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澄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认识误区\卢中原: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太慢拉动经济乏力是误区国研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股市对货币政策微调反应过度对话卢中原: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13:28
.卢中原:澄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认识误区
新华网郑州10月20日专电(记者 李亚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20日在郑州表示,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认为中国经济消费不足,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消费增长太慢;认为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过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
在20日于郑州开幕的“2009全球商报经济论坛”上,卢中原对上述三个认识误区进行了澄清。针对外界认为中国经济消费增长太慢,他说,今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增幅,按照实际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因素,1-8月份累计高达16.9%,比GDP增幅高了9个百分点;今年1-9月,中国的汽车销售高达966万辆,是全世界汽车消费的第一位,中国现在的楼市在大幅反弹,销量增幅高达35%以上,住房和汽车两大耐用消费品的大幅反弹,说明了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乏力。卢中原还引用摩根士丹利一位分析师的文章指出,中国现在不是消费增长太慢,而是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
对外界认为中国新一轮投资过多投向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卢中原说,4万亿元投资大量投入的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在本质上不是投资,而是消费,因为低收入群体根本没有钱买房子,只有政府投资,然后再低价租给他们,让他们变成住房消费者,这直接拉动了居民的消费,应当将保障性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分开来,铁路、公路、机场等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卢中原还说,4万亿元投资还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了生态建设、水利工程、环境治理等,这是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应和一般的基础设施区别开来。
对于外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卢中原用数字进行了反驳。他说,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三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而这三年中国的净出口对当年经济增长的拉动仅为2.2%到2.7%,剩下的几个百分点,是由中国的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拉动的;而2001年、2002年、2003年净出口对当年GDP的拉动连1个百分点都不到,只在0.1到0.7个百分点之间。卢中原认为,出口对中国来说很重要,但实在没有了,中国靠两大内需也是可以弥补上的,不过,我们不是不要外需了,而是要积极地扩大外需,努力地稳定外需,使我们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能够协调地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卢中原: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太慢拉动经济乏力是误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来源:资料图)
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王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31日在此间说,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居民消费增长太慢,拉动乏力,是一个认识误区。恰恰相反,现在中国消费增长是很快的,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意愿是比较强的。
在“2010年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卢中原称,中国老百姓不是消费增长很慢,不是不愿意花钱,连住在中国大的机构投资者都作出这样的判断。他更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消费增幅实增一成七为例,说明17%的增幅高于同期GDP增长7.7%,这9.3个百分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卢中原认为,中国的消费,在这一轮的扩大内需中贡献非常大。对于中国消费率比一些最不发达国家还低的说法,卢中原指出,不可能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比这些最不发达的国家还低。原因在于中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时期,投资率高了,此消彼长,因而消费率低了,但并不等于中国消费水平比最不发达国家还低。他认为,这一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当中,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档次到了十万元、百万元级的消费品,已从温饱型的消费阶段到了小康型的消费阶段。
在中国经济时报举办的此次论坛上,财政部、国务院发展中心、科技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的专家、官员还就明年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建言献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在经济低迷期由一轮新的高涨期替代之前,谈论退出和淡出为时尚早,但在货币方面有必要进行微调,财政方面也有这样的必要性。
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演讲中说,在明年保持基本稳定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如何使得货币信贷的增长势头平稳的回落,这是关键。
国研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股市对货币政策微调反应过度
冉学东
近日股市出现了震荡调整,自月初以来上证综指下跌了13.23%。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股市的未来颇为乐观,他说,股市对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言论反应过度,此轮股市回调不会太深,会稳步回升的,股市信心因为货币政策的微调作出的过度反应是没有必要的。
昨日上午在国务新闻办室召开的“全球商报经济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卢中原在回答Market New International USA记者提问时说,此轮股市下跌的原因除了市场反应过度以外,也是因为前期股市上涨速度过快,经过此轮调整后,未来股市仍然会稳步回升。市场不必因为动态微调的政策而失去信心,因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在近期发表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其货币政策将进行动态微调,而市场对此的理解是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可能转向,这导致大家对市场宽裕流动性是否将继续保持的担忧,从而出现此次市场的大幅回调。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曾作出澄清,央行称对货币政策操作重点、力度和节奏进行微调,而非政策转变。
然而市场依然没有打消疑虑,加之传出大型商业银行大幅收缩下半年信贷投放的消息,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不断攀升,股市也没有企稳的迹象。
对于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卢中原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经济转型不可松懈,要慎重、改革创新仍需坚持、短期调控相机抉择。他说:“短期调控非常重要,可以防止宏观政策扩张过猛,使我们经济更好地转到协调发展的角度上来。”
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存在三大隐忧:第一,前期投资是否按照中央要求那样对调结构起作用,而地方存在偏差,当前已有一些能耗大的项目重新上马;第三,前期信贷投放比较多,流入中小企业偏少;第三,中国经济会否出现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
卢中原说,第三个隐忧需特别关注。不过他从总体上不担心通货膨胀,“全面通胀是可控制的,投资过热和通胀不会在中国形成全局性爆发。”
对话卢中原: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
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宋振远)中国正站在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和第二个30年的历史节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要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汲取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如何防止在应对危机中滑向单一投资扩张的老路?如何确保“十一五”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不落空?近日,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汲取“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
记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高达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坦言,中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历史地看,为应对短期经济波动,曾多次转移我们中长期发展的注意力,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迟迟难以推动,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请您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卢中原: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讲话中多次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事实上,早在“九五”计划(1996年至2000年)中,中国就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粗放式的高增长中,反复出现投资过热和低水平扩张严重等问题。
当时,中国用同样的能源消耗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分之一,而且也低于印度的水平。
虽然“九五”计划提出很多好的设想,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九五”计划的执行。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降温的趋势,经济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关注超过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十五”计划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效益和结构优化效益,重视资源的环境问题,相应也提出了一些环保指标,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这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一些长期呼吁的老问题更加突出: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相当粗放。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重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明确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认清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真正将“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经济下行并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过
记者:有人将此轮国内经济下行归结于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事实果真如此吗?
卢中原:实事求是地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一方面。这一轮经济周期性回调也有内在的需求,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它进入了回调期。此前,中国经济已连续6年保持高增长,世界罕见。
正是周期性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力量的叠加,使此轮回调太猛了。为避免出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那种局面,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急出台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政策,加上带动各地的投资,总数应该有10万亿元之多。
记者:近来有专家提出,4万亿元投资的投向仍多为基础设施等“传统项目”,担心会再次形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卢中原:这正是我们所忧虑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管理改善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大。但这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甚至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无论按照每千克石油当量产出的GDP,还是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目前中国的水平均比世界高收入国家低15%以上,比欧盟国家则低40%以上。
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淡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此,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能再回到粗放投资的老路上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目标不能“悬空”,这是中国站在30年改革新起点上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不能因短期的经济回调而轻易改变。
如何防止“保增长”与“调结构”两张皮现象?
记者:这次扩大内需的巨额投资计划,是应对短期波动的一种反周期政策,目的是防止经济下滑过猛,熨平经济波动周期。应当如何防止出现“保增长”和“调结构”两张皮现象?
卢中原: 我们要警惕为了大力拉动经济增长、走出下滑通道,导致原本要淘汰的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死而复生。一定要抓住当前经济周期性回调的绝好时机,促进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最近,国际油价大幅度降低,现在燃油税改革已启动,接下来应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推动资源价格改革。
关键领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经济增长就容易反弹。目前除了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急需改革外,还需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机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信心”来源于良好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记者:前一个时期,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信心比黄金、货币还重要。您认为中国发展的信心来源于哪里?
卢中原:观察一个经济体增长的潜力,不能光看短期需求回落。判断经济形势,要善于看中长期趋势。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潜力同时叠加在一起?
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化还处于中期,发展空间很大。过去我们很缺资本,现在则是如何用好巨额资本积累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可以带来新的人口红利。同时,中国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经济高增长。今后,经济增长后劲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方面潜力很大。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2008年比1998年的条件好得多,体制条件、开放型经济的完善程度已有很大转变。中国早已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争取到更多回旋余地和休养生息时间。1998年中国外汇储备才1300亿美元,我们就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现在有2万亿美元的储备,可以更从容地应对金融海啸。
记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背景下,2008年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抗震救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检阅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举办奥运会,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展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以一种沉着应变的风范,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雄厚实力。您认为,中国明年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吗?
卢中原:2008年中国发生的三件大事,预示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中国有信心直面挑战,转变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到何时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认为宁可把短期波动风险考虑充分些。但中国经济增长有强大的动能和潜力,如果应对得当,明年仍会保持可观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