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搜尋報告 | Weefish.com 樂天小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3:48
維基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号精卫,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汪精衛年少時期英俊瀟灑,有人把他称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謀刺清摄政王载沣的壯舉得到舉國敬仰,但後來因为在中日戰爭期間與日本合作的事實,加上國共兩黨都因此給予負面評價,他被多數中國人視為漢奸。他的夫人是陈璧君。
清朝
汪精衛獲釋後參加南北議和,1912年9月和陳璧君結婚後,赴法國留學。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後被孫中山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其間拒絕了袁世凱對他回國任高級顧問的邀請。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護法運動」。
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2月為臨終的孫中山起草了「總理遺囑」,孫中山一字未改。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以全票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精衛左傾。1926年4月1日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重申聯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之後,由於和蔣介石的政見分歧,汪精衛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
蔣介石掌權後開始北伐。由於其獨裁作風,國民黨內大量人邀請汪精衛回國。1927年2月汪乘火車回國,途經蘇聯受到斯大林的接見。回國後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的排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汪精衛發表講話,痛斥蔣介石的武力清黨行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派人送《五月緊急指示》給中共中央,要其「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由各界工農代表取而代之」,也給汪精衛看過。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精衛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8月1日共產黨發動南昌暴动。8月8日汪精衛的武漢政府開始大肆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介石下野,寧漢合流。9月,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南京政府,汪精衛下野。10月,汪精衛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11月,蔣介石回到上海,邀汪精衛北上。12月11日,共產黨在葉挺、葉劍英的領導下發動广州暴动。12月16日汪精衛辭職赴法國。
1928年到1929年间,蔣介石取得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亦稱中原大戰)胜利後日益獨裁。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在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的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精衛回國主政。11月汪精衛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由於張學良的東北軍挺蔣而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精衛在天津宣佈下野。2月,蔣介石關押胡漢民。5月27日,粵、桂等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汪精衛出任領袖。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下野,汪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汪在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汪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的人馬,只好請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因為指揮不動張學良抗日宣佈辭職,前往歐洲。1933年,由於民眾的呼聲,蔣請汪回國主持抗戰。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此後汪精衛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介石的支持。5月31日,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了《塘沽協定》。這個賣國的協定引發人們對汪精衛與何應欽等的譴責。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精衛認為有談判的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精衛於8月8日表示辭職,後在蔣介石的強力挽留下復職。11月1日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被軍人、鐵血鋤奸團團員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之後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長唐有壬又遭暗殺,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和解派開始凋零,對日強硬派成為主流。汪精衛與胡漢民等早期孫中山的核心幹部失勢後,蔣介石獨攬大權,在西安事變之後其聲望更是達到頂峰。汪精衛回國,但並未擔任職務。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汪精衛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但是汪精衛認為中國當時仍然沒有與日本一戰的資本與能力,主張“和平運動”。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精衛搞和平運動。12月19日汪精衛假道雲南前往河內。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等。 12月29日汪精衛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和“艷電”(29日電報代碼為“艷”),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然而由於近衛內閣幾天后突然辭職,以及雲南軍閥龍雲沒有如約支持汪精衛,汪的和平運動歸於失敗。
1939年初,汪精衛和他身邊的人在河內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至上海。1940年3月20日在南京組建日本扶持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精衛政權,取消華北的王克敏和長江下游的梁鴻志的傀儡政權。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因為遭到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鎖定汪為狙殺目標,1943年5月31日汪精衛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年底,汪精衛的健康惡化,1944年3月赴日治療;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汪精衛的死因眾說紛紜,有被日本人害死、被國民黨特務人员毒死等多种说法;不過,日本作家上阪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写的書支持病死之說。汪精衛死前曾寫過一首《自嘲》的絕命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遺體在11月23日葬於南京梅花山。
1946年1月21日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決定將汪墳炸毀。1994年墓地原址建造了一個汪精衛跪像,上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抗戰時期
中日戰爭期間,由於汪精衛公開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衛政權”的事實,被大多數抱著抗戰決心的中國同胞視為漢奸的典型。中國勝利後,國民政府與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不遺餘力地在政治、教育各方面加以批判。因此直至今日,汪精衛就等於漢奸的印象仍深植人心。然而,在汪精衛投奔日本的事實背後,其動機與目的是否和賣國求榮的漢奸一致,仍然有待歷史研究的釐清。
汪精衛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推翻腐敗的滿清為己志,行刺攝政王載灃。當時的丹心浩氣,足以和荊軻比擬。
孫中山逝世後,西山会议派试图在国民党内除去共产党的势力,后来蔣中正武力清黨,欲徹底剷除共產黨人,汪精衛卻堅持孫中山的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了寧漢分裂。而當共產黨人開始武裝反抗之際,汪精衛亦即當機立斷進行掃蕩。由這些作為,有一些人认为顯示汪精衛有某種“尚和平,顧大局”的思想哲學;亦有人認爲,這顯示了汪精衛的善變性格。
至於汪精衛公開投奔日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的事實,今日甚難考究其真正的想法如何。
但是對於汪精衛評價跟對於國共兩黨與日本軍國主義的評價有很深的關係。而在某些方面來說,國共兩黨與日本軍國主義之間的控訴只是各执一词,因此有待發掘更多歷史事實以提供更多解釋。
身後評價
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國軍節節敗退,汪精衛可能認為
正面评价
汪精衛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尤其是游击部队和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衛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爲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饒恕的嚴重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