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预防自杀日”:透视青少年心理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23:45:33
今天“世界预防自杀日”:透视青少年心理危机
2006年09月10日 15:43:45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自杀者其实“不想走”
图为发生在三里屯的跳楼现场 程宁摄
“有学生要跳楼!”9月8日下午4时多,人民大学西门,一名学生模样的20来岁男子出现在左侧一栋未竣工的9层楼顶危险处。
“上午我看见他一直在楼下徘徊,没想到下午就上了楼顶。”有学校老师对赶到的警察介绍说。同时,校方紧急调动防护垫。目击者称,随后警方与这名有自杀倾向的男子通话,最终干预并解除了险情。
专家对记者分析说,这名具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之前一直在犹豫和徘徊,其实并“不想走”,有效的心理干预这时最为重要。
“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在第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到来之际,本报新闻热线与北京12355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热线联合邀请专家,共同透视青少年心理危机。
生死告白
活着还不如家里的乌龟
“我想从天桥上跳下去让汽车撞死,也想过服用安眠药、跳楼。”19岁的男孩小周在12355热线中诉说自己有过三次自杀的念头。
“我觉得活着甚至不如家里养的乌龟。乌龟在家,妈妈还不停地给它喂食呢。”
无奈、孤独、郁闷,小周去年没考上大学,失业在家一年。“父亲因为我失业在家,经常绷着脸,总和母亲吵架,还以离婚相威胁。
“爸爸妈妈还有老师,都认为我学习不好,不是好孩子。唉,活着没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一直低声叹气的小周哭泣着说。
“我自杀之前只想见姥爷,可姥爷早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对我好了。”
小周的心理危机问题,上周被提交到多位专家面前“会诊”。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主任贾晓明教授分析说,小周的压力源来自多方面,包括大学未考上、失业、父亲下岗、父母威胁离婚、父母老师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姥爷去世等等。
“首要的努力是帮助他寻找活下来的理由。”贾晓明教授说,很多有自杀倾向者都有亲人,首先可以试着缓解压力源。其中一部分压力源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努力而改变,而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在压力源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应该提倡生存的智慧。”贾晓明 教授说。
生死告白
父母竟令她当众跪下
“受到一点挫折,第一个念头就是自杀。”今年20岁的大二女生文文一直微笑着回答记者的问题。
“我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刻,就是爸妈把我从网吧里揪出来,让我当众跪下。这时是我最想死的时候。”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就读的文文现在休学在家。她说,父母采取那样的方式侮辱自己,她形容自己“快疯了”。
文文吃了90片晕车药来自杀——“没死了,洗胃的感觉难受极了。”
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母亲现在已经开始从自身来寻找原因。母亲的改变,让文文的压力源忽然得到了释放。文文说:“今后,我希望父母都能够多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替孩子考虑。”
生死告白
网瘾少年误解生死轮回
“我平均一周想两三回自杀的问题。”网瘾少年小伟淡淡地说。
“我们都说好了,到20岁还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去死。”14岁的女孩晓晓对心理专家坦言。专家在治疗中发现,晓晓一直与她的上百个“哥们”通过网络联系,而她的朋友中不少来自少教人员,属于一般人眼中“被社会抛弃的群体”。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网瘾少年特训营对60多名孩子的心理分析数据统计显示,其中至少20%的孩子有抑郁倾向,真正实施自杀行为的占10%。
“网瘾少年这个群体更容易形成自杀情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心理专家应力教授分析,因网络迷恋而休学后的孩子,社会认同感最低,他们在父母眼中是多余的,内心往往极其自卑,所以在网瘾少年中也凸现出一个庞大的、有自杀倾向的群体。
“天津13岁网溺少年张潇艺之所以自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期的原始思维还没有褪尽,分不清网络和真实的现实的区别。所以更容易在网络游戏中容易受诱导,尝试用自己的生命来探究生死的奥秘。”应力教授认为,网络游戏中扮演角色的“死而复生”更加强化了未成年人对生死轮回的误解。
专家观点
青少年心理危机:透射整个社会心理问题
“事实上,青少年的自杀倾向,深刻透视出成年人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问题。家长往往把自身的冲动、无法面对的问题投射到未成年人身上。”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宗春山主任说。
根据12355热线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8月,电话总呼入量25154个,解答心理问题2147个。根据统计,青少年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矛盾最为突出,占心理问题总咨询量的33%,这其中包括父母与子女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关系等等。
宗春山说,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成熟带来心理的萌动。青少年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和权益侵害,均可成为导致青少年自杀倾向等心理的潜在诱因。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遇到应激事件容易诱发自杀倾向。
专家呼吁
生命教育应“道破生死”
“我儿子在两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人在看电视,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儿子问我:‘爸爸,人为什么会死?我为什么会死?’”中国政法大学皮艺军教授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亲历。
“也许儿子并不真正明白死亡,但从预防危机的角度看,死亡教育需要从娃娃开始。”皮艺军教授说。
“我们应该对公众、对父母、对孩子正确引导死亡教育。”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主任贾晓明教授说,死亡教育的实质是生命教育,应“道破生死”,为青少年注射心理健康的疫苗。
应力教授认为,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预防自杀的层面,但预防和减少自杀始终是死亡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出发点。
·第四个预防自杀日 抑郁患者首次公开“自杀隐私”
相关评论

相关稿件
·全球每年百万人自杀 急需心理援助
·父亲持菜刀猛砍儿子数刀 后称太累挥刀自杀(图)
·广州:香烟茶水诱回跳楼男子[组图]
·陌生男将女童从6米高天桥抛下后跳桥自杀[图]
·清华一硕士割喉自杀获救
·南京13岁少女服毒自杀 父母向农业门市等索赔
·绝望考生以为落榜 身亡次日收到录取通知书
·我为什么要自杀(组图)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查看评论留言须知

(责任编辑: 熊红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