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0:18
我对美术、建筑、设计等基本上是一个外行。中学时学水彩,对着一片光影迷离的风景,打开调色板,一阵徒劳的涂抹之后,内心的沮丧无以复加:看样子,我这一辈子无论如何是不要想把眼前这样的风景留在自己的笔下了。上大学时选修《美术欣赏》课,顶着一头乱发的主讲老师,北京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照例把世界名画一幅幅地投在大屏幕上,然后对着同学们衷肠寸断地大喊“美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比的白痴:怎么我就看不出来美在何处呢?
好在有一些能把“美在何处”说清楚的人。鲁迅谈版画的文章,傅雷译《艺术哲学》,黄永玉、吴冠中、陈丹青等人的谈美术的文章,讲得都非常好。另一方面,自己的阅历也在增加,逐渐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了。在枫丹白露时,我每天骑车经过的一个中学,是北平国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林风眠刚到法国时补习法语的地方。而且是在这里,他把名字“凤鸣”改作了“风眠”。枫丹白露森林里的风会睡觉吗?我一边静静倾听耳边的风声,一边仔细回溯这段历史,为其中蕴涵的那种无形的、深层次的力量所震摄。
杭州国立艺专现在叫中国美术学院,坐落在树影婆娑、波光潋滟的西湖旁。我一直以为,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与这个城市是否拥有一个高水平的美术学院息息相关。西湖附近的杭州,是中国少数几个不被丑得让人绝望的白瓷砖加绿玻璃的建筑群包围的地方,应该与这所美术学院多年来提供的细雨润物式的美术教养有一些关联性吧。不说别的,光是各种商业标牌,很多地方无所不在的那种恶俗的腥红色的计算机打印体,在杭州见的就不算很多。很多大楼大厦的名字用的都是沙孟海的行书体,朴拙有力,元气贯注,无声息地展示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种底蕴,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却早已荡然无存了。说实话,谈起这个话题,我就要庆幸好在当年我画水彩找不到感觉,没有成为吃美术饭的人。明茨伯格曾半开玩笑地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建筑设计师:不成功的(拿不到项目)建筑设计师和沮丧的(拿到了项目,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的)建筑设计师。我觉得中国应该还有一类建筑设计师:让人生病的建筑设计师。中国大城市那些形形色色、奇丑无比、污人视线的建筑物,一般人只是觉得难看而已,吃美术饭的人,如果还有点专业精神,每天看见这些建筑,难道不会象吃不洁物一样,难受得几乎要生病?
拿很多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浦东天际线来说吧,一幢幢奇形怪状的高楼,艳帜高张,争风吃醋,前冲后杀,左抵右挡,怎是一个乱字了得!好不容易有栋看得上眼的金茂大厦,紧贴着旁边又要建一个更高的环球金融中心,设计从最初的太阳旗改成月亮门,再到现在的“啤酒起子”,反正是怎么看怎么别扭,可是它又偏偏建在你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最核心地段,最后唯有精神胜利法,采取掩耳盗铃,视而不见的办法,昂首阔步走过去,呜呼!
上海没有全国性的美术学院,美术修养差一点,算是情有可原吧。可是号称文化之都的北京也好不到哪里去。早年的国贸中心、亮马大厦、京广中心都还算是周正的建筑,可惜一个一个被狗尾续貂的二期工程把整体感给破坏掉了。其中最可惜的是国贸中心,本来是由饭店、写字楼、展览馆、公寓楼组合而成的一个错落有致的整体,后来为了挣钱,又在东北角盖起一座塔楼做写字楼,就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了。现在据说又准备盖三期,但那种整体感可能是再也不要想找回来了。不过,对于国贸中心的用户,这都还是其次。真正有挑战性的是如果你碰巧在其中选择了朝东的房间,面对视线无法逃避的那栋被人嘲笑为“阳具崇拜”的大厦,那才叫让你难受!
我说过,对于美术,我是外行。我真正关心的是建筑背后的管理学。为什么发达国家很多城市的景观能做到让人赏心悦目,甚至是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建筑业的朋友强调西方国家普遍的美术修养,“血管里流的是颜料”,我更多看到的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欧洲发达国家城市、乡村一般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划法、建设法,尤其是风景区,建筑物的高度、式样、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没有那种破坏整体感的建筑。丹麦朋友告诉我,他们城市像童话一样色彩缤纷的漂亮房子背后,是严格的立法,确保大家能按时按照统一的规划粉刷房子。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公家也可以帮你刷,但那价格就不是你能说了算的了。
中国的情况却是单位本位制。而且越大的城市,各种各样来头的单位,谁也惹不起。而且单位里面,又是官本位制,谁的官大,谁的审美品位就高,根本没有规划专家、建筑专家、美术专家们说话的地方。我曾就职的一个单位有一次举办员工摄影大赛,最后一等奖的得主是几个副老总,最高的特等奖的得主,赫然是公司的一把手!
城市是这样,中国的农村,尤其是那些这些年有些积累的东南沿海农村,建筑品位之低劣,更是让人苦笑不得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计,我想,有关“单位”也许可以发起一个公益建筑设计大赛,把得奖的图纸免费公开,让建房的农民们有个参考,也不至于搞出那些仿迪斯尼式样的建筑垃圾吧?
肖知兴 @ 11:34:57 |Comment[6]
2006/12/4
温州印象
周末到温州参加同学的活动。第一次到温州,几个印象比较深刻。
城里照样是千篇一律而又杂乱无章而的瓷砖楼。好车多,路却破得很。最滑稽的是破破烂烂的大楼下面看起来只合适卖点针头线脑、机油螺丝的铺面房里却赫然是宝时捷的专卖店。
城乡区别不大,同学告诉我,温州大老班多半出自下面的县乡,市区的人,因为吃苦能力差些,所以连给人打工都没有优势。
最基层的农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那种四五层的农民别墅,摩肩接踵,争风吃醋。其不中不西,浮华俗丽的仿“迪斯尼”样式,丑得简直让人绝望。同学告诉我,这种房子往往都是村里人相互攀比的面子工程,没人愿意住,也不适合人住,唯一的功能就是炫耀财富。
晚上回到虹桥机场,10点50分,排了几十米长的大队的候车人在寒风瑟瑟发抖,却没有出租车。问旁人,原来是出租车都在外面硬撑着,等到11点整,好加收30%的夜行费。
11点一到,黑压压的一片出租车果然象黑社会或政府高官的车队一样呼啸而至,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