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生命之道 汪建平 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9 21:25:24
1                胃肠道的地理常识
吃了饭人才有力气。饭往嘴里一塞,不经意间就转化成能量供我们使用,这最大的功臣就是我们的胃肠道。说白了,胃肠道就是人体内的加工厂。
肠道:
腹腔里的“九曲十八弯”
人体的肠道特别是小肠,经过几番曲折之后才能装进腹部。虽然肠子里的交通状况很复杂,可是绝不会出现两根肠子拧成一团这种情况。这是因为肠子的每一段都有“绳索”稳固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些“绳索”就是肠系膜。这些肠系膜将肠道固定住,使这条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整条路段从前到后分成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最后连接出口——肛门。
被胃分解了的食物进入肠道后,并不是沉到最低点后就不再前行了。为了能够使食物继续向前运动,肠道通过从前向后的收缩产生一股推力,将食物从十二指肠慢慢推向下一段肠道,变成了肠内容物,这种推力被称为肠道的蠕动。肠内容物由小肠向大肠的推送主要由小肠的蠕动来完成。当内容物被推到大肠后,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很快、移行很远的强烈蠕动,每日可发生2~3次,运动自横结肠开始,经大肠直达直肠,这种运动称为集团运动。直肠被集团运动推进来的内容物所充胀,于是引起便意。
除了使食物前行的蠕动外,肠道还有另外一种运动——混合运动,它的主要作用是使食物与肠道内的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食物不断地翻搅,这样,食物就能充分地与肠道内表面——肠黏膜接触,增加食物的吸收。
由此看来,肠道就是架在腹部高空中的一条慢车道,它除了可以从来往的车辆中将有用的物质吸收,同时也让那些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残渣(俗称大便)通过肠道的交通管制移出体外。
神经:
支配胃肠道的司令官
见到可口的点心时,胃就开始活动,并产生饥饿感;伤心的时候,胃肠道也跟着心情不畅,胃口差,吃两口就吃不下了;紧张的时候,总有些人会跑肚拉稀,肚子隐痛;脾气大的人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气得“肝”疼,这类人得胃癌的概率远大于每天都心情舒畅的人;还有一种恋爱综合症,在恋爱关系尚未确定之前,总是左顾右盼,吃不下饭。
胃肠道这些敏感的“情绪”,是因为我们的胃肠道与大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覆盖在胃肠道上的数以万计的神经纤维,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受大脑控制的。当大脑体验到喜怒哀乐的时候,它就会通过一些神经来支配胃肠道的活动。
其实,支配消化道的神经除了有大脑支配的外来神经系统外,还有位于消化管壁内由壁内神经丛组成的内在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又称肠神经系统,能感受胃肠道内化学、机械和温度等刺激,还能支配胃肠道平滑肌、腺体和血管。当食物刺激消化管壁时,胃肠道不需要大脑参与,就可以通过内在神经系统完成对局部消化功能的支配。
消化腺:
将食物转为营养的能工巧匠
胃肠道内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很多,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肝脏和胰腺;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和肠腺等。
胃腺是重要的消化腺之一,遍布于胃壁的胃黏膜内。成年人每天通过胃腺分泌的胃液可达1.5~2.0升,是人体里最酸的液体。它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利于小肠的消化吸收。
胃酸还可杀死一些进入胃部的细菌,所以,即使我们每天吃进数以万计的细菌也不会轻易得病。胃的消化力极强,这也是胃液的功劳。
小肠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前者分泌碱性液体,可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后者分泌一种酶,有利于蛋白质消化。大肠腺在大肠内,分泌大肠液,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如果大肠功能紊乱了,大肠腺一罢工,人就等着遭受便秘之苦吧。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胆汁就是肝细胞分泌的,经胆管排入十二指肠。当肝脏患病后,可引起胆汁分泌减少,而胆汁主要是消化脂肪类食物的,所以,肝病病人常有厌油腻食物等症状。
胰腺是仅次于肝脏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它含有众多的腺泡,分泌胰液,能帮助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消化腺进行着繁重的消化工作,每天分泌的消化液共达8.2升!假如所有的消化腺都罢工,食物就不能在体内转化为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人就不能生存,那样的话,就会“酒肉穿肠过,养分无存留”。所以,应该为劳苦功高的消化腺记上一大功。
2        小肠:能量生产车间
很多人对小肠总是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小肠不过是便便从人体排到体外所经历的一段“隧道”,甚至无知地认为便便就是身体分泌出来的“有毒物质”,从来不思考便便是怎么“生”出来的。实际上,小肠和心、肝、脾、肺、肾一样,对我们极其重要。
如果没有小肠,咽下去的饭菜就会从胃里“扑通”一声直接掉到大肠,然后因为惯性飞出体外。那样的话,所有的食物都和泥土一样,对身体没有半点好处,因为食物里的营养无法被吸收到体内。如果没有小肠,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要每天都输液,学校、办公室、出租车内、麻将桌上都得挂着装着各种营养液的瓶子,路上到处可见举着吊瓶的行人……
小肠就是这么重要,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太多的方便。
小肠在体内并不是一根粗细一样的细管,它是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组成,全长大约有4~6米,正因为小肠有足够的长度,才能对食物进行有效的消化。在医院的胃肠科里,时常会看到有人因为手术切掉了大部分小肠,导致营养吸收不足,变得面黄肌瘦。
十二指肠位于胃与空肠之间,据说有一个解剖学家在解剖尸体时,用手指当尺子丈量,当时测量此部分的长度恰好十二个手指宽,便把这段肠子叫做十二指肠。虽然只有十二个手指宽,它的作用却非常大。
胃就像储存原料的一个仓库,空肠和回肠则是进行消化吸收的生产车间,而十二指肠是食物由“仓库”到“生产车间”的一个过渡。
成人十二指肠的长度为20~25厘米,在运输食物的同时,它还接受来自胰腺的胰液和来自肝脏的胆汁,并将它们混合在食物中。胰液含有多种酶,能够帮助肠道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及蛋白质。如果没有胰液的帮助,我们就算吃多少东西也吃不饱。胆汁也是个厉害的角色,它能使很大块的脂肪分解成脂肪颗粒,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另外,粪便的颜色也是胆汁染黄的,如果因为某种疾病导致胆汁无法分泌,那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什么颜色,拉出来的便便也就是什么颜色。
十二指肠之后,就是真正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空肠和回肠。空肠的意思是“空的肠子”,因为吸收消化能力强,蠕动快,食物很快被排空而得名。空肠之后就是回肠,它们之间几乎没有明显的分界。空肠和回肠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重要的“车间”,我们吃进去的米面、植物油、肉类、蔬菜、水果里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在这里被吸收,我们喝进去的水也大部分被小肠吸收,剩下一小部分被大肠吸收。
经过了胃的搅动,食物到了空肠和回肠时被混合成一团,并不时地翻滚,充分与肠道表面接触。经过3~8小时的旅程后,食物中的营养被吸收,食物的残渣慢慢变成粪便,随后进入另一端肠道——大肠。
阑尾:盲肠边缘的“蠕虫”
今天,阑尾已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器官,我们身边的不少人都被它折磨过,当我们右下腹疼痛难忍时,首先被怀疑的就是阑尾炎。但你知道吗?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阑尾炎也曾像今天的癌症一样,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那时,医生都不知道这种病,不知道阑尾穿孔之后会造成腹腔脓肿和腹膜炎,更不知道只要简单地把阑尾切除就能治愈该症了。
其实,早在公元5世纪,在古埃及人存放木乃伊内脏的坛子里,就有关于阑尾炎的记载。而确切的图文描记,还要归功于1492年大画家达·芬奇的解剖图。1561年,意大利的解剖学家法罗皮奥第一次把阑尾比作一条蠕虫,并取名“盲肠”,直到18世纪初叶,人们才把“蠕虫状的盲肠”称为“阑尾”。1870年,哈佛医科学校的菲兹教授研究了几百名腹部患病的病人,继而第一个提出了“阑尾炎”这一医学术语。
其实,阑尾也是一段肠管,位于腹部的右下方,与盲肠相通,可远端却是封口的。所以,阑尾几乎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一旦食物误打误撞进到阑尾里,非但不会被吸收,还会引起阑尾发炎,引起腹部的剧痛。
阑尾长约7~9厘米,直径约0.5厘米,又细又小,人类慢慢进化之后,阑尾也慢慢变成一种退化器官。与人类相比,食草动物的阑尾却很发达。
阑尾也不是一无是处,成人体内的阑尾主要与免疫功能有关。人出生后不久,一些淋巴组织便开始在阑尾中聚积,20岁左右达到高峰,并在60岁后消失殆尽。阑尾还能促进一些抵抗疾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的生成。
阑尾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及帮助肠管蠕动,甚至能分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
3          肠内的细菌部落:
最庞大的菌群部落酋长国
在我们的体内,生存着数目庞大的细菌,大约有一千多种细菌,生活在人类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
我们常常误认为细菌只会让我们生病,实际上,绝大多数细菌是不会对我们发动攻击的。在我们的体内,多数种类的细菌都是好细菌,是保卫人体的“好细菌部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无害。还有一小部分细菌是“坏细菌部落”,当它们的数量增多时,就有可能引起我们生病。
“好细菌部落”和“坏细菌部落”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组成了名副其实的“细菌部落酋长国”。正常情况下,“好细菌部落”比“坏细菌部落”的“人口”要多很多,当它们相安无事地相处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便处于健康状态。
婴儿出生后一两天,一些细菌随着吃奶、喝水等动作趁机进入体内,到肠道内“安家落户”,成为人体的终身“伴侣”。在婴儿时期,人类肠道内充满了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细菌种类达上千种,数以万亿计。其中,对身体有益的双歧杆菌在数量上比致病菌多数千倍,占整个菌群的绝大部分。
当我们身体状况良好时,“好细菌部落”比“坏细菌部落”的数目多。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当少量外来的致病菌来到肠道后,因为“食物”被正常菌群抢光,没有办法生存,常常无法进行大量繁殖,也就无法引起人体生病了。
正常菌群的伟大贡献
肠道的正常菌群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是也不能光在肠道里白吃白喝不干活。各个菌群部落的酋长在一起开个会议,颁布出数条“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条款:
甲方:肠道允许细菌酋长国长期在肠道内生存,并有义务提供相应的食物。
乙方:正常菌群部落在正常情况下,菌群部落保持相对的和谐统一,减少不和谐的声音,当致病菌增多时,正常菌群有义务作出反应,减少致病菌数量,尽力避免战事发生。另外,正常菌群还得向肠道提供相应的援助:正常肠道菌群应只在肠道内黏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菌群自身的调节功能,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另外,肠道菌群不得随意到人体其他部位定居。
正常肠道菌群需要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功能。当菌群内致病菌的大量同族亲戚从口腔来到肠道内时,肠道要作出最快的应对反应。
要有排毒作用。特别是双歧杆菌部落,应使肠道内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并减少肠道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毒素的吸收。
抗肿瘤作用,双歧杆菌部落和乳酸杆菌部落要阻止食物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预防消化道癌症。
双歧杆菌部落、乳酸杆菌部落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氨基酸,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所以这几个部落应尽力配合肠道的消化作业。
酋长国应该选出警察维持秩序,将一些能产生丁酸、醋酸等抗菌物质的细菌调动起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
乳酸杆菌部落能够分泌的大量乳酸,在闲暇时,要帮助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排出体外,减少毒素对肠壁的刺激,这样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
菌群失调:
细菌部落战火席卷肠道
多数情况下,肠道内的菌群失调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有时候,好菌群部落的“人口”数大幅下降,而坏菌群部落的“人口”数大幅上升,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好菌群无法阻挡坏菌群进攻肠道,病人会产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还有些时候,外来路过的菌群来到肠道,它们本身不在肠道里“安营扎寨”,是由于病人病从口入或者腹腔手术时被感染而来到肠道。这些路过的菌群装备精良,它们不仅会破坏原住菌群的“人口”平衡,还可能对人体肠道进行大肆破坏,这时就会引起肠道疾病。
有时候,过度使用抗生素也会让肠道好细菌和坏细菌数量同时减少,肠道失去了正常菌群的天然屏障,一样会得病。于是,科学家提出了“肠道年龄”这个新概念。肠道年龄,实际上就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肠道内菌群的分布变化,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我们每个人的肠道年龄和自己的真实年龄并不是完全匹配的。有些正值花季的少女,因为节食、减肥、挑食等原因造成肠道菌群老化,如按肠道年龄推断却有60岁。
4            观便便知健康
从便便的次数看身体状况
懂得爱便便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健康的人。便便里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便便的形状、颜色、气味、量、频率以及组成部分,都间接反映出生产便便的胃肠车间发生了什么事。从最简单的说起,我们可以从便便的次数和便便的量来了解胃肠的基本情况。
每个人的排便习惯差异很大,有的人可以一天数次,有的人可能数天一次。一般对健康人来说,几乎60%的人都是每天一次,30%的人大约一天两次以上,只有10%的人会几天一次。
现在大家公认的正常标准是:正常人的排便频率为每周三次至每日三次,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克,当然还要结合个人习惯来做判断。一般来说,日超三次是腹泻,三天以上排便一次属便秘。
腹泻与便秘的直接原因是由胃肠的情况决定的。每个人胃肠道的长短、肠道的蠕动频率、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排便的频率自然会有差异。另一方面,疾病也会导致排便的频率发生改变。如果便便次数每日超过三次,便量每日大于200克且水分超过总量的85%,就说明肠道可能受感染或患上肠道刺激症状。这时就要前往医院检查并进行治疗。如果在正常吃饭的情况下,便便三天以上才勉强来一次,多半是便秘。如果连续十余天仍未排便,就要警惕肠道内发生了堵塞,可能是肠道黏连、套叠等原因导致梗阻。
从便便的颜色看身体状况
正常便便的颜色大多为淡黄至淡褐色,最完美的是金黄色的香蕉便。便便颜色的深浅是由混到食物中的胆汁含量来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饭量较大或者吃肉多于吃素时,肝脏就会分泌更多的胆汁帮助消化,便便的颜色就会很深;如果我们饭量很小或者吃素多于吃肉,肝脏分泌的胆汁就少些,这样,便便的颜色就会很浅。所以即使是健康人,便便颜色也不是固定的。但在患病时,便便的颜色就会变得“五颜六色”了。
不同的疾病,便便的颜色也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便便来大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红色:如果下消化道出血,如大肠、肛门出血,常会看到被鲜血染红的红色便便。引起出血的原因可为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尤应警惕结肠肿瘤。肝硬化、溃疡病等大出血时亦可排出鲜红色血便,这通常说明病情正在加重。
黑色:一般发黑乃至发亮、油光光的黑色便便,多是因为上部消化道溃疡病、肝硬化、胃癌等引起的出血,医生常称这种便便为沥青样便。有时候,服用一些药物也可使便便发黑,但很少会“发亮”,吃带有动物血的食物,便便也会呈现沥青样发亮。
陶土色:胆汁完全排不到或部分排不到肠管内,不能参与便便颜色的形成,说明胆道系统发生阻塞。因为胆汁排不出去,常会进入到血液中,这类病人多伴有黄疸,常常可见脸色、巩膜发黄。
绿色:如果不是吃绿色蔬菜太多,绿色便便多说明胆汁经异常通道进入了肠道。
从便便的形状看身体状况
正常的便便含水分很高,约为70%,一般不超过便便总重量的85%。水分的含量决定了便便长成什么模样。完美便便应该为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
从便便长相看,可分为成形便(排到便器中仍保持固定形态)、水样便、硬便(常呈粒状,被形容为羊粪状)、脓血便和黏液便(排出很多如鼻涕样黏液覆于粪便表面,甚至全为黏液)。
硬便便:便秘时,由于便便在肠子里停留的时间长,水分被吸收,便便变得又干又硬,有时候,便便会又粗又长,有时候,会变成羊粪蛋一样。
水样便:就是常说的跑肚拉稀。一些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都会导致大量水分伴随着不完全消化的食物一同排出,使便便呈水样或稀粥样。
蛋花汤样便:小儿特有,患有秋季腹泻、中毒性消化不良时,排出消化不良的奶块使便便摆弄成了“蛋花汤”,缺少臭味,有时还会带点绿色。
黏液脓血便:患有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等,病人的便便中常含有黏液、少量脓和血。患有细菌性痢疾时,病人每天排便可达十几次到几十次,便便前常有阵发性肚子痛,每次排便量很少,但便后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果酱样便便:当结肠钻进了很多小小的阿米巴寄生虫时,肠子黏膜会被阿米巴分泌的溶组织酶破坏而大量坏死和出血,使便便呈“果酱样”,量多而伴有恶臭。
细条状便:扁平的带状长条状便便往往提示肠管下端狭窄,如直肠癌或直肠息肉、肛门狭窄。
5          屁里散发出的健康信息
多屁原因很多,如摄入过多淀粉类、蛋白质类食物,或患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以及肝、胆、胰疾病等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胃蠕动功能障碍有关,而肠道炎症、癌症等疾病都可以导致器质性消化不良,引起多屁。屁多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应到医院做一下检查,明确屁多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其次,无屁也不可得意。其实,不放屁的人未必比放屁多的人健康。很多人为了保全面子,经常忍屁不放,为了不失体面,宁愿憋红了脸也决不松那一口“气”。结果忍下来的气体虽然没有破门而出,没有产生臭气,可是会积存在大肠里,与来到肠黏膜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并随血液流动到全身。有毒气体不能以最简单的方式释放出去,只能另觅排毒途径,反而增加了身体的负担。无屁也预示着可能有疾病缠身,一些疾病如肠梗阻、肠道癌症会和便便一起把屁的出路封堵,屁自然排不出去。
最后还要当心臭屁。放臭屁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要当心是不是身体异常的征兆。患有晚期肠道恶性肿瘤时,由于癌肿组织糜烂,细菌在捣鬼,蛋白质腐败,经肛门排出的气体可出现腐肉样奇臭;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肠腔内滞积或肠道发生炎症,排出的气体往往比较腥臭。
便秘从何而来
便秘的标准很明确,通常我们自己可以这样判断:如果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干的、硬巴巴的,有点像羊粪或兔屎样呈球形,有的超粗超硬,即为便秘。
当便便来到乙状结肠和直肠后,通常会在此等待更多的便便。当零星的便便们集合到一起,达到一定规模后,便会刺激此处肠壁的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此时就产生了便意。如果环境许可,大脑便下令身体上的肌肉协同动作——有的收缩,有的放松,一同将便便排出体外。在生理机能正常时,整个过程有如一架灵活的机器在运转,如果某一环节出了故障,运转就会停止或滞后,这就引起了便秘。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一些便秘是疾病引起的,而另一些是我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引起的便秘常常较持久,在疾病没有治愈前会一直伴随病人,例如:脑血管意外、脊髓创伤、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肠道内肿瘤、炎症、病变引起的狭窄等。
比起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便秘更为普遍。在生活中,以下原因常会引起便秘:
排便不规律,是引起便秘的最大原因。排便习惯差,如排便过程中看书或报纸等,也常会引起便秘。
休息起居没有一定规律,比如经常熬夜、加班。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水分摄取不足,纤维食物摄入较少,摄入过多的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品等。
出外旅行也常会引起便秘。
长期服用轻泻药,虽然服用泻药能暂时缓解便秘症状,但肠道会因此对泻药形成依赖,一旦断药,便秘就会复发或加重。
便秘和痔疮或肛裂常常同时存在,互相“促进”。
缺乏运动会减缓胃肠动力,特别是久坐办公室的人,便秘发生率特别高。
便秘的七宗罪
便秘的害处有很多。
第一宗罪:便秘会引起肛肠疾患。当便便在直肠停留时间过长,就会过分发酵,产生的有毒物质不停地刺激直肠,常会引起直肠炎。便便在直肠越积越多,体积越来越大,排出时就会挤压肛管附近的血管,甚至撕裂肛门口的肌肉,引起肛裂、痔疮等。
第二宗罪: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便便久行不下,会引起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另外,还会使胃肠功能减弱,胃肠内的食物会积滞成热气,上行为口臭。
第三宗罪:经常性的便秘常会引起溃疡性结肠炎,使结肠发生溃疡、穿孔或出血。
第四宗罪:肠内致癌物质长时间不能排出,导致患结肠癌的概率显著增加,严重便秘者患病率甚至可高达10%。
第五宗罪: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排便时腹压增加,腹腔内的血管加强收缩,血压会瞬间增高。增高的血压常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脑出血、脑梗死)。
第六宗罪:引起性生活障碍。女性长期便秘导致的直肠疲劳、肛门收缩过紧及盆腔底部痉挛性收缩,常会影响性欲。男性的性功能也会因此而受影响。
第七宗罪:使人心情烦躁、容貌衰老。长期便秘会使人心情不畅,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而且宿便中的有毒物质还会引起慢性中毒,常使人面色灰暗、色斑增加、皱纹增多。
6          治疗便秘的几个绝招
绝招一:快速通便
口服导泻药:如口服果导片。效果显著,但是一旦停药就会明显继发便秘,治标不治本。
肛门注入药物:如开塞露。注入开塞露并结合腹部穴位按摩,效果显著。但是如果经常使用,敏感性就会变差,长期依赖开塞露,排便会更困难。
土方法一:将肥皂或生姜用小刀削成指尖大小,顶端圆滑。成形后,用手指将它缓慢地塞进肛门内,几十秒到1分钟便会产生便意和排便。这种方法常会刺激肛门。或者饮服花生油, 6个小时后粪便会软化而排出,若嫌之太慢,可从肛门注入。
土方法二:将老生姜削成手指样,长3~3.5厘米,用纸包好,煨热去纸,涂上麻油,慢慢塞入肛门。适用于舌淡红、食欲不佳、手足发凉、小便清利等寒症便秘。
绝招二:民间验方
番泻叶:每日1~3克,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服后3~4小时即可缓下通便,本法简单方便,效果令人满意。若能结合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效果就更好。禁忌大量(10克以上)服用。长期使用番泻叶可导致大肠黑变病。
决明子:将10~15克决明子捣碎,水煎10分钟左右,冲入20~30克蜂蜜搅拌服下,每晚1 剂,或早晚分服。
黑芝麻泡糯米:黑芝麻500 克,糯米250克。将黑芝麻炒熟,糯米炒至黄色,混合研成粉末备用。每次取药粉1汤匙,加白蜜半汤匙,空腹时用开水冲服,每日1次。本方适用于习惯性便秘、产后及热性病后期便秘。
绝招三:着重预防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和其他排便肌的功能。
有便秘史者,应多吃些韭菜、青菜、芹菜、菜心等蔬菜,或熟甘薯、马铃薯、芋头、黄豆等粗杂粮,香蕉、木瓜等水果也有不错的通便效果。避免吃辣椒、口味浓重以及油炸类食物,避免饮酒。
精神舒畅,定时排便。最好养成每天早晨排便的良好卫生习惯。因为早晨粪便中所含水分比较多,易排出。
多喝开水。每天早上喝一杯开水,或淡盐水,或蜜糖水,使肠腔内保持足够软化大便的水分。
食疗有方,告别便秘
如果便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却总是没力气拉出来,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黄芪麻仁蜂蜜饮:黄芪20克、火麻仁10克、蜂蜜15克。先将火麻仁打碎,与黄芪同入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浓汁,趁热加入蜂蜜,调匀即成。每日早晨空腹顿服。
参术麦片粥:党参、黄精、白术各15克,当归、枣仁各10克,甘草3克,枳壳10克。将上述各药用清水浸泡1小时,捞出加水200毫升煎汁去渣,放入麦片15克、桂圆肉10克、大枣5个共煮为粥。
如果大便秘结又伴有头晕心慌、嘴唇颜色苍白等症状,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五仁粥:芝麻、柏子仁、胡桃仁、桃仁(去皮、煎、炒)、甜杏仁各10克,粳米200克,将上述各种果仁混匀,碾碎,加粳米共煮成稀粥。食用时,加白糖适量,分顿食用。
木耳当归汤:黑木耳10克,当归、白芍、黄精、甘草、陈皮、桂圆肉各10克。上述各药洗净后加水200毫升共煮,煎至200毫升,去渣留汁,温服。
鲫鱼百合何首乌汤:鲫鱼1尾(约250克),百合50克,何首乌15克,冰糖50克,料酒1匙。将鲫鱼宰杀干净,放入沙锅中加清水浸没,中火烧开后,加入料酒、何首乌和百合,再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离火,吃鱼喝汤。
防痔高招
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痔疮最有效的方法。其中饮食是关键的一环,应多吃粗粮、豆类、蔬菜、水果等食品。早起床,吃好早餐,能加强起床后的直立反射和胃、结肠反射,促进排便;早上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也有利于防止便秘。另外,有便意时,不要忍着不解大便。最好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排便时,不要看书报、吸烟、久蹲不起,或过分使劲用力。一般排便的时间以3~5分钟为宜。
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吃辣椒、大蒜后的第二天,排便时如有刺激灼热感,说明已经过量,不能多吃了。酒类致血管充血是非常明显的,痔疮可因此充血而扩张。避免久坐、久站、久蹲。
及时治疗胃肠道疾病和肛门周围的炎症,如腹泻、痢疾、肛周皮肤病等,减少炎症对肛管、直肠的刺激,保持肛周清洁。
每日早晚做两组提肛运动,方法(坐、卧、站立均可):吸气时,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每组做30回左右。也可在临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长强穴,疏通经络,改善肛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