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爱是心灵自由的乐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1:41
--史铁生的爱情观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圣哲贤人乃至芸芸众生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热门话题,如一曲永远演奏不完的大合唱。在这大合唱中,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以其对爱情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为乐曲添加了几个美丽的音符,从而让人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爱情是什么?
人人大约都承认,美满的爱情必要包含美妙的性,但又不等于性。因为仅有爱而无性,可以是仁爱、友爱、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爱等等;而仅有性而无爱,是动物的行为,这都与爱情不沾边。那么,那个不等同于性的爱情是什么?那个性所不能代替的爱情是什么?包含性又大于性的那个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人说爱情是友爱加性吸引。史铁生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对你产生性吸引力和友爱情感的异性不仅仅是一个,而可能是多个,在这么多对象中,你在寻找一个事先并不确定的异性做你的爱人,这说明你在选择;而选择的根据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友爱也不仅仅是性,而是爱情。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长久的思考,史铁生终于悟道--爱情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心愿。(一、47)什么一心愿?走出孤独,走出隔膜的心愿;心灵相通,渴望自由的心愿。换句话说即,爱情是自由心灵的乐园。"寻找爱情,所以不仅仅是寻找性对象,而根本是寻找乐园,寻找心灵的自由之地"。(二、308)心灵自由,是爱情的标志,是爱情与非爱情的分界线。
二、为什么说自由是爱情的标志,
爱情是自由的乐园
人为什么需要爱情?当然不只是因为性,因为生活中有性而无爱的情况并不少见,说明人除了性之外还要求爱,要求爱情。人之所以要求爱情,史铁生认为归根结底源于人的根本困境:孤独。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问永恒的隔膜。爱之永远的激越,由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孤独的心灵要求爱,呼唤爱,寻求爱。
孤独是什么?史铁生说,首先,孤独不等于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日理万机呢?结果是你不再寂寞但仍可能孤独。其次,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仍然会感到孤独。再次,孤独也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它,收留它,理解它。孤独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生理问题,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问的战争与戕害所致。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导致人陷入孤独的处境呢?史铁生的讨论从人类社会文明的起源说起。
在上帝那儿,在灵魂被囚进肉体之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初,并无我、你、他之分别,巨大的存在之消息浑然一体,无分彼此内外,浮摇漫展无所不在。然后人间诞生了,人问诞生了其实就是有限诞生了。巨大的存在之消息被分割进亿万个小小的肉体,小小的囚笼,亿万种欲望拥挤摩擦,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纵横交错成为人间。人与人之间冲突摩擦的结果,是要协商建立一些必要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矩、规范,以使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说,人类告别蒙昧走向文明,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建立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羞耻感为标志的。史铁生说,善恶观(对与错、好与坏、伟大与平庸等等),意味着价值和价值差别的出现。羞耻感(荣与辱,扬与贬,歌颂与指责等等),则宣告了心灵间的战争的酿成,这便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标记。从那时起每个人的心愿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每个人便都不得不遮挡起肉体和灵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但从那时起所有的人就都生出了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正如史铁生所说,人与人"因分割而冲突,因冲突而防备,因防备而疏离,疏离而至孤独,孤独于是渴望着相互敞开--这便是爱之不断的根源"。(一、50)走出孤独后人们渴望回归的乐园是什么?"那乐园就是,爱情"。(二、308)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孤独,回归乐园"呢?由于孤独是由人心之隔膜造成的,所以"摆脱孤独的途径就显然不能是日理万机或门庭若市之类,必须是心灵间戕害的停止、战争的结束、屏障的拆除,是心灵问和平的到来。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袒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二、308)--"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在史铁生看来就是进入了爱情。
三、性是爱的仪式,爱的语言;爱是性的引导,性的理想
"心灵享有自由",即意味着进入了爱情。那么这种"自由",或者说"爱情"以什么为表达方式,通过什么来表达呢?史铁生认为,是"性"。他解释说,"爱情所以选中性作为表达,作为仪式,正是因为,性,以其极端的遮蔽状态和极端的敞开形式,符合了爱的要求。极端的遮蔽和极端的敞开,只要能表达这一点,不是性也可以,但恰恰是它,性于是走进爱的领地。没有什么比性更能体现这两种极端了,爱情所以看中它,正是要以心魂的敞开去敲碎心魂的遮蔽,爱情找到了它就像艺术家终于找到了一种形式。"(一、48)
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呢?史铁生在《爱情问题》中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说,自由的降临要有一种语言来宣告,文字已经不够,声音已经不够,自由的语言是自由本身。解铃还需系铃人。孤独是从遮蔽开始的,自由就要从放弃遮蔽开始。孤独是从防御开始的,自由就要从拆除防御开始。孤独是从羞耻开始的,自由就要从废除羞耻开始。孤独是从衣服开始,从规矩开始,从小心谨慎开始,从距离和秘密开始,那么自由就要从脱去衣服开始,从破坏规矩开始,从放浪不羁开始,从消灭距离和泄露秘密开始--这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性"。是性打破了孤独,放弃了遮蔽,破坏了规矩,进入了自由。性行为成为一种语言。在爱人那儿,袒露肉体已不仅仅是生理行为的揭幕,更是心灵自由的象征;炽烈地贴近已不单单是性欲的推动,更是心灵的相互渴望。爱的仪式不能是自娱,而必得是心灵问的呼唤与应答。在充满心灵战争的人间,惟这儿享有自由与和平。因为"性"是最充分最完全最没有限制的敞开和自由的象征,所以这儿施行与外界不同甚或相反的规则,这儿赞美赤身裸体,这儿尊敬神魂颠倒,这儿崇尚礼崩乐坏,这儿信奉敞开心扉。这就是爱的仪式、爱的表达、爱的宣告、爱的倾诉、爱的祈祷或爱之祭祀。总之,这儿是心灵的天堂,是美的极致,所以"性"成为表达爱情的最恰当的语言,最神圣的仪式。
性是爱的语言,爱的仪式,然而这语言和仪式却不可随意乱用。随意乱用的结果是葬送了爱。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只能使人舒适不能令人激动,被轻视的东西必会变得乏味,必然失去光彩。换句话说即:绝对的自由必会葬送自由的魅力。事实正是如此。据说在性解放广泛开展的地方,同时广泛出现着性冷淡。史铁生认为这是必然。因为没有了心灵的相互渴望,再加上肉体的沉默(没有另外的表达),性行为就成为一套机械的程序,成为一种动物性的活动了。于是,性丧失了作为爱的语言和仪式的意义了。由此可知,性作为爱的语言绝不可随意乱用,而必须受到必要的限制。受到限制的"性"才有资格作为爱的语言,性才与爱同构。总之,关于性与爱的关系,史铁生作了如下的总结:"说到底,性之中原就埋着爱的种子,上帝把人分开成两半,原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孤独并崇尚爱情吧,上帝把性和爱联系起来,那是为了,给爱一种语言或一个仪式,给性一个引导或一种理想。上帝让繁衍在这样的过程里面发生,不仅是为了让一个物种能够延续,更是为了让宇宙问保存住一个美丽的理想和美丽的行动。"(二、313)
史铁生对性与爱情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形象地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在那里,我们经常可以读到对性爱的美妙颂词。在爱情之光的照耀下,史铁生笔下的"性"被描绘得无比纯洁,无比美妙,永远充满诗意,充满灵性,以至于让人感到这差不多可以说是对眭"的崇拜。纵观中国文学史(包括当代文学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还没有过如此热烈、如此大胆、如此真情的歌颂"陛"的文字。史铁生对"爱"与"性"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质。
四、爱情为什么崇尚专一
爱情既然是美好的感情,为什么要专一而不该多向呢?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广为1对2、对3、对4--以至于,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呢?好东西难道不应该扩大倒应该缩小到只是一对一?多向的爱情,正可与多向的性吸引相和谐,多向的性行为何以不能仍然是爱的仪式呢?那岂不是在更大的范围里摆脱孤独么?岂不是在更大的范围里敞开心扉,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和平么?这难道不是更美好的局面?
史铁生认为,这样的设想不能说不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从道理上讲没有谁能说这样的局面有什么不美和不好。然而这样的设想却压根不能实现,"不是不该,而是不能。不是理想的不该,不是逻辑的不通,也不是心性的不欲,而是现实的不能"。(二、310)
为什么不能?史铁生没有从社会、伦理、道德等传统角度加以解释,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说:"非常奇妙不可言:不能的原因,恰恰就是爱情的原因。简而言之:孤独创造了爱情,这孤独的背景,恰恰又是多向爱情之不能的原因。倘万众相爱可如情侣,孤独的背景就要消失,于是爱情的原因也将不在。孤独的背景即是我们生存的背景,这是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的事实,所以爱情应当珍重,爱情神圣。"(二、311)
史铁生的解释具有思辨性。他的意思是,现实中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心灵处于相互隔离即孤独的状态;有隔离才要求沟通,要求自由,也就是要求爱情。爱情能让人沟通、自由,或者说人的心灵相互沟通,进入自由之境才可以叫做爱情。爱情以孤独和隔离为背景,是对孤独和隔离的拯救。这就是说,在孤独与隔离的背景下,爱情才显得美丽动人,才有无比珍贵的价值;相反,如果人人可以相爱,获得爱情像获得空气一样容易,爱情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美丽,不能让人心动,也就不能再叫做爱情。
逻辑的思辨之外,史铁生还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证明"专一"的价值(或多向之爱的不可能)。他说有一位性解放人士,公开宣称爱着很多女人而且还宣称自己很诚实。然而现实却让他陷入尴尬:众多爱人都冲着他嚷:要么你别爱我,要么只爱我一个!于是他只好瞒了这个瞒那个,他感到自己好荒唐:本意是寻找自由与和平,结果却得到了束缚和战争;本意要诚实,结果却欺瞒;本意要爱,结果却孤独。他进入了爱的困境:他和她们之间已没有了心灵的自由,已隔膜重重,已谈不上所谓的爱情。他看到了自由的难得,他感到自己好孤独。那么出路何在?史铁生说无非两条,一是放弃爱情,在欺瞒中去满足多向的性欲,麻醉掉孤独中的心灵;二是做爱情的信徒,知道爱的难得,因而祈祷因而虔敬,不恶其少而恶其不存,惟其存在,心灵才注满希望。总之,多向的爱情只能是一种理想,或者说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孤独和隔膜的现实世界使它永远遥不可及,而危险性最小的一对一的爱才便于心灵的敞开,才利于实现爱的心愿。也就是说,"专一"对于爱愿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具有实现爱愿的最大的可能性,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
五、爱情的悖论
史铁生说,许多事物不能孤立地谈,必须放在一定的背景、一定的前提下,在与其它事物的关联中来谈,才能理解和把握某一事物的意义。例如我们无法谈论"无",必须以"有"来谈论"无";我们无法谈论"死",必须以"生"来谈论"死";同理,我们无法谈论"爱情",必须以"孤独"来谈论"爱情"。这就是说,爱情是以孤独为背景,由于孤独才要求爱情;爱情是对孤独的超越,由于爱情的实现才摆脱了孤独。然而,孤独即人与人的隔膜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处境,是永在的生存围城,是人类永远也难以摆脱的宿命;所以所谓沟通,所谓自由永远只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因而爱情也就成为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孤独与爱情之间是一个永恒的距离,一个永恒的悖论。
"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二、313)爱情的悖论将人的精神生活置于一个永恒的张力场中:立足于孤独追寻着爱情,爱情超越着孤独,化解着孤独,而又永远不能彻底化解孤独,人类永远在这一张力场中游移。孤独永在,爱情永在。爱情是一种光,永远给人类照明;爱情是一种美好的心愿,永远给人以执着向前的动力。爱情不是一个现成的固定的存在,它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它永远在人类的前方和上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史铁生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带有典型的史铁生文本的特征:视角的终极性,理论的思辨性,逻辑的彻底性,结论的形上性。"爱情问题",本来是一个非常具体现实的人生问题,一般人谈论它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乃至于生理的、心理的视角,但史铁生超越了这些,采用了终极视角,即,他把"爱情问题"置于人生存的根本处境(或日困境)中来展开讨论,所以他的思路、他的论述、他的结论都具有浓重的哲学味。史铁生这类文字,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读起来让人感到似乎不是在读文学,而是在读哲学,读后让人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充实感和得道的彻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