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之我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5:57
[1273] (2009-12-07)
早报导读 被过滤广告
“促转型”是中国明年主要经济任务 昨天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陈淞山:台湾三合一选举后的政局
韩方明:哥本哈根会议的任务
192国代表正式会商“救地球”
一眼看过,会觉得这是对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的“理性”反思呢。可认真思考后就越感不对劲,心里总是有点为之悲怆。
是的,那个时期的中国已经是政府无能,国共相争,已经是民不聊生了。日寇的入侵更使中华民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这种时刻投身抗战,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前赴后继的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时代,无数的热血青年可以为一个信念而慷慨赴死,无数的普通人民可以为解民族之危难而奔赴战场。
只是在这篇《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原来这样的抗战要反思是不是“正当”?是不是执政党为转移注意力的炒作?让人从骨子里冒寒气,让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志士都将黯然泪流。
作者在文章里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原来”日本侵略者并不是那么的凶残,“原来”侵略者还很人道,而且还很受“欢迎”。或许真的能让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宣传太“偏激”太失实。是执政党用来转嫁危机的“手段”。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不能否认在侵华日军中有些士兵是被迫来华参战的,他们想回家:也不能否认有些士兵对普通民众“友好”。但我绝不认为这是日军中的普遍行为。反而,在日军中的普遍行为是对中国人民草菅人命,残忍无比。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诚如作者在文章中说“初次见到日本人的老百姓惊慌失措,在慌乱中遭到日本人开枪,有些年轻男子被杀掉,不过日本人对小孩子很好,见了小孩就发糖果,小孩子都喜欢跟着日本人跑。”这能说明什么?能说明日军“关爱”儿童?那些“年轻男子”该被杀?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剪断了日军的电话线,他不跑掉难道要留在事发地高呼“老子在这快来抓”?日军杀了无辜的人不就是他们草菅人命的最好证明么?
诚如作者说“我外婆感到一片茫然,她说,那时候老百姓可怜啊,很多人都饿死了,参加了维持会就有饭吃了,谁想这个问题。”这又能说明什么?能说明当汉奸是正确的?只能说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持统治小恩小惠的拉拢了因为战争而快饿死的可怜老百姓,那些快要饿死的老百姓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当了汉奸。难道这还能说明日本侵略者的“好”?侵略者利用饥民的统治手段能够用来说明他们很“仁慈”?
在南京大屠杀时期,日军还专门去宣传“中日友好”“大东亚共荣圈”,还和南京的普通百姓交好,到普通百姓家里去吃饭,给老人发烟,与儿童嬉戏。营造出一片的“和谐”。一旦屠杀的时候就丧心病狂,毫无人性,这作者是否有过了解?日军在中国造成几千万人死亡,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这作者难道不知道?
当今的中国有那么一股的逆向反思潮,岳飞被辩证成破坏民族团结的伪君子:袁崇焕被“考证”成历史的罪人:孙中山,毛泽东都卖国......不管是不是事实,不管有没有根据,不管是不是扭曲了历史的真相,信口就来。本着喜欢这样说,但不知道不负责的态度在历史文献上楸点蛛丝马迹,不经严肃论证就胡说八道,提出所谓“另一种”观点。其实就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
《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的作者举几个站不住脚的例子,就试图用“另一种”观点来淡化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性,来淡化抗战的严肃性,必要性。可以说是无耻。而把现今在传媒上的抗战影视当成执政党用来愚民,转移危机的工具,可以说是无知。
现今执政党是面临一定的难题,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与日本的邦交是起起伏伏,争议颇多。也确实利用了民族情绪向日本施压。但这是当今各国交往中很正常的手段,难道为了中日友好就可以对国民说历史上的日本侵略者其实有些很友好,很温情?如果执政者这样说何尝不是视老百姓为傻瓜?
《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的作者还拿出美国大片来指证中国影视的片面性,狭隘。只能说他自己很片面,很狭隘。中国也有这样的影视,也有对日军士兵的反战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远的我就不说了,就说去年的电影《南京!南京!》不是就有这样的么?为什么该作者看不见?
再说,执政者要转移注意力,转嫁社会矛盾和危机的话,有很多手段,有很多素材。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就足够了,还何必舍近求远?
诚如《我听说的日本侵华战争》的作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素质的提升,唯有用客观全面地告诉老百姓一个真实的过去才是富有远见和负责任的做法。”,可笑的是他自己就不严谨,不客观,但他就是喜欢这样说。
因此,我想对作者霍黎威说------你的观点真的让人很恶心。
福建客家人 钟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