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琐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7:28
八方琐记
作者: 张平 | 2006年08月30日
一、英国绅士
某年去意大利度假,在罗马的第二个晚上去一家有名的餐馆吃饭。因为事先没定座位,到达时竟然客满。好在意大利人处世比较灵活,侍者搬了张桌子,问一对英国夫妇是否介意旁边再坐一对。回答是“完全不介意”,于是两桌紧挨,交谈甚欢。那两位都很年轻,太太美丽文静,是个挪威人,在英国念英文暑校时结识了这位英俊的英国小伙子。
吃饭时有个提琴手拉着小提琴走来走去讨钱。我极少打发乞丐,因为从来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挣钱,怎么会有人不劳而获。坐在另外一边的一对日本游客和一对美国游客想来也是同样看法,因为他们都对那个提琴手毫不理睬。
我旁边这位英国小伙子却迥然不同,提琴手走过桌边,他便掏出一千里拉。我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只好跟着装大方。没过多久,那个提琴手居然又走回来了,而我这位英国邻桌面不改色心不跳,又掏出一千里拉来,我只好再次跟着吐血。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我包里那点零钱都随着琴声一去不返了,心想这次我可有理由不掏了。却见那位英国先生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掏出一张一万里拉的来,平静地对那位提琴手说:“我没有零钱了,找我九千块好吗?”
二、牛津老报贩
某年因故要在晚上十点坐巴士从牛津赶回伦敦。买下车票后发现还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便跑到车站前的广场上闲坐。不想天色虽晚,却有成群成堆的少男少女把广场上的座椅占满。最后找到一把椅子,只坐着一个老汉,承蒙他同意,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坐下没多久,他便跟我聊起天来。原来他白天在车站广场上卖报纸,天色晚了便把报纸收在脚边那个大皮包里,要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才回家。这样聊了没几句,他突然跟我说;“你知道,我已经背下来了整本《牛津词典》,从第一个词到最一个词!”
《牛津词典》有大有小,不知他老人家背下来了哪一本,看他一把岁数,我也不好扫他的兴,只能随口奉承。不想他老人家从此就像犯了魔症一样,每句话都要加个“当你背下了整本《牛津词典》之后”的条件句:“当你背下了整本《牛津词典》之后,不用看报纸就什么都知道了。”“当你背下了整本《牛津词典》之后,你就知道中国人管不好香港了。”诸如此类,不胜其烦,直到我去上车,身后还传来他的“当你背下了整本《牛津词典》之后”。
《儒林外史》说明代金陵文雅之地,挑贩走卒都有六朝烟霞气。如今这样的地方只有牛津了吧,这儿连报贩吹牛吹的都是学问。
3、特拉维夫乞丐
十多年前我刚到特拉维夫的时候,在特拉维夫大学门口碰上个乞丐。此人穿着打扮不异常人,唯手中提着个黑公事包,式样是二十多年前中国办事员出差时常拎的那种,殊为怪异。乞讨之前,他扳着手指头问我:“你是说英语呢?还是说法语呢?还是说希伯来语?”随后解释说他来大学上课忘了带钱,问我能不能送他十块钱买车票回家。我想通三国语言的怎么靠要饭为生,不是捣乱吗?转身便走。他在身后竟用英语大骂起来:“小气鬼,你那么有钱,这点好事都不肯做吗?”然后换希伯来语重复一遍,大概怕我没听懂,又叽里咕噜说法语。
十年后我在大学门口居然又碰上他一次。他胖多了,显然十年乞讨成绩不错。这次他也成熟多了,张嘴就说:“嘿,哥儿们,有五十块钱吗?”老天,乞丐的价码居然涨得比什么都快。
不过我还是觉得他老实多了:要饭就老老实实要饭,装什么深沉?
(待续)
张平 2006年8月29日 于特拉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