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新一轮调整:从此只剩“国家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7:17
国资新一轮调整:从此只剩“国家队”?
2009-12-05 10:40:3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跟贴 22 条手机看新闻在向央企招商时,某些地方政府十分激进,不担心白猫黑猫,只关注税收和就业。“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理念颇为先进。
这轮地方政府傍央企,除了西藏之外,全国其他省份都跟央企签订了投资项目,在这一两年间,数目达到了7.3万亿。目前公众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国进民退”上。央企在地方上“跑马圈地”,对民间投资固然有挤出效应,地方国资的生存空间亦受到挤压。
但从地方国资改革角度来看,这未尝不合地方政府领导人的心意——在2003年以来的国资改革中,地方国资如何处置,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答案。哪怕是国资重镇上海,市属国资在哪些领域进哪些领域退,从来没有取得共识过,这也是地方国资改革的一个捅不破的“天花板”。
如果在这轮地方“傍央企”运动中,国资阵营里的央企,顺势将地方国资整合了,地方国资跟中央国资合作、合资、产权重组,国资从此只剩国家队,则从国资改革角度看,解决了地方国资改革出路的难题。
但地方国资归堆中央国资,这一新格局如何评估尚待观察。单摒弃中央和地方利益维度而论,从一国福利来看,国资统筹在央企名下,更有助于厘清国资进出之边界。但也随之助长了央企势力——有可能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势力——边界的监管难题。
安徽,也可以富裕。
从合肥市传来消息,安徽省对接央企的招商金额已经达到2.5万亿。这个数字还在陆续增加,为此安徽将在12月20日召开对接央企签约大会。届时,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受邀到场。
2.5万亿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是安徽省拟定的吸引央企3000亿元投资目标的8倍多。在今年8月底确定的3000亿招商目标时,安徽方面认为该指标是“跳起来摘桃子”的指标。
这让安徽方面乐开了。“从目前对接情况来看,安徽省有可能成为央企投资最多的省份,央企投资总量将超过一些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5位的省份两倍以上。”安徽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黄海嵩在稍早前的一个会议场合上说。
安徽省只是众多向央企抛绣球的省份之一,全国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省市都在向央企招商,或设宴款待央企,或进京拜访央企。据本报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底,央企在地方的投资约为7.3万亿元,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产业为主,当然也不乏一些竞争性行业。
一夜之间,地方招商引资的方向从“外企”过渡到“国企”。当然各省出发点各异。经济刺激计划的中央“4万亿”投资,除了中央财政资金外,央企也是另外一个管道,一些省份看重央企的钱财。还有一些省份看重央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特殊作用。央企不但有资源,也有项目,傍上央企,也就能容易挤进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因此一些省份将产业结构调整寄托在央企身上。
在这场地方“傍央企”的大潮中,“国进民退”是最普遍的议论。但被市场忽略的是,央企经过这一轮向地方狂飙突进式的运动,中国国资格局将引起一场重大变局:从此只剩国家队。
以2003年国资委成立为标志,中国国资分为两大阵营:中央国资和地方国资。这轮央企“国家队”到地方跑马圈地,对地方政府来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国资哪些该进哪些该退的争论,解决了2003年这轮国资改革给地方国资留下的未指明之方向。解决了地方国资出路之大问题。
对接央企地方国资先行
记者在一些省市采访获悉,在向央企招商上,地方政府非常激进,不担心白猫黑猫,只关注税收和就业。“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理念颇为先进。
“对于地方上来说,吸引央企投资实质是吸引央企的巨额资金。”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告诉本报记者。
目前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对接央企最为积极,其中湖南是第一个与央企对接的省份,而安徽则是最为积极的省份。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底,地方对接央企的7.3万亿元投资中,安徽占2.5万亿元,辽宁4018亿元,浙江4000多亿元,湖南3600多亿元,江苏2220亿元,四川1090亿元,河北超过1000亿元(仅曹妃甸就1000亿元),陕西551亿元,湖北400亿元,广东 300多亿元,河南88.3亿元,新疆超过1000亿元,重庆超过1000亿元,山西超230亿元,山东超1000亿元,云南超400亿元,福建超200 亿元。
说到地方政府傍央企,不能不提今年两会时,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浙江代表团里的发言。张德江当时提醒浙江省两会代表,说“我们的141家央企,世界500强的有19家。你们抓紧傍老大、傍央企。把央企吸引过来就是最直接的路子,一个项目的投资就是几十亿元、上百亿元”。
记者在一些省市采访获悉,在向央企招商上,地方政府非常激进,不担心白猫黑猫,只关注税收和就业。“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理念颇为先进。
但“有进必有退”,央企的扩张,其边界受到直接冲击的是地方国企。以安徽为例,省属企业首先要去对接央企。
根据本报获得的安徽省《各市与中央企业签约项目任务分解表》显示,安徽方面省属企业对接任务严重。
在安徽8月份设定的3000亿元签约指标中,皖能、省交投等19户企业按其上报投资额的30%落实,省高速公路、海螺等9户企业按每户5个亿落实,即使对于国元、华安、皖中、华强等企业因行业特殊,也提出“要积极争取”。
具体来说,合肥730亿元招商任务中,省属企业承担133亿元;淮北11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41亿元;亳州6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13亿元,淮南 16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99亿元;安庆20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54亿元;合计总共吸引3000亿元,省属企业就承担了450亿元,占比15%。
据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材料显示,安徽省属企业目前为33户,这样一来平均每家企业承担13亿元之多,而为了实现这个省属企业对接目标,各个城市的市长是第一责任人。
尽管安徽官方宣称央企和省属企业合作模式可以多样,但事实上,由于央企财大气粗,省属企业利润较好的比例并不多,往往以省属企业被兼并、控股等方式收场。
以安徽省属企业为例,根据本报独家了解到,9月份的利润最高的是海螺水泥,其次是国元证券,但利润普遍不高,而且马钢、铜陵有色利润也并不多,而且部分企业还处于负利润状态。
官方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08年底,33家安徽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为4507亿元,仅为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即使到今年10月份,净资产1628亿元。
对接央企比较积极的浙江省,今年前三季度该省19家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07.1亿元,同比增加33.1亿元,增长44.7%。
利润的微薄、总资产的“微小”,使得省属企业在对接央企中普遍处于弱势状态。
除了在规模上不敌央企之外,目前,地方国企所处的困境,也直接导致其目前所处的境遇非常尴尬。
事实上,从2003开始的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层面,国资都得以壮大。初步形成了国资“地方队”和国资“国家队”两个阵营。
但是,地方国资分布的领域,很难说像央企一样,属自然垄断领域,该在哪些领域进哪些领域退,许多省市并没有明确的思路。
通常来说,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一般说来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股份化或民营化,但是这样做的阻力非常大,风险也较大;第二条则是维持现状,但由于地方国企面临着企业竞争力、规模、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条件不足的问题,在与民企、外企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第三条就是对接央企,政治上得当,经济上也有保障,而且操作起来较为简单。
安徽就是采取这种方式,省属企业被行政通知要参与对接。
此次,安徽对接央企活动中就将本省资源性产业等支柱产业拿了出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特意为此次安徽与央企合作的主要产业进行了定调:资源性产业合作。
所以,此次中建材、中材集团都在安徽投入了巨资,中材近期已经在安徽投入了100亿元,比如接近海螺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海螺水泥肯定要卖,尽管海螺股东海创不愿意卖”。
海螺水泥这个全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都要被出售给央企,显然显示了安徽方面的“诚意”,据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本来海螺是想卖给安徽省内的另外一家企业,“但后来决定卖给央企了。”
事实上,中材和中建材两家有意向并购的央企,其2008年全年水泥生产总量远不及海螺水泥产量,而且任何一家央企一旦完成与海螺的合并,“可以肯定的是会引起市场垄断嫌疑”。上述接近海螺的知情人士透露。
对于皖能可能与央企的合作方式和金额,皖能方面拒绝了本报记者的求证。
地方图的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升级
地方积极对接央企的目的,相对于产业升级而言,“更多的是扩大经济规模”,“当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升级。”
除了觊觎央企的庞大的资金实力之外,地方政府则期待,央企的一些大型项目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2月20日,江苏与央企签订4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就高达2220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接近49亿元。
“我们重点抓住央企,抓住具有控制力的企业,比如央企在南通这几年也投入了300多个亿,涉及钢铁、船舶、电力、新能源领域。”南通市市长丁大卫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其认为央企项目普遍较大,而且产业较为先进。
这也成为部分地区的共识,几乎所有地区在对央企招商中均表示看中了央企的产业先进性和庞大的投资,从而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著名的“宁夏模式”就是推动当地省属企业与央企合作,始于2002年,加速于2005年,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
这一点在国资研究专家张文魁看来颇为认同。他认为,很多央企都是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受到政策扶持,包括钢铁、汽车、水泥、有色等,“而地方这些类型的小企业可能面临着被重组、关闭,所以地方也希望合作。”
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能有更多的央企加盟武进,将使武进站上“巨人的肩膀”,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产业导向,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掌握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必然会有效加快武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翰也对本报记者指出,央企的技术并不一定比省属企业先进,“但多数央企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
以合肥京东方项目为例,这个投资高达200多亿的项目,据该项目所在地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李武好对本报记者介绍,在京东方这个巨型央企项目的基础上,他们将打造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实现累计工业投资920亿元、年产值1500亿元。
“也因为这个项目,国外竞争对手都感到压力,这才有很多企业想在大陆投资8代线或者8.5代线,以前他们根本不会允许这么先进的生产线进入大陆的。”李武好认为央企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之一。
据了解,也正因为这个巨型国企的加盟,引来了包括法国液空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作为配套企业。
不过,张颢翰同时认为,地方积极对接央企的目的,相对于产业升级而言,“更多的是扩大经济规模”,“当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升级。”
这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心态较为一致。在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带来投资的都是“投资者”,只不过,央企的投资更大而已,“我看重的是税收。”一位安徽省某市委书记说。
吸引央企积极的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原因是“央企风险小”,比如,国家拟重点淘汰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焦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央企显然在上述领域具有较高优势。
而这些行业在地方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地方希望把地方的工业项目纳入国家的“大盘子”,防止在此后的调控中被砍掉的想法也溢于言表。
据了解,目前国家“十二五”计划的编制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地方政府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纳入进去,而央企项目具有明显的优势。
“央企大项目的落户也能为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保证。”安徽省某市市委书记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在地方热情的背后是央企的回应。
据本报获悉的参加8月26日安徽在京对接央企座谈会的所有出席的央企人员名单显示,几乎所有企业一把手或二把手都出席,高达11页的名单中,出席人数高达176人。
央企积极的态度一览无遗。
目前中央企业为136家,到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会减少到80家至100家,因此央企亦有较强动力去对外扩张,而“4万亿投资”和金融危机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天时地利的好机会。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合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国有经济的整体优势。”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安徽8月份对接央企座谈会上说。
“是钱太多,到地方投资也是因为资金太多。”赵晓直白地分析了央企如此活跃的原因。
在地方的簇拥下,央企进入了全面开花的年代,“央企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边界。”赵晓说。
央企扩张的领域“全覆盖”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举办的央企对接会,央企进入的领域大多涉及到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央企进军的领域主要侧重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航空航天业、化工、物流、基础设施行业、能源业,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业为主导。
“与央企对接,基础设施和能源类项目占了很大比重,并已初步完成签约任务的150%以上。”合肥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纪开学这样告诉当地媒体。
不仅是安徽,几乎所有省份都呈现出这种特点。以辽宁为例,其与央企签约项目52个,装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集中了45个项目,投资额达到3505亿元,其中大连与央企签约的项目中,和能源相关的项目就有5个,占比更是接近97%;广东省接近30项的央企投资项目中,能源项目数占比为21%,公布投资额占比接近 20%。
不仅仅是能源型企业对接,央企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无论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垄断行业。
以合肥为例,就涉及到工业、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服务业、旧城改造等,具体为,合肥工业与信息化项目为24个,总投资711.2亿元,占比28.4%;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7个,总投资391.3亿元,占15.6%;服务业项目20个,总投资336.4亿元,占13.4%;旧城改造项目40个,总投资1069.2亿元,占42.6%。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能源项目(5个),投资估算242.9亿元,工业项目(29个),投资527.98亿元;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8个),总投资70.82亿元;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76亿元;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429.72亿元;文化旅游业项目(6 个),38.26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5个),262.6亿元,合计1648.28亿元。
而据本报获得的《江苏省·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签约项目汇总表》显示,江苏对接央企的45家企业中,基本都集中在石化、新能源、物流等竞争性行业领域。
合肥、蚌埠的招商结果显示央企的投资“全领域”特点,“合肥的工业项目占比在全省是最高的,其他一些市很多项目都不是工业项目。”一位了解情况的安徽方面核心官员如是说,“工业项目是实实在在的项目。”
除了工业项目外,房地产项目占比颇高,以合肥为例,旧城改造项目40个,总投资1069.2亿元,占42.6%,基本都属于竞争性领域。
而且央企在安徽进军的领域基本涵盖了安徽省八大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优质金属材料、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生物技术。
“央企肯定对资源性的企业感兴趣,容易形成垄断。”同济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刘春彦告诉本报记者。不过他说,“现在尚无相关法律对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做出界定,所以央企应该不应该进入哪块现在很难界定。”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保育钧会长在江苏常州对本报记者表示,“我曾向相关部门提出应该做出界定,甚至干脆列出一个禁止民企进入领域的名单,但一直没有回应。”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举办的央企对接会,央企进入的领域大多涉及到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央企进军的领域主要侧重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航空航天业、化工、物流、基础设施行业、能源业,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业为主导。
由于央企几乎涉及到的都是当地优势产业,因此多位省属企业负责人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上述安徽省国资委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很多省属企业普遍担心自己企业被兼并,职位该如何安排。”
事实上,省属企业负责人除外了担心自己的“职位”以外,还普遍担心是否会成为央企一个生产基地,一旦央企战略调整,“这个基地甚至有可能被废弃。”安徽某省属企业负责人表示。
央企:第三方势力?
从地方政府角度,央企的介入,好的角度讲,有助于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搭上国家产业大格局的班车,从坏的方面来讲,国资地方队将可能进一步弱化。或者说,中国的国资布局经过这轮洗牌后,地方国资特别是产业国资,基本上出局。
国资委主动发文与地方合作起源于2006年,始于湖南省,当时专门发了一份名为《关于推进中央企业与湖南省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到了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专函要求,各有关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推动与甘肃省企业的对接合作力度,这也是国资委第二次发文专门要求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这份函称,积极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中央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具体体现。
这一合作在2009年达到高潮,这一年有近九个省份举行了对接央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央企与地方的联姻方式,由原先的单兵作战,逐渐演变成国务院国资委有组织地推进,地方政府“组团”参加。
尽管学者普遍担心央企扩张会导致“国进民退”,但在地方层面,这种担心似乎“不存在”。
“我们的确对任何投资者都一样,央企和民企都一样。我们对民企接待规格比央企更高。只要人家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发展,我们都非常欢迎。”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的一句话显示了地方政府对于央企的态度。
地方似乎对于央企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因为这轮国家队到地方跑马圈地,对地方政府来说,或许解决了2003年这轮国资改革,给地方国资留下的未指明之方向。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就告诉本报记者,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萍乡为例,该市的10家大型国企由于资源枯竭,几乎面临着倒闭的窘境,“而且还有历史陈账,比如工人补贴等”,但央企的到来改变了当地的企业现状。
“积极同央企合作,是加快江西发展重要途径之一,省委坚定支持萍乡市委的决策。”——这是今年3月1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萍乡一份对接央企的报告上作出的重要批示。
据本报了解,在江西的某地级市,该市的两个大型国有企业就占了全市产值的60%,但这两个企业均面临着困境,通过对接央企,亦走出了倒闭的边缘,央企的加盟解决了地方国资进退失据的窘境。
不过,在外界看来,从地方政府角度,央企的介入,好的角度讲,有助于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搭上国家产业大格局的班车,从坏的方面来讲,国资地方队将可能进一步弱化。或者说,中国的国资布局经过这轮洗牌后,地方国资特别是产业国资,基本上出局。
但潜在的问题或随时爆发。
首先,地方对央企期望颇高,期待央企能解决结构升级问题,但事实上,在采访中,一些企业反映,很多央企并不一定会将该省作为重点,说不定只是一个原材料供应基地,并且绑架了“地方的优势产业。”
同时,央企的介入或挤占了当地企业发展的空间。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就直接喊出利用央企来进行产业升级,但事实上,这个省份一直以民企为主,从而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经济氛围,一旦引入国企,或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地方民企的空间,进而削弱自主研发等能力。
而为一些地方学者关注的是,由于省属企业划归到央企,地方宏观调控本省的能力相对减弱,“最关键的是,以后这些企业人事任命权等就不归当地省管理了。地方话语权也降低。”上述安徽省国资委官员说。
“一个企业被重组、被兼并,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尤其是企业上级单位的话语权,将几十个厅级干部的任命权交了出去,地方政府对此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魄力。”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段庆林曾这样表示。
因此,多位人士提醒地方政府要注意潜在的“风险隐患”,也即地方政府将一腔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央企身上,以为一傍上国家队就灵。
不过,一位国资委系统的官员表示这种担忧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该太过于担心,“央企不仅仅属于国资委,而且还有一些部门也有央企,目前一些部门之间也在努力重新划分央企主管权,央企并不是铁板一块。”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孙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