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黄河三角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7:00
从盐碱荒芜之地到高效生态经济区,从乏人问津到开放开发的热土,黄河三角洲,以其后发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正在逐步成长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极。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个崭新的黄河三角洲正在起飞。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 5000多年的文明。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北部,北邻京津冀,面向渤海湾和莱州湾,是目前我国最后一块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已具备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具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条件,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母亲河”丰厚馈赠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该区域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截至2008年末,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4 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 倍;拥有未利用地811万亩,约占全省 33% ,人均未利用地 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 。
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1万亩、荒草地 148 万亩、滩涂 212 万亩,其他180 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这些未利用地的 89.7% 集中于渤海沿岸的莱州、昌邑、寒亭、寿光、广饶、东营区、垦利、利津、河口、沾化、无棣11个县(市、区)。
黄河冲积年均造地 1.5 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有利于建立土地开发管理新秩序,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高效、生态、可持续地利用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又快又好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统筹建设高效生态环保产业,将使大量未利用土地得到合理开发;科学划分保护区、控制区、集约开发区,将加快创新土地开发与保护的有效模式和组织形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推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未利用土地直接转为建设用地等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平衡的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模式,将支撑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位条件优越后发优势突出
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南靠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向北梯次转移的中间地带;东连胶东半岛,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全国沿海经济布局。
黄河三角洲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黄河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特别是后发优势突出,土地面积超过天津滨海新区的10倍,仅未利用地,就达到滨海新区总面积的2倍多,有必要、有条件、有机遇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该区独特的土地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对接基础,积极承接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加快壮大综合实力,成为环渤海产业带的重要成员,同时沟通连接京津冀和胶东半岛地区,促进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
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津全国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确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作为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山东省对接京津冀发展的门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陆上最近距离80 公里,海上最近距离110公里,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最近几年,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及其“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的推进,黄河三角洲各市县区镇充分利用地处山东半岛、隶属沿海经济区、濒临日本韩国、海上运输方便等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与进出口贸易活动,对外经贸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黄河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外开放的潜力巨大。
自然、文化资源丰富
目前我省已探明储量的81种矿产中,该地区有40 多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 亿吨和56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海岸线近 900 公里,占全省的28% ,是我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黄河与其它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入海,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是山东发展浅海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
黄河三角洲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业、海产养殖、制盐等多种经营的需要。本地区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沿海地带存有典型的地带性植被 624处,共12 万公顷。其中,在典型草甸中有野生植物70余种,以菊科、豆科和禾本草类为主;在盐生草甸中常见的群落种类有芦苇、白茅、獐茅、黄须菜、柽柳等。两栖、爬行、鸟纲动物有116余种,黄河鱼类有89种,虾蟹30种,贝类近40种。
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15.3万公顷,以保护新生湿地和珍稀、濒危鸟类为特色,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各种生物1917 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5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47种。保护区植被以自然植被为主,自然植被面积为76.37 万亩,占植被面积的77.9% ;人工植被主要是面积达16.95 万亩的人工刺槐林,还有49.5 万亩的天然苇荡。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和沼泽,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为鸟类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被称作“地球鸟类的国际机场”,区内共统计到各种鸟类268种,鸟类中旅鸟200种。
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且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包括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类型。尤以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最为典型,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自然景观的“新、奇、野、阔”与人文景观的“壮、雅、朴、实”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二者相得益彰,独具魅力。
陆海河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在长期的海、河、陆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形成了比较完整而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区域内水土和海洋资源丰富,气候资源独特,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多样,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但由于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较晚,整个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一系列的困难与矛盾应运而生,在客观上增加了生产发展与经济开发的难度,更需加快生态建设。
从陆域环境看,黄河三角洲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山前平原、冲积平原向三角洲上部平原、下部平原(海岸带)、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过渡,近代、现代三角洲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南部的冲洪积平原为鲁中山地山前平原中下部,地貌格局以岗地为骨架大体呈南北纵向排列。冲积平原主要受控于黄河作用,地貌结构以现河道为脊向北面和两侧倾斜。黄河三角洲的土壤因成土母质、成陆时间不同而有分异,广饶县小清河以南冲洪积平原区为褐土和小面积的砂姜黑土,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带主要是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潮土分布范围从内陆向海延伸到海拔 3~4米处,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类农业土壤资源;盐土主要分布在沿海海拔 3~4 米以下及滩涂地带,是发展农业障碍最大的一类土壤。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埋藏较浅,蒸降比为 3.5:1,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森林覆盖率为19.6% 。
从海域环境看,黄河三角洲泥质滩涂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渤海湾及莱州湾近岸水深多在15米以内。黄河入海口附近终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冬季沿岸有3 个月的结冰期。沿岸潮汐潮差较大,三角洲东北部神仙沟附近为0.22~1.00 米,以西增至1.84~2.88 米,以南的莱州湾沿岸为1.00~1.78 米。浅海初级生产力很高,饵料生物基础雄厚。黄河与其他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入海,为鱼、虾、蟹类的产卵、生长、索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渤海湾和莱州湾两个浅海渔场。广大滩涂滩面平坦,水质肥沃,是海水养殖和发展盐业的良好场所。
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黄河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基本形成了石油和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纺织、电子信息、造纸、机电、建筑建材、食品加工、黄金、汽车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构成的产业体系。
2008年,区内生产总值4600多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七分之一以上,比 2006 年增长近40% ,平均每年递增 18% 。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分别达到2774万吨、2222 万吨、220 万吨、18万吨和19吨,占全国的15% 、37% 、12% 、85%和 6%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黄金加工量、纺织和造纸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650 万吨、435亿元、90吨、1600万纱锭和398万吨,占全国的 11% 、40% 、32% 、17% 和5% 。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从多年来的区域经济增长进程来看,黄河三角洲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地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业在GDP 中占主导地位。从区域经济结构看,地方经济对石油企业依附度很高,大约在50% 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为改变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东营、滨州等地都采取了发展多元经济的积极措施,大力加强非油产业的建设,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包括精细化工、盐化工、轻纺、机电、建材等在内的制造业在九十年代后期发展迅猛,保持高速增长。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总体上看,黄河三角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加工和经济作物种植全面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较大突破,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现代服务业日趋完善,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主要趋势为第一产业递减,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基本保持平稳,第三产业吸纳了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目前,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了“门类齐全、各业并举”的良好势头,金融、保险、通讯、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信息咨询、房地产、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