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何海霞浓墨金碧向天歌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7:52
百年回顾——走近国画大师系列之三
国画大家何海霞浓墨金碧向天歌

《大地一统锦绣山》

《宝成铁路图》

《金碧青绿华山》

《爱我河山》局部

□徐伟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坛可谓异彩纷呈,这一时期,出现了近现代绘画史上极具影响力和地域特色的画派——“长安画派”。作为该画派重要开拓者之一,何海霞与石鲁、赵望云一起,被并称为“长安三杰”;而作为融古今意蕴于一体的大家,其独展“庙堂文化”,开辟何派金碧山水范式,无疑是中国近现代金碧泼彩山水画的擎旗人。
启蒙琉璃厂   有 “神童”之誉
1908年10月7日,何海霞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后改汉姓为何。何海霞弟兄共三人,他行三,小名福海,学名登瀛。由于母亲无女,他在十四岁时被改名海霞。
何海霞幼年时就随父亲研习书法,并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四书五经。并早早跟随北京画家韩公典学习国画,学习地点是中国古董、文房、字画云集的琉璃厂。在这里,他有幸见识了大量古代字画的真迹,临习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画,并学习了画作装裱和鉴赏等技艺,在古文、绘画和鉴定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6岁的何海霞,已以出色的绘画才能而誉满京城,并作为“神童”入选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当时画坛领袖周肇祥、金城的徒弟,其早期绘画以传统为主,如《寒林楼观》《仿巨然山水》等。其书画无论从造势、布置、用笔、设色,还是在峰峦、沟壑、楼台亭榭的描绘上无不与古人契合,因绘画功底坚实厚重,他的临本常被认为是古代某名家的手笔,足以“以假乱真”。
拜师张大千   声誉满塘沽
1931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九次展览中,何海霞创作的《饷鸟图》以清新淡雅的画面呈现悠悠古意,平实简远而又趣味横生,深得张大千的好评。自此,两人常交流探讨绘画技艺。张大千在文人画方面的极高造诣,深厚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渊博深厚的古文化底蕴,都让何海霞深为折服。而大千先生潇洒豪放的性格,画风超前、紧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更给何海霞留下深刻影响。
1935年,在北京春华楼,何海霞拜张大千为师,大千则以一百元银洋回赠,何海霞正式成为大风堂弟子。此次拜师,成为何海霞艺术生命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在张大千引见下,何海霞认识了当时画界的齐白石、徐悲鸿、叶浅予等诸多名家,眼界大开。其在诗词、题跋、钤章等方面的造诣迅速提高,并多次和书画名家举办联展。1936年,何海霞与张大千、萧谦中、胡佩衡等名家在天津联合举办画展,以清新雅丽、秀润脱俗的笔墨特色轰动当时的塘沽。
访三秦大地  开“长安画派”
抗战期间,局势动荡,师徒俩天各一方。1945年抗战胜利,劫后余生的何海霞与张大千洒泪重逢。他带着相逢的喜悦和极高的创作热情跟随张大千南下,遍览名胜,观景写生,技艺日臻成熟,成为大风堂的代表性画家。1951年,何海霞因工作来到西安,结识了石鲁和赵望云,后经介绍加入西安美协,这成为其艺术道路的第二大转折。以后,他和石鲁、赵望云一起赴华山、秦岭、宝成铁路、陕北等地大量写生创作,足迹遍布三秦大地。三位画家相互交流探讨艺术,石鲁在艺术上的浪漫夸张,赵望云的注重写生创作的特点,都使何海霞颇受启发,他的创作实现了从传统向生活的成功转型。
上世纪60年代初,何海霞、石鲁、赵望云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西安美协中国画展”巡回展览。由于其画作个人风格和地域特色突出,极具创新精神,轰动了当时的中国画坛,被公认为“长安画派”,何海霞、石鲁、赵望云也被誉为“长安三杰”,画家们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成为时代的呼声。这一时期,何海霞创作了《西坡烟雨》《宝成铁路》《驯服黄河》《锦绣山谷图》等作品,均雄浑博大、豪放超脱,八百里秦川的壮阔、黄土高原的朴厚,都幻化为他笔下山水的灵魂,成为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
融古今意蕴   创金碧山水
开拓“长安画派”功勋卓著,但何海霞并未止步,而是积极变法,探寻艺术巅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调至中国画研究院,开始尝试在传统青绿山水画中加入泥金一色,用泥金钩染山廓、石纹、彩霞等,这种独创的画法设色鲜艳,笔调雄浑,极度发挥了水、墨、彩功能,使山水画深厚凝重、浪漫奔放、气势撼人。晚年何海霞独创金碧山水,中国画自此多了金碧辉煌的重彩青绿山水画形式,别具一种青春气象和俊雅清丽的辉煌感。至此,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已高度娴熟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这一大气磅礴、苍茫浑厚的绘画形式多用于描绘了祖国繁荣昌盛的气象,展现了“庙堂文化”,并开创了何派金碧山水的范式。这一时期,他先后为钓鱼台宾馆、北京饭店等重要场所绘制的《爱我河山》《华山》《金碧青绿山水》等鸿篇巨构,无不笔酣墨饱大放异彩。1998年8月5日,何海霞逝世于北京,享年90岁。(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