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网——茶商巨子朱紫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1:02
兄弟两难,名成三徙,孝友萃同堂,春萆池塘诗梦冷;
相违十日,永诀千秋,晨星悲旧雨,梅萼风雪泪痕多。
此联乃曾国藩之侄、曾国潢之子曾纪梁挽朱紫桂之作,情文并茂,允称佳作。

朱紫桂
朱紫桂(1838~1903),派名作卿,衔名光耀,号云轩,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之第十七代孙。双峰县沙田乡人。他是近代名满湖湘的茶商巨子,其人其事先后入编《双峰县志?人物志》、《湖南省志.外贸志》和《湖南 茶叶大观》等书。
湘楚大地种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的炎帝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称:神农尝百萆,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炎帝所活动的地方在茶陵境内,死后即葬炎陵县。故有“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于湘”之说。西晋时,在荆州土地记)中就有文字记载。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对产地(包括湘中地区)也作了非常明确的记载。1500多年来,绿茶的生产数量和经营规模都不是太大,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真正大规模地生产和经营茶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其时海禁渐开,中西互贸。中国的茶叶和丝绸颇为西方人喜好,为出口大宗,特别是红茶,更是大量出口美、俄、英、法、德、意等国。
据目前所见史料可知,双峰境内较早且著名的红茶商人是刘麟郊,他是今三塘铺镇胜云村人。咸丰年间,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江汉之间与太平军搏杀,而刘氏则是开辟了另一个战场——与洋人争利的“商战”。在战火 纷飞中,刘氏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商埠,数年之间即致巨富,光绪年间,他的子孙建有著名的大庄园——体仁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共有房屋365间。
当刘麟郊在永丰开店时,他慧眼识才,邀朱紫桂共事。于是,朱氏更是青胜于蓝,成为湖南最著名的茶商巨鳄。
朱紫桂少时颖异好学,以家贫弃去,曾在梓门青兰煤矿挑脚糊口。16岁时,他在永丰从舅父孙公学徒经商,由于他虚心好学,善于交际,精明练达,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他被刘麟郊赏识,邀他共事,由刘公出本钱,他负责经营。“所至辄赢,刘公以为能”,遂增加投资与他合营,生意更加红火。
此时正是同治初年,欧美各国先后在汉口设立洋行,大量收购红茶,长江中游湘、鄂、赣、皖四省生产的茶叶成批运抵汉口销售给外商,获利颇丰。朱氏在有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后,同冶四年(1865),他由与刘公合营转为自家兄弟独营,五兄弟分工负责:在安化、梅山、湘乡等产茶地设立分庄,收购和加工制作,装箱发运;在湘潭设立“生记茶庄”收集和转运成品;派专人常驻汉口,掌握茶市行情。朱紫桂则来往穿梭于安化、湘潭、汉口之间,指导和检查各地茶务工作。到了上市季节,则亲自坐镇汉口与洋人打交道,由于其茶质好,价格又合理,故深得外商信赖。当时汉口红茶市场有“生记红茶不上市不开盘”的行规,信誉之高由此可见。
在经营茶业的实践中,朱氏深感商场无异于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他将古人“合纵”、“连横”之术及《孙子兵法》运用到商务之中。以前茶叶上市季节,各省茶商各自为政,将茶叶大批运抵汉口,造成大量积压,甚至霉烂。外商见货源充足,就尽量压价收购。各地茶商为贪图蝇头小利,不顾成本高昂,竟相抛售贱卖,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朱氏有鉴于此,就昌议四省茶商在汉口成立联合总会,联手对付外商。计议将茶叶按各削口工情况,分批分量运至汉口,使外商摸不清茶叶产量的底细,因而竟相抢购,价格也大幅上涨,各省茶商获取巨利,莫不佩服朱氏之远见卓识。朱氏兄弟也屡获巨利,仅十多年,就赚回外商白银百余万两,成为湖南著名的大茶商。“远近闻其名,持片纸走天下,声号冠湖湘”。因此,“湖南、茶税收人大增,官私饶足,几达四、五十年。”
由于红茶赢利巨大,茶商中难免奸巧百出,茶叶质量也鱼龙混杂,加之印度、孟买的茶叶生产也逐年增加,价格也要便宜,这些原因导致湖南茶叶销售额减少,茶商折本者多而获利者少,茶业渐贱,利税也大为减少。当时先后任湖南巡抚的陈宝箴及赵尔巽以之为患,召朱紫桂“询 问方略。”朱氏分别于光绪廿四(1898)和廿九年(1903)两次上呈《茶商条陈),指剔弊端,提出应对方法,深得两抚赞赏,并采纳其建言,委以“湖南商务总会 董事”职,令其改革茶务。遗憾的是,朱 氏不久即一病不起,而巡抚他调,事不果行,时论惜之。
朱紫桂兄弟因营茶致富,故当时民间所传:湘乡县有两大财主,一是曾氏兄弟“打开南京发洋财”,是第一富户;一是朱氏兄弟,则是靠赚取外国人的钱发家的。朱氏兄弟致富后,广置房屋、田产,于光绪至民国年间先后修建筱山堂、璜璧堂、文甲堂、石璧堂、扶稼堂、东明堂、沙田朱氏宗祠及五公祠等八大建筑,置田万余亩,并投资经营矿业、航运业和种植业等。
朱氏致富后,慷慨好施与,为本族和地方上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光绪四年,捐资1600两修建沙田朱氏宗祠。十年,捐置墓庐一所、祭田20.亩。光绪五年至廿三年,捐资200两续修朱氏族谱。光绪十八年,其母孙老夫人八十大寿,朱氏兄弟秉承母意,将准备庆寿的资金用来修建沙田大桥,里人称便。光绪二十年,捐积谷800石给永丰义仓,以救济乡邻。二十二年,捐田租300余石,设立义田,资助本族贫困者。二十三年,捐学租200石,设立义学,以资助和奖励朱姓子弟读书。并捐资双峰书院,又为之添购图书,以振兴中里教育。光绪二十六年,湘中大旱,朱氏捐银万元,捐谷600石,捐米500石。正因善举众多,湖南巡抚吴大徵书赠“君子有谷”匾额,朝廷旌建“乐善好施”坊,累赠奉直大夫、朝议大夫。曾纪泽亦送去贺匾,此匾长期悬挂在筱山堂内。曾国荃亦应其请为主作谱序云:“有朱生紫桂者,愤其家之未振,读书数载,隐业于商,继乃坐贾湘潭,足迹遍江、汉、淮、沪,心计既敏,执业尤勤,每视货殖之盈虚消长,权衡子母利益,以剂其平,而无不亿中。廿年以来,既丰其家,又复分润宗族,故永丰朱氏之业独隆,而其族之丁亦日盛。……光绪五年冬,谱牒告成,寓书求序于余,余嘉紫桂有自立之志,既光大其门闾,而又能不忘厥本,遂书此以付之,并以告吾乡之凡有家者,宜各自树立,而弗忘先绪可乎?”
在经营中,朱氏目睹外侮日急,忧愤之情溢于言表,他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新变法。他在与友朋的通信中说:“而泰西之学,海外盛行,惟我中国重古薄今,固执成法,辄以西学为鄙。究竟泰西之天算、舆图、格致、化工等学,不惟无损我纲常名教,而其重工商、精制造,以利天下而通有无,何惮而不为之,以图自强也。”在风气未甚开之当时能有见及此,实是难能可贵的。其后,他的子孙利用朱氏宗族和五公祠创办族学私立宁翰高小,聘请名师,讲求新学,为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打下了基础,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一所名校。”
朱紫桂常以幼时家贫失学为憾,“故虽老于商,而未尝一日废学,自经史以下懦先之语录格言,无不省记,尤服膺姚江王阳明之学。尝语人曰:‘致良知者,慎独也’。故其行己接物一以诚意为宗”,自号“敬斋主人”。其后裔辑录其遗著成《敬斋遗钞》。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三十日,朱紫桂因病去世,当时名士纷纷挽以诗联,探花王龙文挽:治计然术,喜四子书,其才智有过人者;与孟嘉游,才一年别,感死生而重痛焉。进士彭文明挽:长材隐括平淮书,前席陈条,扰为漏扈图补救;晚年喜读近思录,敬斋署号,居然理窟悟真诠。都公挽:挟策上条陈,直以经商参政府;建坊承宠锡,岂惟振乏在吾乡。
作为名满湖湘的茶商巨子,朱紫桂既带动了大批邑人经商茶叶,也推动了双峰、湘乡乃至湖南全省茶叶的扩大再生产。
与他同时及以后,双峰茶商有张元诚(石牛人)、谢先桐(印塘人)、李春轩(新泽人)、禹松亭(青树坪人)、陈云亭(荷叶人)、朱奎峰(走马街人)、程少仙(永丰人)、戴海鲲(三塘铺人)、赵晴村(花门人)、王成光(走马街人)及许多现已不知其名者,虽然有的成了巨富,有的破了产,但有力地推动了双峰茶业的发展。据1935年谭日峰编写的《湘乡地史常识》记载:“其时湘乡县产茶土地面积,约在七千亩以上。每年估计,可产红茶三千担上下,产地以第三、六、七、八、九、十各区为多。”三、六、七区即相当于今双峰县域。谭氏又说:“民国五年以前,红茶商人无不获利,自后茶业逐渐衰落。到民国十一、二年,茶业复旺,迨后又受对俄绝交影响,大都亏本。直到民国二十三年与俄复交,茶商才有一部份获利的。”
朱氏所营茶叶主要是在汉口与外商交易,但也有远送广州、上海者。光绪二十年(1894),梓门大村人胡汉卿替朱氏挑运红茶到广州,乘机投身于两广总督军营,后来官至陆军中将师长,赫赫有名。
民国十六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永丰调查大革命的情况,她在《永丰的革命》一文中写道:“在结束永丰的故事时,我的眼帘上映入了三四幅图画广….小道尽头是个小茶村,姑娘和妇女们挤在小棚屋里包装茶叶”。也许,这位女记者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茶村(在今永丰镇五里牌),茶商巨子朱紫桂由此发迹,在近代湖南茶商史上,演绎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活剧。1903年朱紫桂去世后,其子将这个小茶村转让给管事朱奎峰,朱奎峰也由此发迹,成为湘中巨富,十年之后在长沙创设“湖南实业银行”,盛极一时,此乃后话,暂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