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低谷的工笔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0:18:37
走出低谷的工笔画
6月,《美术》杂志发表晓世报道当代工笔画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的情况。其文章题为:《走出低谷的思索》。文章说:"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于3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推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工笔画创作的成绩。3月2日,本刊邀请部分在京美术理论家、画家、编辑、记者近30人召开了"当代工笔画创作研讨会"。会议由本刊副主编夏硕琦同志主持,与会的同志们就当代工笔画创作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将研讨会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整理如下:
走出低谷
蒋采苹:当代工笔画学会会长潘?兹先生讲过,"中国工笔画终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无比开阔的前景。"这段话的确道出了工笔画的现状。
我想举出一些数目字可以说明现代工笔画发展的状况。1984年第6届全国美展入选的中国画作品中有1/ 3是工笔画。1989年第7届全国美展入选的460多件国画作品有200多件是工笔画,占1/ 2。1988年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全国送展作品200多件,入选110多件。今年二届大展全国送展作品770多件,入选270件。因展厅面积所限有500来件作品未能入选,落选作品中也不乏较好的作品。
工笔画从低谷走向目前的状况也不过是十几年的事情。1979年,潘?兹先生主持成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1987年成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这些年来,画会团结了全国各地众多工笔画家,以举办画展、进行学术研讨等方式来开拓现代工笔画,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的拓展
李松: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的深刻印象是这个画种在拓展,无论是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队伍都有新的拓展。以作者队伍来说,已不限于北京、江苏、湖南、四川、浙江等几个工笔画重镇,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工笔画家。
工笔画创作中人物画的发展很值得注意。这曾经是近代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难题,在当代工笔画家中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画家,除老一辈的潘?兹、顾生岳、黄均、陈白一等人外,徐启雄、蒋采苹、朱理存、叶毓中、谢振瓯、何家英、戴敦邦、胡勃等也都各领风骚,始终坚持着认真地探索。
也有不足:当代工笔画作品在创作的运思经营和艺术技巧的完善上能够与古代如《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相颉颃的力作还不多见。还有一个常见的缺憾,有些画的题目或题跋写了错字或文理不通,也许是出于一时疏漏,但难免令欣赏者感到作者创作态度有欠认真或文化修养不够。
关于工笔画的理论建设
顾生岳:一种艺术从发展到成熟,总是在一定高度的文化、理论推进和引导下完成的。近代写意山水、花鸟画高峰的形成,就是在历代文人参与绘事以后,把艺术从工匠技艺中解放出来并与时代的文化成果相结合,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精深的理论,从而促进了写意山水、花鸟画的高度发展。工笔画长期以来受到某些文人画家的歧视和排挤,以致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画论典籍中涉及工笔画的理论很少,甚至找不到一本有关工笔画色彩理论的专著。所以如何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加强工笔画理论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工笔画发展的导向和支柱,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事。
叶毓中:工笔画展的盛况让人想起回归、寻根、母体这样一串美术理论中的概念。工笔、意笔都是中国画,工笔产生在前,意笔萌发其后。中国美术史证明,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中坚。
绘画实践难,从绘画实践中总结出绘画理论更难。品评尺度的变易,就是理论基点的变易。把应有的尺度丢掉,品评只能陷入无序。画重要,画画的理论更重要。
关于工笔画"写意传神"问题
肖玉田:有一种说法:"写意是中国画发展的高级阶段。"工笔和写意,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笔不妄下、工整严谨,艺术效果通过多道程序才能最终体现;一个放笔直取、如倾如注、纵横挥洒,艺术效果立时即现。但二者殊途同归,最终都要达到"写意",写意是不必以笔墨繁简论的。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都要注重意象追求,都要注重画家本人性灵的抒发和情感的宣泄。
顾生岳:把中国画分成意笔、工笔两大类,是很不科学的。似乎工笔画就不要写意了,真是天大的误会,因为早在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宗炳等就提出了"迁想妙得"、"含道应物"、"万趣融其神思"等著名论点。"写意传神"的美学要求下产生了不少如《女史箴图》、《高逸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杰作。宋元之后,工笔人物画开始衰落,游离了"写意传神"的美学准则,而逐渐堕入了低谷。解放以后工笔画虽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却没有自觉的继承"写意传神"的传统,反而向刻意求似外表的肖似、刻意求全、刻意求细的方向发展。当时代赋予"写意传神"以新的内容,和现代心理密切结合时,必然会进一步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贡献出巨大能量。
工笔画的现代品格
刘曦林:工笔画的复兴热实际上是近几年的事,这复兴正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文坛、艺坛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由于"工笔"本身的制约,似不易汇入新潮美术,投向西方现代派的另一极。但是,它受惠于这个信息丛杂的环境,不仅纵向地承继了中国古代工笔画传统,民间美术热又使它部分地吸收了民间美术的营养;从横向,它空前地同时遇到了东、西洋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在构成和色调的变革上呈现出较多的方便与优势,加之一批才思敏捷的中青年画家的参与,它一复兴便显示了一种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势头,这在六、七届全国美展,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两届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它呈现出一种现代感--不同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中国式的现代感。
胡勃:工笔画的振兴,必须着眼于"当代"二字,"笔墨当随时代",工笔画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面貌、时代风格,才会有时代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更谈不上振兴。"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艺术自身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