968一个年度赤字就达252亿美元。弥补财政赤字,不外是增发公债和加印钞票。联邦公债到1968年底已达3,476亿美元,其中1961—1968年发行613亿美元。1961— 1968年货币供应量增加40%。1968年底数额达2,016亿美元。
①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载197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减税和放宽折旧使美国垄断资本发了大财。肯尼迪、约翰逊政府除了继续实施过去制定的加速折旧、资源耗竭税收优惠和国外投资减税优惠办法以外,1962年公布了放宽折旧规则①并通过了投资减税优惠法案②,1964年通过了降低所得税率法案,1965年又实施了再度放宽折旧规则。这些规则和法案使垄断资本每年少缴几十亿美元的税款。
美国政府还一再放宽信贷,为“过剩”商品开辟市场。1961—1968年(1—4户)住房抵押贷款增长64%,消费信贷增长91%。这种“寅吃卯粮”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品销售。
扩大侵越战争、大量增加军费和实行膨胀政策的结果,首先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利润飞跃增加。纳税后公司利润从1961年的272亿美元升到1968年的 478亿美元,增加26%。一些重要产业部门利润增长率还不止此数。随着利润的增加,这一段时间的美国固定资本投资不断扩大。1961—1968年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达5,391亿美元。另据新厂房和设备支出指标,1961—1968年投资总额也达4,133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投资1,734亿美元。这是美国战后企业投资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①放宽折旧规则是关于美国政府准许资本家提高投资资产的折旧率,同时缩短投资资产的使用年限的一些规定。
②投资减税优惠法案是关于美国政府对资本家用于固定资本投资的那部分利润给予减税优待的立法。减税额根据投资资产的使用年限有所不同。使用年限为8年及以上的,应纳税额减少7%。
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使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从1961年到1968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增加了43.2%。整个工业生产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69年9月比上一次危机前的最高点增长62.6%。
美国垄断资本对这次长达96个月的经济高涨,喜形于色,大肆吹捧凯恩斯主义的功绩。约翰逊唱起他“不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高调。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更是兴高采烈,有些提出“商业循环是否已经过时”的问题,还有些认为今后的“衰退”可能不再是经济总活动的下降,而只是增长率的降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高涨只能是孕育着危机。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增加军费支出和实行膨胀政策,虽然刺激了投资和生产的增长,出现了一时的虚假“繁荣”景象,但是生产过剩危机的迹象早已出现。1964年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85.6%,钢铁工业闲置生产能力达4,000万吨以上。住房建筑、家庭用具等耐用消费品大量积压,有些消费品工业部门开始减产。当时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威廉•马丁即认为美国经济状况同1929年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美国经济界人士也纷纷预测1965年美国经济将出现停滞和“衰退”。
1965年3月,坚持侵略扩张政策的美国统治集团悍然把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大量派遣美军入侵越南南方。接着不断增加军费,1966年度就追加侵越军费58亿美元。国防部军事订货猛增87亿美元。军事订货的急剧增多,给予美国经济新的刺激。约翰逊把他这一罪恶行动向美国垄断资本家表功,说什么“军费支出的扩大显著地改善了舆论空气。在越南的军事集结实际上向美国企业家保证了最近不会发生经济衰退。”美国垄断资本对约翰逊政府扩大侵越战争倍加赞赏。当时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大肆宣扬“更多的大炮将意味着更多的繁荣。”
1965年扩大侵越战争只是人为地延长了美国的再生产周期。到了1966年下半年,生产过剩情况更加严重。首先是住房建筑和汽车工业减产,整个工业生产也从1966年11月到1967年5月出现下降,下降幅度达1.9%,失业人数增加了30多万。危机即将降临的乌云,笼罩着美国经济。这时,约翰逊政府在侵越战争中遭到越南人民的英勇反击,损兵折将,陷于困境。但它仍不甘心于失败,悍然把战争再次“升级”,侵越美军增至54万多人,军费支出再度猛增。1967年度军费支出增至755亿美元,1968年度更增至852亿美元。1967—1968年国防部军事订货每年都达420亿美元以上。同时,还把一度暂停实施的投资减税优惠办法赶快恢复,并大量增加货币供应。这样,一场经济危机的爆发才算暂时被推迟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4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6 |只看该作者
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每一个对付危机的重演有抵销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①侵越战争的不断升级和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措施,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更加盲目和更加畸形的发展,另一方面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迸一步削弱了社会的主要消费者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从而导致危机以更深刻、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在这时期。美国劳动人民更加贫困化了。这具体表现在:经常存在大批失业;就业工人货币工资增加很少,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工资下降;劳动人民的捐税和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全国经常有几千万人处于赤贫状态。
①恩格斯为《资本论》第3卷加的注释,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4页。
1961—1968年美国垄断资本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不但没有给工人阶级带来就业机会,却给美国工人增加了失业的威胁。这段时间里美国垄断资本的固定投资主要是用于企业现代化和自动化设备上。据美国报刊报道,六十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现代化设备投资占全部厂房设备投资的60—70%。制造业中自动化设备投资占全部投资的20%以上。企业实行现代化、自动化的结果,排挤了大量就业工人。据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阿克雷透露,美国每年由于机器排挤工人造成的“ 技术失业”达200万人。根据美国官方大大缩小了的数字,1961—1964年全失业人数经常在400万上下,全失业率在5%以上。扩大侵越战争后,1965—1968年全失业人数每年还有近300万,全失业率在4%左右。失业的实际情况比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大得多。经过对官方统计的改算,实际全失业人数要比官方数字高1.5—2倍。此外还有四、五百万半失业工人,官方统计未包括在内。全失业工人失去了工资收入,半失业工人虽然还有点工资,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
庞大的军费和政府其他支出大大加重了美国劳动人民的纳税负担。美国政府为了筹措侵越战费,1966年提高汽车、电话等消费税率,1968年加征个人所得税应缴税额10%的附加税。只是个人所得税附加税一项,联邦政府1968年度就向美国人民多搜刮了63亿美元,1969年度又搜刮了152亿,美元。据美国官方供认,美国每人平均纳税负担从1961年的636美元增至1968年1,029美元。美国工人所纳各种直按税和间按税约占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
长期的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不断上涨。特别是扩大侵越战争后,物价涨势更猛。1961—1965年消费物价平均每年上涨1.3%,1966—1968年平均每年上涨幅度增至3.4%。物价上涨使美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下降。根据美国官方的工资统计,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工人的货币工资有所提高。但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工资还在下降。以制造业工人周工资为例,1965—1967年下降了1.1%。
美国劳动人民的债务负担也越来越重。前已指出,1961—1968年住房抵押债务和消费信贷分别增加了64%和91%,这比同一时期里货币工资增长快得多。根据美国官方统计,1961年住房抵押和消费信贷两项债务相当于全国的可支配个人收入的58%,1968年增至61%。另据美国报刊报道,1964年美国劳动人民家庭有三分之二都背有各种各样的债务,每年还本付息金额占纳税后工资收入的22%。以后的年份,负有债务的家庭以及偿债相当于收入的比例又有增多。
在失业多、工资低、捐税重和债务大的情况下,美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日益缩小。市场销售在很大程度上靠信贷来支持。战后美国的住房建筑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一向是靠赊销寻找市场的。据统计,1964年就有80%的住房、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赊销的。六十年代以来,赊账已成为美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日用消费品很大部分也依赖分期付款赊销。这表明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国内市场日趋萎缩的同时,美国的国外市场也越来越狭小。进入六十年代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反抗美帝经济扩张的斗争空前高涨。农产品和原料生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帝掠夺资源和压低价格,秘鲁、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纷纷没收美国资本的石油公司和铜矿公司以维护民族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联合反抗美国的经济控制,同美国展开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和投资战,法国反抗尤为激烈,日本也多次抵制美国对商品进口的限制。这一切使得美帝在国外市场上的扩张愈来愈困难。同时,由于美帝在国内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使它的民用工业技术越来越落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又使美国商品成本提高,这就大大削弱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美国对外贸易状况日趋恶化。美国商品出口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60年的18.2%下降到1968年的16.2%。美国对外贸易顺差从六十年代初的每年五、六十亿美元剧降至1968年的不到10亿美元。
经过持续8年的经济高涨,盲目扩大的生产能力同日趋缩小的国内外市场的矛盾已经极端尖锐,一场生产过剩危机已是迫在眉睫,一触即发。
1968年总统选举前,美国国内外矛盾重重,已成千疮百孔。在越南南方,美帝出动50多万军队,花费成千亿美元,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结果被英雄的越南人民打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在国内,美国广大人民的反战运动如火如荼,黑人抗暴斗争、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汹涌澎湃,加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日趋严重,造成劳动人民生活困难,民怨沸腾。
国内外矛盾使美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越演越烈。代表着各个垄断资本集团利益的政客交互攻讦,互相倾轧。约翰逊被迫宣布退出总统竞选,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活动中被暗杀,共和党尼克松以微弱多数当选总统。
1969年尼克松上台之初,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他不得不削减一点军费和政府其他支出,收缩一下通货和信用。1970年度军费支出较1969年度仅减少15亿美元,仍保持840亿美元的高度,但1969年的国防部军事订货缩减较多,达66亿美元。由于军事订货大量缩减,军用产品生产急剧下降。军用产品生产指数从1968年9月开始下降,到1969年9月下降幅度已达8%。整个工业生产则从1969年10月开始下降。军用产品生产的缩减对整个工业生产的下降显然有一定的影响。
尼克松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紧缩通货和信贷的措施。1969年美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只有 3.5%,比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增长速度降低很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贴现率从5.5%提高到6%。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6.75%提高到 8.5%。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信贷市场。主要依靠信贷销售的住房建筑和汽车工业于1969年初即开始缩减生产。在军用产品、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生产不断下降的带动下,蕴蓄已久、一再被推迟的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终于爆发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5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7 |只看该作者
二、生产过剩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和危机后的经济停滞
1960年10月开始的战后美国第五次经济危机是在长期维持庞大军费支出和侵越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情况下爆发的。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从1969年10月开始下降,到1970年11月降至最低点,持续14个月,下降幅度为8.1%。
工业生产下降波及到几乎所有主要工业部门,但在下降幅度和时间上很不一致。按工业部门分类的生产指数,制造业最先下降,下降幅度达10.2%,其中耐用品下降15.6%,汽车下降59.2%,金属加工设备下降48.5%,钢铁下降44.8%。化工、石油产品、矿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按产品完成程度分类的生产指数,消费品下降4%,设备下降幅度较大,达17.4%,下降时间也较长,从1969年7月一直下降到1971年6月,长达23个月之久。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工业生产指数下降情况
下降起讫年月
持续月数
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1967年=100)
下降百分比
工业生产总指数
1969.10-1970.11
14
111.9-102.8
8.1
按部门分类
制造业
1969.8-1970.11
16
111.9-100.5
10.2
耐用品
1969.9-1970.11
15
111.4-94.0
15.6
非耐用品
1969.8-1970.10
15
112.7-109.7
2.7
采矿业
1970.1-1970.7
7
110.8-106.6
3.8
按产品完成程度分类
最终产品
1969.8-1970.11
16
110.1-100.6
8.6
消费品
1969.10-1970.11
14
112.3-107.8
4.0
设备
1969.8-1971.6
23
107.2-88.5
17.4
中间产品
1970.1-1971.1
13
113.8-110.3
3.1
原料
1969.10-1970.11
14
114.4-102.6
10.3
*最高点指下降前一个月的指数。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工业生产》(1971年修订版)。
住房建筑生产下降比工业生产下降要早得多。新开工的私人住房建筑1969年1月为177万幢(年率),2月即开始减产,1970年1月减到109万幢,下降38.4%。包括全部建筑业的新建筑总值指标1969年5月开始下降,至1970年5月下降到最低点。从196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周期中,建筑业生产回升较早。
由于生产过剩,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工业制成品库存不断增加,从1969年9月到1970年11月增加10%。同时,制造业新订货则急剧减少,在相应时期内,减少11.5%。全部工商业存货与销货的比例从1969年的1.56上升到1970年的1.70。1970年底,只是零售商没卖掉的美国生产的新汽车就有159万辆。
随着工业生产的普遍下降,企业开工不足更加严重。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1969年第一季度为87.7%,1970年第四季度只有74%,是1957—1958年危机以来最低的一个季度。在生产下降、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美国垄断资本的固定资本投资,按当年价格计,1970年比1969年还在增加;即使按1958年价格计算,下降幅度也只有3.6%。
这次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破产倒闭。1969年10月至1970年11月,破产企业12,201家,负债总额达21.1亿美元。美国最大一家铁路垄断网页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运输公司于1970年6月宣告破产。企业利润显著下降,还有不少企业发生亏损或资金周转困难。军事工业大垄断企业之一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发生巨额亏损,最后由美国政府补贴2亿美元,才免于破产。
在生产下降、商品积压和企业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出现了持续17个月的暴跌。早在工业生产下降以前,1969年1月起股票价格已经开始下跌。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968年12月的968.39美元持续下跌到1970年5月的 691.96美元,跌幅达28.6%,超过战后过去几次经济危机期间的跌幅。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股票下跌达90%。各种股票价格下跌总额达3,250亿美元。
美国垄断资本转嫁经济危机的惯用手段是关闭企业或停工减产。它们或是解雇工人,或是强制工人缩减工作时数,迫使工人沦于全失业或半失业。这次危机爆发后,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全失业工人最高达503万,较1969年9月增加200万。全失业率最高达6%。基本产业部门工人失业更加严重,建筑工人失业率最高达10.4%。16—19岁的青年、黑人失业率更高,曾分别达17.4%和11%。这次危机中失业现象的一个特点是专业和技术人员失业大大增多。1971年上半年技术人员失业率为3%,其中空间技术人员达6.3%。半失业工人也显著增加,根据美国官方提供的部分时间就业统计,1970年部分时间就业的工人达1,943万,比1969年增加约300万。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经济危机还与更加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构成了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第四章已提到在第四次经济危机期间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经过8年的侵越战争以及战争期间的庞大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至 1969年美国的财政金融危机已发展到于分严重的程度。这次经济危机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与上次危机期间比较,其影响就更为巨大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6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7 |只看该作者
财政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的重要标志是通货膨胀的急剧发展、物价的加速上涨以及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前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情况已如上述。至于对外方面,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连年出现巨额逆差,美国对外流动负债越来越多,黄金储备越来越少,美元信用日趋动摇。1968年3月爆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非常猛烈,美国的黄金储备仅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流失了14亿美元。美国无力继续维持自由市场上美元对黄金的官价,于是决定不再在自由市场按美元官价供应黄金,听任自由市场金价自由涨落。“黄金总库”也宣告解散。这样,就出现了“黄金双价制”,即自由市场上美元兑换黄金的市价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与美国官方结算用的美元对黄金的官价。此后,在1969年10月爆发经济危机前又发生了三次美元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又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宽信贷等膨胀政策来人为地刺激经济,结果是物价上涨更猛,美元信用下降愈快,大大加深了财政金融危机。
日趋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又反过来加深了这次经济危机。因为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加速发展不但不能起短暂的刺激经济回升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拖延经济恢复的后果。这次危机期间,由于物价继续看涨,制造业和商业继续扩充库存,结果是新订货额减少不多,而存货额不但不降低,反而不断增加。工商业存货额在1948 —1949年危机中三个季度下降,在1953—1954年危机和1957—1958年危机中各有四个季度下降,在1960-1961年危机中也有三个季度下降,但在这次危机期间只表现为增长额的减少。工商业在危机期间继续扩充库存,一方面抑制了工业生产下降速度(这次危机阶段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前四次都稍低一点),另一方面又阻止了过剩存货的消散。这两种影响都使危机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强制性调节作用,从而使生产停止下降、危机阶段结束以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迅速回升。
此外,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抛售美元风潮的频繁爆发,美元霸权地位已濒于垮台,美国对外经济地位大为恶化。美国垄断资本已不能像战后初期那样轻易地靠对外经济扩张来缓和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了。
财政金融危机加深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不仅使美国经济在这次危机阶段遭受严重的打击,而且在危机阶段以后又陷入了一个漫长的萧条阶段。这个阶段从1970年 12月工业生产停止下降、开始微弱回升到1971年11月,大约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工业生产总指数(1967年=100)徘徊在105—107 之间,1971年全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6.8,同1970年的106.7差不多。全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危机阶段全失业率最高点是危机阶段最后一个月,即1970年11月的5.8%,次月上升为6%,1971年全年盘旋在5.9%至6%之间(只有6月份为5.8%),从1972年4月起全失业率才缓慢地趋于下降。1971年余失业率平均高达5.9%,比1969年、1970年高得多。固定资本投资也处于不振状态。固定资本投资额(按1958年价格计算) 在1969年第三、四季度达到(年率)809亿美元后,1970年第四季度下降至735亿美元,1971年第一季度起略有增加,但增长极为迟缓,直到 1972年第一季度才稍微超过1969年第三、四季度的水平。固定资本投资的不振,显然也是这次萧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萧条阶段,危机的震荡虽然已经过去,但整个美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把萧条与危机合起来看,就可以知道美国经济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7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8 |只看该作者
三、美国政府交替使用紧缩和膨胀政策的失败
在侵越战争节节失败和国内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的同时,经济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使美国统治集团更加狼狈不堪。为了对付财政金融危机,就必须采取制止通货膨服、加强美元对外地位的措施;而为了缓和经济危机,又只能反其道而行之,采取扩大财政支出、放宽信贷等政策,这样处于两难地位的美国政府不得不交替使用紧缩和膨胀两种相反的政策。
如本章第一节提到的,在美国国内一片动荡愤懑声中,尼克松府被迫做出要制止通货膨胀的姿态,采取一些紧缩财政和信贷的措施,以笼络人心。1969年度,军费支出达到侵越战争期间的最高峰855亿美元,但美国政府通过征收所得税附加税向人民加紧搜刮,联邦预算勉强实现了32亿美元的盈余。并采取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和提高利率的办法来收缩通货和信贷。但这些措施不仅没有制止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反而加速了正在酝酿成熟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美国政府义又不得不回过来走膨胀政策的老路。结果,1970年度联邦财政又出现了28亿美元的赤字,1971年度赤字剧增至230亿美元,1972年度赤字更增至232亿美元。信贷政策也放宽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贴现率从1970年11月的 6%降到1971年12月的4.5 %。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
在 1971年的萧条阶段,美国政府于6月份公布了新的加速折旧法,把企业的机器设备使用年限再缩短20%。据估计,这可使垄断资本少交税款24亿美元。8 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还恢复了1969年暂停实施的投资减税优惠办法,规定对新设备投资一年内减税10%,3年内继续减税7%。
不言而喻,走这条老路的结果必然使通货膨胀发展得更为严重。1969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3.5%,1970年增至6%,1971年上半年折合年率高至10.1%。商业银行放款,1971年比1969年增加15%,公司、非公司企业和个人债务同期内增长18%。通货和信用的急剧膨胀导致物价扶摇直上。 196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为5.4%,1970年增至5.9%,1971年上半年折合年率为8.9%。
国内通货膨胀加速发展和经济长期停滞又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动摇了美元对外信用。1970年对外贸易还有27亿美元顺差,1971年上半年就出现了3.8亿美元逆差。 1970年国际收支逆差为38亿美元,1971年上半年增至117亿美元。于是1971年5月和7月先后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爆发了第六次和第七次美元危机。这就迫使美国政府于8月15宣布实行所谓“新经济政策”。①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8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8 |只看该作者
“新经济政策”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的措施。对外主要是: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削减对外经济“援助”10%。对内主要是:冻结工资、房租、物价90天,并且实行一系列减税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美国政府力图保住为数有限的黄金储备,在对外方面扭转对外贸易恶化的趋势,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在对内方面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减少失业人数。1971年10月7日,美国政府又宣布“新经济政策”国内措施的第二阶段,决定在冻结汇资、房租、物价90天期满后,于11月13日起实行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规定工资的增长率不得超过5.5%,物价上涨率不得超过2.5%。此后,于1973年1月和7月又宣布实行所谓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工资和物价管制办法。在这期间,又曾于1973年6月、7月间宣布第二次冻结物价60天。1974年4月30日,“新经济政策” 所根据的“经济稳定法”期满失效,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就此收场。
美国政府力图通过“新经济政策”向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在外汇方面和对外贸易方面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新经济政策”并没有、也不可能挽救美帝在对外经济方面的颓势。美国政府终于在 1971年12月被迫宣布美元贬值,这是1934年以来美元第一次正式贬值。1973年2月又宣布第二次美元贬值。战后初期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地位和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垮台。
①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形势下,美国国会于1970年通过了一个“经济稳定法”,授权总统制定法令管制物价和工资。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继续恶化,尼克松政府仍然想乞灵于膨胀性的财政金融措施,故没有立即实施这个法案。这个法案是197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依据。
“新经济政策”对内措施的实质是向劳动人民开刀。表面上是既管制工资,也管制物价。实际上管制物价是假,管制工资是真。据官方统计,在“新经济政策”的管制工资和物价的四个阶段,消费物价继续加速上涨,折合年率,第一阶段为2%,第二阶段为3.6%,第三阶段为8.3%,而第四阶段更增至12%。可见所谓管制物价不过是欺骗人民的一个幌子罢了。另一方面,对工资的管制却毫不含糊。1972年码头工人经过斗争达成的工资协议稍微超过规定的标准,美国政府就强制压低。在政府的管制下,美国工人的工资收入远远落后于生活费用的提高。而美国垄断资本在这期间继续大发其财,1971年纳税后的公司利润比1970年增加14.2%,而1972年比1971年又增加15.5%。
总之,从1969年到1971年美国政府面对着财政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两面夹攻,紧缩与膨胀两头作难。1969年稍一紧缩就引起生产下降。1970年转而膨胀又加剧物价上涨和美元危机。1971年既想抑制通货膨胀、再行紧缩政策,又面临经济一片萧条景象而不敢贸然实行老一套的紧缩措施,只好变换手法,一方面搬出以往在全面战争、紧急动员期间才实行的办法,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直接管制,另一方面又恢复投资减税优惠,提前实施减征个人所得税,并取消对汽车征收的消费税。既想抑制通货膨胀,又想刺激经济回升,紧缩与膨胀同时并用,矛盾百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充分暴露了美国经济千疮百孔、病入膏肓的严重局面,也反映了美国政府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的窘境!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29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9 |只看该作者
四、危机加剧了国内外的矛盾
1969—1970年经济危机和交织并发的财政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美帝国主义的衰落,激化了美帝国主义国内和国外的矛盾。
第一,这次危机给美国工人阶级带来的后果,首先是失业灾难更加深重。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全失业工人在危机前是304万,危机发生后增至509万。全失业率危机前是3.7%,危机发生后升到6%。在危机后的萧条阶段,失业人数和失业率长期持续增加。
危机和萧条使美国工人的工资收入急剧减少。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职工工资总额从1969年12月的(年率)2, 000亿美元减到1971年11月的1,931亿美元,即减少3.5%。美国垄断资本还竭力压低没有被解雇的工人工资。根据官方统计,制造业工人可开支周工资(按1957—59年价格计算),1970年比1969年降低1.8%。除了遭受生活费用不断上涨的苦难外,美国黑人负担的苛捐杂税也日益加重。美国每人平均负担的税额从1968年度的926美元增至1970年度的1,146美元。
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进一步发展,物别是1971年实行冻结、管制工资和物价后更是如此。因为这些措施限制了广大职工工资的提高,促进了垄断资本利润的增长。据美国劳工研究会的估计,90天的冻结使美国工人损失工资11亿多美元,管制时期每年损失工资90亿美元。工人损失的工资都落入资本家的腰包。与此同时,垄断资本的利润逐年增加。一些垄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以年薪、奖金等名义得到的收入也有了巨大增长。一些大垄断企业负责人1971年收入比上年平均增加14.4%,有的增加1倍多。国际电话电报公司(AT&T)董事长的年薪等收入竟高达81.2万多美元。据美国官方统计,1971年城市家庭低级水平的生活费用,全国平均数为7,214美元,也就是这个董事长的年薪等收入相当于美国低级水平的一家生活费用的113倍。
在贫富鸿沟日趋扩大的情况下,生活贫困的美国人民越来越多。 1970年处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有2,540万人,比1969年增加130万。1971年为2,560万人,比1970年又有增加。领取联邦救济食品券的人数,1959年为322万,1971年猛增至1,055万。
美国垄断资本向劳动人民转嫁危机和加强剥削,必然激起劳动人比的强烈反抗。这次危机发生后,美国工人的罢工斗争迅速高涨。1970年美国工人罢工5,716次,参加人数331万,罢黑人日共计6,641万。1971年罢工5,138次,参加人数328万,罢工人日共计4,742万。1970年通用电气公司15万工人罢工、全国25万邮政工人罢工、通用汽车公司40万工人罢工、全国50万铁路工人罢工,1971年50万电话工人罢工,1971—1972码头工人罢工,都给予美国垄断资本以沉重打击。他们不顾美国政府的恐吓和黄色工会头子的控制,坚决实行罢工。他们还和学生及其他阶层人民一起广泛开展反对侵越战争的活动。他们在反战示威中提出响亮的口号:工人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
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新经济政策”,实行冻结工资,立即遭到美国工人的反对与谴责。正在罢工的码头工人和电话工人纷纷指出这是劫贫济富的政策,拒绝停止罢工,坚持要求增加工资。在实施工资和物价的冻结、管制期间,美国工人不断提出抗议,举行示威,反对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高呼“冻结尼克松,不冻结工资!”
美国黑人工人在反抗垄断资本转嫁危机的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战斗力量。1971年费城运输工人罢工是黑人工人发起和组织的。纽约的黑人失业工人为要求就业而奋起斗争。黑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在这次危机及前后也有巨大发展。1968年4月4日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美帝国主义者杀害后,美国160多个城市包括华盛顿,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抗暴斗争。4月1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了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指出美国黑人斗争的风暴“是美帝国主义当前整个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美国黑人的斗争,不仅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黑人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而且是整个被剥削、被压迫的美国人民反对垄断资产阶级的残暴统治的新号角”。①1968年以后,黑人的抗暴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0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9 |只看该作者
①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载196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这次危机期间,美国广大学生和各阶层群众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1969年10月和11月,先后爆发了各有100多万群众参加的反对侵越战争的全国性斗争。1970年4月30日尼克松悍然宣布出兵侵略柬埔寨、扩大侵略印度支那战争后,美国人民的抗议斗争迅猛发展,席卷全国。美国政府出动军警对参加抗议示威的群众进行法西斯镇压,先后开枪打死学生及群众12人。这更激起美国人民的愤怒。5月20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了庄严声明给美国人民极大的支持和鼓舞。从此以后,美国人民反对尼克松政府侵略战争的斗争更加高涨。
值得提出的是,这次经济危机还加剧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两大政党的斗争。在野党民主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局势,竭力攻击尼克松政府的经济措施。在1970年11月的国会选举中,民主党从共和党手里夺得不少席位。在州长选举中,民主党也取得很大优势,从而使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趋激烈。
第二,在这次经济危机和美元危机发展过程中,美帝转嫁危机的行径受到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激烈反对。特别是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开始征收商品进口附加税,第二世界国家都予以猛烈抨击。日本,西德因为拥有巨额美元储备和对美国有大量出口,反对尤为激烈。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理事会上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后来在“十国集团”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不得不同意美元贬值并取消征收商品进口附加税。
美国压迫西欧、日本为美国商品开放市场,同时限制西欧、日本商品进口,西欧、日本拒不退让。西欧各国还利用非关税壁垒限制美国商品进口,1971年日本也提高美国农产品和化工产品进口税。它们还竭力夺取美国的国外市场,打入美国国内市场。
1971年底美元贬值后,美元危机仍然连续爆发,美国多次要求日元、西德马克升值,以改善它自己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地位,日本、西德一再拒绝。到了 1973年2月,美国迫于形势,不得不做些让步,几经磋商,才取得美元再次贬低、日元浮动、西欧国家币值不变的暂时协议。
第三,美帝向第三世界掠夺、剥削和转嫁危机激起了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帝竭力向第三世界国家倾销“剩余”商品。美国对亚非拉的出口贸易,1970年比1969年增长15.2%,1971年比上年又增长3.4%。这两年的增长率都较美国出日贸易总额增长率为高。同时,美国大幅度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把经济危机的损失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1969年爆发危机后,汽车工业和其他使用橡胶的工业生产缩减,美国垄断资本就用种种办法压低橡胶价格,使马来西亚等生产橡胶国家深受其害。美国还把美元危机造成的损失转嫁给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只是亚非拉国家的美元外汇储备,由于美元两次贬值就损失20多亿美元。对外债务和贸易上的损失就更大了。
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对于美帝这些损人利己的做法进行了坚决反击。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反对美帝的掠夺和剥削。在“七十七国集团” 1971年利马会议和197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三届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严厉谴责超级大国垄断国际经济事务、转嫁危机和掠夺剥削别国,强烈要求改变国际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亚非拉的廉价石油是美国垄断资本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美国垄断资本一再压制石油生产国不准涨价。1971年亚非拉石油生产国组织迫使美、英等国的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税率和石油标价(计算石油税额以石油标价为依据,而石油标价是以美元计算的)。1972年中东的石油输出国迫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同意补偿这些石油生产国因美元贬值而受到的损失。美国长期以来竭力压低咖啡价格,对拉美和非洲咖啡生产国进行残酷剥削。美元贬值又给咖啡生产国带来巨大损失。咖啡生产国不顾美帝施加的种种压力,提高了咖啡价格。
资本输出是美帝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1971年尼克松政府成立“私人海外投资公司”,主要是支持美国垄断资本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以便掠夺石油和原料。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反对美帝的掠夺剥削,发展民族经济,采取各种猎施,抵制美国垄断资本的渗透。拉美许多国家接管或没收了美国垄断资本所属的银行、工矿企业和庄园,采取了许多维护本国经济权益的措施。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也纷纷把美、英等国石油财团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第四,从对外经济关系看,经过这次危机,美国经济实力更见削弱。美国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68年还有45%,1971年下降至40.3%。美国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1968 年是16.2%,1971年下降至14.1%。在国际金融方面,美帝国主义的衰落更为突出。随着美国对外贸易于1971—1972年出现逆差(1972年的逆差达64亿美元,创美国历史纪录),国际收支继续连年发生巨额逆差。1971年底对外流动负债达642亿美元,比1968年底几乎增加1倍。美国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69年是28.9%,1971年下降至24.8%。美元霸权地位随着美元两次正式贬值和美元危机继续发展而彻底垮台,更是美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地位下降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美帝国主义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1楼
发表于 2009-11-30 22:59 |只看该作者
美国经济经过第五次经济危机以及随后的萧条、复苏阶段后,于1972年4月走上了周期性的高涨阶段。但高涨不过是为下一次危机准备条件。这次高涨对通货膨胀起了较前更大的推波助澜作用。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管制物价措施的失败,美国政府从1973年下半年起又不得不乞灵于提高银行利率、加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等紧缩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但是,它像巫师一样已经不能支配它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通货膨胀发展更加凶猛。到1973年底,一次新的经济危机仍然在与财政金融交织下很快地爆发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2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0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特点与美国政府“反危机”措施的破产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出现,是美帝国主义经济固有矛盾更加尖锐和经济危机更加深化的反映,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实行的各种“反危机”措施彻底破产的结果。时至今日,美帝国主义经济正在无法解脱的泥坑中越陷越深。
一、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化。
早在一世纪前,马克思在校订《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时,曾指出:“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①近百年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历史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这一预言。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5页附注。
从1837年美国爆发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时起到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共发生过九次危机。除最后一次危机因大战爆发而中断了周期的进程外,七十年间共经历了8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历时8年9个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起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上爆发时为止,共经历三次经济危机。除1937—1938年危机发生后因大战爆发而中断周期的进程外,十七年间共经历了两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约长8年6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三年,因受大战的影响,还没有进入正常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所以,从1948年8月爆发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时候算起,到1973年11 月,即发生第六次经济危机的前一个月为止,计25年4个月间共发生了五次经济危机,平均每个周期约5年1个月。可见战后美国再生产周期显著缩短,经济危机更加频繁。
还要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帝国主义打了两场规模较大的侵略战争,即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这两场战争虽然是“局部” 战争,但延续时间长,战争消耗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使周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因此,除去受战争影响的这两个周期不计,那么,战后美国经济周期就不是平均5年1个月,而是缩短至3年6个月。
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显著缩短和危机频繁化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表现。同时又与美国长期实行各种“反危机”措施所产生的恶果有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下面第二节还要述及。
第二、周期中高涨阶段日益虚弱。
与美国经济周期缩短、危机频繁有密切联系的,是高涨阶段的日益虚弱,这也是战后美国经济危机逐步加深的表现。就下列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历次高涨阶段有日益虚弱之势。
(1)失业情况越来越严重:战后美国失业现象是极其严重的。全失业人数和全失业率不仅在危机阶段急剧增长,就是在高涨阶段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全失业工人,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常备军。从下表可以看到在历次危机后的高涨阶段,除了扩大侵越战争时期外,全失业人数是逐次增加的,全失业率在第五次周期的高涨阶段虽比 1959—1960年间有所下降,但仍比战后最初两次高涨阶段高得多: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3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0 |只看该作者
战后历次高涨阶段的全失业人数和全失业率(平均月度数字)
历次危机后的高涨阶段
全失业人数(万人)
全失业率(%)
第一次:1950年4月—1953年8月
213
3.4
第二次:1955年3月—1957年2月
276
4.2
第三次:1959年2月—1960年1月
369
5.4
第四次:
(因受侵越战争的影响不计)
第五次:1972年4月—1973年11月
453
5.0
资料来源:据美国劳工部编制的月度失业数字计算。
(2)生产能力利用率逐步下降:战后美国政府对私人投资给以多种减税待遇,促进了垄断资本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在整个战后时期,美国私人的固定资本投资 (不包括住房建筑)每年保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9%到10%强。这个比重与战前高涨年份1929年的比重相差不远,但比三十年代要高得多。在战后危机期间,固定资本投资下降也较小,如以1958年价格的季度数字计,在1948—1949年和1957—1958年危机期间,分别下降15.1%和15.6%,比战前危机期间要小得多(1929—1933年危机期间下降了77%),在战后其他三次危机期间,下降幅度更小,约在3.9%至9.2%之间。由于战后固定资本投资较多,生产能力的过剩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在历次周期性高涨阶段,生产能力利用率也表现了下降的趋势。战后第一个周期中高涨年份1950年到 1952年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达91.9%到95.1%;第二个周期的1955年和1956年为90.0%和88.2%;第三个周期的1959年则为 81.4%;在扩大侵越战争前的1962年和1963年分别为81.4%和83.0%;在第五个周期的1971年和1972年下降至75.0%和 78.6%。生产能力过剩现象显然是越来越严重了。
(3)高涨阶段逐渐缩短:失业人数日益增加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意味着生产同市场的矛盾趋于激化,因而必然使高涨阶段更为不稳。战后美国第一次至第三次危机后的高涨阶段都是一次比一次缩短:第一次是41个月,第二次是24个月,第三次是12个月。第四次危机后的高涨阶段是处于扩大侵越战争时期,因此是不正常的,不能与其他几次相比。第五次危机后的高涨阶段为20个月,比周期特别短促的第三次危机后的高涨阶段稍长一些,但仍比第一次和第二次短得多。
我们知道,战前1929-1933年危机后出现的“高涨”也是十分虚弱的。斯大林那时曾指出1929—1933年危机后工业“开始有些复苏,有些上升。可是,工业的这种复苏没有像通常复苏时期那样转为繁荣”。①稍后,1937—1938年经济危机以后的回升也很虚弱,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激化,才为美国带来了战时“繁荣”。战后美国经济情况虽然与战前的情况有所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演三十年代的历史,但战后经济危机后的高涨一次比一次虚弱,正是表明美国经济已陷入了危机加深、越来越难以解脱的困境。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4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1 |只看该作者
第三,经济危机与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
战后美国财政金融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战后美国垄断资本统治集团实行高度的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增加军费支出,造成连年的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除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租税勒索外,还滥发公债、增加通货发行量,其结果导致了通货膨胀。这样,财政危机就引起了货币金融危机。此外,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采取的信用扩展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通过国家金融机构投放大量信贷(如住房抵押贷款、出口信用贷款)等,以及垄断资本组织为了推销产品、加强剥削而广泛推行的消费信贷、抵押贷款等,也大大地助长了通货膨胀,加深了货币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的发展使美国物价不断上涨②。战前,经济危机期间的物价一般是急剧下跌的。战后,在第一次经济危机期间,消费物价和批发物价也分别下降2.7%和7.2%。但随后通货膨胀逐步发展,物价上涨成为长期的趋势。在第二次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仅有0.4%—0.5%的上下波动,不再大幅度下降。但在其后三次经济危机期间,消费物价和批发物价不是下跌而是继续上涨。在最近第六次经济危机期间,物价更是急剧上升。物价加速上涨是通货膨胀恶化的表现,是美国财政金融危机加深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起,财政金融危机就已开始与经济危机交织起来了,不过,由于近年来通货膨胀越来越加剧,到了最近两次经济危机期间,这种交织并发在程度上更加严重,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也更加猛烈。
①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9页。
②促使物价上涨的另一因素是垄断资本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断地抬高商品售价,并在经济危机期间竭力阻挡商品价格的下跌。由子战后美国垄断资本势力的扩张,故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也比战前大见增加。这也使战后物价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不属于通货膨胀的范围。
美国财政金融危机还有对外的一面,它的主要表现是美元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是导致美元危机爆发的直接因素。早在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国际收支已开始出现逆差,国内通货膨胀也已有了发展,但美元危机与经济危机的交织并发,是从第四次经济危机开始的。这种交织并发标志着美帝对外经济地位的恶化和美国财政金融危机的加剧已进入了一个更严重的阶段。尽管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已两次正式贬值,但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上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经济危机与美元危机的交织并发,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必须指出,在战前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高涨阶段的后期一般发生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现象,但这种通货膨胀是从“高涨”中产生的,是与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本身的各种因素如固定资本投资激增、借贷资本的膨胀等相联系的,因而在进入危机阶段后会很快消失,接这着就出现物价急剧下跌的现象。这种物价下跌有助于消除过剩产品和过剩生产能力,它为过渡到又一次复苏和高涨准备了条件。在战前,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还以物价和证券从狂涨到猛跌、现金需要突增、借贷资本供应不足、银行倒闭等为导火线。这种货币市场上的危机和混乱也是与战后美国的财政金融危机有区别的。战前的货币危机一般是经济“高涨”中信用过度膨胀所造成的,是经济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次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①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加强,这种货币危机表现得不明显,但在最近的第六次经济危机爆发时,股票行市猛烈下跌、借贷资本市场极度紧张、以及几家大银行倒闭,这说明这种货币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发生。不过,这与战后美国的财政金融危机虽然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美国战后的财政金融危机不是周期性的现象。它已成为一个长期的不断加重的病症。它是美帝国主义在加速腐朽没落中各种矛盾激化的一个结果。
第四,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继续交织在一起。
正如第一章提到的,在美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长期的农业危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美国的几次工业危机都与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第一次经济危机到第五次经济危机期间的情况仍然如此。
战后,美国农业经过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之后,从1948年起又陷入了长期的生产过剩危机,农产品积存量逐年大量增加。1947年底,小麦的积存量为8亿蒲式耳,以后逐步增加,到1964年底,达20.7亿蒲式耳的高峰,1963年以后稍见下降,到1970年仍达14.2亿蒲式耳。1947年底,棉花积存量为960万包,1955年,增至2,094万包,1965年达到2,379万包,1967年稍见下降,到1970年仍达1,190万包。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在农产品大量积压下,农产品价格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批发物价指数中的农产品价格,如以1948年为100,到1963年下降到最低点,只达81.7,而批发物价总指数在这期间上涨到114.1;到1970年,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只达94.4而批发物价总指数则达133.3。农场主出售产品的价格指数,1956年降至最低点80.1,1970年稍高也不过97.5。农产品的价格是在政府的支持价格措施下所保持的水平,如果没有政府的人为支持,这时期农产品的价格跌落得还要剧烈。尽管由于农业生产过剩危机,农场主出售产品的价格和农产品批发价格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但食品业的垄断资本家却把食品零售价格抬得很高。以1948年为100,食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到1970年涨到了150,其中谷类食品和面包等的指数更涨至166。食品零售价格高昂,为食品业的垄断资本带来了高额利润,却阻止了食品消费量的增长,从而加重了农业生产过剩危机。
农业危机的持续发展,加重了工业危机。因为农业是工业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全国农场的经济不振,使农业对工业品需求的增长受到限制。以工业部门生产的生产资料而言,美国全国农场主购买机器设备和各种汽车的支出总额,在1950年为31.5亿美元,1960年减少到27.1亿美元,1965年回增至42.2亿美元,1970年达50.4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60%,而在这时期内,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却增加了137.4%。可见,农业对工业部门生产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大大落后于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再以工业消费品的市场来说,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全国农场人口从农场上获得的“个人收入”总额,1950年为141亿美元,1970年才增至150.9亿美元,只增加 7%,更是大大落后于上述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因而也限制了农场人口购买工业消费品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农村作为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是严重地落后于工业生产能力的增长的。此外,在农业危机的打击下,大批中小农场主破产,不断流入城市;农业雇工也因找不到工作流入城市。结果,美国全国农业人口从1950 年的2,3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3%,减至1970年的97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8%。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失业大军。历次工业危机过后,即使在高涨阶段,失业率也有逐次增高的趋势,这显然与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有一定的联系。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5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1 |只看该作者
工业危机也反过来加重了农业危机,因为工业危机造成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削弱了广大工人群众对农产品的购买力,从而加重了农业生产过剩的现象。美国国内的小麦用作食物的消费量(包括军事采购),在1946—1950年间平均每年约6亿蒲式耳,五十年代下降至4.9亿蒲式耳,六十年代稍增至5.2亿蒲式耳,仍未达到1946—1950年的水平。美国国内棉花消费量在1946—1950年间平均每年为900万包,1951—1955年间增至934万包,但1956—1965年间减至约870 万包。1970年仅达796万包。美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额之所以不能大幅增长,有多种原因,但劳动人民贫困化的加深,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劳动人民贫困化的加深,又是与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的。总之,战后二十多年来,美国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起着相互加重的作用,使美国经济危机更加深化。
近两年来,由于不少国家农业歉收,国际市场上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激增,价格飞涨;同时,苏修又大肆抢购美国粮食,美国农产品过剩情况已大为减轻。但这是暂时的现象。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生产同市场的脱节,从长期看,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农业生产过剩危机必将重新出现。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6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1 |只看该作者
二、战后美国政府“反危机”措施的破产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剧的结果。在垄断资本统治下,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性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和生产能力的增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化了。同时,美帝国主义在对外方面也面临着不稳定的日趋缩小的国际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第三世界的兴起,以及第二世界经济力量的相对增强,都使美帝国主义的国内外市场日趋缩小,转嫁危机日益困难。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加入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行列后,与美帝展开了日益加剧的争夺斗争,也使美帝的国外市场问题更加尖锐化。这一切都使战后美国经济危机以更加深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更加加紧利用国家机器来谋求逃脱危机,他们以凯恩斯反动理论为依据,长期地、广泛地采取一系列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危机”措施。但是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所以,这些“ 反危机”措施实行的结果,“不是摆脱危机而是加深了危机,积累了引起更剧烈的新危机的新前提”。①战后美国危机的历史已宣告了这些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彻底破产。
①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载《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3页。
凯恩斯主义,即英国反动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凯恩斯提出的一套经济学说,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谬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发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似乎是由于社会上“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所造成的,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只要利用国家干预措施来扩大社会上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和失业。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一套“反危机”措施大体上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增国库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人为地扩大对社会产品的需求,甚至鼓吹军备扩张、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侵略战争,作为增加社会消费、促进生产的手段;第二,通过扩大国家信贷、降低利率、对资本家减税、免税来促进资本家的投资活动,必要时政府也举办公共工程等国家投资项目来为私人投资准备条件和提供便利;第三,通过赤字财政和信用扩展政策,实行通货膨胀,以转嫁危机、向无产阶级进攻,进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第四,加紧争夺国外市场的斗争,扩大商品输出,借以对外输出危机与转嫁危机。这些措施实质上是一套以通货膨胀为手段的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的办法,是一套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垄断资本加强统治和加强剥削的办法。利用这些办法来“调节”经济,正如列宁指出的,“就是把工人‘紧’到挨饿的地步,另一方面保证(用秘密手段、反动官僚手段)资本家获得比战前更高的利润”。①
从战后初期起,美国历届政府都实行形形色色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措施,名目繁多,什么“补偿性财政政策”②,什么“ 内在稳定器”⑧等等,但内容都不出上述凯思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范围。战后美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加强扩军备战,甚至发动侵略战争,也从凯恩斯主义“ 反危机”理论中找到为之辩护的“理由”。但事与愿违,美国垄断资本统治集团实行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防止经济危机,反而把美国经济推入了更加不可解脱的困境。
第一,战争与国民经济军事化对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了人为地扩大对社会产品的需求,弥补市场与生产的脱节,增加就业的抓会,凯恩斯胡说什么“建造金字塔,甚至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都可以增加财富”,“金矿与战争都对人类进步有贡献——因为没有更好办法”。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分子汉森更指出:美国经济“需要巨额的和不断增加的军事支出,使之足以抵销终归要到来的私人投资的下降。这样,就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期的高度就业。……否则,很少有人怀疑,一次严重的萧条迟早就要到来。”①另一个凯恩斯主义分子哈里斯说得更露骨:“如果每个时代我们都发动战争和从事重建工作,需求是容易提高的。假如我们继续在整个五十年代保持半战争状态和慷慨援助世界的经济重建工作,那么,经济停滞的危险就会大大减少。 ”②在战后,美国垄断资本统治集团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长期实行仅次于全面战争的高度的经济军事化;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又把增加军费支出或增加军事订货作为推动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而在经济危机过去后,又仍然依靠保持高额的军费支出、或继续逐年增加军费,来刺激经济继续增长和防止新的危机的到来。当然,扩充军备,发动侵略战争,不单纯是为了防止或逃脱经济危机,而且是出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需要。但战后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历次高涨阶段的虚弱不稳,又使美国垄断资本更加热中于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到了今天,美国经济已发展到了离开军事化就难以支撑的地步。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7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2 |只看该作者
①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0页。
②就是随着经济的上升和下降,政府采取增税或减税,紧缩或扩大支出的财政措施。
③就是制定税法,使税收随着经济的上升与下降自动有所增减。
④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9—110页。
①②哈里斯著:《拯救美国资本主义》,第213,219页。转引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第1册《凯恩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13—114页。
然而,“战争景气”、“军事生产的繁荣”不过是一时的现象。从长期看,高度的经济军事化的结果是削弱了美国经济,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首先,军火和军用物资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耗,严重地浪费了人力、损耗了资源。其次,军事工业的畸形发展阻滞了民用工业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削弱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次,军事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和数量上的极不稳定。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帝国主义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不得不经常调整战略,从而军事生产也不得不频繁调整,这就造成与军事生产有关的工业部门和有关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稳定,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通常的经济增长进程。最后,日益扩大的军费支出导致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和物价不断上涨,这就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愈来愈重的负担,加深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化,使生产能力的扩张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这样,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加强,反过来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成熟过程,并加重了危机的严重程度。所以,美国在侵越战争期间仍然发生了1969—1970年经济危机。
第二,赤字财政和信贷扩展措施造成了日益加深的财政金融危机:战后美国政府实行高度的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反危机”措施,其直接结果就是扩大美国政府的预算支出,加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额。从1947年度到1967年度,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增加了3.3倍,而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1.5倍,农业生产仅增加46%。可见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国内生产增长的速度。这个期间财政赤字累计净额(减去盈余额)达381亿美元,联邦政府负债额(公债与担保的债务的合计)增加了857亿美元。不断增加的政府预算,连年出现的财政赤字,并由此导致的国债的巨额增长,形成了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长期的财政赤字以及政府“反危机”的信用扩展措施(见上第一节),又造成了日益加深的货币金融危机,其主要表现就是通货膨胀。
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战后美国物价表现了不断上涨的趋势。战后初期,1947年和1948年消费物价分别上涨14.3%和7.8%;侵朝战争期间,1951年上涨达7.9%;1952年达2.2%;1957和 1958年分别上涨3.6%和2.7%;此后上涨率稍见降低,但每年仍保持在1%上下。六十年代随着侵越战争的扩大,物价上涨越来越快,从1968年到 1973年,上涨率每年达4 %至6%,1974年更增至所谓两位数,即10%以上。在整个战后时期,从1946年到1973年,消费物价和批发物价分别上涨了1.3倍和1.2倍。
通货膨胀的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吞食了工人阶级的部分收入,降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加深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化。而通货膨胀为垄断资产阶级却带来额外的利润。这就意味着对国民收入不断进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的再分配,使贫富鸿沟更为扩大,阶级矛盾更为尖锐化,生产同市场的矛盾加速发展。通货膨胀的发展还使美元国内购买力不断下降、美国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出口商品对外竞价能力不断削弱,因而使美国对外贸易日趋不利、国际收支地位日益恶化,美元对外信用动摇,结果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美元危机。
通货膨胀的发展反过来又加服了财政危机,因为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影响下,政府财政支出也必然要不断增加,于是入不敷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1968年度到1973年度,美国统一预算支出额增加了38%,而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19%,农业生产仅增加14%。这时期的财政赤字累计净额达627亿美元,联邦政府的负债总额竟增加了1,251亿美元之巨。这就是说,这六年间的增加额大大超过了战前二十年的增加额。这当然反映了美国军费和政府其他开支项目的急剧增加,但在这期间的物价加速上涨也是造成政府支出不断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巨额的财政赤字加剧了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使美国财政进一步恶化,这就形成了财政危机与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把财政金融危机推上更加难以缓和的阶段。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8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2 |只看该作者
第三,美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对经济危机起了加深的作用: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可以起短暂的作用,使经济下降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就转入复苏和高涨阶段。所以,危机阶段的延续时间有所缩短,生产下降幅度也相应有所减轻。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和市场的矛盾得到了应有的缓和。相反地,在人为的刺激下,由于经济过早地回升,原来存在的生产过剩因素得不到充分的消除,所以,回升后隔不了多久,一场新的生产过剩危机的条件就成熟起来,危机加速爆发,这就使高涨阶段也大大缩短,结果是整个周期缩短,经济危机更加频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个周期与战后的几个周期相比,我们看到战后周期中危机、萧条与复苏以及高涨各阶段都比战前缩短。
从下表还可以看到战后历次危机阶段固然比战前缩短了一些,但高涨阶段比危机阶段缩短得更多。可见人为刺激经济过早回升的结果是使高涨不能维持多久,就发生一次新危机。这说明“反危机”措施并没有缓和矛盾,不过使矛盾更为深化、矛盾表现形式和时间有所不同,正如列宁指出的,“各个危机的形式、次序和情景是改变了,但是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①
战前和战后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的比较
危机阶段
萧条与复苏阶段
高涨阶段
战前
三次平均:21个月
三次平均:29个月
两次平均*:44个月
战后
五次平均:13个月
五次平均:9个月
三次平均**:19个月
战后缩短百分比
-38%
-69%
-57%
*战前第三次高涨阶段因受大战爆发的影响,故不计。
**受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影响的两次高涨阶段不计。
资料来源:据美国联邦储备局1971年修订的工业生产指数(1967年=100)计算月数,工业生产指数见联邦储备局《工业生产》1971年版,第5—23页。
还必须看到,在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中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形成了这两种危机的交织并发症,使美国政府在采取紧缩和扩展的对策上处于顾此失彼、自相矛盾的地位。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和最近第六次经济危机期间的情况就是如此。这更表明战后美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已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其后果不是缓和危机,而是加深危机。
①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在战后频繁爆发、日益加深的经济危机面前,凯恩斯主义的一套理论和形形色色的“反危机”措施都已完全破产。资产阶级辩护士编造的所谓“永久繁荣”、“危机过时”等一套鬼话再也骗不了人了。斯大林早在三十年代曾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先生们忘记了,不能把危机看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偶然现象。这些先生们忘记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些先生们忘记了,危机是随着资本主义统治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一百多年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每隔十二年、十年、八年或更短的时间就发生一次。在这个时期内,各种类型和各种色彩的资产阶级政府,各种等级和各种才能的资产阶级活动家毫无例外地都曾经试图用自己的力量‘预防’和‘消灭’危机。但是他们都失败了。他们所以失败,是因为在资本主义范围内不能预防或消灭经济危机。既然如此,那末现今的资产阶级活动家同样遭受失败,这又有什么奇怪呢?”①二十世纪上半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既然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那么,到了二十世纪下半期,帝国主义更加腐朽没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落得了同样的下场,又有什么奇怪呢?
当前一场新的猛烈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正在袭击着美帝、苏修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是名声扫地,成为众矢之的。在一片嘲笑、奚落声中,他们无可奈何地只能祈求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个“新的凯恩斯”来“拯救”资产阶级经济学。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帝国主义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也是无可挽回的。
①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载《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3—214页。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39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3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经济危机与美帝国主义国内外矛盾的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帝国主义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帝国主义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国经济也有一个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很快就爆发了1948—1949年的经济危机,只是靠发动侵朝战争,才重新出现了“经济景气”。但侵朝战争很快以失败告终,接踵而至的是1953— 1954年的经济危机。这样,美国经济便从它战后的顶峰跌落下来,走上了下坡路,此后它又经历了1957—1958年、1960—1961年的经济危机。 1965年,当美国临近一场新的经济危机时,美帝国主义悍然扩大侵越战争,但旷日持久的侵越战争并没有挽救美帝的颓势,而只是加速了它的衰落过程。 1969年,损失惨重的侵越战争还没有停止,战后的第五次经济危机又爆发了。现在,在空前严重的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帝国主义更加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从战后美国经济由盛到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既是美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必然反映,又是加速美国经济衰落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经济的衰落与社会危机的加深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是美国经济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是打断工业生产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削弱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战后美国从1948年8月到1973年11月的五个周期共达25年4个月的时间,其中危机、萧条和复苏阶段占9年3个月。这就是说,由经济危机造成工业生产倒退、停滞以及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丧失的时间,约占整个时期的三分之一以上(36%)。换言之,在25年多的时间里,工业生产增长的时间,只占不到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生产下降或恢复到原来水平中度过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只能跳跃式地发展,即进两步退一步,有时甚至两步都退回来。”①战后美国经济的情况就是如此。
①列宁:《危机的教训》,载《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2页。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极不平衡的,所以,各资本主义国家虽也爆发经济危机,但所受的打击程度并不一样。美国经济实力最强,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也最尖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表现得特别突出,因而受危机的打击也最为沉重,这明显地表现在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萧条和复苏阶段所占时间的差别上: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空谷 当前离线
积分
147552
强国金币
36645 个
强国点
50635 点
注册时间
2008-1-7


强国元帅


40楼
发表于 2009-11-30 23:03 |只看该作者
1948—1972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萧条和复苏阶段所占时间的对比
危机次数
危机、萧条和复苏所占时间
占周期总时间的百分比%
美国
5次
9年3个月
36.0
英国
5次
7年9个月
30.0
法国
3次
4年4个月
16.7
西德
4次
3年9个月
14.4
意大利
5次
5年5个月
20.9
日本
6次
5年1个月
27.7
资料来源:美国:据联邦储备局《工业生产》(1971年修订版)的指数计算;
其他国家:据美国《商情摘要》1974年1月和7月号所载各国工业生产月度指数计算。
上列资料表明,在所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被经济危机打断的时间比其他国家要长得多。这种情况加上造成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其他一些原因,使战后美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许多国家。从1948年至1971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从54.6%下降到 40.3%,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合计所占的比重则从34.5%上升到45.7%。可见美国在经济上已经丧失了战后初期对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优势地位,这是美国经济急剧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还成为导致美国社会危机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缪尔逊所著的《经济学》教科书(1973年版)中也承认:“如果资料还包括一些非经济问题如结婚、出生率、自杀、营养不良等,那么,我们也能看到商业循环对这些问题的严酷影响”。就以1969—1970年经济危机和其后的萧条阶段为例,官方公布的“犯罪”案件数字从1968年的448万件增至 1971年的600万件,约增加34%;自杀人数从1968年的21,372人增至1971年的22,980人,约增加7.5%。此外,在历次危机期间,精神病者也有显著的增加,据纽约的医院记录,从1910年至1960年50年间,每次经济危机都立刻引起精神病患者的显著增加。1960年纽约各医院接受约2万个精神病患者,据调查,其中至少约有60—70%是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而得病的。由此可见,经济危机不仅直接打击美国经济,而且还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加剧了美帝国主义日益腐朽没落的趋势。
经济危机除了直接打击美国经济外,还加剧了美帝国主义国内外矛盾,而美帝国主义国内外矛盾的加剧又进一步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落。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