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覆灭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8:05
公元一九四六年的蒋介石可谓是春风得意、胜券在握。
尽管他在美国人的支持下首先挑起了内战,而对于这场内战,此刻的“蒋委员长”是很有信心的,不仅是他,外号“小蒋介石”的陈诚等人也做如足观,连一向同蒋介石为敌的新桂系首脑白崇禧也认为“共军不是对手”。当年中华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曾经被陈赓讥为“逃兵”的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在一九四六年八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相信战争不会拖得太久,共军以八十万对政府军之三百万,在战争的历史上是没有侥幸的,共军非以一抵十不能获胜。”而邓文仪的校长、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召见司徒雷登时更加肯定地说:“相信能够在六个月内粉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1毛泽东这时候怎么看呢?当外国记者询问他时,他说:“战争是要打下去,因为人家要打。”
邓文仪没有完全说错,战争是不会拖的很久的,这在新的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九四七年的孟良崮战役中就看出了苗头。
临阵易将,孟良崮战役前的蒋介石
国民党阵营中有人曾经评价蒋介石的用人哲学是:宁用饭桶,不用油桶;宁用奴才,不用人才。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化,但看惯了民国初年军阀们朝秦暮楚的蒋介石,后来用人的心理和标准大体如是。这点在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的走马换将中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曾经以北宋将领孟良驻扎于此而得名,然而真正让它举世闻名的却是1947年五月中旬发生的孟良崮战役。
早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莱芜战役后,蒋介石有感于国民党军内部指挥不协调,撤销薛岳、刘峙的职务,改易素以稳重著称的顾祝同统一指挥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的部队。顾祝同,字墨三,人称“顾婆婆”,出身黄埔,其人宽厚大度、和蔼可亲,在黄埔系将领中虽不以军功著称,却也是深受蒋介石的宠信,官运亨通,数典兵权。1933年龙潭战役后,顾祝同就已经是第九军军长,其时,以后号称“小蒋介石”的陈诚也不过是他手下的师长。盖因他追随蒋介石多年深知蒋的个性脾气,从不触怒蒋介石的忌讳,平生以蒋介石的意志为意志,以蒋介石的主张为主张,济南“五三惨案”时,顾祝同眼见日寇屠杀山东民众,却尊奉蒋介石命令不发一枪一弹。江西“剿共”期间,蒋介石越级指挥陈诚,而顾祝同丝毫不恼。特别是“皖南事变”起来后,顾祝同甘愿为蒋介石背黑锅。凡此种种,在蒋介石看来这是一位可以托以大事的心腹将领,当然,蒋介石也知道“墨三”的弱点,然则蒋介石看来墨三的弱点有时候恰恰又是他的长处。
这次调动在蒋军内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以顾祝同的资历和蒋介石的信任,做到这样的位置上来简直就是水到渠成,当年顾祝同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就有人以顾为军人不懂政治为由请蒋介石改任,然则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顾祝同出掌江苏省,听任顾祝同安插亲信。所以,顾今天担当如此重任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然而在心细如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野的头号军事指挥员粟裕看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抗日期间,国民党军韩德勤在江苏发动摩擦,粟裕亲自指挥黄桥决战,适时,参谋张开地图给这位新四军的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指着一处问参谋:“这里是不是原来有一座桥?”参谋马上去查,果然是有的,因为断了所以没有标志出来。3一座桥在粟裕眼中都是这样的关注,何况蒋介石这次临阵换将呢?粟裕曾经这样评价蒋介石的这一举措,他说:“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被蒋介石替换下来的薛岳又是何许人也呢?薛岳,1896年12月27日生,字伯陵,和黄镇球并称广东系将领中的“老虎仔”,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被张治中称作“百战名将”。早年保护孙中山脱离陈炯明叛乱危险,自以机关枪营断后,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他指挥的“万家岭大捷”被叶挺看作能和平型关、台儿庄并列的著名成功战例。毛泽东对此人比较看重,当新四军发展壮大之后,毛泽东一度感叹的说:“我们有了几十个薛岳了。”在薛岳构筑海南“伯陵防线”时,在北京的毛泽东寄语前线将领说:“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可是,薛岳早年思想左倾,不被蒋介石信任,更谈不上蒋的心腹,围剿红军和抗日时期因为用人孔急蒋介石不得不启用薛岳,如今大战来临,而且蒋介石自信足以消灭共军时,薛岳自然就要被投闲置散了。以后,薛岳去了台湾,某次他和白崇禧家中被蒋经国系统的特务搜查,连地板也被撬开,所藏黄金都被抄去,薛岳打电话问总统府,被告知每人都要这么来一次,而事后却了解到只有他和白崇禧才能“享受”如此待遇。【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平心而论,薛岳半年之内虽说连败两阵,但是,已经陆续摸清了一些解放军作战的头绪,况且,整编69师被歼和胡琏的意气用事也有关系,责任算到薛岳的头上委实不公。可蒋介石全然不顾,执意更替前线指挥官。在此不得不把蒋介石的用兵做个简单交待。
此时的国民党的军事系统,尽管经过8年抗战的“整合”,虽然公然能与蒋介石兵戎相见的军阀没有了,可是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时就继承下来的军阀基因,却始终没有消失过。当然,这并不都是某一方面的原因,有适当的机会,白崇禧、李宗仁还是希望“黄袍加身”的,而另一方面,蒋介石在山东作战的桂系部队,也是指望其最好能与共军两败俱伤。按毛森在《孟良崮会战追忆》中的说法:“第七军及四十八军编成一纵队,受张淦指挥,此军乃李宗仁基本部队,作战经验丰富,但与中央互相猜忌,军心不附,指摘当局待遇不公,没有与蒋嫡系同样补给。如令进攻或应援,懒洋洋不肯尽力;遇敌来袭,才肯奋力拼战。我听到他们的论调:‘硬仗总是我们担当,补给总轮不到,没有美式装备;所有的枪械,自北伐用到现在,口径愈打愈大,已自七九变成九七了。’”
和蒋介石唱了一辈子反调并且多次辅佐蒋介石完成军事战略设计的新桂系头子白崇禧,曾经说蒋介石就是一个“步兵排长”。意即蒋介石指挥作战喜欢超越各级指挥官直接给基层发话,而且经常凭着他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不顾及前沿阵地的敌情变化。以僵化代替灵活、以意志代替统率。对于蒋介石的这套做法不要说杂牌军受不了,就是嫡系的黄埔将领也是大有怨言。而这点蒋介石也并非没有耳闻,然而,听说以后的蒋介白非但不检讨他自己的错误,反而对这些“不听话”的将领大加训斥。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撰出版的《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二十二卷的29、30页中,蒋介石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道:“我可以老实地告诉大家,现在一般高级将领对于统帅的信仰,可以说完全丧失了,我亲口说的话,亲手订的计划,告诉前方将领,不仅没有人遵照执行,而且嫌我麻烦,觉得讨厌!以为委员长老了,过了时代,好像家庭里面的一个老头子,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尽可以不必重视他。你们的这种心理状态,无论和我当面谈话或在电话里面的语气往往表现出来。……这就是你们一切失败的总因。”殊不知,这一切失败的总因恰恰不是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不听蒋介石的召唤,而正是蒋介石他自己的“亲口说的话”和那些“亲手订的计划”。
后来,台湾方面又有人根据种种迹象,论断南京国防部次长刘斐“通共”,制定了将张部送死的作战计划,宋解释南京方面在战略上的种种“失误”——此说更有“新”意,连当时与李延年一起在孟良崮前线督战、主持国府反谍大计的毛森,事后也对刘斐通敌导致74师的覆灭也还“不敢妄断”。6当然,仅仅把孟良崮的结局放在蒋介石一个人头上,确实也是不公道的:战事初起,南京的蒋介石认为74师占据着制高点,享有地利之优,加上其强劲的战斗力,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围部队,正是与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遂令74师坚决固守,吸引解放军主力,准备来个中心开花——而在国军内部,居然还有许多人还都在幸灾乐祸,以为张灵甫这头不听指挥的“懒牛”(张灵甫的一个绰号),不得不变成田单“火牛”认真打一次了,在他们眼里,奋勇拼战一下,74师应该还是能突围出来的。7——在南京政府从军阀混战时代继承下来的框架中,执行起来多半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在和平至少可以为南京政府完成军力整合(“黄金十年”中未完成即被抗日战争中断)争取时间的时候,蒋介石和他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政府大员们,却急不可耐地选择了战争。
嫡系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方面的主角是张灵甫,此人的来历也因此要给予必要的交待。张灵甫,原名张宗灵,字灵甫,1903年生于陕西长安县,1921年考入西安市第一师范学校,以后经于右任的推荐,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务。1934年在胡宗南所部时以追击红军“有功”,出任中校团长。【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作为军人的张灵甫,身高1.8米有余,相貌不输今日偶像剧中的男主角,且国学根底深厚,书画兼修(落难之时一度以出售字画为生),但根据陶向春等人的回忆,张灵甫的性格,心胸狭隘、刚愎自用、骄狂成性、手段毒辣也非常人所及。张灵甫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聪明漂亮,有一次同事之间开玩笑语及吴海兰,张灵甫误以为妻子有外遇,随即回家用手枪将妻子残忍杀害,事后多亏俞济时、王耀武等人在蒋介石面前为其缓颊,才得以幸免。然则此人对于蒋介石却是忠心耿耿,而对于俞济时、王耀武更足拼命巴结,他称呼王耀武从来都是以“佐公”开头。相比其他国民党军将领,张灵甫可以称得上死命敢战,在抗日战争中,张灵甫率部曾经重创日寇,张古山一战,有人畏敌如虎,而张灵甫则师法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的做法附张古山背后一举夺取该山,其后任凭日军狂轰乱炸,仍旧坚守阵地,为国民党军取得“德安大捷”奠定基础。上高会战和此后的长沙衡阳会战里,张灵甫又表现出机智敢战的作风来,被蒋介石等人目之为军中“翘楚”。同时,张灵甫所部比较注意约束军纪,在驻军期间得到当地的百姓的称道,张灵甫本人也比较注意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这点比起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来,相对要好一些。
74师是原来的七十四军,是俞济时等人的起家部队,王耀武任军长时,人马一度多达五万多人,建制齐备、武器精良。国民党军整编之后定番号为整编第74师,原来编制不变,全副美式装备,军队中连排以上军官大多军校生充任,而且,经常充当警备首都的任务,故有御林军之称,国民党内部盛传“有74师,就有国民党”,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曾经吹嘘说:“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国民党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称74师为“美械师且最有能战历史”。张灵甫手中掌握这样一张国民党赖以大打内战的王牌,其威风可想而知。在涟水战役打响之前,李延年作为张灵甫的上司让张灵甫把他们作战计划拿去一看时,张灵甫居然狂妄的讥讽李延年说:“大烟鬼,他还有什么可研究的?”
张灵甫在国民党军进入涟水等城镇以后,更加认定解放军不敢主动请战,所以,他自称:“如果坦埠附近有共军五六个纵队也不怕,我一个师就解决一切。”一副包打天下的神态。张灵甫这种性情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阵营中自然不会得到同僚的青睐,他和联合作战的几位统军大员关系异常紧张,特别是和李天霞的关系最为糟糕。
李天霞,人称“李天虾”,因为李天霞此人好色,经常玩弄年轻女性以致于身体亏损严重,长年走路弯着腰,像个老虾米。当时担任李天霞纵队少校参谋的马建新回忆说:“李天霞为人好色,远近闻名,打仗带着姘头,即便是在火线上一有时间就搞女人,办公时还拉着女人的手。”而谢翼平(整编67师政治部(后改称政训处)参谋)回忆李天霞的政治部里面经常办舞会,乌烟瘴气的。13李天霞和张灵甫都足王耀武的亲信,而李天霞原来的位置在张灵甫之上,而张后来者居上,。大为李所不满,汤恩伯任命李天霞为第一纵队司令官统一指挥74师、整编25师以及整编83师,张灵甫和李天霞同为师长,而李天霞居然指挥张,张当然就不买账,二人的官司打到了最高当局那里,恰巧这时候李天霞违命南撤,被汤恩伯知晓,随即罢免了李天霞的职务,改叫黄百韬统带,哪知道黄百韬也是一肚子怨气。黄百韬是国民党军中比较能够看出问题的一位高级将领,可是此人并不是蒋介石的亲信,再加上他又不愿意得罪陈诚、汤恩伯等人,所以,有了看法也就是背后下结论发发牢骚罢了。
百韬说:“人家张灵甫是美式装备,而我是日式装备,我怎么能够指挥他?再说张灵甫比我英明,我指挥不动。”汤恩伯这时候也和黄百韬大吐苦水说:“除了老头子谁能指挥得了他?你还不是暂时替我指挥一下好了。”哪知道黄百韬甫一提出张灵甫行军中的失误,就被张灵甫一顿抢白,张说:“共军发现我又当怎样?我就是找他们打仗的。”黄百韬回到部队以后感叹的说:“张灵甫如此骄狂不败也难。”【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平心而论,张灵甫不愿意接受李天霞的指挥,除了二人的素来的矛盾和资历上的相近以外,还有就是张比较厌恶李天霞的为人,李为人歹毒,这是国民党军不争的事实,当74师被围困之前,有人曾经向李天霞建议同为友军应该照顾为好,可是李天霞居然说:“张飞(张灵甫的外号)不足顶有办法吗?”然而张灵甫意外的得罪了汤恩伯,而且他对黄百韬的不恭又间接的开罪了徐州坐镇的顾祝同(黄百韬部队是顾祝同的基干部队之一),所以,大战之前的阴云似乎已经预兆了张灵甫未来的命运,并且张灵甫本人也并非没有预感。按照当时同在山东“剿共”且与张关系较好的毛森回忆:“他满腹怨忿,很气愤地的对我说:‘我是重装备部队,如在乎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力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对孟良崮战役中的国军,毛森的评价是:“大家都知道中国派系复杂,军队派系更复杂;所以欧美‘统帅术’不能完全适用,甚至国军全面失败,即肇因军心不团结,士气不振;故特扼要写一点,举一例百,为后人殷鉴。”
亲射虎、看粟郎
一九四七年,
粟裕虚岁四个整。
四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固然不足道,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一个党派来说,已经足够说明一切的了。四十年的时间里一位当年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的少数民族的娃子已经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最高军事首长之一。四十年的时间里这位“粟郎”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血雨腥风,在他手下折戟沉沙的名将已经不知凡几。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刘伯承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国民党集中在山东的三大主力部队第五军、74师、十一师都曾经独步天下,然而他们坐在粟裕的对面时都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
莱芜战役之后,蒋介石学乖了,他命令进攻山东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采取十六个字的方针,那就是“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这本来是第五次围剿红军时的旧招法,如今又给灌上了新的涵义。由于国民党军的这种办法很让解放军感到有些棘手,毛泽东在五月四日的来电中说:“忍耐时机,总有歼敌机会。”八日又来电说:“敌方要急,我方不要急。”此前,陈粟已经决定采用“耍龙灯”的战术一举歼灭了川军七十二师二万多人,而近在咫尺的国民党军两个主力师(七十五、八十五)竟然按兵不动,这种国民党历来的“胜则争功、败不相援”的“优良传统”仍旧保留着,四十岁的粟郎心里有底了。
五月十四日,毛泽东又来电了,他说:“集中力量打破一路,则全局好转。”粟裕、陈士榘等人后来回忆起毛泽东的这些来电曾经总结到:“这是一场及时雨。”
毛泽东说过:“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引文同上)在这点上粟裕是深有心得的,而若干年之后在台湾总结检讨大陆军事失败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读到毛泽东的这段言论时曾经专门批注下来交给十六名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们传阅。可是,当年山东战场的蒋介石却并没有后来他在台北的觉悟,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关键时刻,他和陈诚对军事的错误判断帮了陈粟又一个大忙。
五月中旬,一贯争功好战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擅自甩开第二、三两个兵团,单独急进。汤恩伯此人自谓是蒋介石以下的三尊佛之一(另二位是胡宗南、戴笠),曾经中原坐大、自立为“王”,不仅驱逐杂牌,而且连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的蒋鼎文也不在他的眼中,文强曾经总结汤恩伯的一生用八个字来形容他那就是“目空一切、飞扬跋扈”。而这时候和汤恩伯一样具有类似性格的张灵甫则作为汤司令的“英明决策”的急先锋,率领74师全体将士直扑坦埠而来。【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张灵甫进入鲁中山区以后,机械化部队已经逐渐失去他们自身的优势,而解放军大兵力的集结不费吹灰之力。这时候的华野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特种兵纵队,粟裕决定“猛虎掏心”,先打骄狂的张灵甫。陈毅批准了这个大胆的作战计划,他说:“我们就要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而此时汤恩伯麾下的国军,其实际状况是:“两军久战,张(灵甫)部已成外强中干,李(天霞)部犹如强弩之末”,据说张灵甫的74师,居然不得已还有千余名此前诸战被俘“反正”的解放军(当有夸大,但国民党方面也把这些人再次“调转枪口”作为了还失败的原因)。在这样的状况下,遇到陈粟和华野这样的劲旅,以张灵甫的个性和国军中复杂的“人脉关系”,孟良崮的失败,自然不仅仅就是一个“偶然”就能说得清了。
五月十二口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下达全部歼灭74师的命令。这一天毛泽东的电报到了,毛泽东说:“究竟怎么打,由你们当机决断,我们不遥制。”
珠联璧合说陈粟
说到粟裕就不能不提陈毅,此篇虽有些题外话,但确实足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介绍。
建国后,毛泽东在任命粟裕为总参谋长时,曾经告诉粟裕说:“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21粟裕能够成为我人民军队的一员名将,能够在千百次的战役中脱颖而出,除开他自身的能力以外,还有就是离不开中央对他的放手任用以及他战争搭档的支持、理解。
陈粟,这一对名字是和彭习、刘邓、林罗等并驾齐驱的成功组合。
对于陈毅,粟裕并不陌生,这位外号“陈爽子”的陈毅也是引导他走向井冈山的领导。用粟裕自己的话说“我认识和钦佩陈毅同志,也正是从信丰、大庾开始的。”22而陈毅的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信念也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的粟裕说:“陈毅同志的这一席话,不仅痛斥了动摇逃跑分子的可耻行为,而且充分表达了他在险恶的环境里坚持革命到底的顽强决心。”23在粟裕眼中,陈毅是一位“百折不挠、大义凛然”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说和陈粟之间的神交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1938年,三十七岁的陈毅得知三十一岁的粟裕将率领抗日先遣支队从皖南进入苏南以后,他决定亲自护送粟裕所部,一路上,陈毅利用当年他和国民党川军的交情给粟裕的所部提供了不断的便利,一路上,当年井冈山的战友的相知也在逐步的加深。
在开辟苏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阶段,陈粟的合作正式开启,这也是开启他们以后多年珠联壁合、荣辱与共的新历程。对于陈毅高屋建瓴的领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粟裕感到由衷的敬佩,他说:“在苏北争取中间势力以孤立韩德勤这个问题上,陈毅同志表现了高超的策略思想和领导艺术。”24也正是陈毅的这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以后黄桥决战乃至华中根据地的全面底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陈毅对这位比自己年少六岁的粟裕也刮目相看,他统筹全局的同时放手让粟裕大胆的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使粟裕如鱼得水。
1940年秋的黄桥决战爆发前,粟裕大胆建议首先歼灭韩德勤精锐部队号称“梅兰芳旅”的独立第六旅,这个建议马上就被陈毅采纳,陈毅肯定粟裕的建议说:“这是一着奇兵。”25也正是从这场战役开始到后来众人皆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和举世闻名的淮海、渡江等大决战陈粟的名字被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军史研究者评价他们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陈毅本人在华野部队中拥有着比较高的威望,战士们经常说:“陈老总神机妙算。”所以,当粟裕遇到困难时,陈毅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主动为粟裕排忧解难。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粟裕传》第十四章第四节中说了这么一件真实的故事:“有一次粟裕同一位纵队指挥员通话发生‘故障’,这位指挥员以部队伤亡太大作为讨价还价,粟裕把电话交给陈毅后,陈毅马上对那位说:‘刚才粟裕同志说的就是我的意见,你们要坚决执行。一《粟裕传》的作者说:“在围歼74师的战斗中,陈毅、粟裕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给华野指挥部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当1948年4月25日毛泽东请粟裕主持华野工作(陈毅调任中原)时,粟裕恳切地对毛泽东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不能没有他。”(粟裕秘书鞠开回忆)翻开《粟裕战争回忆录》的542页,我们可以看到粟裕同志对于毛泽东的这项决定写下过这样的文字“我非常着急,当即再三要求陈毅同志仍回华野。”可见,华野离不开陈毅,粟裕何尝又离得开陈毅呢?
若干年后,陈毅的长子在回顾陈粟关系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我父亲对于粟裕同志非常的欣赏,尤其是他的战役指挥,我父亲曾经说过,在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斗争中,他主要是依靠粟裕同志进行战争的指挥工作,而他自己可能更多的是起了一个政治委员的作用。”
陈粟正是建立了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互相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才得以在不断的战争考验面前打了满分。
197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粟裕(和谭震林)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光明磊落、革命一生》的长篇文章纪念他的老领导、老战友和老同志陈毅元帅。这篇文章的诞生为陈粟光荣持久的关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风雨孟良崮
五月十四日,也就是华野野司下达作战命令后的第三天,张灵甫明白过来了,到底是抗日名将,他知道他的大炮等一系列的现代化装备没有了用武之地(且重型榴弹炮还没有带上孟良崮)。他给汤司令官发报,可是,汤回复说:“务希贵师上下一心固守孟良崮,协同友军、予匪痛击,以收预期之伟大战绩。”28张灵甫此刻需要的不是这种空洞无物的安慰话,而是实际的援助,以后南京军事检讨会上,有人就说汤恩伯是“贻误军机第一人”,可惜蒋介石不听。
张灵甫敢于轻敌冒进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他过分的相信了蒋介石强调的协同作战,或者说张灵甫一开始就被他的同僚们给耍了。张灵甫的参谋长也就是整编74师参谋长少将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等人回忆说:“因有左右友军为依托,即令有危险也可以突围,但不至全军覆没。”而旅长陈传钧则比他们更加直率,他说:“主要原因则在于国防部作战计划太主观、太不了解前线实际情况了。”29陈传钺这里说的国防部也是打了埋伏的,因为这份作战计划既不是国防部部长亲自制定的,也不足参谋总长制定的,更不是陆军总司令徐州司令部制定的,而是最高统帅蒋介石制定的。
“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用这句现代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国民党最高统帅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十四日夜晚十二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版的“街亭战役”开始上演了。张灵甫部队在一个小时之内已经接二连三被解放军击溃,左侧被掏空,侧翼的李天霞这时候却还在唱高调,他说:“我李某人生平从不主张打硬仗,我主张以少胜多。”而汤恩伯对于急不可待的张灵甫的唯一安慰居然是告诉张灵甫,那位被张灵甫视作大烟鬼的副司令官李延年将去74师坐镇指挥。
从军事的角度,74师进入孟良崮山麓之后,垛庄就成了该部后路是否被切断的关键。然而,汤恩伯在74师有被围迹象后,除了电话向徐州的顾祝同、南京的国防部请示外,一夜未眠的结果却只是派副司令官李延年在毛森陪同下去前线视察、督战,据说请示南京的结果是,国防部次长刘斐回答“现主席已休息,不便惊动他。”
此后,李延年与毛森顺利到达了垛庄,此地当时还由74师部队把守,而李与毛带去的部队只有一个排的警卫而已。如果单纯以素养和勇气来衡量,张灵甫似乎比他的同僚们更像军人,他在电话立即警告李延年:“我军少数渡过汶河,即被共军伏击。现陈毅倾巢南下,向我两翼包抄,似有十个纵队之众,对我取包围之势;左翼一部,直趋垛庄,截断我军后路。你们立刻回去,稍迟一步,即陷入包围圈内。如果退路被切断,即向本军靠拢。”而李与毛,警告后迅即离开了这里,而解放军6纵随后即攻占垛庄,74师通向后方的唯一道路也被切断了。【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在这时候唯一给张灵甫伸手的还是他的校长蒋介石,蒋介石严令顾祝同、欧震、汤恩伯、李天霞、胡琏、黄百韬想尽一切办法救张灵甫出来,蒋介石特地写了手令命欧震统一指挥四个整编师前去救护张灵甫。十五日,汤恩伯在蒋介石的催逼之下被迫前往前线,哪知道碰到了一路风尘仆仆的李延年,李延年告诉汤恩伯,74师快不行了,汤恩伯听后搪塞了一番马上掉头而去。
汤恩伯命令张淦统一指挥两个纵队救援74师,可是,张淦是新桂系白崇禧的爱将,当然不会卖力气,就在电报上扯皮。那边黄百韬也一样办理,张灵甫向他喊话时,黄百韬竟然还引用曾国藩的话教育张灵甫要“先求稳当、次求变化。”这里面最绝的还是李天霞,此公把83师带回大官庄,一路上被徐州司令部顾祝同的飞机误以为是“共军”被白白的轰炸了一番,等到顾祝同严令李天霞继续拼命救援张灵甫时,李天霞干脆就在大官庄驻扎了,随你顾总司令怎么叫唤。
多年以后电影《南征北战》中李军长声嘶力竭的向傲慢的张军长喊话说:“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这个情景根据李天霞的部下谢翼平回忆确有其事,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张灵甫对着李天霞而已。对张灵甫,李天霞是没有太多感情的,但是蒋介石的严令,在敷衍不过时,国民党军(尤其是“中央军”系统),还是能执行的。15日,杂牌出身的黄百韬因为后台不很硬,因此首先拿出了主力向解放军1纵1师的阵地发动猛攻,危急时刻,1师在天马山的阻击阵地几乎被其突破。危急之时,刚好有4纵10师28团的一个营路过,被1师师长廖政国拦下来投入了战斗(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天霞83师在此前掩护74师侧翼时,居然用1个团带着电台冒充整个第19旅,而57团团长执行这任务时则只派了1个连)。
此刻,指挥所里的粟裕并没有因为国民党军内部的混乱而异常轻松,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大较量,74师是国民党的精锐中的精锐,而华野左右两侧毕竟还要面对不断涌来的国民党的援军,根据战后统计,这场战役下来,我军一共伤亡12000人,这在解放战争中也是不多见的,许世友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战役打到最为残酷的阶段时,许世友告诉师长们说:“你们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带头冲。”许世友还说:“有的单位建制打散了,有的连队只剩下了10多个人。”
五月十六日,蒋介石终于明白了在孟良崮究竟发生了什么,早上8时,他不得不手谕山东国军“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希望奋勉勿误。”李天霞也开始醒悟过来,以坦克掩护部队向解放军8纵阵地猛扑,不过,这已经太晚了。
五月十五日下午我人民解放军发动总攻,十六日下午就结束了74师和蒋介石的幻梦。战斗中,解放军共歼敌32000多人,夺得各种火炮273门,手榴弹6360枚、子弹208万发,很多蒋介石派来的空军空投的军用物质也都被华野所得,74师被俘人员高达19676人,他们当中的三分之二的人员以后都加入了人民解放军,把枪口对准了蒋介石集团。
当最后时刻来临时,张灵甫是怎么收场的呢?原74师司令部随从参谋杨占春回忆说:“5月16日下午2时左右,74师已全线崩溃,师、旅、团、营都失去通讯联络,师指挥所山脚已有解放军部队。张灵甫见败局已成,无力挽回颓势,友军解围希望亦已断绝,就想演一出滑稽的“集体自杀”把戏。他先以无线电电告蒋介石,诉说友军见死不救,尤其对李天霞没有遵照命令派出部队掩护右侧安全,指为失败主因(实际上李天霞即使照命令行动,也不能挽救74师的被消灭),并将在指挥所的副师长以下、团长以上的军官姓名报告蒋介石,说要决心“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养之恩”。电报发出后,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拿出老婆、孩子的照片,相向而哭,不肯自杀。副参谋长李运良则假装自杀,弄得满脸血污,卧在石洞外边装死。【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按解放军方面的记载,张灵甫最后并不是自杀“殉国”的,而是和副师长一道被人民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死讯传到南京,蒋介石五内俱焚、火冒三丈,随后扣押83师的李天霞。而作为需要负有首要责任的汤恩伯居然不参加蒋介石主持的南京军事检讨会,最为奇怪的是蒋介石对于汤恩伯没有过多的责备,只说了一句“他为什么临阵变更指挥呢?”更为奇怪的是首犯李天霞的结局,此公去了南京被扣以后立刻被保外,住在南京头等酒家安乐酒家,李天霞的两个姘头时而南京、时而镇江的来回往返的侍候李天霞,外人莫名其妙,以后才知道李天霞竟是走了俞济时的门路,送给俞济时若干金条,大事化了。而74师是俞济时以前一手栽培起来的,也居然能在李天霞的银弹战术面前低头,也算是闻所未闻(李天霞是俞济时的老部下)。1948年4月,李天霞被俞济时保举为南通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这时距离孟良崮战役不到一年的光景。
74师覆灭以后,徐永昌在日记中说:“74师之失,影响军心颇大。”而原来74师的官佐们则说:“如果74师都完了,就没有任何军队可以抵挡解放军了。”
粟裕则总结到:“国民党军从上到下都已经被华野真正的给打怕了。”
也是在一九四七年,有人在对国民党的统治江河日下而倍感忧虑时,蒋介石的文胆、国策顾问陈布雷还不以为然,他说:“国民党再腐败,再统治二十年还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历史和陈布雷开了一个玩笑,孟良崮战役结束两年以后的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解放南京城,国民党在大陆的腐朽统治时间不是二十年,而是两年。而这一切在孟良崮战场上的厮杀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然,在很短时间内,74师覆灭,对蒋家王朝来说,也不全是坏事。蒋介石的震怒与李天霞的囹圄,使得国军在山东配合忽然好了起来。在后来的南麻——临朐战役中,黄百韬血战三昼夜、以三千人的伤亡从华野手中救出了整编第11师。不过,大名鼎鼎的胡琏把功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对黄的拼死相救只是在蒋介石面前轻描淡写的提了下而已,再加上李天霞日后在南京的逍遥,国军中的“败则拼死相救”的习惯,即使在那些亲历74师覆灭的部队中,也没有能坚持几天。
“土木不如一粟”——胡琏的思考
张灵甫的部下曾经说过:“如果共军打掉74师,就是打到南京也没有挡。”34不料,一语成谶,两年多以后,这句话在渡江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应验了。
总结孟良崮的战败乃至在大陆的战败的历次检讨会上,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将领们多数互相推诿,始终不得要领。倒是一位和粟裕打了几次交道、一向以悍勇著称的国民党军名将胡琏在他行将就木之际说了一句真话:“土木不如一粟!”(土木指的是陈诚赖以起家的十一师、十八军,进而形容陈诚系统)而当这句名言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飘进粟裕之子粟戎生中将的耳朵里时,离孟良崮战役已经差不多近一甲子了。
实际上胡琏在说出这番话之前,他就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何以能够击溃那些甚至在抗战中也一度令日寇胆寒的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的原因做了详尽的分析。胡琏说:“中共人民战争最为精华所在就是在正规军进入之前先建立解放区。”他说这点是最值得国民党总结和学习的地方。胡琏继而阐述道:“中共采取节节败退的方式引诱政府军进入其控制的解放区,在其军队与人民所结成的罗网之中,政府军情报不灵、补给路断,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于不利的天气、地形情况下包围政府军,再加上阻断援军、打断后路,政府军就如秋蝉一般,不能自拔,最后在网上被中共吞入口中。以后中共越来越大、罗网越结越广,终于让政府军在战斗力上失去了平衡,全被吞噬。”从“黄金十年”开始就被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所忽视的中国底层,一旦被唤醒,力量不是出洋留学或者军阀出身的南京官员所能想象的。
纵观整个孟良崮战役,胡琏的思考正是国民党落败、共产党得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不仅仅是一场孟良崮战役,就是在以后的其他较量中,国民党军何尝不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孟良崮上74师的覆灭昭示了国民党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