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两千年:闲话汉朝(续二)bvv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08:54
15我们曾是战士
吕夫人成为了第一夫人,要改称吕后了,太子还是刘邦的二儿子刘盈。
刘邦的国家体制,是秦朝和周朝制度的结合,延续了秦的帝国制,同时也延
续了周朝的封建制,所谓一个国家多个政府。其实这也不是刘邦的首创,当年秦
始皇嬴政灭六国后称皇帝,丞相王绾提议,应该在比较敏感的地方封几个王,比
如齐地、楚地,来震慑可能存在的反秦行为,但是被李斯当场驳斥。嬴政支持李
斯,认为天下之所以战乱不休,就是因为这些诸侯王的存在,再继续封王,无异
于一种倒退。
应该说嬴政的想法是很正确的,用现在的话讲,看清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但
是他太操之过急了,封建是一个延续了近千年的体制,裂土封王更是一种几乎难
以逆转的思潮,陈胜都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韩信彭越等人更是坚定的支
持者。突然间废除封建,就像用了一剂猛药,将一个松散了几百年的体系,瞬间
压缩,势必会造成强烈反弹,后果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些道理,刘邦可能明白,
也可能不明白,但是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刘邦肯定明白,就是绝对不能学秦始
皇嬴政独吞天下,而是要共享。
(封建一词的意思,是封土地,建诸侯,不是现在所言的封建,这个词不应
该乱用。)
要改变一种体制,不是说一年两年能做到的,必须用代来计算,至少至少需
要两代,按一代25年计算,差不多要半个世纪,刘邦的选择是对时代的一种妥协
,也是唯一的选择。
立国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选定首都,国无都不成国,刘邦选择的地方是洛阳,
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理由很简单,洛阳曾经是东周的国都,来头大,地方大,
设施完备,而且地处中原腹地,交通方便。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理由,就是刘邦
的政府成员们,基本都是跟着他从沛县一带一起打到今天的,洛阳离他们的老家
比较近。
刘邦在洛阳正式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从上到下所有人肯定是非常放松了,刘
邦不是什么严肃的人。席间刘邦忽然问了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可以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掉了天下?各位不要说套话,有什么
说什么。”
当时就有人回话,果然不怎么客气,说刘邦虽然没什么教养(陛下慢而侮人)
,但是出手很大方,将军们打下那个地方,就把那个地方封给他;项羽正好相反
,很小气,从来不封。所以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
刘邦笑了笑,然后说出了那段流传千古的言论。原文奉上,大白话,没必要
翻译: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短短几句话,却是气象万千,刘邦已经很有王者风范了。这段话到现在一直
都在被频繁引用,出现频率之高,都可以用糟蹋来形容了。
诸侯王们一个一个都回到自己封国了,韩信回楚国了,彭越回梁国了…彭越
身边有个人却害怕了,就是韩信灭齐后,被赶走而投奔彭越的田横。因为刘邦为
了彻底扫除项羽的残余力量,向全国发通缉令,缉拿逃跑的项羽部将,比如季布
,比如钟离眜等。我们不知道这份通缉名单里有没有田横,但是田横自己却很担
心被抓住杀掉,逃跑了,跑到一个海岛上暂时栖身,随行的有500多老部下。
消息自然很快传到刘邦的耳朵里,刘邦很不放心,因为田横在齐国的根基非常非
常深,万一作点乱子出来,问题就大了。不过刘邦首选的还是和平手段,派人告
诉田横,只要你来见我,从前的事一笔勾销,够仁义了吧?
田横不敢来,以前他看不起刘邦,现在也不相信刘邦,而且也有别的担心。
田横回信给刘邦,“我把郦食其杀了,听说郦食其的弟弟在你手下为将,我怕他
报仇,不敢去。你就让我做个老百姓,在这个海外孤岛上终了一生吧。”
刘邦当然也不相信田横了,不过他还是告诉郦食其的弟弟,将军郦商,“田
横要来了,你和你的兵敢动一下,灭族!”郦商没办法,老老实实听了。
刘邦继续派人去找田横,告诉他郦商不会找你寻仇了,而且还同时附带优厚
的条件和强硬的威胁,“田横你快点来,大了我能封你个王,小了也能封个候;
不来我只好发兵灭你了。”
田横同意了,他不是被刘邦的诚意感动了,更不是被吓怕了,他要保全自己
这500兄弟的性命。
和田横同行的只有两位门客,到达洛阳附近的尸乡(今河南偃师)时,停下了
。田横告诉刘邦的人,见皇帝应该沐浴更衣,先等一会儿。
田横没有去洗澡换衣服,他去找两个门客了。
田横有着高贵的血统,然而他是这个时代的失败者,失败者最容易产生的情
绪是放弃,比如项羽,尽管项羽死得惊天地泣鬼神,始终还是放弃。也许当时田
横决定来洛阳时,只是为了自己的500部属;也许越接近洛阳他的压力越大,越
加的心灰意冷,他也想到了放弃。堂堂齐国男儿去向刘邦下跪,他不想去;回去
,已经回不去了;浑浑噩噩了此一生,那不是田横。
田横对他的两位门客讲,“当年我和刘邦都是王,现在他做天子我为臣,这
是什么?耻辱!我杀了郦食其,却要和郦商共事,即便刘邦有令,郦商不敢杀我
,我也有愧于心。刘邦要见我,不过是想知道我长什么样子。现在我就砍下这颗
头,你们去送给刘邦吧,这里离洛阳只有三十里,应该还能看得清面貌。”
这两位门客没来得及阻拦,田横拔剑自杀。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田横的人头送到了刘邦面前,刘邦再一次哭了,下令以诸侯王的身份和规格
,为田横举行葬礼,并且任命两位门客为军中都尉。
田横埋葬后,这两位门客在坟墓边上挖了两个洞通到墓室,然后自杀身亡,
与田横死同穴。
刘邦知道后大为震惊,田横是个什么人啊,竟然会有人主动与他同死!也许
他想到了当年荥阳城的黑夜里,那位以自己性命换取他逃跑时间的纪信将军。田
横既然有如此大魅力,他身边的人肯定也非等闲之辈。刘邦下令,岛上的500人
全部来洛阳,全部加官进爵。
这500人听到田横的死讯,唯一的反应是全部自杀。
很难想象当时是如何惨烈的景象,只是那座孤立于大海之中的小岛有了一个
新的名字,田横岛,一直到今天。
促成迁都这件大事的两个人,娄敬,被刘邦赐姓刘,改名刘敬,封了一个郎中的
官职;张良来关中后,却向刘邦提出了辞呈。
张良很清楚,战争时期,刘邦离不开他,刘邦需要他的运筹帷幄,如今战争
结束了,很多事情也不需要他来决定了。张良是很开通的人,身体也一直不好,
他这个时候退出,也不能说是什么明哲保身,也许他就是想安静一下。刘邦没有
强求张良,批准了。不过张良的政治生涯并未就此结束,后面还会登场。
新迁了都城,新的首都应该让国家有一个新气象,然而汉帝国并不安宁。首
先制造不安定因素的,是异姓王侯们。
北方的燕王臧荼第一个造反,刘邦自己带兵去镇压了。不知道刘邦为什么有
这种兴致,也许因为臧荼的实力太弱,刘邦正好借他过一把指挥官的瘾;也许刘
邦要亲手杀掉臧荼这只鸡,给其余的诸侯们看看。不过这场战事进行的倒很顺利
,两个月时间,叛乱平定,燕王臧荼被俘虏。刘邦没有把燕国领土收归中央政府
,而是把卢绾,这位和他同村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最好的老兄弟,封为燕王,
继续帮他看守帝国的东北边疆。
第二位造反的叫利几。利几曾经是项羽的部将,投降刘邦封了一个侯,现在
他又害怕了,不知道哪来的胆子,一个小小的侯国也敢造反,结果就是立即被扑
杀,又是刘邦御驾亲征。
接连两个异姓诸侯造反,让刘邦非常担心,他最放心不下自然还是韩信,楚
王韩信。
韩信到楚国赴任后,还是保持着军队的老习惯,到哪里视察都是军队开道,
浩浩荡荡,排场很大。
韩信找到当年的几个故人,那位韩信曾经在他家蹭饭,后来被他老婆赶走的
亭长,韩信也感谢了他,给了他一笔小钱,然后告诉他,“你啊,小人,做好人
不做到底。”
相对比的,那位曾经给他饭吃、又骂他没出息的洗衣服大娘,韩信给了她一
大笔钱作为回报。
那位韩信曾经钻过裤裆的猛男,韩信没有杀掉他,还给了一个官职。想来这
位壮士在韩信的朝堂上心跳不知道到了多少,此后也肯定对韩信衷心耿耿了。估
计这也是韩信在作秀,因为现在别人看到的全部都是韩信的王者气度。
无论如何,韩信着实风光了一把,这也是他当年的梦想。但是不幸的是,韩
信还没有完全尽兴,就有人上告刘邦,说韩信造反。
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是诬告,或者更有可能就是刘邦一手导演的,但是既然有
人投诉了,就要调查一下。刘邦召集众位将军征求意见,这些人的反应可想而知
,“发兵,活埋韩信!”也许是韩信曾经的表现太耀眼了,让他们感到脸上无光

刘邦却是什么话也没说,因为这不是他的想法,或者他知道这里面到底是怎
么回事。刘邦想听听不同的意见,张良辞职了,还有一个可以问,陈平。
陈平说,绝对不能打韩信。如果真打的话,韩信不造反也要造反了。韩信打仗怎
么样每个人都知道,他只要领着兵,谁也挡不住,这个刘邦太清楚了。(当时的
诸侯国和周朝差不多,有相对独立行政和军政权等等。)
刘邦还是问那句老话,我该怎么办?
刘邦实在问对人了,既然明着进攻不可取,就要玩点阴的了,这正好是陈平
的专长。
陈平的建议是,想办法让韩信来见刘邦,然后当场予以逮捕。但是这个想法
施行起来有点困难,刘邦说韩信你来我找你有事,然后韩信来了,抓住了,这不
大可能,因为韩信不是傻瓜,蒯通说过的话他一点没忘,虽然从心里他不愿意相
信。恐怕要做得像模像样一点,让韩信消除怀疑。
刘邦按照陈平所言,不惜血本,大造声势。派人通告全国,说皇帝要学古代
天子,就是商汤周武等等,巡守天下会诸侯(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他要巡守
云梦(洞庭湖北岸一带),然后在陈县接待诸侯。他当然不会真去巡守或者说视察
什么云梦,制造这么大动静的目的就是布一张网,让韩信来钻。
去云梦要经过楚国西部一带,韩信作为楚王是必须要迎接的。韩信同样也接
到了通知,说皇帝要从楚国过路。
刘邦的计划恐怕要泡汤,因为韩信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皇帝不是来对付我的
吧?他甚至真的产生了造反的冲动。
刘邦也是在冒险,因为韩信完全可能真造反,这两个人在进行某种心理上的
角力,但是刘邦对韩信的了解,要远远多于韩信对刘邦的了解,结果从一开始似
乎就注定了。
韩信在犹豫不决,他担心刘邦来对付他,但是又觉得不大可能,因为刘邦一
向对他实在不错。这个时候,韩信的一个幕僚,名字未知,看出了他的心思,但
是却出了一个馊主意:只要韩信拿一个人的人头去见皇帝,皇帝肯定不会再怀疑
你了。
这个要被杀的人就是钟离眜,项羽的部将,刘邦的通缉犯,兵败后投靠韩信
,韩信也算英雄惜英雄,收留了钟离眜。可是韩信相信了那个不知道谁谁谁的话
,竟然真的要杀钟离眜,而且他竟然还去和钟离眜商量。
钟离眜受不了这个,非常愤怒地告诉韩信,“你要用我的人头去讨好刘邦,
今天我死,明天就是你,你这个人…小人!”钟离眜挥剑自杀。
韩信放下心了,拿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迎接刘邦。结果就是,刚一见到刘邦,
从旁边出来几个人把韩信反手捆起来,扔到了车厢里。
韩信犹如醍醐灌顶,从武涉,到蒯通,到钟离眜,这些人说过的话,每个字
他都明白了。刘邦会对付他的,而且真的下手了。如果论打仗,刘邦陈平加一起
都不是对手;可是论到搞阴谋耍手段,十个韩信恐怕也不如陈平。
韩信异常愤慨,冲着刘邦大喊,“还真像别人说的啊,狡兔死走狗烹,高鸟
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都是你的了,我就该被下锅煮了!”
“别那么多废话!”
韩信抓住了,刘邦也就不用演戏了,但是诸侯大会还是要开的,邀请函都已经发
出去了,再让他们回去跟烽火戏诸侯差不多了,刘邦也正好用这个机会震慑一下
各位诸侯,看,韩信这么大一只公鸡我都敢下手!你们还是老实一点好。刘邦请
诸侯吃的这顿饭,无意间成了给刘邦抓住韩信开的庆功会。
刘邦没有杀掉韩信,他确实是很欣赏韩信的,不舍得下手,真要杀掉影响也
不好。回长安路上,经过洛阳时,刘邦就宣布赦免了韩信,当然,韩信这个楚王
头衔肯定是没了,降两级,改封淮阴侯,淮阴是韩信老家。
韩信被带回长安,刘邦下令不准韩信去淮阴赴任(或曰之国,或曰就藩),而
是留在长安,相当于将韩信软禁起来。韩信当然一肚子闷气,告诉刘邦,我有病
,上朝、开会什么的,别找我,我要休息。刘邦同意,只要韩信手下没兵,爱怎
样就怎样吧。
控制住韩信,刘邦解了一大块心病,现在终于能腾出时间来处理一件非常棘
手,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就是封功臣。现在距离建国已经快一年,刘邦一直忙
这忙那,拖着没办,再加上封功臣这件事非常麻烦,很难保证让每个人都没怨言
,又不能搞平均主义。那个时候的人还不怎么会谦虚,每次开会讨论这件事,都
是吵得一塌糊涂,还有借酒发疯的,满嘴胡言乱语;连动手的都有,拔出剑来,
不敢砍人,冲着宫殿的柱子一顿发泄。刘邦非常头疼。
但是始终都要有个结果,将军们的结果是曹参第一,因为曹参战功最高。刘
邦不同意,他的结果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将军们都不乐意了,曹参肯定最不乐意,萧何不过是拿支笔写写画画,什么
仗都没打,我们可都是连命都不要给你打江山啊,萧何第一,什么意思啊?
面对众臣的疑问,刘邦脸上的表情忽然很奇怪,刘邦开口问,“诸位知道打
猎吗?”
“当然知道啊。”
“诸位知道猎狗吗?”
“当然知道啊。”
刘邦一本正经继续讲,“打猎,追兔子的,是狗;让狗去追兔子的,是人。
你们就是追兔子的,只能叫功狗;萧何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是功人……”
群臣齐声:“操!”
这句话当然是开玩笑了,那个时候估计还没有这个响亮地动词。但是诸将心
里不爽是肯定的了,无缘无故做了一回狗,还让萧何这个屁事没干的人(至少他
们认为屁事没干)爬到了自己头上,而且真要说功人,也不是萧何,而是刘邦自
己。但是皇帝既然决定了,就不好再说什么,反正自己没吃亏就行。
刘邦为什么封萧何第一,他自己也说过,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战争到最后就是拼经济,萧何在大后方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转,功不
可没,刘邦没有偏袒。
几个人的封号说一下,
鄼侯,萧何;
留侯,张良;
平阳侯,曹参;
绛侯,周勃;
汝阴侯,夏侯婴;
舞阳侯,樊哙;
颖阴侯,灌婴;
……等等等等,本次共封了十八个侯;
韩信的楚国被一分为二,刘邦的堂兄刘贾,封荆王,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刘
交,封楚王;
齐国封给了刘邦长子刘肥;
韩王信从河南西南部,迁到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国号保持韩国不变,刘邦
的目的是让韩王信看住北方边疆,防止匈奴入侵;
代郡,今天的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北部一带,封给刘邦的亲二哥,刘仲,代王
,用意也是看住北方边疆;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依旧。(项羽封
吴芮衡山王,后来刘邦给改了名。)。
刘邦终于有时间看一下自己的江山了,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又不得不面对。
几个世纪的征战,再加上八年的灭秦之战楚汉之争,早已让华夏大地满目疮
痍。人口锐减,经济崩溃,物价飞涨,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战后重建工作迫在眉睫。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刘邦的政府成员们大部分都是出身底层,深知民生疾苦
。刘邦先从减轻农民负担开始,将农业税减少至6.7%(十五税一),相对于前秦朝
的50%多(收泰半之赋),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了,另外还有免除劳役兵役,恢
复奴隶为平民身份等等措施。另外,萧何、张苍等人以秦朝法律为基础,重新制
定了汉帝国律法,因为当时刘邦承诺的约法三章实在太简单了,根本称不上法律

这一系列的举措,产生的影响,用现在的话讲,实现了政局的软着陆和经济
的高速腾飞,国内的战乱已经平息,汉帝国开始步入正轨,这对所有人都是好事
,然而在并不遥远的北方草原,匈奴人,对年轻的帝国产生了觊觎之心。
前面提到过的一个人在这里要正式出场了,冒顿(读“莫独”),冒顿是匈奴
王或称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头曼就是被蒙恬将军赶到更北方的那位单于。头曼
不怎么待见冒顿,想另立别的儿子为太子,冒顿当然也觉察到了危机,他决定主
动出击,去争单于这个位置,实现他的远大抱负。
冒顿组建了一支秘密军队,只向他一个人负责。冒顿训练这支军队的方式很
独特,也很残酷。
冒顿下令,“我的箭射向哪里,你们的箭也要射向哪里,不射者,斩!”这
条命令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甚至可以说再普通不过,射一般的目标,这支军队
都可以正常执行命令,但是冒顿选择了很多不寻常的目标。
冒顿射向自己平时骑的马,有士兵不敢射,冒顿严格执行先前制定的法令,
不射者一律处斩;
冒顿射向自己的妻子,还是有士兵不敢射,不射者再次处斩;
冒顿射向头曼的坐骑,所有的士兵,没有再敢违抗的,全部搭弓发箭。
冒顿知道这支军队已经可以发动政变了,于是,在一次跟随头曼打猎的途中
,冒顿把箭对准了自己的父亲……
冒顿继任单于后,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张,趁着中原地区的战乱,灭掉了邻近
的几个国家,或称部落,将原来蒙恬占领的地区全部收复,他的军队规模更是达
到了三十万,几乎全是骑兵。现在冒顿更是把目光对准了汉帝国,具体的讲,是
刚刚被刘邦迁到北方的韩王信。
一道十万火急的呈报发向了长安城,韩王信的治所,马邑,今天的山西朔州
市,被匈奴军队包围了。
刘邦接到消息马上就有了反应,派一支部队去支援,史书中未记载是谁领着去的
,但是肯定不是什么大人物,因为像曹参、周勃、樊哙这一级别的人,都要暂时
留在长安,他们要参加长安城第一座宫殿----长乐宫的落成典礼。长乐的意思是
长久安乐,这是建设长安城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物,长安以前只是个县,要有个
首都的样子,大兴土木是免不了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久违久违的人物,叔孙通博士,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人
,因为他很好玩。当年叔孙通因为秦二世的原因,从咸阳城逃回鲁国老家,后来
诸侯起兵反秦,叔孙通投靠了刘邦。但是他一直非常低调,一般的读书人说起话
来都是没完没了,尤其是见到刘邦,更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叔孙通却是什么
也不说。
战争时期,刘邦缺人才,鼓励大家都推荐人才,叔孙通推荐的都是些盗贼,
土匪之类的,他的学生们都不乐意了,纷纷抱怨,
“我们跟着先生好几年,为什么现在不推荐我们,反倒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人
,什么意思啊?”
“你们会打仗吗?”
(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
(诸生宁能斗乎?)
叔孙通向学生们承诺,将来只要有我的,就有你们的,学生们全闭嘴了。
叔孙通通得很彻底,连衣服都换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刘邦不喜欢读书人,
可是谁都不舍得脱下那一身代表身份的宽袍大袖读书人装束,除了叔孙通。叔孙
通换上一身短打,这是楚国老百姓的装束,刘邦很喜欢。
也许正是因为叔孙通的变通,如今他得到一个机会。
刘邦麾下的将军们,基本上都属于大老粗,每次开会没有说正事的,吵架争
功,动手动脚。战争时期也就忍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了,虽说刘邦为人豁达,但
是现在毕竟是皇帝了,下面的人这样,简直当他不存在,时间长了,刘邦开始受
不了了。
叔孙通瞧出了刘邦的心思,向刘邦推荐自己,说他可以制定朝廷礼仪来约束
这些人。刘邦同意,但有个条件,不要太复杂,免得刘邦自己都不知道该迈哪条
腿了。
叔孙通从自己老家招了三十多个读书人,来长安排练,有两个书生不想来,
先是鄙视叔孙通的为人,说他只知道拍马屁,又说礼乐这样庄重的事情,必须积
百年之德方可为之,现在战乱刚休就要做,不合古制,自己去吧,我们不想跟你
去丢这个人。
叔孙通哈哈一笑,说你们两个真是读书读傻了,不知道时代在变。然后领着
这群书生,施施然走了。
叔孙通以前秦朝的礼仪为基础,砍去大量繁琐的细节,以符合刘邦的习惯。
排练一段时间后,叔孙通找刘邦验收,礼仪完毕后刘邦感觉不错,于是批准具体
实施在朝臣们身上,然后在长乐宫落成典礼上正式使用。
叔孙通有刘邦的授权,朝臣们哪个不听话,可以当场赶走。这些人谁都不想
错过典礼的机会,虽说受一个读书人指来指去,不喜欢也就忍了。
长乐宫中,朝臣们依次进入,除了脚步声什么声也没有,秩序井然,进退有
据。山呼万岁之后,刘邦大发感慨,“到现在才知道做皇帝的感觉!”
而叔孙通,自然从此后就青云直上了。
做皇帝当然不仅仅是感觉,更重的是要对国家负责。刘邦把韩王信迁到北方,就
是看中了韩王信的军事实力。说实话刘邦对韩王信很不错了,先是封他为韩王,
后来在荥阳投降项羽被俘,逃回来后依旧做他的韩王,现在刘邦把帝国的边疆交
给他镇守,应该说是很大的信任了。
刘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韩王信先抵挡匈奴的进攻,他派兵救援,一批不行
再多一批。不能说刘邦不务正业,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鼓捣什么长乐宫。他认为以
韩王信的实力,完全可以撑得住匈奴的进攻等援兵到来,况且第一批的援兵已经
开过去了,长乐宫的事跟前线没什么冲突。
援兵部队本来以为韩王信已经和匈奴打得不可开交了,可是到了马邑前线一
看,韩王信按兵不动,倒是频繁派人到匈奴的军营里去。援军将领看到这种情形
,觉得有点不对头,一边派人催促韩王信出战,一边给刘邦写了一封密信,内容
是,韩王信有问题,很可能和匈奴之间有什么阴谋。
刘邦收到信后是很紧张的,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也是他真的做皇帝做出感
觉来了,刘邦给韩王信发了一封信函。按理说,现在的事态比较敏感,刘邦应该
安抚韩王信,让他专心抵抗,可是这封信的内容却是申斥,
“你是怕死?还是兵力不够?为什么不开战,却跟匈奴来往这么频繁?!”
也许正是这封申斥函起了导火索作用,后来的事态发展,几乎给汉帝国带来
一场灭顶之灾。
韩王信有他的想法。刘邦对他是不错,他对刘邦也没什么恶感,甚至还有点
敬仰。但是他始终还是一个异姓王,臧荼、利几、韩信的下场他都看到了,一年
前抓捕韩信后开的诸侯大会,他也参加了。而且刘邦新封的三个王,全部都是他
刘家人,这个行动传达出的信号已经很明显,就是这个天下要尽数归到他刘家了
,异姓王们前景不妙,韩王信自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匈奴军的实力太强了,
强到让韩王信几乎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刘邦并不清楚这一点。
匈奴的实力,加上刘邦的责怪,韩王信做出了一个没有回头路的决定,他献
出了马邑城,投降匈奴了。冒顿自然是全盘接收了韩王信的降兵,并且让韩王信
领兵进攻南下,进攻太原。
太原城猝不及防,失守,韩王信以太原为根据地,继续向南扩张。
太原的位置已经深入汉帝国的疆土,向西可以进攻关中,向南过黄河可以进
攻中原腹地。帝国成立两年来,首次面临如此重大的危机。
刘邦不可能坐视不管,他再次决定御驾亲征,平定韩王信的叛乱。
16国家的敌人
帝国政府军和韩王信叛军的首战,发生在铜鞮(山西沁县一带),韩王信战败
,一位大将被杀,向北退至广武(山西山阴县)一带,重新集结军队。并且这一次
,匈奴给韩王信提供了一万左右的骑兵部队,韩王信再次向南反扑。
第二战发生在晋阳(山西太原),韩王信始终是实力不济,再次战败北逃。刘
邦也得知韩王信的军队里有匈奴人的骑兵。刘邦打韩王信,属于平叛,基本上可
以说是国家内部事务,现在匈奴人参与进来,已经上升到国际争端了。
刘邦暂时止步晋阳,一方面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不断派人出使匈奴谈判,
质问匈奴为什么要干预汉帝国内政,争取以非战争手段解决这次危机。最后一个
派去的人是刘敬,就是当年建议迁都的娄敬。
使者一批一批回来了,全部都说匈奴实力很弱,战则必胜,建议进攻消灭之
。刘邦开始倾向于采取军事行动了,但是刘敬还没回来。刘邦决定不等了,因为
他的军队刚刚遭遇了一场灾难,天气突变,气温骤降,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士卒
大量冻伤。现在这种情形,要么撤军,要么快速解决战斗,总之能不耽搁最好别
耽搁。如果撤军的话,等于半途而废,而且这么多的使者们都说匈奴实力很弱,
不如再忍两天,速战速决,跟匈奴打一仗,扫清边境上的不稳定因素。
刘邦下令继续向北进军。汉军大约有三十二万(此为史书所载,实际人数应
该少很多,可以猜测的话,最多二十万),除了皇帝刘邦外,最高指挥官是樊哙
。刘邦樊哙领率领的是先头部队,余下的暂时清扫韩王信的残兵。从晋阳北上的
这一路上,也碰到不少的匈奴军,基本是一触即溃,跟使者们所言很符合。刘邦
翻越勾注山(雁门山)后,碰到了从匈奴返回的刘敬。
刘敬告诉刘邦,匈奴有诈,不能打!
刘敬说,他在匈奴这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老弱病残,这肯定是匈奴在示弱
,主力部队不一定藏在什么地方,所以匈奴不能打!
刘邦很生气,骂刘敬是齐国出的混蛋,只会逞口舌之利,现在又胡说八道扰
乱军心,关起来!
刘敬被就近关押到广武了。
刘敬说对了,匈奴、具体说是冒顿,就是在示弱。冒顿的想法就是通过不断
的败退,把汉军引过来,然后围而歼之。而汉军真的上当了,冒顿如果知道领军
的皇帝刘邦,肯定要仰天大笑,这个战利品太大了。
刘邦樊哙的先头部队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时,被冒顿的骑兵部队包围了,具
体的包围点是平城边上的白登山,现在叫马铺山,海拔不高、面积也不大的一座
小山。
也许刘邦现在明白韩王信为什么投降了,匈奴的骑兵太强大了,甚至让他产
生了放弃抵抗的想法。
史书记载冒顿包围刘邦的军力是骑兵四十万,这个数字肯定也是夸张了,具
体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刘邦绝对不可能突围出去。
当年荥阳被围,有纪信替他送死,现在即便也有人替他送死,这一套也不管
用了,冒顿不是项羽。刘邦的后续部队没有赶过来,赶过来又有什么用。
天气阴冷,到处都是雾蒙蒙的,刘邦看周围的一切,也都是雾蒙蒙的。
冒顿似乎并不急于进攻,只是这么围着,一天,两天……刘邦在山上真是如坐针
毡。
突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步兵对骑兵胜算基本等于零,即便刘邦身边都是骑
兵,跟匈奴这种马背上生存的民族对抗,差不多也是以卵击石。
硬的、明的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用软的、阴的了,幸亏刘邦身边有陈平。老
天似乎也在帮刘邦,大雾越来越重,白天和黑夜差不多少。陈平借大雾的掩护,
跑到冒顿的军营里,找到冒顿的王后,或者说阏氏(读“焉支”),就是正室夫人
,然后大肆行贿,通过阏支向冒顿说情,然后冒顿主动解围,刘邦出来了。
这是史书中关于刘邦脱困的说法,怎么读怎么觉得有问题,好像在掩饰什么
东西。太史公还用了这么一句话,“其(陈平)计秘,世莫得闻”,隐约有点欲盖
弥彰的意思。
大雾天就可以随便进出敌人的军营?还能和对方那么高级别的人会面?史书
中的记载恐怕太过牵强了。再者说,冒顿会因为一个女人在耳朵边上吹两下风,
就把刘邦这么大一条鱼放了?这也太浪漫了,冒顿可是拿自己的女人做过箭靶的

两个多世纪后,东汉有个叫桓谭的文人提到这桩旧事时说,当时陈平告诉冒
顿阏氏,说汉帝国皇帝刘邦马上要从中原选一位绝色女子作为解围的条件,送给
冒顿,冒顿肯定会喜欢。这样一来,你就会失宠,所以你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
就要想办法让汉军脱困,皇帝回去了,也就不会送给冒顿女人了。阏支被陈平这
么一说,大为紧张,于是想办法让匈奴军队解围,刘邦得以脱困。
桓谭恐怕也是在胡说八道,都隔两百多年了,他从哪儿听来的。
当年白登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所有人都可以
放开了猜。
恐怕当时刘邦和冒顿是见了面,有过交谈的,而且刘邦很可能是纡尊降贵,
低声下气,跟冒顿签订了什么框架协议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这只是猜测了
,总之刘邦脱困的过程非常的不光彩,这是肯定的。
匈奴人的骑兵军团分出一条道路来,刘邦和他的士兵们在对方虎视眈眈的目
光中走出了包围圈,汉军的弓箭手全部张着满弓瞄准对方,匈奴人的战马不时嘶
叫一声。
刘邦终其一生不敢再挑衅匈奴,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也都对匈奴忍气吞声,
直到近一百年后,才由他的曾孙刘彻报了当年之仇,告慰了他的先祖们。
刘邦杀掉先前告诉他匈奴实力很弱的使者们,赦免了被他自己下令关押的刘
敬,然后非常诚心地向刘敬道歉,说我不听你的话,被困了七天,是我不对。而
且马上封了刘敬一个侯。
刘邦决定取道赵国回长安,因为他对赵王张敖也不放心,要过去看看,张敖
毕竟也是异姓。刘邦不知道,自己刚从虎穴里出来,又一脚踏进了狼窝,因为赵
国有人盯上刘邦了。
刘邦从赵国经过,张敖自然要以最高礼仪接待,而且这俩人除了帝王君臣关系,
还有翁婿之亲,刘邦把吕后生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他。
张敖这个人是比较老实的,平时也比较低调,他对刘邦更是非常尊敬,他觉
得刘邦把他爹张耳封为赵王,实在是天大的恩情。刘邦在的这几天,张敖早请安
,晚问候,毕恭毕敬,有求必应。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绝无假装之心。
而对刘邦来讲,他暂时不用在长乐宫里按叔孙通讲的那套,每天正襟危坐,
称孤道寡,现在来到自己女婿这里,自然可以放肆一点。他又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张嘴除了吃饭就是骂人,估计张敖挨了不少“小兔崽子
”之类的问候语。
张敖自己没觉得什么,被岳父骂两句也是提携,但是张耳的左右丞相,贯高
和赵午,却是极其愤慨。这两人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不过火气绝不亚于青春
期的少年,而且这俩人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胆子大得异常,他们去向张敖请示
,说刘邦这么无礼对待一个诸侯王,我们想把他杀了!
张敖大惊失色,告诉这两个人,现在的赵国是刘邦帮着复立的,你们应该感
激他,杀人这样的话,以后决不可再说,也不能去想!
贯高赵午觉得张敖太懦弱了,但是回过头一想,张敖这是长者风范啊,不忘
别人的恩德。贯赵两个人和十几个知情的门客商量,刘邦还是要杀,但是不再知
会张敖了,如果事情败露,一切后果这些人自己担着。
不过他们筹划晚了,刘邦启程回关中了。但是他们心意已决,只要刘邦还来
,则必杀之!
现在已经是刘邦立国后的第三个年头了,这一年国内相对很安静,政局更加
稳定,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北方边境依旧危机重重,刘邦的亲二哥刘仲,本来
被封为代王,现在不堪匈奴的进攻,抛弃了他的代国领土(河北、山西北部),自
己跑到洛阳去了。刘邦丢了一块国土,但是他只能忍,他知道匈奴的实力有多可
怕。
刘邦把刘仲的代王废掉,降两级,代之以合阳候。而代王这个封号,暂时给
了戚夫人生的那个儿子,刘如意。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萧何建设长安城的第二个大成果,未央宫落成竣
工了。未央宫在建的时候,刘邦还提过意见,说国家还很穷,为什么修这么大一
座宫殿?萧何觉得很冤枉,这么大还不是给你修的吗。萧何毕竟是秦朝就在官场
上混的人,马上回应刘邦说,天子四海为家,宫殿不修得雄伟一点,不足以彰示
其权威啊,况且现在建好了,后世子孙们就不用再修了。
这话刘邦爱听,马上说萧何修得好。
长安有两座宫殿了,长乐、未央,长久安乐,永世不绝。
帝国的北部边疆,一道一道的紧急呈报依旧送到刘邦手里,韩王信已经彻底成为
匈奴的鹰犬,带领他的军队在边境制造危机。
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东垣(河北石家庄一带)击溃韩王信。刘邦接受上次的
悲惨教训,不敢向北追击,班师回长安。刘邦再次决定取道赵国。贯高等了一年
的机会,终于又来了。.
张敖在柏人县(今河北隆尧县)接待刘邦,而贯高藏在了刘邦下榻地方的厕所
里,只等刘邦进来,然后一击杀之。
张敖把自己的一个女人送给刘邦,史书中只记载这个女人姓赵,没有名字,
以后称之为赵美人吧。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送自己女人给老丈人,也太乱了点
吧。
刘邦对女人是从来不拒绝的,下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赵美人进行了非
常深层次的交流,用当时的专业说法,叫临幸。
临幸完了之后,刘邦本来想睡觉的,可是忽然有了某种异样的感觉,哪里不
对头也说不上来,就是感觉不对头。刘邦忽然问下边的人,这个县叫什么名字?
回答说叫柏人县。刘邦说这个地名太不吉利了,柏人,迫人,迫于人……不住了
,现在就走!
刘邦真的就走了,一晚也没睡,更不要提上厕所了,贯高等人的刺杀计划也
就流产了。而赵美人仅仅这一晚上的临幸,竟然怀孕了。
搞阴谋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保密,参与策划的越少越好。贯高、赵午两个人
一时冲动,当初跟十多个门客一起商议刺杀皇帝。这种惊天的阴谋,还和这么多
人开会讨论,贯高赵午觉得自己是在维护张敖,伸张正义,可谁又知道与会的这
十几个人怎么想的。
很快,赵国人预谋刺杀皇帝一事便败露了,刘邦当然是怒不可遏,将赵王张
敖、丞相贯高、赵午以及所有参与阴谋的人全部逮捕。去实施抓捕的人唯恐有漏
网的,能株连的全部株连,赵美人不幸也在其中。
赵美人告诉狱卒,她身上怀着皇帝的孩子,狱卒不敢怠慢,向上一层层报给
刘邦,刘邦正在气头上,没理会这件事,过几天干脆就忘了。赵美人的弟弟赵兼
找到了辟阳侯审食其,就是吕后的管家,当年陪着她一起在项羽军中做人质的那
个,赵兼通过审食其的关系,想让吕后出面解决这件事。
吕后得知后非常不高兴,把这事压下来了,审食其也不敢多说什么,因为这
种涉及皇帝和吕后两个人关系的事还是比较敏感的。
赵美人所有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还是没用,她的皇帝没有来救她,一天两天
一个月两个月……她绝望了。但是她肚子里还有孩子,这个孩子是不是龙种已经
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即便她真要死,也不能现在死。
后来赵美人生下了孩子,是个男孩,她把孩子托付给了狱卒,然后自杀身亡

这位尽职尽责的狱卒捧着孩子直接来见刘邦,刘邦追悔莫及,命令把赵美人
送回家乡厚葬,把这个孩子交给吕后抚养。
各位不要紧张,吕后不是武则天,不会掐死这个孩子的。吕后除了是皇后,
她还是女人,更是母亲,身上永远有光辉的母性。她很喜欢这个孩子,一直养在
身边。刘邦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刘长。
长安城来的办案人员抓捕张敖等人时,当时参与策划刺杀皇帝的这些门客、朋
友们都准备自杀,除了贯高。贯高质问这些人:”我们的君王是清白的,你们都
自杀了,谁给他洗清冤屈!“于是这些人停止冲动,跟着张敖一起,被押赴长安
受审。
贯高一口咬定,刺杀皇帝一事从头到尾都是他策划实施的,跟赵王张敖没有
任何关系。
这个口供可不是主审官想要的。如果是赵王张敖下令刺杀皇帝的,这里面可
以大作文章;现在赵国一个丞相把罪责全揽了,说杀皇帝只是他的个人行为,这
样一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现在朝廷中从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刘邦
对这些异姓王非常地不放心,如今正是处理赵王张敖的大好时机,一定要想办法
把责任全堆到张敖身上。这个都不用刘邦教。
但是贯高就是不这么说,不说只好动刑了,鞭打,针刺…无所不用其极,这
是从秦朝延续下来的传统。以至于贯高的身上都找不到一块好皮肤再下手了(身
无可击者),但是贯高还是丝毫翻供的意思都没有,就是说预谋刺杀皇帝是他干
的,跟赵王张敖无关。
张敖倒是没受什么罪,因为有吕后在里面周旋,张敖的正室夫人是吕后的亲
女儿,但是牢狱之灾是免不了的,而且看样子刘邦也没有放人的意思。吕后去求
刘邦看在女儿份上把张敖放了,也不要对贯高这么狠,刘邦跟吕后大吵一架,不
听。
主审官把案件进展和贯高的表现上奏给了刘邦,刘邦反而对贯高起了敬重之
心,下令不要用刑了,找个跟贯高比较熟的人,去套话。有个叫泄公的(不好意
思,就是这个名),说他跟贯高很熟,可以试试。刘邦同意。
泄公来到牢房门前,贯高认出了他,但是他站不起来,坐在地上,仰着头问
,”是泄公吗?”
泄公进去,跟老朋友一样,和贯高聊天说笑,慢慢就绕到张敖身上去了,泄
公问,赵王究竟有没有参与,贯高很哀伤,叹了一口气,“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
子,如今他们被我连累,都要被处斩。可是我不能为了他们而让赵王摊上罪责。
这事就是我自己做的,跟赵王没有任何关系。”贯高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把
前后所有的事都讲了一遍。
泄公回去把原话转告了刘邦,刘邦相信了,赦免张敖,但是赵王这个封号肯
定没了,降两级,为宣平侯。
刘邦很是欣赏贯高的硬气,派泄公专门去告诉他,赵王已经放出来,并且连
贯高本人也赦免了。贯高大喜过望,问泄公,“我们大王真的没事了?”
“没事了。皇帝很看重你,所以把你也赦免了。”
贯高像卸下一副担子般,语气不再悲愤,“我撑到现在,为的就是还我们大
王一个清白,如今大王既然没事,我的职责也完成了,现在死,也没什么遗憾了
。”
贯高自杀身亡。
史书记载,“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刘邦对贯高之义非常感动,他对跟着张敖一起押来长安的众多赵国大臣进行了一
番考察,发现这些人的见解、眼光、能力等等,丝毫不比自己朝堂上坐着的那些
人差,甚至还超过那些人。刘邦既惊讶又高兴,他把这些人全部委任为汉帝国各
地的地方官,后来的史实证明刘邦没有选错人,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他们对
汉帝国的稳定发展贡献卓著。
匈奴人继续在北方边境制造危机,刘邦能做的就是加强边防,其他的无能为
力,他绝对不敢再去进攻匈奴了。刘邦去问刘敬,有没有更好一点的办法,刘敬
现在是匈奴事物的首席顾问。刘敬说有,就怕陛下你不同意。刘邦说有什么不同
意的,说来听就是了。刘敬回答说,陛下只要把长公主嫁给冒顿就可以了。大汉
帝国长公主,地位崇高,冒顿肯定会册封为阏氏(正室夫人),这样一来,长公主
生的儿子肯定会被立为太子,就是将来的单于。冒顿活着的时候,是你的女婿;
死了之后,新的单于是你的外孙,外孙不可能来打外公吧。
刘敬最后提醒刘邦,不要随便找个人冒充,而是要货真价实的长公主,要不
然被冒顿知道了,只会徒增误会。
刘敬的话,更多是一厢情愿,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他提出了一个当时来讲
几乎是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边境危机解决方案。
刘邦同意,这次真的可以称得上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了。汉帝国的长公主就
是吕后生的鲁元公主了,也是张敖的夫人。但是吕后极力反对,哪个母亲愿意把
自己的女儿嫁到遥远寒冷的北方异族去。刘邦又和吕后吵架,吕后这么坚强的人
也哭了,不停地哭,“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你真舍得嫁到匈奴去吗?”
刘邦最后也没有办法,只好在他们刘家宗室里选了一个女子,说她就是长公
主,然后搭上大量的嫁妆,嫁到匈奴去了,送亲的人还是刘敬。刘敬只能祷告冒
顿不要认出这个假的长公主来。幸运的是,刘敬这次对外国事访问进行的还是很
顺利的。
这就是中国史上著名的和亲外交第一次上演。
和亲外交并非是刘敬首创,向前推几百年,一直大量存在,比如所谓的“秦
晋之好”,就是典型的和亲外交,但是仅限于诸侯间的和亲,对北方的草原民族
,无论是之前的秦国、赵国,还是之前的周王朝,都是采取军事对抗的强硬外交
政策,从这个角度狭义地讲,刘敬也不失为和亲外交政策的创立者。这一政策在
大汉帝国,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和亲外交经常
和“丧权辱国”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但是不可否认,它避免了无数场战争,
这是值得肯定,甚至值得歌颂的。
刘敬的这一政策在当时得到广泛的支持,没有人说他丧权辱国。不仅仅是因
为皇帝认同他,更多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反思秦帝国灭亡原因的思潮,其中就包括
一点,赢政对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采取军事进攻政策,导致国内民众负担严
重增加,进而演变为军事暴动,摧毁秦帝国。说到反思秦亡,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物,就是前文曾出现过的陆贾,他马上又要出场了。
回长安后,刘敬告诉刘邦,匈奴的几个王国(部落),离关中太近了,骑快马
一天一夜就能到,严重威胁到长安都城的安全,所以应该充实关中的防御力量。
刘敬不仅仅提出问题,也提供了解决之道,刘敬的方案是,把分散在各地的
六国后裔都迁到关中来,比如齐国的田氏,楚国的屈、景、昭氏等等等等。这些
人,闲时可以开垦土地发展经济,如果北方匈奴入侵,可以快速组成军队抵抗。
并且,这些宗派势力都有非常深的渊源,在各地的影响极其大,现在都迁到关中
来,这些势力就没了根基,想闹事也闹不起来了。刘敬称之为“强本弱末”之策

刘邦马上批准,立即实施,先后从各地迁到关中的有十多万人。
现在看来,用天纵英才来形容刘敬绝对不过分,他的这一强本弱末之策,一
举三得,发展经济、加强国防、促进国内局势稳定,而其成本不过是搬搬家。
迁都长安、和亲匈奴、关中迁徙,刘敬的这三件事无论哪一件都足以证明其
远见卓识,可惜知道刘敬这个人的少之又少,说他和“汉初三杰”比肩恐怕会有
人有意见,但是,刘敬至少应该和陈平齐名,太史公说刘敬“建万世之安”,绝
非虚言。
北方的危机暂时得以解决,南越国(广西广东海南)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南越国的建国过程前文详细描述过,现在刘邦册封南越国王赵佗为汉帝国的
南越王。他无力去军事进攻南越国,他也不想用武力。刘邦派去的使臣的就是陆
贾。
陆贾跟赵佗的谈判可以说非常顺利,因为一者赵佗对进军中原没有兴趣;二者汉
帝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很低,只要承认南越属于汉帝国就好了,其他的政治军事经
济金融外交等等全部独立;三者赵佗本来就是正宗的北方人,故赵国人,看他的
姓就知道了;四者赵佗对陆贾这个人很欣赏。
赵佗接受封印,宣布南越国归属汉帝国,用现在的话讲,南越是汉帝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大家都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中原南越,血脉相连……南越重
回祖国怀抱,掀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赵佗将先前被他关闭的五岭边境,重
新开放,与中原互通有无。
陆贾回长安后,立即得到晋升。
陆贾这个人眼光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不过他也免不了读书人都有的毛病
,又不像叔孙通那样容易变通,比如刘邦跟他谈话的时候,陆贾经常涉及到《诗
》,《书》等等典籍,刘邦哪里懂这个,时间长了就烦了,开口就骂陆贾,“你
老子我是马上得的天下,诗书是什么东西!”(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马上回话:“马上得天下,马上能治天下吗?”
陆贾这一句顶撞的话倒是让刘邦觉得很惭愧,而且更进一步,命令陆贾去写
一部书,主题就是为何秦亡,为何汉兴,得失成败的大话题。陆贾前后一共写了
十二篇,每上奏一篇,刘邦就不停地称赞,非常认同陆贾的观点,刘邦在上面说
好,底下群臣就下拜高呼万岁。刘邦将此书命名为《新语》,后世称之为《陆贾
新语》,现在还能读到。共十二篇,分别为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
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每篇都不长,可以拿来读一读。
帝国的南北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是在高大的未央宫墙内,另一场危机正在
酝酿,说大不大,说小绝对不小。
赵王张敖被废,刘邦把赵王这个封号给了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这是刘
邦让步之后的无奈选择,因为他本来想把刘如意立为太子的。刘邦觉得现任的太
子,也就是吕后的儿子刘盈,太柔弱了,跟他一点不像,倒是觉得刘如意很像他
。不知道刘如意连10岁都不到的一个小屁孩哪里像他,也许……你无耻的样子很
有我当年的神韵?谁知道。估计戚夫人的影响有很大的成分。戚夫人一直跟在刘
邦身边,包括这几年的几次御驾亲征,吕后是负责留守长安的。戚夫人免不了向
刘邦吹枕头风,刘邦这种多情的人难免会冲动,于是找了个机会对大家说,我要
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
此言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吕后肯定是第一个反对的了,帝国的大臣们也是一边倒,几乎全部都表示反对。
反应最强烈的一个是御史大夫周昌,位列三公,地位极高。
周昌前面出现过,就是荥阳城下拒绝投降项羽而被杀的周苛将军的同胞弟弟
。周昌跟他哥一样,骨头硬,而且脾气直,说话也直,萧何曹参甚至皇帝刘邦都
不怎么敢惹他。某次周昌去向刘邦奏事,进门就下拜,拜完抬起头才发现刘邦正
跟戚夫人在那儿亲热,周昌觉得不大好意思,想走,还没站起身,刘邦刺溜窜下
来,骑到周昌脖子上,还开口问,“周昌啊,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被气得血气上涌,满脸通红,仰过头对着刘邦回答,“你是…是…是…
桀…桀纣!”之所以这么多省略号,因为周昌口吃。
刘邦哈哈一笑,也没当回事,周昌也没当回事,不过刘邦不大敢刺激周昌了

刘邦提出要废立太子,大家都反对,周昌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告诉刘邦,
“我说话不方便,但是我知道这事就是不行。你一定要换,我一定不让你换!”
当然周昌是结结巴巴憋得脸通红说出来的,看得刘邦忍不住笑。这个过程中,吕
后一直暗暗在隔壁听着,周昌出来后,堂堂国母吕后直接向他跪下,她太感激周
昌了。
废立这种事极其敏感,且牵扯重大,甚至可能引发动乱,从来都是能避免则
避免。真正由于种种原因而施废立之策的,其结果一般就是让后人拿来做反面教
材。汉初的这些大臣们,都是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大部分都是真心希望国家能
安定,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况且刘盈这个人很不错,人虽有点柔弱,但是将来
肯定是一位仁君,而刘如意一个十岁不到的小孩,谁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再者说
,朝堂上这些人,跟吕后的关系要比跟戚夫人的好很多,不少都很尊敬,甚至景
仰吕后。
看来太子目前是换不了了,刘邦暂时压下此事不再提,把刘如意封为赵王,
将来再做打算。不过刘邦很清楚,看这些人的反应,立刘如意成功的可能性尽管
有,但是并不大。他要强行换掉也可以,只是立一个大家都不支持的人做太子,
根本没意义。刘邦开始为刘如意和戚夫人的未来担心,将来他一死,吕后肯定会
对这母子俩下手,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在了,什么忙也帮不上。为此刘邦很长
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有时还会唱两句很哀伤的歌。群臣们都很闷纳,皇帝这是
干嘛呢?可是谁都不敢问。
这么多人总有眼光比较毒的,有个年轻人就看出了刘邦的心思,这个人叫赵
尧,是周昌的下属,职位符玺御史。赵尧得到一个单独见皇帝的机会,然后一语
道破刘邦的想法,刘邦很吃惊,说他确实在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将来担心,就是
不知道怎么办。
赵尧说办法有,就是找一个比较强硬的人做赵王的丞相,最好是所有人都不
敢惹的刺儿头。刘邦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啊,可是找谁?赵尧回答,周昌。
刘邦找来周昌,把他的想法说了,周昌号啕大哭,“我从陛下起兵就一直跟
着,为什么现在半道不要我了,还把我打发给诸侯?”结结巴巴说得非常委屈。
刘邦也很伤心,告诉周昌,“我知道你委屈,可是我不想赵王以后出事,只
有你能保得了他,就算是帮我一个忙,你就去吧。”
周昌万分伤心地答应,去赵国上任了。他虽然反对刘如意做太子,那是对事
不对人,而且周昌对刘邦是绝对的忠心耿耿。
周昌一走,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就空下来了,继任者就是赵尧。某种程度而言
,赵尧是个小人,把顶头上司搞掉,自己占了那个位子。不过可以透露一下赵尧
的结局,几年之后,赵尧替刘如意向刘邦出谋划策的事被吕后知道,他的御史大
夫职位立即被废掉……
让周昌做赵国丞相,是出于刘邦的私心维护刘如意,但是赵国除了一个刘如
意,还有无数的汉帝国子民,赵国北部更是直接与匈奴接壤,虽然跟匈奴现在和
亲了,可谁知道匈奴人会不会不认账,赵国边境的防务事关重大。
刘邦指定镇守赵国边境的将军叫陈豨,在几年前平定燕王藏荼造反时军功卓
著,刘邦封了他一个阳夏侯。陈豨属于小字辈,像守边这种粗活,曹参周勃樊哙
等级别的人现在肯定是不屑做的,所以就轮到他了。陈豨在赴任之前去拜会了一
个人,我们久违的淮阴侯,韩信。
韩信被软禁起来后,没什么事可干,从来也不上朝,因为他觉得和周勃等人同
席而坐,很丢面子。每天要么在家里闲坐,要么出去满长安城溜达,一肚子怨气
是免不了的。有一次韩信随便走,走到樊哙家里,樊哙不知道是过于激动还是别
的原因,扑通就跪下迎接,而且称呼韩信为大王。实际上这与礼不合了,樊哙是
舞阳侯,韩信现在是淮阴侯,大王早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大家都是侯,樊
哙没必要下跪。既然樊哙不忘当年,还是称韩信作大王,韩信也该表现出王者应
有的胸怀,可是他从樊哙家出门后就对别人讲,“我竟然沦落到和樊哙这种人为
伍!”
这说的什么话……没有仗打的韩信真是一塌糊涂。
刘邦偶尔会找韩信聊聊天,还会带一点请教的成分,比如问韩信这个将军怎
样,那个将军如何,韩信会一一作点评。前面提到过,刘邦这个老家伙对行军打
仗有一种外行式的迷恋,多次御驾亲征。某次也许刘邦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就问
韩信,“韩信啊,你说像我这样的能领多少兵?”
韩信不假思索就回答,“最多十万。”
“那你呢?”
“多多益善。”
刘邦觉得很不爽,我最多十万,你越多越好,什么意思啊,估计这十万也是
面子上的数字,明显就是在说你打仗差远了,尽管他知道自己打仗确实远远不如
韩信。刘邦还是反问韩信,“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抓住了?”
“你不会领兵,但是会领将,所以我被抓了。那是天命,不是人力。”这意
思就是说,被你抓了,我认了行了吧?
韩信这几年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一言以蔽之,郁闷,而且没有尽头的郁闷

陈豨专门来向韩信辞行,因为他是韩信的忠实崇拜者,用现在的名词讲,陈
豨属于“信徒”。韩信其实很羡慕陈豨,因为陈豨去守赵国边境,可以领兵,可
以打仗,比他憋在长安城强百倍。
陈豨的主动来辞行,让韩信早已绝望的心境起了某种波动,他有点兴奋,就
如当年在军帐中灯光下,准备第二天的战争。
韩信拉着陈豨的手在庭院里散步,忽然仰头看天,问了一句,“我能信得过
你吗?我有话想对你讲。”
陈豨一下紧张起来,“将军请下令!”
韩信开始不紧不慢地说,“陈老弟啊,你守的那个地方,是天下精兵之所在
,肯定会有人说你要造反,你是皇帝的宠臣,第一次皇帝不会信;第二次再有人
说,皇帝会怀疑;第三次,皇帝肯定会一怒之下御驾亲征去打你。如果真有那么
一天,我在长安城给你做内应,大事必可成,天下就是你我的了,怎么样?”
陈豨被说得有点发懵,他本以为韩信会教他用兵之道,被这种战神级的人点
拨几下可是终生受用不尽的,没想到韩信却是在教他造反。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这也算一种点拨,而且陈豨对韩信的崇拜有点狂热,马上表态,“谨遵将军令下
!”
陈豨带着疑虑和期待去赵国边境上任了。
陈豨这个人,多少还是有点问题的。他是故魏国人,性格有点怀旧,他很仰
慕当年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那位。魏无忌门下食客三千
,他也养了一群。这种事很容易招人猜疑,因为现在天下一统,战乱已休,你养
这么多门客做什么?
陈豨回长安汇报工作,经过邯郸。邯郸是赵国都城,周昌就在这里办公。周
昌发现陈豨带的人太多了,车子就有一千多辆,邯郸城的客栈全被住满了,一打
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陈豨的门客,而且各色人等俱全。
周昌就觉得陈豨不大对头。等陈豨前脚刚从长安回来,周昌又跑去长安了,
上奏刘邦,说陈豨这个人恐怕有问题,一个人在外领这么多兵,会不会生出什么
变故来啊。
刘邦最怕这个,周昌又是他极其信任的,他都说有问题了,那应该查一查,
这一查果然查出问题来了。
赵国记录在案的大量案件,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等等,多少都和陈豨扯上了关系
。而皇帝调查他的事,很快也传到陈豨耳朵里,陈豨有点做贼心虚,他还清楚记
得韩信对他讲过的话。而且就在这个时候,北方匈奴有人搭上了他,一个叫王黄
,一个叫曼丘臣,都是韩王信的人。韩王信早已投降匈奴,前边说过了。王、曼
两个人就是奉韩王信之命来策反陈豨的,没想到陈豨跟这两个人一拍即合。
不过陈豨完全没必要这么敏感,贪污受贿是有罪,但是顶多算以权谋私,不
是政治性错误。很难说皇帝会因为这个就会把陈豨搞掉,自己跑长安来认个错也
就没事了,刘邦绝对有这个胸怀的,而且刘邦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他不希望任
何人造反,把陈豨放到边疆领兵,也不是让他去造反的。
但是陈豨似乎已经铁了心要反,一直和韩王信来往,准备起兵事宜。更严重
的,汉帝国五年七月,刘邦的老爹死了,发丧的时候,陈豨竟然没来送葬,说是
自己有病。梁王彭越那么老的人都来了,他不来无非是怕被自己被扣下,但是这
样一来,也由不得刘邦不怀疑他了。
一个怀疑对方造反,一个已经打算造反,很快,两个月后,陈豨自立为代王
,联合北方的韩王信,正式起兵。陈豨实力确实很强大,南下进攻,几乎是战必
胜攻必克,邯郸以北的大片区域很快沦陷,陈豨的军队甚至渡过黄河攻占了聊城
(山东聊城)。韩王信也联合匈奴骑兵南下,卷土重来,陈兵参合(山西定襄县),
伺机动作。
刘邦再一次御驾亲征,而且这次具体负责领兵的,是最高军事统帅,堂堂帝
国太尉周勃。临行时,刘邦想让韩信一起去,至少可以做个参谋。但是韩信还是
说自己身体不好,不去,转过头来却秘密派人去联络陈豨,“陈老弟你放心造反
好了,大哥我在长安帮你一把。”
陈豨被韩信这么一打气,更加坚定了造反到底的决心。
这个事闹大了,陈豨、匈奴人、韩王信、韩信都被牵扯进去,还丢了那么大
一块领土。不过这件事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帝国政府军抵达邯郸城。刘邦对周围的人讲,邯郸这么好的地方,陈豨占了
的话,可以利用南边的漳河设防(项羽破釜沉舟那条河),他却去打别的地方,这
个人没前途。刘邦有点沾沾自喜。
赵国丞相周昌上奏刘邦,说常山郡一共二十五个城,现在竟然被陈豨打下来
二十个,常山郡守、郡尉应该为此事负责,按规定要杀掉。刘邦问郡守郡尉这两
个人反了吗?周昌说那倒没有。刘邦说那就算了吧,实力不足,不是他们的错。
然后让他们官复原职。
刘邦让周昌在赵国寻找人才,用来领兵打仗。周昌找来四个人,说这是赵国
有名的壮士。刘邦见到这四个人,从鼻子里哼出一句话来,“你们几个王八蛋能
做将军吗?(竖子能为将乎?)”这四位“壮士”被刘邦骂得很尴尬,不敢站起来
。不过骂归骂,刘邦还是让这四位去领兵了,而且还都封了千户侯。旁边的人就
有意见了,说这四个人什么都没做,凭什么封侯?刘邦说我封了他们,赵国子弟
们就会拼命为我打仗了。左右的人都表示自愧不如。
这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刘邦已经玩得非常得心应手了。
刘邦派人去查陈豨手下的人都是什么来路,回应说陈豨的两员主将,王黄和
曼丘臣—-当然他们是韩王信的人了---都是商人出身的。刘邦说好了,有办法了
,既然是生意人,就用生意人的办法对付,我用钱买你们。
刘邦一边让周勃采取军事进攻,一边出重金,悬赏陈豨手下的领军将领们,
胡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很快就有了成果。
重赏之下,必有…降卒,陈豨麾下的不少将领被收买过来,最后连王黄和曼丘臣
都被人活捉送来了;另一方面,太尉周勃领兵在曲逆(河北保定以西)击败陈豨的
主力军团,这几年比较低调的燕王卢绾也派兵协助进攻,同时在黄河以南,将军
郭蒙和齐王刘肥的军队联合收复聊城,叛军残余部队撤回黄河以北。陈豨基本上
大势已去,没什么希望了,此前信誓旦旦说要在长安做内应的韩信,也没了消息
。陈豨不想就这么放弃,他现在只有一条路了,就是投降匈奴,他也确实一直在
联络匈奴。
赵国现在就剩一个大城池没攻下来了,东垣,刘邦不喜欢这座城,当年他从
这里回长安,半路差点被贯高刺杀,所以这个地方他要自己来打。这里防守比较
顽强,一次没攻下来,而且城头上的士兵都在骂刘邦。刘邦很恼怒,从来都是他
骂别人,现在竟然轮到自己头上了。东垣城最终被攻下后,骂刘邦的人都被斩首
,没骂的施以黥刑(脸上刻字)。连东垣这个名字都不让叫了,改名真定。
周勃在击溃陈豨的军队后,向西进军,进攻趁乱来搅局的韩王信。具体和韩
王信作战的是将军柴武。作战前,柴武在高层的授意下,向韩王信发去一封信,
大概意思是说,韩王信你回来吧,皇帝这个人宽容,你投降匈奴也不是什么大罪
,皇帝不会怎么样你的,还会让你继续做韩王,快点回来吧。
这话鬼才信,张敖被人牵连了一下,都被削去王爵,更何况韩王信通敌叛国
,他自己清楚得很。韩王信也给柴武将军回了一封信,大概内容如下:
“当年皇帝提拔我,还封了我一个王,我很感激他。但是现在我有大罪,荥
阳城下,我没有与城池同在,投降项羽,这是罪一;匈奴人包围马邑,我没有抵
抗,而是献城投降,这是罪二;我现在以匈奴将军的身分,和将军你开战,这是
罪三。当年越国大夫文种、范蠡什么罪也没有,最后一死一逃,我既然已经有了
三条大罪,还能再回去吗?我现在苟活性命于山谷之间,一日三餐都要向匈奴蛮
夷伸手,何尝不想回去。就如阳痿之人想勃起,眼盲之人想看见,想归想,但是
已经无能为力。”(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
意思很简单:不要跟我玩儿这一套,打仗就打仗,谁怕谁。
最后的战争结果是韩王信战败,他本人被柴武斩首。
多年后,韩王信的孙子重回大汉帝国,并在一场平叛战争中功盖全军,为他
的祖先重新争回了荣耀。这个后面会提到。
陈豨北逃,军队溃散,沦陷领土全部收复,韩王信被斩,这场帝国成立后最
大规模的叛乱基本告平定,刘邦决定班师回长安了。
前边提到了韩信,实际上政府军一开始进攻陈豨时,韩信就已经策划好了在
长安城的行动,之所以一直没消息,因为他出事了。
韩信的本来设想,是伪造皇帝诏书,赦免长安城内各官员家中的奴隶为平民,然
后领着这些人发动政变。
这事听起来很像个笑话,不过在韩信手里很难讲会不会变成神话。但不得不
说的是,韩信搞阴谋太外行了,他跟贯高犯了一样的错误,保密工作太差。韩信
的一个舍人(助理)也参与了政变策划,但是计划还没实施,这位舍人把韩信得罪
了,韩信一怒之下将此人关了起来。舍人怀恨在心,想办法将韩信要发动政变的
消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舍人弟弟上报给了留守长安的吕后。
事发紧急,吕后决定采取非常手段。
高大的长乐宫墙内,阴暗,寒冷。吕后正在沉思,忽然转过身对萧何开口,
“你去把韩信叫来。”
萧何犹豫了一下,好像要开口说话,但是没说出来,答应了。
萧何非常痛苦,他知道吕后找韩信要做什么,他也知道为什么让他去找。当
年他策马追韩信,追回的不只是一个人,也追回了大汉帝国的半壁江山;如今又
是他,要亲手把韩信送上断头台。从萧何始,从萧何终。
萧何找到韩信,说皇帝在前线打了胜仗,陈豨已经死了,大家都去宫里庆贺
,你也去吧。当然这是在骗韩信。韩信说我身体不好,不去了。这也是韩信的老
借口。萧何坚持,说你身体不好也忍一忍吧,就是道个贺,大家都去了你不去不
好。
这如果换作别人,韩信早把人轰出去了,但是萧何不一样,他不仅仅是帝国
丞相,更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某种程度而言,是萧何造就了韩信。萧何已经这样
说了,那就去吧。韩信这个人政治头脑比较单纯,没想到有什么陷阱。
韩信跟着萧何来到长乐宫,刚一进门,两边突然冲出大量武士,将韩信摁倒
在地。韩信完全被控制住,无力反抗,被拖到一边的钟室-----光天化日之下下
手不好看-----一位武士拔剑出鞘,向韩信的头颅挥去…
韩信要死了,据说临死前人都有闪回,我们替韩信回顾一下他的一生,
淮阴大街上的流氓,让韩信钻裤裆,韩信盯着对方,木然的眼神;
韩信一个人一把剑,离开家乡去投军,孤独的背影;
被夏侯婴斩首前,韩信拼尽全身力量的一声呐喊;
韩信对前途失去希望,背上行囊,离开汉军大营,黯然的神情;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在刘邦面前指点江山,挥洒自如;
背水一战灭掉赵国,韩信名震天下,气吞山河;
蒯通劝韩信挟齐国自立,韩信犹豫,再犹豫;
韩信被封楚王,衣锦还乡,意气风发;
韩信被刘邦欺骗,被抓住押往长安并软禁,一腔悲愤……
项王已死将军在,
能否无嫌到考终。
武士的剑锋划过韩信脖颈,韩信人头落地。
刘邦回长安后,吕后将这事报给了他。刘邦听了后,心情非常复杂,有惋惜,有
可怜,也有一点轻松。韩信是用兵奇才,一百年也不会再出一个,杀了可惜;韩
信为大汉帝国打下半壁江山,最后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可怜;韩信迟早要杀,不
能留给下一代,但是刘邦只是把他软禁起来,一直舍不得杀,狠不下这个心,现
在吕后给他代劳了,也算放下一桩心事。但是惋惜的成分肯定是最大的。他问吕
后,韩信有什么遗言没有?吕后说,韩信临死就说了一句话,后悔当年没听蒯通
之言。刘邦说这个人我知道,耍嘴皮子的。
刘邦下令抓蒯通,很快蒯通被送到长安,刘邦亲自审他,
“当年你教过韩信造反?”
蒯通倒是坦诚得很,“是,我是教过,可是这小子他不听,如果听了,哪有
今天。”
蒯通的嚣张让刘邦很恼怒,“把他给我煮了!”
“冤枉!”
“你教韩信造反,哪来的冤枉?”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个子高腿长的人先捉到。当时我只知道有韩信,
不知道有陛下你。况且,天下有多少人想坐上陛下那个席位,陛下杀得完吗?”
蒯通把这一番空泛泛的大道理讲得慷慨激昂。刘邦既然给了他说话的机会,
他也说了,而且说得似乎很有道道理,也就没必要再杀人了,那样反而显得刘邦
没胸怀。蒯通被赦免了。
蒯通的结局还是很好的,他去了齐国,做了曹参的门客----曹参作了很长时
间的齐国丞相,而且声誉极佳。后来蒯通专心著书,编了一部叫《隽永》的书,
现代有人说这部书就是《战国策》的雏形,当然这个说法是很有争议的,还是留
给专业人士去讨论吧。
刘如意从代王迁为赵王后,代王这个位置一直空着,刘邦把薄夫人生的儿子
,刘恒,封为代王。帝国北方的三个王国,燕、赵、代只有燕王卢绾是异姓了。
但是卢绾已经出问题了。陈豨兵败后,北方的局势表面上稳定了,实则暗流涌动

陈豨北逃匈奴后,有个人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个人叫臧衍,是前燕王
臧荼的儿子。正好现任的燕王卢绾也派了一个叫张胜的人来了匈奴。张胜的使命
正好是针对陈豨的,他来告诉匈奴人,陈豨已经兵败,不要支持他了。
臧衍开始在陈豨、张胜、匈奴人三方中斡旋。他告诉匈奴人,陈豨还是有前
途的,可以暗中支持一下;然后又去告诉张胜,说皇帝灭掉陈豨,下一个就是你
们家燕王了,到时候你也会受牵连,不如让燕王和陈豨、匈奴人联合起来,这样
,皇帝一旦对燕王下手,也好有对抗的资本。
张胜回去转告给了卢绾。而这正是卢绾所担心的,眼看着异姓王们一个个被
干掉,自己虽然和刘邦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老兄弟,也很难保证绝对的安全,还
是先找一条退路比较好。于是臧衍和匈奴人暗中支持陈豨,陈豨则扮演韩王信的
角色,继续在边境制造危机,卢绾就在一边作壁上观,他甚至真的和陈豨建立了
联系。
卢绾已经很老了,他是无心造反的,他这么做就是给自己找一条退路。卢绾
的保密工作还是很好的,刘邦一直不知道他的老兄弟还有这么一手。周勃和樊哙
也只能继续留在北方,对抗陈豨,太尉也要守边了。
韩王信、韩信、匈奴人、臧衍,现在又加上一个卢绾,陈豨的一场叛乱,涉
及到境内境外的各种势力,更是大大牵动了帝国的神经。但是这事还没完,还关
系到一个大人物,梁王彭越。
插一句题外话,臧荼有个孙女,叫臧儿,臧儿有个外孙,叫刘彻。
彭越完全是一个牺牲品。
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向诸侯征兵,彭越派了一个人领兵去了,没自己去,因
为彭越身体不好,他毕竟很老了。但是刘邦很生气,像彭越这种武将出身的王,
至少应该自己来吧。战事平定后,刘邦派人申斥了彭越一顿。彭越很紧张,马上
动身去面见刘邦谢罪,但是被他的一位将军,叫扈辄的拦住了。
“去了肯定会被扣下,不如干脆也反了算了!”
彭越心里咯噔一下。
彭越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态度,他没去见刘邦,继续说自己有病;也没有造反
,把这事就压下去了。但是他没有把扈辄杀掉灭口。
大约是这位扈辄将军嘴巴不严,传的到处都是风言风语。不久之后,彭越的
太仆不知道犯了什么事,彭越想杀了他,这位太仆逃到洛阳,上告刘邦,说梁王
彭越和将军扈辄要谋反----当时刘邦在洛阳办公。
刘邦怕的就是这个,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刘邦希望发生的事。于是
派人秘密逮捕彭越,押来洛阳。
有关部门的审讯结果是:彭越造反,证据确凿,应该处死,夷灭三族。这个
结果难保是在刘邦的授意下做出的。
刘邦的姿态倒是很高,没有处死彭越,而是赦为平民,发配巴蜀边疆。梁王
这个称呼肯定也没了。
彭越有冤无处诉,只好认命。但是刚从洛阳出发不久,彭越碰到一个人,吕
后,吕后也是要去洛阳的。彭越觉得遇到救星了,一个老头子,跪在吕后脚下,
哭得泪流满面,一边哭一边说自己冤枉。
吕后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你和我一起回洛阳吧。”
吕后见到刘邦,第一句话,“彭越还是杀了吧,人我给你带回来了。”
刘邦真的下手了,斩杀彭越,夷灭三族,把彭越的人头挂到洛阳城门上,下
令谁敢去摘人头,谁敢去拜祭,立即逮捕;并且,并且,把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
,分给所有的诸候王吃,用意很简单,让所有人知道造反的下场。
惨。
彭越的人头孤零零悬在洛阳城头上,任凭风吹雨淋。某天城下来了一个人,
拜祭彭越,跪下在那儿一边哭一边磕头。这个人叫栾布,是彭越生前的一个大夫

一边的人把栾布逮捕去见刘邦,刘邦质问他,“你也和彭越一起造反了吗?
我说了不让人拜,你现在拜,就是造反。把他给我煮了!”
栾布很平静,“让我说句话,说完再死。”
“什么话?”
“当年彭王在梁地断项羽的后路,陛下才得以从荥阳成皋脱困。彭王归楚则
汉亡,归汉则楚亡。如果当时彭王稍微有点犹豫,天下还不知道什么样。陛下向
彭王征兵,彭王有病来不了,陛下就怀疑他造反,根本没有证据的事,陛下却把
人都杀了,此事群臣会怎么看,恐怕会人人自危。如今彭王死了,我也生不如死
,现在就煮了我吧。”
这些道理刘邦何尝不明白,刘邦也不嗜杀,但是为了后世子孙,有些事不得
不去做。刘邦最后没杀栾布,还封了一个职位给他。栾布活了很久,五十年后还
带兵作战。
彭越的肉酱传到淮南时,淮南王英布(黥布)正在打猎,见到肉酱第一个反应就是
,完了,韩信死了,彭越也死了,下一个肯定就轮到我了。当时的说法,韩信、
彭越、英布三个人,“同功一体”,要活一起活,要死谁都跑不了。于是英布秘
密向边境增兵,以防不测。应该说这个时候英布的心态只是要自卫,还没到造反
的地步,这种事都是不得以才为之的,没事谁想造反玩。
然而这事还是被捅出去了。这要从一个女人说起。有一天英布很喜欢的一
个女人,向他提到,中大夫贲赫这个人很不错,应该重用。这么一说,英布起了
疑心,你不会跟贲赫有一腿吧?无缘无故替他说什么话。贲赫实在有点冤,因为
他的想法很单纯,无非就是想通过这个女人走点门路向上爬,他给了这个女人不
少钱,其它的关系倒是真没有。
但是英布已经起了疑心,他这个人又是杀人不眨眼的,贲赫得到消息后很
害怕,干脆跑了,直接奔长安告状,说英布要造反,而且已经有迹象了,不如趁
他还没准备好,先发兵灭了再说。
刘邦找丞相萧何来问,萧何说,英布不至于造反吧,又没怎么样他,估计
是仇家诬告,派人去查一查就算了。
这一查完蛋了,没事也有事了。英布本来就认为贲赫会跑到长安告他一状
,如今长安又派人来查了,这意思很明显了,皇帝真在怀疑他。英布不是韩信,
犹豫不决;也不是彭越,年老体衰。做过土匪的人还怕什么,造反就造反,又不
是头一回了,我就反给你看,韩信彭越都死了,还会有谁是我的敌手!
和英布临近的有两个王,荆王刘贾和楚王刘交。英布当年凭一己之力硬撼
过秦政府军,这两个人怎么会是他的对手。首当其冲的就是荆王刘贾,被英布击
败,自己也搭上一条命;楚王刘交更是糊涂蛋,要出奇兵,兵分三路进攻英布,
搞什么穿插救援。谁都知道军力分散是兵家大忌,况且你实力还不如人家,结果
很简单,刘交也战败了。
刘邦在长安坐立不安,他找来一个叫薛公的研究对策,这个薛公以前做过
英布的令尹,对英布很了解。薛公的意思是,英布这个人没脑子,打仗确实很厉
害,但是不会有什么深谋远虑,他要造反无非就是想自保,即便他想夺天下做皇
帝,有这个想法也没这个能力。
薛公的话给刘邦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刘邦决定再次御驾亲征。荆王刘贾
和楚王刘交虽然被英布击败,但是也给刘邦集结军队创造了时间。这是刘邦的最
后一次征战了,因为他也老了。
英布这个人和项羽有点像,作为当年项羽麾下的第一战将,说物以类聚有点不尊
重他们,不过这俩人有不少共同点,胆子大,眼光小,冲动多,思考少,自信但
是多疑。项羽都不是刘邦的对手,更不用提英布了。从这个角度讲,英布肯定会
被刘邦干掉,只是个过程简单或复杂的区别。
不过仗还是要打的,政府军和英布军在蕲县(陈胜吴广造反的地方,安徽省
宿州市一带)西部遭遇,展开决战。
刘邦站在高处观察英布的军阵,发现跟当年项羽的阵形一模一样,这让他很
不愉快,一阵烦闷和厌恶就冲上来了。刘邦和英布的直线距离倒是不远,刘邦冲
英布大喊,“你造反,何苦呢?”英布毫不客气回给他,“我要做皇帝!”刘邦
当时就不顾形象骂开了。
做皇帝?你去死吧!
刘邦下令进攻,这一仗又是打得昏天黑地。但是英布的实力不济,刘邦是连
天下诸侯之兵,英布只有一支淮南军,而且他造反纯粹是个人行为,士兵们很难
讲会为他拼命。这一仗英布战败了,渡过淮河向南逃跑,政府军在后面一路追杀
。英布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百十个,逃到鄱阳湖时,被当地的老百姓捉
住,杀掉了,然后尸体上交政府军。英布的死法实在和项羽差太远了,项羽死得
惊天地泣鬼神,风云变色,山河呜咽……英布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战事完结,刘邦收兵回撤。这里离他的老家沛县不远,刘邦顺路回家了,这
么多年第一次回家。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娶妻生子,在这里起兵
。当年走的时候,他还叫刘四,根本就不是名字;如今他回来了,衣锦还乡,他
叫刘邦,邦国天下的邦。
刘邦摆酒席请大家畅饮,沛县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万人空巷,都争着来看这
位当年的邻居,如今的皇帝。刘邦也放下自己的身份,和这些多年不见的老熟人
们谈笑风生。这么多年过去,刘邦老了,老了的人容易怀旧,跟家乡人们聊起当
年的旧事,仿佛都在眼前,兴致所到就哈哈大笑。酒席一连摆了十多天,刘邦喝
到高兴时,还为大家唱起了歌,歌词是他自己写的,只有三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了一遍又一遍,一边唱一边起舞,还让小孩们都跟着唱。眼前此情此景,
刘邦再也忍不住了,哭了出来,老泪纵横。刘邦告诉大家,“游子悲故乡,我虽
然人在关中,死了后,我的魂魄还会回来这里的。我以沛公的身份平天下,沛县
就封给我自己做食邑吧,从今天起,世世代代,沛县没有赋税,没有劳役。”底
下的人欢声雷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刘邦要走了,沛县人留他,刘邦说,我的人太多了,
恐怕你们供养不起。还是走了。沛县所有人都跑到城西去给刘邦送东西,刘邦情
难自禁,又留下来多住了三天,后来又去邻近的丰县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回长
安了。
刘邦走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回头多看自己故乡几眼?看一眼少一眼了。
刘邦的那首歌被后世命名为《大风歌》,虽然只有三句二十三个字,语言更
是大白话,却比任何华丽词藻都壮丽奇伟,后世有文人称此歌为“千秋气概之祖
”,言不虚也。
17明天会更好
荆王刘贾战死,这个位置空下来了。刘邦把荆王的名号废掉,改为吴王,领
土不变。第一任吴王自然还是他们老刘家人,刘邦的亲侄儿,他二哥刘仲的儿子
刘濞。临赴任前,刘邦拍着刘濞的肩膀,教训他,“五十年后,东南要是有人造
反,不该是你小子吧,啊?记住,天下姓刘的都是一家人,别造反!”刘濞诚惶
诚恐,“不会不会,叔父言重了……”
这位刘濞后来还真造反了,不过是很久以后的事,后文中会提到。
南方的战事安定,北方又传来坏消息,北方就没安宁过。陈豨投奔匈奴后,
在燕王卢绾的暗中支持下不停在边境制造事端,后来在一场战斗中,陈豨被樊哙
斩首,他手下一位被俘的将领透露了陈豨和卢绾之间有勾结。刘邦又失望又生气
,关系这么好的老兄弟来这么一手。不过他还不想把事情搞大,能不打仗就不打
仗。他想让卢绾来长安见他,卢绾既然早就有想法,当然不会去了,肯定是陷阱
,他说自己有病行动不方便。刘邦又派人去请他,一个辟阳侯审食其,一个御史
大夫赵尧,面子够大了,卢绾还是说自己有病,不来。船上的老鼠第一个先知道
船要沉,卢绾的门客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都开溜了。
后来又有个投降的匈奴人,说卢绾有个叫张胜的部下,一直在匈奴人和卢绾
之间行走,并且在匈奴为卢绾铺路,而且这都是卢绾授意的。牵扯到匈奴人,这
就是国家安全问题了,刘邦只好让樊哙就近去攻打卢绾。卢绾无心打仗,领着他
的军队北逃匈奴。匈奴也封了他一个东胡卢王,但是他这个东胡王做得很郁闷,
邻近的部落经常来打他,没过多久,卢绾就死了。不过卢绾的孙子后来还是投降
回来了。
臧荼、韩王信、张敖、韩信、彭越、英布、卢绾,死的死废的废逃的逃,异
姓王们只剩下长沙王吴臣一个了,这位吴臣和他老爹吴芮一样,非常低调非常谨
慎,刘邦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废掉他,反正长沙国地处江南,人口稀少,实力又弱
,留着就留着吧,也不可能构成什么威胁。
到这个时候,大汉帝国才真的姓刘了。
刘邦举行了一个非常正式庄重的仪式,杀白马,和所有的诸侯大臣以马血盟
誓。誓词的内容,史书中记得不全,只有一句,但是相信这一句是核心所在,“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已经白发苍苍,打英布的时候,又挨了一支冷箭,加上当年项羽给他的
当胸一箭,老伤新伤一起发作,身体早已不如以前。但是刘邦再看一看这个天下
,应该会感到一丝欣慰,那些制造不安定因素的诸侯们都消失了。可以说,刘邦
从起兵反秦到现在,一直都在打天下,只不过敌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尽管这个过
程有很多不光彩,甚至很阴险残忍,但是他不想把这件事留给后人处理,子孙后
代们可能咬不过这些狼。
刘邦到了晚年多疑起来,他觉得自己身边这些人都不忠心了,都有问题,比如萧
何、樊哙。多疑是很常见的老年心理疾病,也不足为奇。
打英布的时候,刘邦频繁派人回长安,问问丞相萧何在做什么呢?萧何觉得
这是皇帝对他的关心,每次都是认真回答,说在干什么干什么。有个门客提醒萧
何说,皇帝不是在关心你,是在怀疑你,监视你,而且你越认真,皇帝越怀疑,
皇帝怕的是你在关中有什么图谋。你不如想办法自污,皇帝就放心了。
于是堂堂帝国丞相,扔掉半辈子培养出来的良好声誉,去低价强买民田,弄
得京城周围怨声载道。刘邦打完英布回长安时,告状的老百姓把路都堵住了。刘
邦把萧何关起来,过几天找了个理由又放出来,还顺带自嘲了两句,“我关你呢
,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是暴君,你是好丞相……”
他又怀疑樊哙。樊哙去北方打仗,有人就给刘邦打小报告,说樊哙要领兵杀
掉赵王刘如意帮吕后的忙----樊哙是吕后妹夫。刘邦很生气,说樊哙这是看到我
生病,就天天盼着我死。而且他把陈平和周勃找来,下令周勃去前线代替樊哙,
陈平去斩樊哙的人头!
也许刘邦真是老糊涂了,因为一句传言就要杀樊哙这么忠心的人。当时英布
造反,刘邦亲征前,有好一段时间刘邦不上朝,而且下令谁都不见。这样过了十
多天,大家都急了,可谁都不敢进去。只有樊哙,直接闯进去(排闼直入),大臣
们也都跟着进来。刘邦正在躺着休息,枕的不是枕头,而是一个宦官。樊哙看到
刘邦这样很伤心,哭着劝刘邦上朝,大家也都附和。刘邦也觉得自己太消极,恢
复上朝了。
这样的人刘邦也要杀。当年鸿门宴上,要不是樊哙闯进来和项羽据理力争,
天知道是什么后果。陈平接到杀樊哙的命令也很为难,樊哙不该杀,也不能杀,
因为眼看刘邦要到头了,接下来肯定是吕后当朝,杀吕后妹夫这种事,陈平这么
聪明是绝对不会去做的。陈平和周勃商量,把樊哙押回来,让刘邦自己处置。他
们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吕后把樊哙放了,因为樊哙到长安的时候,长安城里只有
吕后了---这是后话。
刘邦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要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战争,敌人不再是匈奴
蛮夷异姓诸侯,而是满朝的文武大臣。他又提出要换太子,废刘盈,立刘如意。
与其说是最后的战争,毋宁说这是刘邦临死前的挣扎。
刘邦换太子的话一出,跟上次一样,反对声一片。态度最坚决的是叔孙通,
他现在的职位是太子太傅,刘盈的老师。叔孙通一向是最能变通的,但是这一次
他口气很强硬,“当年晋献公换掉太子重耳,晋国乱了几十年;秦始皇不早定扶
苏,让赵高废掉,换了胡亥,什么后果陛下亲眼所见。如今太子仁孝,天下皆知
,吕后又和陛下同苦同难,怎么能对不起她!陛下一定要换的话,就请先杀了我
吧!”
这弄得刘邦有点下不来台,只好说自己在说笑话,大家不要当真。换太子的
事只好再次作罢,估计刘邦也没抱什么希望。
但是吕后不放心,他要想办法让刘邦彻底死心,于是她想到了张良。这是自
从迁都长安张良辞职之后的第一次出场,也是最后一次出场了。
吕后让她哥吕泽去找张良求对策。张良本来不想插手这事---他什么事也不
想插手,但是吕泽的态度很蛮横,不给说个对策就拼命的架势。张良也不想跟吕
泽过不去,就告诉他,离长安不远的商山,有四个老头隐居。当年皇帝打天下时
本来想请他们出山的,可是这四个人嫌皇帝礼数不周,没答应。你让太子给他们
写封信,语气谦虚一点,然后你再用重礼聘请,他们肯定会出山,他们陪在太子
身边,皇帝如果看到,就不会再换太子了。
吕泽照做,这四个老头果然出山了,他们有个名号,叫“商山四皓”。刘邦
打完英布回到长安,见到刘盈身后站着四个老头,头发眉毛胡子都是白的,很有
几分出尘的感觉。刘邦问这都是谁,这四个人回答说他们就是商山四皓。刘邦大
吃一惊,说我当年求你们,你们都不出山,现在为什么跟着我儿子了?商山四皓
说陛下你对读书人态度不好,还喜欢骂人;太子为人仁孝,态度恭敬,天下人都
争着为太子死,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死心了,不再提换太子的事。这四个这么拽的老头有没有真才实学也不
好说,刘邦也未见得就是因为他们才放弃。因为刘邦感觉到了,吕后和刘盈的羽
翼已经丰满,他虽然贵为皇帝,也无力改变什么了。
刘邦把这事告诉了戚夫人,戚夫人哭了。她在哭自己的将来。刘邦说,你跳
舞吧,我来给你唱歌。戚夫人就在那里一边流泪一边起舞,刘邦唱起了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
尚安所施……”矰缴的意思是弓箭。
刘邦在唱自己,也是在唱吕后,更是给戚夫人唱挽歌。
刘邦前半生碌碌无为,后半生叱咤风云,临老了却留下一个遗憾。
刘邦的病情非常严重了,吕后来探视,顺便还要请教刘邦,吕后对自己能不
能治理好这个天下没有信心。吕后问,“陛下百岁(死)之后,萧丞相如果死了,
谁来接替?”
“曹参。”
“之后呢?”
“王陵、陈平。王陵太实在,陈平计谋多,但是不能独任,让他帮王陵。还
有周勃,周勃为人忠厚,安刘氏江山的肯定是他,让他做太尉。”
“再之后呢?”
“那时你也操不到心了。”
相信刘邦提到的几个人都领了遗命。这也是刘邦的后事安排,至于吕后会不
会按照他说的做,只有天知道了。
长安城里一片安宁,但是各色人等都在暗中忙碌,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都
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死了,终年六十二岁,谥号高,史称汉高帝。在他
的身后,矗立着一个已经成形的大汉帝国。
尽管吕后已经预演过许多遍刘邦死了后应该怎么做,但是现在刘邦真的死了,吕
后慌了。她担心自己镇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她都不敢把刘邦的死讯公开
。她甚至产生了一个很有胆量,同时又毫无技术含量的想法:把这些人都杀掉。
吕后绝对下的去这个手,当年杀韩信时的干脆所有人都见识过。满朝文武他最信
任的是辟阳侯,就是那个陪着她做了两年多人质的审食其。
吕后和审食其商量怎么杀人。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想的,这些将军哪一个不
是亡命之徒,你敢杀一个,剩下的肯定会团结到一起把你处理掉。万幸这事泄露
了出去,将军郦商得知后,马上找到审食其,说千万不要动手!我听说皇帝已经
死了四天,一直不敢发丧,吕后还要筹划杀人。现在周勃在北边领二十万兵,陈
平灌婴在荥阳领十万兵,你们一旦动手,这几个人肯定会杀回来,谁都挡不住,
万万不可有杀人之心!
审食其转告给吕后,吕后马上醒悟,灭了杀人的想法。然后宣布刘邦的死讯
,举行国丧。
再然后就是太子刘盈即位了,真正当权的肯定是吕后,所有人都知道。
这些事情处理完后,吕后开始发泄这几年积攒下来的怨气。她下令封死后宫
,所有的女人都不准出来。唯独放走了一个人,就是薄夫人。
薄夫人本来是魏豹的女人,魏豹被韩信灭掉后,刘邦全盘接收了他的后宫。
薄夫人当然也在其中,但是薄夫人被分到的地方不大好,织布房,几乎不可能见
到刘邦的地方。薄夫人在魏豹后宫里认识了两个关系很好的姐妹,并且约定,不
管谁富贵了,别忘了相互照料一下。这两个姐妹运气比较好,经常能陪在刘邦身
边,某天就提起当年的事。刘邦听了后心里很惨然,觉得自己有点对不起薄夫人
,当晚就“临幸”了薄夫人。
刘邦的炮命中率太高了,就这么一晚上薄夫人怀孕了,后来生下一个儿子,
就是现在的代王刘恒。然而薄夫人那几年的命比较苦,自那一晚之后,薄夫人基
本再也没见到过刘邦,依旧在织布房里过着很压抑的生活。
但是薄夫人天生低调,从来不出风头,更不会去和戚夫人等勾心斗角,一直
就在那老实本分地织她的布。这一切吕后是看在眼里的。大家都是女人,你没得
罪我,我也没必要和你过不去,于是就把薄夫人放出了后宫。薄夫人和弟弟薄昭
一起去代国投奔儿子刘恒。这一家人继续就在代国低调而又幸福地过着,直到十
几年后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这是后话了,到时会提到。
吕后最大的一个目标是戚夫人,要对戚夫人下手,先要对付她儿子赵王刘如
意。刘如意虽然是小孩,但是赵国是一个大诸侯,贸然对戚夫人下手,可能会弄
出什么变故来。
吕后下令刘如意来长安。刘邦当年的安排发挥了作用,赵国丞相周昌死活不
同意。吕后一遍又一遍派人去催,周昌依旧态度强硬。还让使者转告吕后,而且
话非常不客气,我听说你要杀了赵王和戚夫人,所以就是不让赵王去长安!
吕后大怒。你周昌是对我有过恩,但是我的事也是你能管的!马上下令,周
昌来长安觐见。没了周昌,看谁还能保得了刘如意!
周昌来了,吕后把他大骂一顿,说周昌明知她要做什么,还明目张胆作对。周
昌不再说什么,也不再做什么。
吕后再次派人昭刘如意来长安,刘如意来了,十岁多点一个小孩,不会明白
大人的想法。但是吕后还是没机会下手,因为他的儿子,皇帝刘盈自己来干预了

刘如意还没到长安,刘盈自己去城外,亲自去迎接赵王刘如意,而且吃饭睡
觉都和他一起。刘盈很清楚他的母亲要做什么----这事是个人都知道。刘盈这个
人很善良,刘如意毕竟是他的兄弟,还是个孩子,不想让他有什么不测。这样一
来,吕后就没机会下手。也许刘盈的想法是想让吕后消消气,然后这事就不了了
之了。可惜吕后不像他那般好说话,她要杀戚夫人杀刘如意也不是一时冲动。
某天早上,刘盈早起出去打猎锻炼,刘如意一个人在屋里睡觉。当时是冬天
,小孩睡懒觉也正常。吕后终于等来了机会,派人去给刘如意灌毒药,等到刘盈
回来,刘如意已经死了,躺在床上的是一具还有体温的尸体。
刘盈非常伤心,他当然知道是谁下的手。他开始恨他的母亲,但是只能压在
心里。
周昌得知此事后,什么也没说,他选择了退出。他说自己身体不好,要回家
养病,吕后批准了。三年后,周昌死了。
刘如意已死,戚夫人再也没什么靠山了。吕后把戚夫人拉出来,双手双脚打
断,眼睛挖去,耳朵捅聋,嗓子毒哑,然后扔到粪池里,让她在里面爬。并且告
诉所有人,这是猪!
吕后太欣赏自己的杰作了,还让刘盈一起来看。刘盈看得毛骨耸然,问身边
的人这是什么,回答说这是戚夫人。
一听到这话,刘盈被惊得没有了反应,本来不太坚强的心理,顷刻间崩溃。
回去后他大哭了一场,然后又大病了一场,一直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才好。后来他
告诉吕后,你做的事,根本就不是人能做出来的,我是你儿子,有你这样的母亲
,还治什么天下。这是明着说自己的母亲不是人。
刘盈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他甚至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病好之后,他很
少上朝了,每天除了喝酒,就是和后宫的女人们作乐。吕后很无奈,也没有办法

刘邦身后留下了八个儿子,按长幼:齐王刘肥、皇帝刘盈、赵王刘如意(加个方
框)、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有几个王都
是刚封了不久。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长的来历都提到过,关于刘恢,史书中只
提到他的母亲姓诸,刘建和刘友都没提是谁生的,这也无关紧要了。另外刘邦的
堂弟刘交封楚王,亲侄儿刘濞封吴王。刘如意已死,吕后把刘友迁为赵王。
除了刘如意是她亲生的,刘长是她养大的之外,其余的这些刘邦儿子,可以
肯定地说,吕后是没有感情的,甚至对刘肥也是。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吕后就
做了刘肥的后妈,刘肥还是个大老实人。
刘盈做皇帝第二年,诸侯按照规定都来长安朝拜皇帝,齐王刘肥同样也来了
。刘盈请吃饭,而且让刘肥坐上座。抛去皇帝这一层不讲,大家是一家人,刘肥
是大哥,坐上座也不算错。但是吕后看在眼里却是非常愤怒,他觉得刘肥对皇帝
不尊重。从这一方面来讲,吕后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对刘盈爱得有点过火,
太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刘盈活在母亲的阴影里,也是郁郁不欢。
也许是权力让她有些迷失,吕后又起了杀心。她让人端来两杯酒,下了毒,
放到刘肥面前。刘肥端起一杯,站起身来向吕后敬酒。刘盈一看大哥都站起来,
他端起另一杯酒,也站起来向母亲敬酒。
吕后吓坏了,顾不得自己的身份,从座位上下来,抓住刘盈的双手,强行把
酒杯放下了。这个非常失态的动作,看在谁眼里都会觉得怪异,刘肥的酒还没喝
,他也不敢喝了,说自己已经醉了,不能再喝。一场家宴在恐怖中不欢而散。
刘肥派人探听消息才知道,酒里下了毒。刘肥心想自己完了,恐怕要和刘如
意一样,死在长安城。刘肥的一个手下知道后,建议他把自己齐国封地拿一块出
来,送给鲁元公主,就是吕后的女儿了。吕后看到自己女儿得了好处,也就不会
怎么样了。
刘肥照着做了,拿出了一个城阳郡,送给鲁元公主做食邑,然后又低声下气
请吕后刘盈吃饭,吕后果然吃得很高兴,把刘肥也放回齐国了。
但是刘肥活得很压抑,自己这位后妈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四年后就死了。
刘肥有三个儿子,其中老二叫刘章,后文会出场。
人都是有很多面的,也不能因为这两件事就把吕后完全否定,她除了是女人
是刘邦遗孀,现在还是实质意义上的一国之主。吕后在治国上是很谨慎的,她缺
乏信心,所以她对刘邦留下的这一套不敢做什么变更。这对于处于恢复元气时期
的汉帝国是好事。
这一年丞相萧何死了,临终前向皇帝推荐曹参接任,吕后没有提意见。
曹参当年在前秦时期就是同僚,一个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一个监狱长,关系
也一直很好。后来封功臣的时候,大家都说曹参该排第一位,刘邦却定了萧何第
一,这让他很不高兴,跟萧何之间也起了不少摩擦。
刘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为了培养他,把曹参送到齐国,给刘肥
做丞相。
曹参也没闹什么情绪,尽职尽责做他的齐国丞相。初一到任,他不知道该怎
么做这个丞相。以前他是监狱长,后来上战场打仗,没做过这个。齐国盛产读书
人,曹参把这些人聚到一起开大会,研究怎么治国的大问题。可想而知是什么情
形,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曹参不知道该听谁的。他自己隐约也有想法,就
是没法具体出来。后来他听说胶西(山东高密一代)有位盖公,研究黄老之学的,
很有学问,于是派人重礼聘请来做顾问。
盖公的话,核心就两个字,清静。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翻自己会熟。
不要折腾老百姓,他们自己就会安定,就能发展。
曹参觉得这正好跟他自己的想法契合,他也做到了礼贤下士,把自己的正屋
让出来,给这位盖公住。在齐国退推行的,也是盖公提倡的黄老学说,后世一般
称之为“无为而治”。
曹参治理齐国的成效很显著,按史书所载,“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曹参临行前,谆谆告诫他的继任者,继续他的施政方针,与民清静。当然他这个
无为而治不是无政府主义了,法律制度还是一样不缺的。曹参所提倡的,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在这个框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对国家
来讲,这种放任政策肯定是有负面效应的,不过现在是社会恢复时期,正面作用
比负面效应大得多。
长安城内,丞相办公室内的大小主任科员们都很紧张。萧丞相对他们很不错
的,不知道新来的这位曹爷是个什么脾气,好不好伺候,这位可是打仗出身的,
会不会砍人头啊?
他们的担心还真对了,严格来讲,是一部分人的担心兑现了。曹参刚上任就
烧了一把火,对手下这批人进行了一次换水。那些喜欢卖弄文字,追名逐利者,
曹参一概请走;然后再从地方上,挑了一批说话少,办事多的人,充实自己的丞
相府。
不过他也就烧了这么一把火。萧何原来定的那些制度,他原封不动照搬,而
且曹参基本不办公,天天公款吃喝,底下的人看不过,就去提意见。有人提意见
,曹参就请喝酒,还想开口,继续喝……一直到喝醉为止。
估计当时的情形应该差不多是这样:
某个人去向曹参提意见,“相国大人……您还有很多文件没批啊,是不是…
…”
“来来来,前秦宫廷佳酿,难得好酒,同饮,同饮。”
某人不好拒绝,喝了第一杯,继续提意见,“相国大人,公事要紧啊……”
“什么公事母事,喝酒喝酒。“
第二杯下去,契而不舍“曹相国……“
“喝酒喝酒…”
…………
“曹相国……公事啊……”
……嗵
曹参的丞相府后面,住着一群小官,就是低级的办事员们,每天也都在那儿
扎堆喝酒,吆五喝六,声闻长安城,影像很坏。曹参下边的人不胜其烦,请曹参
出面,训这些人一顿。
曹参去了……然后和这群人一起开喝,一起扯着嗓子喊,还会吼上两句野歌

大家都很无奈。
曹参下边的人犯了什么错,他都是替人盖过去,在这样的领导下面当差,真
是太幸福了。
曹参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闹的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刘盈找到曹参的儿子曹窋(音
竹),说你回去问问你父亲,就这么说,“高皇帝驾崩不久,新皇帝又年轻,你
作为丞相,天天喝酒,不问政事,对天下人怎么交代啊?”
曹窋回去找了个机会,完全照搬刘盈的话,问了曹参。曹参听了后,二话没
说,把曹窋打了一顿,“该干嘛就干嘛,天下事还不到你发表意见的时候!”
曹参当然知道这话肯定是皇帝教的,他还是装不知道。后来上朝的时候,刘
盈忍不住了,问曹参,“为什么要打曹窋,他的话都是我的意思。”
曹参摘掉帽子,非常郑重地问皇帝,“陛下觉得你和高皇帝比如何?”
“我怎么敢和高皇帝比。”
“陛下觉得我曹参和萧何比怎么样?”
“你…好像不如他。”
“陛下说的对。高皇帝和萧何定天下,法令严明具体。如今陛下垂拱而治,
臣等谨守职责,一切遵照现有法令行事,不也可以行得通吗?”
刘盈忽然想通了,“很好,不用再说了。”
曹参不是没能力,没能力的人不会把齐国治理那么好;也不是消极,要不然
他把丞相府的人都换成实干主义者们做什么。曹参这么做,带有很大的做秀成分
。他很清楚,现在帝国的决策者不是刘盈,而是吕后。朝堂上的群臣,几乎全部
是刘邦留下的。管理国家,吕后是绝对离不开这些人的,但同时又非常忌惮他们
。吕后一旦感觉到来自内部的威胁,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所以不得已,很多事
在不破坏大环境的情况下,该装还是要装一装的。
但是面对外部的威胁,吕后还是很能忍的。
匈奴单于冒顿从北方发来一封威胁信,说他要进军中原。信的最后几句话有
些无礼,冒顿对吕后讲,“你是一个人过,我也是一个人过,不如大家互通有无
怎么样?”这口吻不像国家领袖,倒像街头小混混。吕后勃然大怒,准备进攻匈
奴,召集将军们来商议。樊哙第一个反应,口气很大,“给我十万兵,我可以横
行匈奴!”马上有一个人当场驳斥,中郎将季布,“樊哙敢说这话,应该杀掉!
高皇帝大军三十二万,都被匈奴围在平城,不能突围,你樊哙也在其中。这事才
过去几年,你张嘴就十万人横行匈奴,胡说八道。况且匈奴人说话也不能太当真
,他们说好话,我们没必要高兴;说恶言,我们也没必要生气。”
季布这话其实说给吕后听的。吕后在这一点上和刘邦很像,没有犹豫,马上
同意季布的观点,不再提发兵进攻匈奴的事,继续和亲政策。而且派人送了两辆
车,两驷(八匹)马给冒顿,这当然是表示诚意了。还附上吕后的亲笔信一封,内
容说实话有点低声下气,“我老了,牙掉了,头发脱落了,走路也不稳,单于恐
怕是听了谣言吧。思来想去,我国也没有得罪单于的地方,单于还是放过我们吧
。奉上御车两辆,良马二驷,做为单于的座驾吧。”
冒顿接到吕后的信,反倒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后来还专门派人来献马道歉
,说自己失礼了,不好意思。
从这件事上来讲,给吕后一个政治家的称号,也不算过分。
吕后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这好像是废话。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女人里,吕后
的经历不是独一无二,也算凤毛麟角了。吕后一生有几个重要的时刻,决定了她
的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
第一,吕后嫁刘邦,当然她那个时候还应该称呼为吕雉。这是一场平民版的
政治婚姻,吕老爹为了在当地立足,不得已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刘邦和樊哙。
当时两个人的年龄,刘邦大了她将近一倍,而且刘邦还是个好色之徒---说好听
一点叫多情。吕后肯定是不情愿的,她的生活也不会谈得上幸福。当然这只是我
的猜测,也许当年的女人不在意年龄差距,也不在意男人是否忠诚……也说不定

第二,刘邦落草为寇,吕后遭连坐,进了大狱。虽然具体不知道吕后在里面
有过什么悲惨遭遇,这次牢狱之灾绝对改变了她的性格,或者性格里的某个方面

第三,刘邦领兵西进灭秦,一去不回,吕后在家照顾一家老小。这个时候,
她需要坚强,更需要忍。
第四,两年后,吕后盼回了刘邦,可是连面都还没见到,自己就被项羽抓去
做了人质,而且离开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吕后肯定非常想孩子,无奈叫天不应叫
地不灵。人质的生活是充满恐惧的,过了今天没有明天。吕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待,还需要更多的忍。吕后估计会变得更加坚强,同时也会产生不安情绪,对所
有人失去信任。
第五,项羽拿刘老爹来威胁刘邦,刘邦不为所动,还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你煮吧,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喝……”。吕后当时不知道在不在场,理论上
讲应该在,即使不在,刘邦这么“洒脱”的言论肯定会传到她耳朵里。刘邦能对
自己的亲爹如此,换成项羽拿她来威胁……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区别。如果说之前
吕后对刘邦多少还是有感情的,那么从这一刻起,所有的感情都烟消云散了,报
复心理肯定会从某个角落里生出来。吕后变得狠心,更知道了先下手为强,还要
下毒手。
第六,做了两年半人质后,吕后被放回来了。她和刘邦的夫妻情份也就只有
一层外壳了。两个人的关系很奇怪,有一点像战友,又像两个互相利用的政治人
物。
吕后不敢向刘邦报复,她需要这棵大树,所以她杀戚夫人,杀刘如意,还要
杀刘肥……以后杀的会更多。常年的压抑,让吕后的心理有些畸形,她把戚夫人
弄成那样,还拉自己的儿子来看,直接导致当朝皇帝心理崩溃。
刘邦喜欢戚夫人喜欢刘如意,可是他不能废掉吕后,看一看叔孙通怎么说,
“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刘邦不能下手,不敢下手,他也下不去
手,最后甚至还把整个天下交给了她。
吕后的不安心理,不信任情绪,让她忌惮、怀疑所有人---除了陪自己做人
质的审食其。但是她要管理一个帝国,离不开这些人,所以她拼命壮大自己家族
的势力。她甚至做了一件非常有违人伦的事,把自己的亲外孙女,就是鲁元公主
和张敖生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皇帝刘盈,做为皇后。外甥女嫁舅舅,不折
不扣的乱伦,吕后有些疯狂了。
太史公用了两个字形容吕后,刚毅。这么具有男性色彩的词汇,用在一个女
人身上,不啻为一个悲剧。
曹参作了三年丞相,公元前190年,刘盈做皇帝的第五个年头,曹参死了。吕后
按照刘邦临终前的规划,以王陵、陈平继任丞相,一右一左。帝国一片平静,没
有战乱,经济继续迅速发展。
第二年,留侯张良死了,寿终正寝。吕后很悲伤,她很欣赏张良,也很感激
他,因为张良帮过她保住刘盈太子之位。刘邦给他的评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也许是张良最好的写照了吧。
这一年,周勃升为太尉,这也是刘邦的安排。
皇帝刘盈的身体越来越差。当年他因为戚夫人的惨状惊吓过度,本来就生活
在吕后阴影里面的老实孩子刘盈,放弃了天下,很少上朝听政,每天徘徊在后宫
。吕后怎么说也没用,哀莫大于心死,刘盈的身体被掏空了。
公元前188年,刘盈在绝望和混乱中死去,年仅二十三岁。
吕后又陷入了孤独,刘邦这棵大树死了,亲生儿子又先她而去了,白发人送
黑发人,人间悲剧。刘盈的早死,吕后负有最大的责任,不过这对刘盈来说,也
是一种解脱。
这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刻。这个天下是姓刘的,朝堂上这些人,还有各地
的刘姓诸侯会不会联合起来把她废掉,然后他们找个姓刘的作皇帝?
不过好像没有这个迹象,两个丞相没动静,太尉周勃也没什么反应,樊哙是
吕后妹夫,更不可能有反应;北方的诸侯都没成气候,实力最强的齐国,齐王刘
肥已经死了,他的几个儿子还都是小孩;南方的吴王刘濞、楚王刘交,山高皇帝
远,只要跟他们没关系,他们也无心折腾。
但是吕后依旧担心这种事发生,甚至在刘盈发丧的时候,吕后都哭不出来,
只出声不流泪。
有个十五岁的小孩看到了这一幕,马上意识到这是个不好的信号。这个小孩
叫张辟强,张良的儿子,在朝中作小官。张辟强不愧是张良的后人,他猜到了吕
后的心思,然后去找丞相陈平,“太后就皇帝这么一个儿子,皇帝死了,太后都
不流泪,你知道为什么吗?”
“什么意思?”
“因为太后在怕你们。你们不如去进言,把吕家的几个人,吕台、吕产、吕
禄这些人都封为将军,然后掌管长安戍卫,吕家的其他人都到长安来做官,这样
吕后就不会担心,你们也不会惹祸上身了。”
陈平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照做了。吕后再哭的时候才真情流露,眼泪流了
下来。吕家人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下一步就是选新皇帝了,吕后不是武则天,没有那么大的开拓性,她自己绝
对是无心做女皇的。选谁做新皇帝只有吕后一个人说了算,所有人也都很知趣,
没人插嘴,没人敢。
刘盈是没有嫡子的,正室张皇后---也就是他的外甥女---年龄太小,不可能
生孩子出来。后宫的女人倒是为刘盈生了几个儿子,吕后从其中找了一个小孩,
然后把生母杀掉,昭告天下,说这就是刘盈和张皇后的儿子,嫡子做皇帝,天经
地义。当然这事谁都知道是假的,况且无论谁做皇帝,所有的事也是吕后说了算
,大家心照不宣,仍旧高呼万岁。
刘盈在位的时候,虽然也是吕后专权,不过都是在后宫处理,现在的皇帝太
小,吕后也出现在了朝堂上了。皇帝坐正位,吕后坐旁边。这就是所谓的临朝称
制。
从某种程度而言,大汉帝国是一个夫妻店,刘邦和吕后,你挑水来我浇园。
这也成为了一个传统,大汉帝国四百年,一直有着浓厚的女性色彩。这些女人们
会在后文中陆续出场,一个比一个强悍。
现在的帝国高层,基本有三股势力,刘邦的旧臣、刘氏诸侯宗亲、吕氏一族。刘
氏诸侯,北方的都还没成气候,南方的离着太远,目前来讲,还不足以对吕后构
成威胁。吕后所担心的,就是这些旧臣们,以王陵、陈平、周勃为代表。这些人
表面上恭恭敬敬,谁又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吕后想立足,就需要增强吕氏一族
的实力,比较简单和直接的办法就是给吕家人封王。
封王这种事不能偷着来,吕后只能在朝堂上说,问问大家都是什么意见。大
家都不说话,吕后就点名问。先问王陵,王陵是坚决不同意这个事,他又是个直
性子,吕后问到,马上反驳,“当年高皇帝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为王者,天下
共击之。如今要封吕氏王,与当初约定相背。”王陵这是明确反对,实际上这也
是朝堂上几乎所有旧臣的意思。吕后闻言,非常不高兴。她又问陈平,问周勃。
这俩人都表示没有意见,周勃更是冠冕堂皇说了一通歪理,“当年高皇帝封的都
是自家子弟,如今太后临朝称制,也封自家子弟为王,理所应当。”
帝国朝堂上级别最高的人物有四个,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右丞相王
陵反对,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支持。现任的御史大夫是任敖,就是当年刘邦做
土匪,吕后遭连坐进大狱,一直维护吕后的那个狱卒任敖,前文提到过。任敖是
没有战功的,他能做到御史大夫这么高的位置完全是吕后报答当年之恩才提拔上
来的,任敖肯定拼了命表示忠心,他是绝对不可能反对的。
四个大佬,三个支持,大家也都跟着打哈哈,不就封个王嘛,支持。
吕后非常高兴,下令散朝。王陵很气愤,抓住陈平和周勃就要责问,“当年
高皇帝和我们喋血盟誓,你们又不是不在场;高皇帝死了,太后一个女人,还要
封吕家人为王,你们不但不反对,还说出那样的话来,将来有何面目见高皇帝于
地下?”
陈平没有直接反驳,“于朝堂之上,当面反驳太后,这个我们不如你;不过
说到保全社稷和刘家后人,你不如我们啊。”
王陵更加气愤,怎么又是这种不疼不痒的歪理,但是他没话可说。
王陵的政治生涯到此就为止了,吕后免去了他的右丞相职位,让他去做太傅
,皇帝的老师。这是个空衔,什么权力也没有,况且如今的这个皇帝还不知道从
哪里来的。王陵这种脾气,肯定是不屑做的,于是就说自己身体不好,要回家养
病。吕后当然批准,王陵也一直没有机会再出场,一直到七年后死去。
接替王陵右丞相职位的是辟阳侯审食其。不过他只是占了这么一个位子和名
号,吕后也知道他不是丞相的材料。审食其的实际工作还是老本行,给吕后做大
管家。实质上的丞相只有陈平一个。陈平现在是帝国第一人。他也确实非常让人
称奇,以他的身份和来历,在吕后时期混得比刘邦在位时都要如鱼得水,人才。
陈平和周勃就像说相声的一样,一个吹一个捧,吕后说什么他们俩都说好,支持
,顶…简直成了吕后的哼哈二将。不过这里面是有故事的。
一直以来,陈平和周勃的关系都是不怎么好的,周勃一直看陈平不顺眼。当
年打项羽的时候,周勃还向刘邦告过陈平的黑状,这个前文提到过。
陈平也是疑虑重重,他在为帝国的未来担心。尤其是接任丞相后,面对吕后
的咄咄逼人,一向挥洒自如的陈平都觉得力不从心,有过一段时间,他回家后就
发愁。一直到某天陈平家里来了一位贵客,很久没露面的陆贾。
吕后当权之后,对读书人非常忌惮,因为她怕这些人乱说话。陆贾非常识趣
地主动要求辞职,在离长安都城不远的好畤县,找了一块地,耕田为生,过得很
清闲。但是他心里绝对没有放下这个国家,他是隐居,但是不避世,相反他时刻
都在关注局势的变化,他这次来找陈平也不是串门的。
陆贾见到陈平的时候,陈平依旧在那儿发愁,陆贾跟他关系还是不错的,进
门后也没客气,直接开口问,“发什么愁呢?”
“你觉得我在发什么愁?”
“你是食邑三万户的第一丞相,富贵至极,肯定不是为吃穿了,你担心的是
吕家人,还有小皇帝吧?”
“是。有什么想法吗?”
“天下安定,看丞相;天下有难,看将军。丞相和大将之间没什么问题,下
边的人也就相安无事,大家都相安无事,即便这个天下有什么变故,也能应付得
来。社稷就在你们这些人手里啊。我这话跟绛侯(周勃)也说过,可是他不听,还
跟我说笑话。要不然你去跟他说说,跟他关系搞好一点?”
陈平恍然大悟,说得夸张一点,陆贾这是给黑暗中摸索的陈平指明了一条路
。陈平放下自己的面子,主动去找周勃,还带送了不少礼物。周勃很受用,觉着
自己很有面子。他也是个直肠子,尽管一直看陈平不上眼,但是没什么深仇大恨
,陈平都这么做了,周勃也不好再摆什么架子,没多久他也去找了陈平,叙叙旧
啊,聊聊天什么的。一来二去这两个人关系就热起来了,下边的人看到丞相和太
尉关系这么好,也都跟着一团和气。
从这个角度来讲,吕后实际上处于某种被架空的状态,她在用尽全力壮大自
己家族的势力,但是产生的效果,似乎都是在外围,吕家人很难进入由陈平和周
勃围成的这个圈子,而这个圈子,才能真正决定帝国的未来走向。
陈、周两个人,一位丞相、一位太尉,一文一武,权倾天下。表面上他们完
全听命于吕后,实际上,他们在和吕后进行消耗战,只是耗的不是军费,而是耐
心,还有寿命。吕后敢动,它们也会动;吕后不动,大家该干嘛干嘛;吕后如果
在他们之前死了,那就不知道会有多大动静了……
陈平做丞相,完全继承了曹参的风格,天天公款吃喝,而且更进一步,除了酒还
多了一个色---陈平比较帅嘛,老了也帅。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没人过问。但是总有不识趣的,跑吕后那里去告状了。这次告状的是吕后
的妹妹,吕媭,也是樊哙的老婆啦。
吕媭当然不是为了公理道义才告状的,尽管她打着这么一个牌子。吕媭在公
报私仇。当时刘邦快死的时候,脑子犯糊涂,让陈平去北方前线把樊哙杀掉,陈
平去了没敢杀,把人送回长安,樊哙到长安时,刘邦已经死了,吕后也把樊哙放
了---这个前文提到过。但是吕媭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总想找个岔子把陈平搞掉
。现在她觉得是个机会,对吕后讲,陈平身为丞相,不务正业,除了喝酒就是搞
女人,应该处罚一下。吕后没有反应,因为陈平这么做,正好让她感觉不到威胁
,当然这也是陈平想要的结果。这事传到陈平耳朵里,陈平不但不收敛,反而变
本加厉。陈平越这样,吕后越安心。
可是吕媭不停地说,吕后不胜其烦,找了个机会,当着吕媭的面,把陈平叫
来说话,“老百姓的话讲,小孩和女人说的话不要听(儿妇人口不可用),就看你
对我怎么样了。吕媭说的话,你不要理。”
吕媭讨了老大一个没趣,不再说话了。陈平也放下了心,他的苦肉计看来很
管用。
周勃的情形跟陈平差不多,看上去也是浑浑噩噩。周勃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
,当年他是靠织草席为生的,兼职给人在丧事上做吹鼓手。周勃最怕和文化人说
话,他听不懂啊,不得已要说,周勃总要很拽地提醒对方,“说我能听懂的。”
……但是周勃对刘邦是绝对的忠心,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托付给他重任。
下面说点八卦,主角新晋丞相审食其。
惠帝还在的时候(刘盈的谥号是惠,一般称孝惠皇帝),审食其不知道犯了什
么事,惠帝很气愤,一怒之下给关了起来。按理说审食其有吕后这么大一个后台
,不该遭受这种待遇,但是太史公在记录这段插曲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暧昧的
方式,“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就是吕后因为某些原因,不方便为审食其开口
说话。后世有无数人根据这几个字,断定吕后和审食其之间有不寻常的关系。
这个……也说不定。当时吕后在项羽军中做人质,身边能说话的人只有审食
其一个(刘邦老爹,还有刘肥不能算数),而且长达两年半的时间,吕后也是正常
的女人,真发生什么完全可以接受。
可是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真有这种关系,为什么吕后就没有生个孩子出来

什么?吕后到了更年期?
没法讨论下去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吕后和审食其的关系非常密切。审
食其究竟是犯了什么事被抓起来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吕后的态度来看
,应该是比较敏感的事。
审食其这个人在长安城名声并不好,以势压人,现在他进去了,大家都幸灾
乐祸,没人求情。审食其只能自救了,他想到一个熟人,朱建。
朱建还是有些来头的,他是楚人,学问很好,曾经做过淮南王英布的丞相,
后来英布要造反,朱建劝他不要反,英布不听。英布战败,有关部门查到朱建属
于反对派,就没有杀他,这一来也给朱建打响了名声。后来朱建辗转来到长安谋
求发展,声誉非常好。审食其想结交朱建这位新星,借以抬高自己----他只能结
交朱建这种新来的,长安城的老家伙们都不喜欢他。可是没想到朱建很高傲,也
不搭理他。审食其也没有办法。
朱建和陆贾的关系很好。朱建的母亲死了,没钱办丧事。陆贾告诉他,丧失
该办就办,钱我去给你筹。陆贾找到审食其,说你想结交朱建的话,现在就是个
机会,他没钱给母亲发丧,你出钱好了,他一定会拼命报答你。
审食其照办了,朱建果然非常感激他,一直想找个机会报答。现在审食其有
难,求到他头上了,朱建觉得义不容辞,应该帮忙。但是朱建不敢去求皇帝,去
求就是找死。他找到一个人,叫闳孺的。实际上闳孺是个称号,闳是他的名字,
姓什么不知道,孺的意思是小孩。这个闳孺身份非常特殊,他是惠帝的男宠。
男宠这个东西,古已有之,不但惠帝有,高皇帝刘邦也有,刘邦的男宠叫籍孺。
向前推几十年,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龙阳君,就是魏国安厘王的男宠,据说长
得很漂亮,弄得后宫佳丽无颜色。也不能因为养男宠,就说谁谁谁是同性恋双性
恋。这是一种传统,也是身份的象征---当然了,这个传统实在不怎么好。
陆贾就对闳孺讲,“你靠什么得幸皇帝,大家都知道。辟阳侯跟太后什么关
系,大家也都知道。如今辟阳侯得罪皇帝下了大狱,所有人都说要杀他。可是你
想一想,辟阳侯如果被杀了,太后肯定会很生气,皇帝是她儿子,她生气也不会
对皇帝怎么样,那她会对谁下手?就是你啊!你去向皇帝求情,放了辟阳侯,太
后也高兴,你也没事,你说对不对?”
闳孺一个小孩,哪经得住这种吓唬,赶紧去跟惠帝说,放了辟阳侯吧……刘
盈也还真听他的话,就把人给放了。审食其对朱建感激不尽。这事过后,审食其
也学乖了很多,甚至刘盈死了后,他也不太敢嚣张了。几年后,灾难降临到吕家
人身上时,审食其竟然也保全了性命。
八卦完毕。
吕后兄弟姐妹五个,吕泽、吕释之、吕长姁(姐姐)、吕后、吕媭(妹妹)。两
个哥哥吕泽吕释之几年前就死了,留下一堆儿子,吕台,吕产,吕禄等等。
吕后封王并没有太着急,她先试探性的追封大哥吕泽为悼武王,一看大家都
没什么反应,又封自己的侄子吕台为吕王,他这个王的封地是从齐国强行裂出来
的。现在的齐王是刘襄,刘肥的长子,当然也是刘邦的长孙了。刘襄很愤怒,也
没办法。
吕台封王,大家依旧没有反应,就当没看见。吕后放心了,开始大规模册封
。各种和吕家有血缘姻亲关系的人,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吕家的声势如日
中天。甚至她连自己的妹妹吕媭都封了一个临光侯。
不过这些人里也有不少姓刘的。吕后对刘家人是没有感情的,都死光了才好
,但是她不敢做的太过分,毕竟这个江山大部分还都是姓刘的,如果杀业太重,
恐怕大家会担心祸及自身,然后群起而攻之。所以她需要笼络一部分刘家人,做
给其他人看。比如她把刘邦的堂弟刘泽封为琅玡王,封地也是从齐国裂出来的;
刘肥的二子刘章,封为朱虚侯,三子刘兴居,封为东牟侯,还让他们兄弟两个来
长安做官。
吕后也许只是单纯的想收买人心,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证明吕后严重看错人了
,她封刘章为朱虚侯,还调到长安,对吕家人来讲,其实是养虎遗患,说不好听
一点,引狼入室。
这一年,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死了,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吕后再次陷入无
限的哀伤和孤独。老天不想让吕后安宁,就连朝堂上坐她旁边的那个小皇帝也出
现了异常(史载这个小孩叫刘恭)。
这小皇帝慢慢长大懂事了,知道了自己的出身,原来自己不是惠帝皇后的儿
子,而是亲娘被吕后杀掉的一个孤儿。小孩儿很伤心,对吕后恨之入骨,而且表
露了出来,童言无忌,“太后怎么能杀我亲娘?我还没长大,长大了我要报仇!

小孩儿的这句话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吕后把他杀了,然后又找了一个刘盈
和后宫女人生的孩子,叫刘弘的继任帝位。
吕后向大家解释的理由是,刘恭生病了,不能做皇帝,所以换一个。所有人
心知肚明怎么回事,但是所有人都和这几年他们一直做的那样,在高大昏暗的宫
殿里,跪下,高呼万岁。
18太阳照常升起
吕后对刘家人也用上了外交政策,和亲。比如琅玡王刘泽、朱虚侯刘章、赵
王刘友、梁王刘恢等等,都是娶的吕家女人为正妻,当然这个几乎可以肯定,都
是吕后强行婚配。这些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那就很难说了。至少赵王刘友就
很惨。
刘友是刘如意死了后接任赵王的,吕后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人嫁给他为正室
。可是刘友对这位吕家女子一点感情都没有,他有自己喜欢的女人。想来这位吕
家女子脾气也不会太好,但是她妒忌。都说是由爱生恨,可是刘友和她感情还没
培养起来,她就恨上了刘友。吕家的女人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一恨就恨到
牙缝里。这位吕家女子跑到长安去向吕后告状,说刘友对吕家人不满,等吕后死
了,他就要造反----这个想法就算刘友真有,他也不敢说出来啊。可是吕后就信
了,下令召赵王刘友来长安。
刘友不敢不来,来了后连吕后的面都没见到,就被监视了起来。他在长安的
府邸被吕后的人团团围住,不让任何人进去探视,也不准任何人进去送饭,有违
令者立即逮捕。吕后要把刘友饿死。
刘友就真的这么被活活饿死了,临死前他做了一首歌,“诸吕用事兮刘氏危
,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悟。我无忠臣
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裁。为王而饿死兮谁者
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最后连下葬都是按平民身份,随便找个地方一埋
,连祖坟都没进。刘友可是刘邦的亲儿子啊。
刘友死后,吕后把梁王刘恢迁为赵王,刘恢也是刘邦留下来的儿子。梁王这
个封号让给了吕后侄子吕产。
吕后把吕产的女儿嫁给刘恢做正室,这个女人也是极其凶悍,把持梁国朝政
,刘恢成了空架子,天天流连后宫。可是吕产女儿又把刘恢喜欢的女人都毒死了
。刘恢的心理受到严重摧残,四个月后自杀身亡。
四任赵王,张敖、刘如意、刘友、刘恢,废的废,死的死,死得这几个一个
比一个惨,吕后造孽啊。
刘友和刘恢如果能忍上一忍…,吕后已经老了,没多长时间了。不过也是他
们运气不好,摊上的女人都跟吕后一个脾气。同样是刘家子弟,朱虚侯刘章的运
气就比较好。他的正妻是吕禄的女儿,两个人关系应该还是很好的----尽管史书
中并未明文记载,但是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推断出来。
刘章今年二十岁,按古人规矩,已经成年了。刘章和他爹刘肥完全不像,倒
是跟他爷爷刘邦有几分相像。刘章这个人非常强势,文武兼备,脑筋清醒,做事
很果断,又有手段,甚至有意无意间成了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刘章对吕家人同样心怀不满,而且这人胆子巨大,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吕后请大家吃饭,刘章也参加了,吕后看刘章一表人才,让他做酒吏
,就是这顿酒席的主持人。刘章接受,但是提出一个条件,说这顿饭要行军法。
吕后觉得挺好玩的,她一直把刘章当孩子看,毕竟小她两辈儿,一个小孩知道什
么军法,也就闹着玩吧,吕后同意了。
正吃的高兴时,刘章忽然说他要给大家唱歌助兴,耕田歌。吕后觉得好笑,
这孩子怎么跟他爹刘肥一样没出息啊,耕什么田。于是就反问刘章,“你一个王
子,知道怎么耕田吗?”
“我知道。”
“那就唱来听听吧。”
刘章开唱了,歌词一共四句,“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意思很浅显了,标准的种田过程,深耕播种,播种要稠,长出来后要疏苗
,如果有杂草之类,就要拔掉。
但是这几句歌词有话外音,刘氏宗族才是正苗,吕家人是杂草,应该拔掉!
吕后当然听出来这话的意思来了,可是她没话可说,某种程度而言,刘章确实没
说错,而且人家好心唱歌,你总不能提什么意见吧。结果酒席上一片尴尬,吕后
不说话,别人也不好开口,更没人鼓掌叫好。
酒席继续,在座的有个吕家人,喝多了,从酒席上溜了。刘章发现了,提剑
追了出去,一会回来了,向吕后回报,“此人逃酒,我按军法,斩了!”此言一
出,一座皆惊,大家都吓傻了。
刘章这一下先斩后奏太绝了,绝得吕后无话可说,因为先前她已经同意按军
法行酒了,她没想到的是刘章竟然来真的。酒席不欢而散。
刘章因为这顿饭,声震天下,而且此事造成的影响也决不仅仅是刘章成名这
么简单,甚至打破了帝国三股势力的力量对比。刘氏宗族的人,简直把刘章当上
帝一样崇拜,被吕后压制了多年的他们,慢慢地敢说话了;对吕家人有意见的朝
臣们,都在想办法和刘章搞好关系,他们的核心人物,周勃、陈平等则继续静观
其变;吕家人对刘章极其忌惮,都在想办法除掉刘章。
可是吕后不敢杀,因为齐王刘襄是他亲哥。吕后从齐国强行裂出了三块领土
出来(鲁元公主一份、吕王吕台一份、琅玡王刘泽一份),刘襄已经非常愤怒了,
如果再杀掉刘章,谁知道刘襄会有什么反应,齐国实力很强,造反怎么办,联合
所有刘姓诸侯王造反怎么办?后果太严重了。
吕后也是很优秀的一个政治家,她不想因为杀一个人而导致天下大乱。她已
经老了,她也知道自己这辈子造的杀孽已经不少。有一次日食,白天忽然变黑了
,吕后对周围的人讲,这是老天也看不过我。现在到了晚年,如果再加上一条因
为自己而导致天下大乱,那她真要遗臭万年了,她不想这样,哪个当权者也不想
这样。吕后对身后事的唯一期望,就是能保全吕氏一门。
吕后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她对自己的两个侄儿吕禄吕产非常不放心,这时她最亲
的家人了,这两个人军权在握,掌控着戍卫长安城的南北两军。吕后把他们俩叫
到床跟前,叮嘱他们,“一旦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把守住宫门,千万不要送葬,
恐怕有人会趁机做乱。”
这两人诚惶诚恐答应了,他们心里非常紧张。依仗着姑妈吕后这座靠山,这
几年他们俩飞扬跋扈,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现在靠山就要没了,说不准他们就
要被乱刀砍死。吕后也明白,他们一家子就没什么有出息的人,她妹妹吕媭倒是
很有眼光,可惜始终是女流之辈。吕后临终前下了一道诏书,所有的王公大臣,
每个都给了一大笔钱,用意无非就是收买人心,尽力给自家人拓宽生路,这也是
她临死的挣扎。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死于长乐宫。一般认为,吕后死时六十二岁,跟刘
邦寿命差不多。
吕后是一个盖棺也不能定论的人。杀韩信杀彭越的时候,她比刘邦都果断;
杀戚夫人杀刘如意时,她的手段之残忍让人背脊生凉;她从刘邦手里接过的大汉
帝国,基本上也是一个烂摊子,刘邦时期一直在打内战。由于她对治国缺乏信心
,所以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在她管理大汉帝国十四年间(惠帝刘盈六年,她自
己临朝八年),没有发生一场战争,对内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外与北方匈奴继
续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太史公说,吕后时期,“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
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有这几句话,刘邦和吕后在地下都该安心了。她
和刘邦合葬在长陵,长陵的地址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
一朝结缘,半生亏欠,还一座江山;
沧海桑田,功过千般,任后世评弹。
吕后一死,在她生前压制下一直保持平衡的三股势力,全部动了起来。陈平、周
勃在死死盯着吕氏族人,具体讲就是吕禄吕产,但是这两个人手里掌握着长安戍
卫军,陈、周两个人心里没底;吕禄吕产在盯着皇帝位,这兄弟俩脑子严重发热
,他们想先下手为强,搞政变,找个傀儡,或者干脆自己做皇帝,但是又担心没
人支持,他们也不敢妄动。
大动作有顾虑,小动作吕产还是还是敢的,他通过小皇帝刘弘下了一道命令
,周勃还是太尉,但是不能接触军队;陈平还是丞相,但是不能批文件。相当于
他们的权力被注销了,只剩个空衔。这一下让周勃陈平陷于劣势,但是他们也没
闲着,积极在寻找对策。
长安城一片杀气腾腾,表面上却是波澜不惊。真正的大动静,在千里之外的
齐国发生了。
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她知道自己父亲和叔叔吕产策划政变的事
,就告诉了刘章。刘章感觉事情紧急,马上派人通知自己哥哥,齐王刘襄。他告
诉刘襄起兵造反,自己和弟弟刘兴居在长安做内应。
刘襄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争夺皇位的大好机会。他的野心腾腾就升上来了,
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刘氏诸侯云集响应,共同起兵,长安勤王,诛杀吕氏逆党
,到时候他不想做皇帝都难了。更何况刘襄还有一个同样野心勃勃的舅舅,他这
个舅舅叫驷钧。驷钧也在拼命撺掇刘襄起兵。
刘襄召集大家开会,商量起兵的事。齐国丞相召平表示坚决不同意,他认为
刘襄这么做有违道义。刘襄一怒之下就想把召平杀掉,召平得到消息,干脆领兵
把齐王宫殿围起来了。对外的说法是加强宫殿守备。
刘襄的着急了。齐国中尉(负责都城治安的人)魏勃说他有办法。魏勃找到召
平,说齐王起不了兵,因为长安没有发来兵符啊,你把宫殿围起来,我知道你是
一片好心。可你是文人啊,领不了兵,我是军人,你就让我来吧。
召平很实在一个人,他没想到里边有什么阴谋,就把指挥权交给了魏勃。魏
勃马上翻脸,等召平会去后,马上把丞相府包围了。召平知道自己被骗了,说了
一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后自杀身亡。
没人阻碍刘襄了。他把驷钧封为丞相,魏勃做大将军,开始大规模集结军队
。但是他们觉得自己兵力不够,于是又把眼光盯上了邻居,琅玡王刘泽。
刘襄派了一个叫祝午的人去刘泽那里请兵。祝午见到刘泽先是一通高帽,然
后说,齐王想发兵西进,诛杀吕氏,重立刘氏江山。但是齐王比较年轻,不会打
仗,而琅玡王您老人家可是跟着高皇帝打过天下的,又是前辈,德高望重,所以
齐王的意思呢,是请您去帮着带兵……
打仗出身的人,缺少政治头脑也不奇怪。刘泽一听高兴啊,跟着祝午就来到
齐国都城临淄,到了就被扣下了。然后逼着刘泽把他的兵也发来,刘泽没办法只
好照办。
齐国军力得到充实,刘襄觉得时机成熟了,写了封檄文昭告天下,首先表明
身份,我刘襄是高皇帝的长孙,根红苗正;再说吕禄吕产如何大逆不道,要谋朝
篡位;最后说我要替天行道,不该封王的,一概除掉----按照刘邦当年的约定,
不姓刘的都不能封王。
离齐国最近的楚国第一个响应,楚王刘交发兵协同。这些人无论是谁,都是
想趁乱捞一笔,眼下正是个大好机会。
齐楚联军大张旗鼓向西进发,来到荥阳时,停止前进。他们遇到了拦截的军
队,主将是灌婴。
灌婴是奉吕产之命前来阻截诸侯联军的。不知道吕产实在是找不到人,还是脑袋
被水淹了,竟然让灌婴领兵。灌婴是什么人啊,当年跟着刘邦从沛县起兵一路灭
秦平项羽,绝对是刘邦,也是大汉帝国的一员忠诚战将。只是当年的猛小孩,现
在已经是稳重的中年人了。
果不其然,灌婴跟诸侯军遭遇后,非但没交战,反而握手言和了,然后知会
所有人,止步荥阳,静观长安局势,如果吕禄吕产真的发动政变,再讨伐不迟。
诸侯军表示同意,因为那样更名正言顺一点。
吕禄和吕产听到消息,傻眼了,先前的计划部署全部被打乱,不知道下一步
该怎么办。他们手里可供调遣的,只剩下戍卫长安的南北两军。如果孤注一掷,
现在就动手,那就和灌婴彻底撕破脸皮了,自己这点兵肯定挡不住;如果打消念
头,那就是前功尽弃,后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很难讲。动手有顾虑,放弃不甘
心,吕禄吕产陷入了两难。
帝国的局势非常紧张,战争可以说一触即发。如果真的要打仗,那建国以来
二十年的发展成果恐怕要尽数付诸东流。而现在能阻止战争的,只有两个人,长
安城内的周勃和陈平。
周勃被夺了军权,接触不到军队,跟吕禄吕产硬碰硬是不可能了,只能搞阴
谋。陈平又要上场了,陈平搞阴谋的水平是超一流的。
直接和吕禄吕产商量,等于与虎谋皮,陈平看中了郦况,他是将军郦商的儿
子,平时跟吕禄关系很好。周勃和陈平派人把郦商劫持了,拿他做人质,要挟郦
况去给他们做说客。这事很不厚道,不过非常时期,不厚道就不厚道吧。
陈平告诉郦况,你要这样这样和吕禄讲。郦况很无奈,亲爹总不能不要吧,
于是找到吕禄,假装非常着急得跟他讲,说吕太后既然封你为赵王,怎么还不去
赵国赴任?太后封王可是昭告过天下的,大家也都没意见嘛。你现在放着好好的
赵王不当,领着兵在长安城做将军,谁不怀疑啊。我觉着吧,你把兵交给太尉(
周勃),让梁王(吕产)也把兵交出来,然后你们都去做太平王爷,诸侯们也就不
再怀疑,肯定会撤兵。这样对大家都好,你说是不是?
吕禄被唬得有点发愣。实际上他和吕产都是在硬着头皮死撑,被郦况这么一
说,觉得这未尝不是一条出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啊。但是吕禄还是有点狐疑,他
把吕家人找来商量,大家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吕禄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的
姑姑吕媭坚决反对,极其愤慨,说丢了军权就是丢命,吕家人看来要完了。吕媭
回到家后,把金银珠宝全部拿出来,扔到院子里,大家随便捡。“这个家要完了
,这些东西你们都拿去吧,总比给别人强。”
局势依旧不明朗,吕禄吕产还在犹豫,陈平周勃在加紧让郦况做吕禄的工作
,灌婴和诸侯联军继续在荥阳观望。
吕产的一个心腹,叫贾寿的,刚去齐国探听消息回来。贾寿看到吕产还跟没
事人一样,急了,说你怎么没去梁国赴任?现在还来得及吗?诸侯和灌婴的军队
就是冲着你们来的,反正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干脆就放手一搏,反了吧!
吕产也是不置可否。他们兄弟俩的脑袋早就混乱了。
贾寿不停地催促吕产赶紧动手。这事被曹参的儿子曹窋知道了,第一时间去
通知周勃和陈平。他们知道不能再观望了。只要能控制住长安戍卫军,就能制止
叛乱。周勃决定冒险,没有兵符我就硬闯,豁出去,拼了!
周勃来到吕禄的北军大营,被拦住了。守卫当然知道他是谁,但是吕禄早就下令
,不准周勃进军营。周勃很有大将风范,遇事不慌。他马上回去找了一个人,襄
平侯纪通,纪通是负责皇帝御玺和符节的。纪通的父亲纪成跟周勃当年是老战友
,后来战死沙场,纪通世袭了襄平侯的封号。周勃说明来意,纪通心领神会,不
说二话,把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帝符节给了周勃。
周勃持节二次来到北军大营,守卫不敢阻拦,周勃顺利进入大营。皇帝符节
是调不动兵的,必须有虎符,两方各持一半,拼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符印,文字纹
路都对上,军官才能听令。但是周勃没有,唯一的信物就是周勃自己。.
周勃已经十几年没有领兵打过仗,头发也白了。这期间他和陈平两个人浑浑
噩噩,仿佛已经忘掉了刘邦,置刘氏江山于不顾。如今这一切随着吕后的死都消
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年纵横天下的将军周勃,脸色凝重,目光锐利,杀气环身
,不怒自威。周勃凝视着周围的军官们,他们也在看着自己这位老上司。
周勃开口了,“帮吕氏的右袒,帮刘氏的左袒!”
军中所有人齐刷刷扒开衣服,露出左边肩膀。
周勃放心了,这支军队果然还是自己的军队。周勃马上领兵杀向吕禄家里,
他要拿到虎符和印信,控制长安城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到了后发现吕禄已经不见
了,虎符印信等东西都没带走。看来郦况最终还是说动他了。周勃没心思知道吕
禄哪里去了,他要赶在吕产动手之前到南军大营。
路上周勃遇到朱虚侯刘章,刘章是奉陈平之命来帮忙的,同时周勃也从刘章
这里得到一个消息,就是吕产已经决定发动政变,正在去未央宫的路上。周勃让
曹窋(也是现任御史大夫)通知未央宫守卫,绝对不能让吕产进宫门。
吕产这边来到未央宫门口,被守卫拦住了。吕产下令强攻,双方开始交战。
平时大家都是战友,现在各为其主,没有办法。曹窋担心未央宫守卫撑不住,又
去快速通知周勃。周勃立即命令刘章去驰援。刘章要兵,周勃给了他一千人,飞
奔未央宫。
未央宫的局势马上扭转。刘章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吕产。老天也在帮刘章
,两边正在混战,忽然起了一阵大风,飞沙走石,双方都陷入了混乱。吕产一看
形势不妙,也不管军队了,脱离战局,跑了。但是刘章的眼睛一直没离开过他。
吕产拼命逃跑,刘章持剑在后面追。
如果是在拍电影或者电视剧,这俩人一定会奉献给观众一场精彩的1V1,
可惜当年恐怕没有这么多花哨。史书记载,吕产逃跑时慌不择路,跑进一个厕所
里,刘章在厕所内将其格杀。
吕产既死,其余的人也就放弃抵抗投降了。但是刘章杀心已起,很难平静下
来,接着他又领兵来到长乐宫,将长乐宫卫队的指挥官吕更始格杀---吕更始当
然也是吕家人了。
战局平定,刘章回报周勃。周勃非常郑重地感谢刘章,“我担心的就是吕产
,他被你杀了,天下安定了。”
然后周勃下令,将所有吕家人悉数逮捕,不管男女老幼,一概杀掉。吕禄也
被人捉住了,斩首。吕后的妹妹吕媭也难逃死劫。按理说吕媭是樊哙的妻子,周
勃不该下手,可惜樊哙几年前已经病死。吕媭的先见之明不幸应验了。吕后生前
最信任的大管家辟阳侯审食其,借着陆贾等人的关系,侥幸捡得一条命。
吕后才死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吕家人都去和她见面了。吕后泉下有知,不知道会
说什么。
吕禄死得有点郁闷,都把兵权交出来了还搭上一条命----当然了,他交不交
兵权都是一个死。但是这么死总归有些不值。他放弃兵权很大程度上是郦况撺掇
的关系,所以吕禄一死,郦况也出名了,因为大家都说是他出卖了吕禄。有个成
语叫“郦况卖交”就是从这儿来的,郦况成了小人。这里我觉得应该为郦况正名
。首先他是被逼的,亲爹被扣押了,一边是亲爹,一边是朋友,换谁上去都知道
该怎么做;其次郦况的行为也算不上出卖,真要说出卖,倒是灌婴把吕产给卖了
,但是大家都说那是灌婴见义勇为,为国家社稷着想……再其次,就算是出卖,
郦况的出卖行为也不是很成功,他是想从吕禄那里把兵符搞来,结果周勃在没有
兵符的情况下,空手套白狼拿到了指挥权。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郦况大大拖延
了吕禄的时间。如果吕禄吕产一早就发动政变的话,那可能真要来一次内战了,
而且后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郦况是大大的功臣
。郦况卖交,功在社稷。
吕氏一族的事情处理完,下一步就是选个新皇帝了,朝堂上正在坐着的那位
不能再继续坐下去了,那是吕后从后宫随便拎出来的一个小孩,跟吕后有关系的
都不能算数。
周勃和陈平召集大家开会,商量选谁做新皇帝。
没人说话。
这么大的事谁敢随便说话。
有人怯生生开口了,“立齐王刘襄怎么样?”
一群人马上附和表示支持,齐王是高皇帝嫡亲长孙,又是第一个起来讨伐吕
氏逆党的,有能力,有魄力,年纪又轻,才二十来岁,应该选他……
人群里忽然冒出一句话,“绝对不能选齐王!”
大家一看,说话的是老头子琅玡王刘泽。
前文说过,刘泽被齐王刘襄骗来扣下了,后来他想了个办法脱身,他对刘襄
讲,你让我去长安给你做说客吧,让大家选你做皇帝,我跟高皇帝一辈儿的,资
格最老,大家肯定听我的。
刘襄兴许是兴奋过头,就把刘泽放了。刘泽紧赶慢赶到了长安城,正赶上开
会选皇帝,他也被邀请出席,然后说了刚才的话。
刘泽的意思是,刘襄可以,但是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什么好东西,立刘襄恐
怕又要上演吕氏外戚乱政的局面,所以坚决不能立。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刘泽公报私仇的成分。所以说干什么事也不要得罪人,要
不然就和刘襄一样倒霉。
大家觉得刘泽说的很有道理,没人说话了。
又有人说,立淮南王刘长吧。
这次没人支持,大家都说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淮南王啊,再说了,淮南王的舅
舅也不是善类,不能立。(刘长的来历前文有详细描述)
所有人都犯愁了,两个都不行,还有谁?大家都看琅玡王刘泽,谁让他资格
最老,又站出来反对齐王的。看你还有什么人选,难不成你个快死的老头还想自
己做皇帝?
刘泽不慌张,开口了,“立代王刘恒。”
代王刘恒,这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名字。
大家就问刘泽为什么要立代王,刘泽接着说,代王这个人仁孝忠厚,母亲薄
太后,舅舅薄昭也都是老实人,没什么不良记录,以后也不大可能干政;再者说
,高皇帝最长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代王现在是长子啊,自古以来第一考虑都是立
长,所以说代王做皇帝,理所当然嘛……
刘泽的话说完,又是一阵沉默,然后大家一致表示支持。
立刘恒对他们来讲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刘恒是个很低调的人,他做皇帝肯
定不会折腾,以前怎么样,以后还会怎么样,这对出席会议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一
件好事。
陈平没有意见,周勃也没有意见。
最后一致通过,立代王刘恒为大汉帝国新皇帝。
陈平下令有关部门赶紧准备,去代国迎新皇帝;周勃下令通知荥阳方面,灌
婴领兵回来,诸侯们的军队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荥阳城里最郁闷的肯定是齐王刘襄了,最有竞争力的皇位继承者竟然落选。
有人给灌婴打了个小报告,说齐王这次起兵,是他手下那个魏勃挑拨的。灌
婴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刘襄没做成皇帝,肯定很愤怒,如果回去再被魏勃挑拨一
两下,说不定会出乱子。于是他把魏勃找来,然后质问他,你算个什么东西,敢
挑拨齐王起兵?
魏勃被吓坏了,浑身打哆嗦,汗都出来了,腿也快站不住了。他虽然对外说
自己是军人,其实他一场战争都没打过,曹参在齐国做丞相的时候,他是个小小
的丞相府门客,后来才慢慢爬上去的。
魏勃哆嗦了好大一会儿,憋出一句话来,“房子着火了,总不能…总不能先
通知大人再救火吧……”,然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灌婴见他这样,笑了,“别人都说魏勃是勇将,我看很一般嘛,只会张嘴说
大话而已。”
灌婴也没有把魏勃怎么样,魏勃被这么一吓唬倒是老实了很多。而那位齐王
刘襄,也许是因为没做成皇帝,心理落差太大,想不开,没过多久就死了。
刘恒现年22岁,算起来他做代王也有17个年头了。代国和匈奴接壤(山西东
北部),但是这些年和匈奴的关系一直很好---当然是被动的了---刘恒这个代王
做得也很安稳。刘恒的来历前文也讲过了,他这个人和母亲薄太后性格很像,为
人处事比较低调,这么些年一家人都是安分守己,一直到如今,忽然之间长安城
派人来,说代王已被立为新皇帝,恭请去长安即位。
刘恒被吓了一跳,这消息实在太突然,也太惊人了。缓过神来后,刘恒把手
下群臣都招来开会,研究一下这个事是真是假。
郎中令张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肯定是假的!”
张武接着说,长安城里都是什么人,陈平,周勃,灌婴这些人,都是高皇帝留下
来的,都是打过仗的啊,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诡计多端。高皇帝和吕太后能压
得住他们,他们也安生,现在吕太后死了,那还不反了天啊?大王你千万别去,
谁知道他们是想利用你还是想杀掉你,我们最好静观其变。
不少人表示同意张武的看法。
有人站出来反对,中尉宋昌。宋昌说,你们都说错了,长安肯定是一片诚意
请我们大王即位的。诸位想一想,当年群雄并起反秦,最后得天下的是我们刘氏
高皇帝,其他人肯定绝了这个念头,这是其一;高皇帝封刘家子弟为王,封地犬
牙交错,互相制衡,大汉江山稳若磐石,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这是其二;自汉
兴以来至今二十余年,除前秦苛法,与民休息,百姓人人自安,有人想作乱也不
可能出乱,这时其三。吕太后费尽心机培养势力,封了好几个吕姓王,可是太尉
周勃进北军振臂一呼,人皆左袒,支持刘氏,诛杀诸吕,这个可不是说着玩的吧
?所以说这个天下还是刘氏天下。退一步讲,周勃、陈平、灌婴这些人,他们就
算真的想作乱,他们敢吗?长安城里有朱虚侯、东牟侯;长安城外,天下四方,
吴王、楚王、淮南王、琅邪王、齐王,还有我们大王,这些人可都是姓刘的,谁
敢不让姓刘的做皇帝?再者说了,高皇帝众子,只剩我们大王和淮南王了,我们
大王年长,圣贤仁孝,声闻天下,长安请我们大王即位,理所应当。大王也不用
迟疑,准备去长安吧。
刘恒觉得张武和宋昌的说法都有道理,自己拿不定主意,就去请教母亲薄太
后,薄太后也拿不定主意,那怎么办?算卦。最后算出来是吉卦。可是算卦这种
事还真不好信,刘恒还是不确定---尽管他确实希望这个消息是真的。
为了保险起见,刘恒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去了一趟长安城。周勃接待了他,说
他们这些人是真心诚意希望代王能即位。薄昭回报,刘恒这才壮着胆子,揣着一
颗狂跳的心,启程去长安。
车队到离长安不远的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停住了。刘恒先让宋昌去前边
看看---他还是不放心。天上掉了一捆人民币到你被窝里,你还能心安理得睡大
觉,那就是神仙了,或者也有可能被砸傻了。
宋昌来到长安城北郊的渭桥,看到以陈平为首的大小官员们正在列队迎接。
宋昌表明身份,说代王就在后面,马上就到。然后回报刘恒,说一切顺利,大家
都在渭桥上迎驾。
车队过来了,渭桥之上,所有人依次跪下,规规矩矩拜迎刘恒。刘恒看在眼
里听在耳朵里,都觉得有些恍惚……堂堂帝国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真的在拜
自己?
周勃不知道哪根筋忽然不对,他想跟刘恒套近乎,说请代王借一步说话。宋
昌很不客气地拦住,“是公事,就公开了说;是私事,王者没有私事。”搞得周
勃很没有面子,只好恭恭敬敬把皇帝的御玺和符节献上。
刘恒谦虚了一下,先没接受,说大家都等这么长时间了,先回长安再说吧。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代国设在长安的办事处---每个诸侯国都有,迎来送往传递
消息用。众臣们也都跟着来。然后以丞相陈平为首,上表请刘恒即大汉帝国皇帝
位。
刘恒必须要谦让一下的,刘邦即位的时候也是谦让过的。后世一般的叫法是
“三让”,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不过让三次也够多了,但是刘恒比较有耐性,
让了五次……不敢当,不敢当,不敢当,不敢当,不敢当,好吧,以后请大家监
督。
所有人跪下,山呼万岁。
但是这里有个大问题,刘恒即位的手续是没问题的,就是即位的地方不大对,一
个不伦不类的办事处,在这儿即位也无所谓,以后办公总不能在这里吧,刘恒已
经是皇帝,皇帝是要在未央宫办公的。可是未央宫有人占着,就是小皇帝刘弘,
应该说前任皇帝小刘弘。要去未央宫,就得把刘弘赶走。这活儿谁都不想干,因
为干起来不是很好看。
还是有人自告奋勇了,东牟侯刘兴居,刘章的弟弟。刘兴居和夏侯婴,还有
个宦官头,一块领着人去了。夏侯婴的职位还是太仆,就是皇家车队总管。夏侯
婴跟小孩儿讲,你不能当皇帝,知道吗?小孩当然不知道,他可能连皇帝是什么
都不知道,他就觉得夏侯婴这老头挺和善的。
夏侯婴领着小孩上车出了宫,小孩儿很好奇,就问,“你要领我去哪里呀?

夏侯婴说,“我们回家。”
夏侯婴临时找了个地方把小孩儿放下了。然后又回去,亲自驾着皇帝专用的
车子,去办事处迎接刘恒,说宫殿已经清理干净,恭迎圣驾。刘恒接来了,未央
宫宫门的守卫尽职尽责,拦住不让进。刘恒的人怎么解释也没用,后来还是周勃
过来说了说才让进去。
新皇帝吧?看门的都能把你拦住。
刘恒依照标准的礼仪规格,穿戴整齐,坐到正位上,群臣又一次齐齐跪下,
山呼万岁。然后再去太庙里拜一拜老爹刘邦,这个皇帝算是正式上任了。
当时是深秋,天气已经开始转冷,长安城里落叶满地。未央宫里的新皇帝刘
恒,看着高大的梁柱,看着下面基本都不认识的这些人,忽然感觉肩上的负担压
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的人把小孩儿杀了。
刘恒是个孝顺孩子,当了皇帝第一个想起的还是自己的娘,他把薄夫人从代
国接到长安。薄夫人一生低调安稳,很少说话,当年她借此在吕后手里逃过一命
,从一个不受宠的后宫女人成为代王太后,十七年后的今天又晋级为母仪天下的
当朝皇太后。做人要低调哇。
刘恒对自己不是太有信心,这么大一个国家,他担心自己吃不消,好在国家
现在也没什么事,没外忧,内患还看不出来,老爹高皇帝把规矩都订好了,吕后
当朝十四年几乎一点没变,他只要照着做就好了。刘恒刚即位,他知道眼下最重
要的是把人心稳住,周勃、陈平、灌婴等等这些人,暂时他还是惹不起的。他下
令陈平由右丞相迁为左丞相,周勃升为右丞相,当时是以右为尊的,灌婴晋级为
太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增加封邑规模,吕后从各国强行裂出来的土地
,全部还回去。并且大赦天下,还给老百姓送吃的送喝的。同时刘恒也开始培养
自己的势力,他让宋昌掌控长安的南北戍卫军,张武做郎中令,负责未央宫安全

刘恒这几下做的还是很有点水平的,有几分皇帝的感觉,这算是个开门红。
但是只有这些刘恒觉得还不够,他想来个大手笔,立太子。有了正牌太子,就是
告诉大家,下一个皇帝还是我们家的,这样可以消除某些人心里的某些不利于安
定团结的想法,也可以多点时间教教他,基本上来讲,对国家是有好处的。再者
说,自古以来立太子都是宜早不宜晚,刘邦在的时候,叔孙通就这么说过。不过
呢,这个事不能刘恒自己开口,毕竟他连那个皇帝席位都没坐热,就嚷着要立太
子,别人可能会觉得他私心太重。这个跟当皇帝一样,需要别人替他开口,然后
他让一让。
有关部门的人开始上书,哎呀,陛下立太子吧,对先人好有个交代。
第一次刘恒肯定不能同意,“我都是不该当皇帝的人,还谈什么立太子啊,
上天也没给我预兆,不能立,不能立。”
下边人反驳,“早立太子,有利于国家社稷啊陛下。”
刘恒还是不同意,“楚王(刘交),那是我叔叔,见多识广;吴王(刘濞),那
是我兄长,仁义好德;淮南王(刘长),那是我弟弟,一直都在帮我,我都恨不得
把这个皇位让出来给他们坐。宗室里贤人很多啊,不从他们中间选一个,直接就
立我的儿子,别人会怎么看啊?不能立,不能立。”刘恒还真是刘邦的儿子,演
戏都是一把好手。当然了,跟他老爹比还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陛下多心了,自古以来立嗣都是选儿子,我们觉得皇长子刘启这个人,纯
厚仁慈,请立他为太子。”实际上刘启今年才八岁,纯厚仁慈也太早了点。
人家都点名了,刘恒不好再演下去了,“无奈”地同意了,昭告天下,立皇
长子刘启为太子,并且宣布,天下所有从父亲那里继承爵位的人,加封一级。这
哥们儿太会做人了。
母凭子贵,刘启的母亲跟着也升格为正室皇后。刘启的母亲叫窦猗房,当然
现在应该称之为窦皇后。当时开会选皇帝时,最后定下刘恒,有一个原因就是考
虑刘恒母亲薄太后人不错,舅舅薄昭人也不错,不至于乱政,可是他们少考虑了
一个人,就是窦猗房。当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来,她扮演主角的时代在几十年后
,后文会提到。
窦猗房的经历还是值得说道说道的。她是赵人,老家清河县,就是今天的河
北省清河县。窦猗房家里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她样子生得比较端正,年纪不大被
选进宫去,侍奉吕后,这段日子肯定过得很苦闷了。后来吕后做人情,要从宫里
选一批女人送给各个诸侯王,一个王送五个,小窦姑娘也在名单中。
小窦就去求负责这事儿的宦官,说她想被分到赵国,因为离家比较近。宦官
倒是同意了,可是最后分列名单的时候给忘了,把小窦分到代国去了。小窦哭着
不想去,但是上头有令不去不行,小窦只好伤心前往。
她本来以为这辈子要常伴宫灯了,没想到的是,代王刘恒很喜欢她。刘恒本
来是有正室王后的,还生了四个孩子,可惜全部夭折,王后也早死。小窦更加被
刘恒所侧重,还生了三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叫刘嫖(就是这个字),封号馆陶公
主,老二叫刘启,就是新太子,老三叫刘武。
小窦现在已贵为帝国皇后,回清河县家乡看看当然没什么问题了,但是有桩
心事他一直放不下,就是她小时候失散的弟弟。
窦皇后兄弟姐妹三个,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少君。长君少君也不是什么正经名字
,长君就是老大,少君就是老小。窦少君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就把他卖
给了别人。后来又辗转被卖了十多次,最后一次是卖到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的
一个大户家里做奴隶,负责烧木炭。这个人运气非常好,有次山崩,和他一起烧
炭的百十个人都砸死了,就他没事。再后来,这家人响应政府号召,全家搬到关
中,具体讲是长安城,窦少君也跟着来到长安。
刘恒立皇后,昭告天下。这当然是必经的手续了,告诉全国人民,新皇后叫
什么名字,哪里人,为什么要立她为皇后等等。窦少君就得知新皇后姓窦,也是
清河县人,他觉着这个有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于是他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努
力,写了一封信上呈到窦皇后手里。信里写自己叫什么是哪里人,还提到自己小
时候和姐姐一起采桑叶,从树上掉下来。
窦皇后读到信后非常激动,她对刘恒说,这个人我想见见。刘恒答应了。
窦少君见到皇后时就激动不已,因为这个人跟他记忆中的姐姐一个样子。但
是窦皇后不敢确定,当年卖他的时候还是个小孩,现在长这么大,模样变化太大
,不好确定。不过在问了他几个问题后,皇后已经基本确认这个就是她的弟弟。
她让窦少君再想想,还记得什么事。
窦少君哭了,哽咽着回答,“当年姐姐和我分开时,给人家求了一碗饭喂我
吃,还要来水给我洗头……”他的话还没说完,窦皇后再也坐不住了,不顾什么
皇后形象,冲下来抱住窦少君,两个人哭成一团。左右的人也跟着一起哭。
这是沉闷阴暗的宫殿里,难得的真情流露景象。我始终相信,无论什么时代
,亲情永远都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文帝很感动,也很高兴自己皇后姐弟团聚,给了窦少君不少田地住宅,还封
了一个侯,又做了个顺水人情,把皇后的哥哥窦长君以及老家的亲人都招来长安
,给钱给物,窦皇后非常高兴,展露难得的笑颜。
不过这忽然冒出的两个国舅,让丞相周勃很紧张。这是外戚啊,很难说这俩
人是不是新一任的吕禄吕产。周勃去和灌婴商量,说这俩人出身平民,我们最好
给他们找几个好老师教一教,免得重蹈吕氏覆辙。灌婴也觉得有道理,选了几个
名声很好的老头子教他们。这兄弟俩都是老实人,也很上道,没过多久就有了成
果。兄弟俩处处谦让,从不以势压人。满朝文武这才放下心。
实际上,周勃这个丞相做得很一般。刘恒刚即位,陈平就上书说他身体不好
,要退休。刘恒就问他无缘无故怎么要退休,陈平说铲除诸吕,周勃功劳最大,
我想把右丞相这个位置让给他。这个也是陈平的一贯作风了,该退退,该让让,
该搞阴谋从不手软,永远对局势有最清醒的认识。
皇帝表示赞同,但是没让陈平退休,改任为左丞相,基本相当于副丞相,周
勃这才升级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第一丞相。
由于铲除诸吕以及扶助即位的关系,刘恒对周勃非常敬重,见了他跟见了长辈一
样。尤其是周勃做丞相后,老子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比如退朝,别的人
都是低头弯腰倒退着出门,周勃不这样,背对皇帝,直着腰大摇大摆走,刘恒还
一直看着他,目送出门。
后来有一次周勃也是这样退朝,有个年轻人看不下去,告了周勃一状,这个
人叫袁盎。袁盎是楚人,吕后时期他在吕禄家里做门客,刘恒即位后,经过他哥
袁哙的保举,到朝廷里做小官。袁盎他爹做过土匪,也许是遗传的关系,袁盎胆
子非常大,就如现在他敢向皇帝告周勃的状。
袁盎问刘恒,“陛下觉得丞相是哪种人?”
刘恒说,丞相是社稷重臣啊。
袁盎反驳,说当年吕后在时,周勃就是太尉,掌天下兵马,但是那个时候他
不敢对抗吕氏;一直到吕后驾崩,众臣与诸吕决裂,周勃适逢其会,这才成功。
所以周勃只能算功臣,算不上社稷臣。社稷臣是什么,其主在,其人在,其主亡
,其人亡,周勃根本不够这个条件。如今周勃骄横,陛下谦让,这于君臣之礼不
合,我觉得陛下实在不该如此。
袁盎这番话对周勃是否公平有待商榷,但是刘恒听在耳朵里却是觉得提了一
个好醒。后来再遇到周勃,刘恒开始严肃起来,皇帝架子端上,上朝下朝时也没
特例了。周勃很紧张,后来听说是袁盎告了他的状,周勃大怒。有次遇到袁盎,
周勃上去揪住他就是一顿骂,“小王八蛋,我跟你哥关系那么铁,你敢在背后捅
我刀子!”袁盎不理他。
也不怪别人说,周勃这个丞相确实很业余。当年刘邦遗命,只说让他做太尉
,可见刘邦也认为周勃不是做丞相的材料。
刘恒即位后,开始熟悉政事。某天上朝,刘恒问周勃,“国家一年要审多少
案子啊?”
周勃憋了半天,“呃…这个…我不知道…”
“国家一年收入支出有多少啊?”
周勃还是答不出来,连汗都出来了,脸色很难看。刘恒一看,这也甭问了,
什么都不知道,白问。他又去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还是一贯的镇定,“陛下问的
这些都有人负责。”
“谁负责?”
“陛下问审案,有廷尉负责;陛下问收支,有治粟内史负责。”
“这些事都有人负责,你又是负责什么的?”
“负责管这些人。陛下不嫌我愚笨,让我做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
万物,外抚四方,内附百姓,让卿大夫百官各得其所任。”
刘恒听了很高兴,瞧人家答得,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周勃在一边低着脑袋
惭愧不已。下朝后,周勃抓住陈平,“你说你平时怎么也不教教我?”
陈平笑了,“你堂堂一个丞相,不知道自己该干吗?丞相是总揽大局的,具
体的事你不清楚很正常嘛,该谁负责你让皇帝问谁去。皇帝要是问你长安城里有
多少贼,你是不是也要去数一数啊?”
周勃接连吃瘪,很不爽,他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确实不行啊。正好这时候有
人提醒他,说你平定诸吕,立新皇帝,威震天下,连这个皇帝都怕你,你自己也
不不知道退让。时间长了,你不怕皇帝对你有什么想法?
周勃一听吓坏了。甭管是什么来路,人家必定是皇帝,算了,不当这个丞相
也罢。周勃上书请求退休,说自己水平不够,不干了。刘恒当然同意,陈平也做
起了独门丞相。
但是陈平年龄已经很老,半年后死了,寿终正寝。临死前陈平感慨自己这辈
子诡计太多,有损阴德,后世子孙恐怕要跟着受连累。
然而陈平的死让刘恒很头疼,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继任新丞相,有水平
的没资历,有资历的没威望,不得已,又把周勃请出来。说实话也是让周勃临时
来充充数。
就是这短短的半年时间,周勃觉得整个朝廷都发生了变化,刘恒新提拔的年
轻一辈,跃跃欲试,在他看来就是蠢蠢欲动。除了刚才提到的袁盎外,还有一位
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非常引人注目,贾谊。
贾谊,河南郡洛阳县人,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出身一般,但是天赋极佳。
喜欢读书,自学成才,十八岁时即以其文采名闻河南郡。河南郡守吴先生非常欣
赏贾谊,将其招致门下。后来吴郡守因为政绩卓著,当年又是李斯的学生,被刚
刚即位的刘恒提拔到中央政府做廷尉。吴先生向刘恒推荐贾谊,说虽然贾谊只有
二十岁,但精通诸子百家之书,难得人才。刘恒立即把贾谊召来,封为博士。
贾谊是朝廷百官里年龄最小的,不折不扣的小贾。不过小贾却表现出超越常
人的眼光和工作能力。皇帝下发的文件,别人看不懂的他能看懂;皇帝问什么,
他都是对答如流,而且言之有物,令一班老臣自叹不如。刘恒更是大家赞赏,再
加上贾谊跟他差不多年龄,年轻人之间容易沟通,不到一年时间,贾谊由博士破
格超迁为太中大夫,差不多算高级顾问,官职不是太高,却是皇帝近臣,直接跟
最高层对话。眨眼间,贾谊成为长安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贾谊觉得自己得到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也不想辜负皇帝的信任,更加卖
力工作,除了被动给皇帝提供咨询服务,还主动给国家的政策方针提建议。比如
贾谊觉得现行的法律,量刑过重,太残忍。汉帝国的法律继承自前秦,在此基础
上作了一些删减和修改。相对前秦来讲,一般人触犯法律的机会确实少了很多,
但是一旦触犯,量刑依旧非常重。贾谊就上书刘恒,说建议取消连坐这一条。连
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遭罪,吕后当年就摊上过。
刘恒表示赞同,通知司法部门取消连坐。司法部门的人有意见,说量刑重就
是让人知道犯法的后果,对犯人本身,以及对其他人都是一个警告,我们这些人
觉得还是留着这一条好,这么做也是传统嘛…
刘恒说,法律公正,老百姓就不会去触犯;量刑适当,老百姓也会心服。老
百姓不是让你们抓的,是要靠你们引导的。你们这群人,不能引导,如果法律也
不公正,老百姓不变成暴民才怪。我也没感觉这是什么好传统,你们再考虑考虑
吧。
底下的人看到皇帝这么坚持也不好再说什么,那就改吧。
刘恒这番话应该是贾谊教他的,就当时的环境来讲,这番话还是很具人文关
怀的。这番话拿到什么时候也不过时。贾谊接着建议去掉同样沿袭自前秦的什么
诽谤罪,妖言罪,就是不让人随便说话的法律,刘恒也同意了。
贾谊又上书,说国家应该重视农业生产。大汉帝国从立国到如今二十多年,
一直以来各方面的政策都很宽松,甚至有点放任。农业生产也有其先天缺陷,比
如投入产出比不高,靠天吃饭风险大等等,大家都不去种地,都在想办法多捞钱
,社会风气也跟着变化,奢侈之风开始兴起。贾谊觉得这不是好现象,农业毕竟
是国家基础,赶上战争灾荒问题就大了,所以上书要求大力发展农业。
刘恒再次同意并且全力支持,亲自下地耕田,并且把已经很低的农业税再次
减掉一半。
不过并不是贾谊的所有提议都能在刘恒那里通过。比如贾谊要求改历法,改
官服,重定官名,大兴礼乐等等,刘恒就不同意,这些东西都是高皇帝刘邦留下
来的,刘恒觉得随便改的话影响不好。
贾谊的积极性并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继续高调参政,凡是他看不对的都要求
改,刘恒只要觉得有道理,就同意并实施,一直到后来的一次提议,捅了一个大
大的马蜂窝。
当年刘邦因为军功的关系封了一批候,理论上讲,这群侯爷们应该跟封王的人一
样,都去自己的封地,这叫之国或曰就藩。比如周勃封绛侯,他就应该去绛县(
今山西绛县)呆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官职在身等等,这些人无论活着的
还是后代继承封号的,大部分都在长安。这个很好理解,在首都混多有前途,比
回封地做个土财主强多了,就像现在大家都拼命去北京一样,天天堵车也乐意。
侯爵靠封地的老百姓供养,封万户就是这一万户的税收都归你。这就引发了一个
不大不小的问题,比如交农业税,通俗地说就是交公粮,如果侯爵人在封地,大
家走两步就能把粮食交上,但是这些人都在长安城,封地离着近的也就罢了,离
着远的老百姓就苦了,走几百上千里的路来交税,劳民伤财。贾谊就觉得这个事
情不好,上书皇帝,说这些侯们都该去自己的封地。
此议一出,肯定是引来一片反对之声,想想这些侯们,要么是非常高级的国
家干部,要么是军功在身,不可一世,动不动就老子当年提着脑袋怎样怎样。再
加上贾谊平素的表现太过耀眼,吸引了太多人的注目和赞赏,老家伙们都感觉受
到威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周勃、灌婴为首的一大批老资格人物,联合起
来反对贾谊,说这个洛阳来的小屁孩没安什么好心,他想专权,为了避免祸事出
现,保持政局稳定,陛下你应该把贾谊赶走。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这让刘恒陷入两难。不过贾谊说的也正是刘恒心里想的。除了上边那些原因
,刘恒本人对这些侯们也没什么好感,每个都是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里,刘
恒也不大敢去惹他们。把这些人从长安赶走,他正求之不得,但是这些人谁都不
想走。
刘恒最后采用的方式是两边各打五十大板。下令这些老侯爷们,没事回自己
封地去养老,有官职在身走不开的,让自己儿子去,别都在长安城里乱转悠;贾
谊你也别在中央干了,去江南给那个长沙王吴臣做太傅吧。长沙王也是帝国唯一
一位不姓刘的王。
这一下给贾谊的打击太大,从高处重重摔下来。长沙国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湖
南省,马王堆汉墓都知道吧,就是长沙国一位高级官员的陵墓。那个地方当时还
没开发,基本上都是原始森林,气候潮湿,人口混杂,在中原人包括贾谊的眼里
长沙国就是蛮夷之邦。
贾谊背上行囊,回头看了长安城最后一眼,向南行去,他觉得自己在那个地
方活不几年了。
长安城内,侯爵回封地一事进展得很不顺利,所有人都在找理由留下。刘恒
一看这也不是个事,都赖着不走是吧,好,我杀只老公鸡给你们看看。绛侯周勃
,你的封地是高皇帝给的,不去就藩对不起他老人家吧?你这丞相别当了,给大
家做个榜样,回绛县养老,也替国家教化子民。
人家皇帝都点名赶人了,周勃再不走说不过去,从他被返聘到如今不过十个
月,眨眼天堂,眨眼人间,走走走,回去做个土皇帝也罢。周勃走了。
剩下的一看封户最多的周老爷子都被赶走了,皇帝这是要搞新陈代谢啊,咱
也别在这儿耗着了,免得惹急了皇帝找个理由废了封号,太得不偿失了,走吧。
长安城马上清静了很多。
贾谊被贬长沙国,路过湘江时,想到了百多年前同样被流放江南的屈原,感怀深
受,向江里投了一卷书表示祭奠。还作了一篇赋,这个就是著名的《吊屈原赋》
,里面有两句词估计很多人耳熟能详,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
物为铜。不过贾谊并没像屈原那般心灰意冷投江自尽,而是继续积极参政,刚到
长沙国不久又给皇帝上书,说要改革国家金融制度,将钱币铸造权收归中央。
当时尽管国家有规定,铸钱要什么形状,要多重,要含铜多少含锡多少,但
是民间铸钱往往向里面掺加铅和铁,增加重量减低成本。一旦被查出来,当事人
都要处以重刑,包括死刑。可是这种行为屡禁不止,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这个
不难理解,暴利驱动,跟现在造假钞没有什么区别。放任民间铸钱,肯定会导致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以及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刘恒不是不知道民间铸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可是他不能贸然把铸币权收回
来,因为有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不仅仅是商人---如果只是商人可能还好说一点
---还有像吴王刘濞这样独霸一方的诸侯。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儿,这个前文说过
。吴国国土面积非常大,包括豫章郡,就是今天的江西省,豫章郡有铜矿山---
一直到今天江西省都是全国第一的铜矿产区。刘濞命人大量开采,吴国铸钱是当
时整个帝国名副其实的硬通货,就如现在美元之于全球。而且由于这个关系,整
个吴国境内,老百姓都是不纳税的,刘濞缺钱了自己铸一批就是。这样的人,刘
恒是不敢得罪的。
当时还有一个人也是铸钱大户,邓通。这个邓通什么都不会,文不能动笔,
武不能扛枪,但是他现在的职位是太中大夫,就是贾谊先前的职位,就因为他是
刘恒的男宠----刘恒真是刘邦的好儿子,刘盈的好弟弟,这都什么嗜好。邓通是
蜀郡人(四川省),他在蜀郡也大规模开采矿山铸钱,也是流通全国。
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不可避免要
开罪这些非常强大的地方势力,后果同样非常严重,再加上刘恒这个人做事比较
谨慎,所以贾谊的提议被否了。一直到几十年后这个问题才被基本解决。不过从
贾谊上的一系列奏章也能看出来,他跟当年的娄敬一样,也是一个超越时代而存
在的人物,就是遇上的人不太一样。
那位回绛县养老的周勃,也许是岁数大了,老是疑神疑鬼。当年杀韩信杀彭
越,他是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老感觉皇帝下一步是不是也要把自己杀掉啊。按照
当时的规定,他虽然名为绛侯,但是绛县并不是独立候国,所在郡的郡守定期都
会来巡查一次的。每次郡守来,周勃都觉得这是来杀他的,所以每次和郡守见面
,家人都是全副武装。没多久,有人因为这事上告朝廷,说周勃要造反,家里人
天天都穿铠甲拿兵器。
刘恒下令把周勃召来长安澄清一下,周勃这个人嘴笨,不会给自己辩白---
总不能说怕皇帝杀我所以才这样吧?有关部门就把周勃关到监狱里,继续查。墙
倒众人推,连狱卒都不把周勃当回事,跟对待普通犯人一样,轻则辱骂,重则殴
打。周勃把自己身上的钱全部贿赂给狱卒,让他去找国舅薄昭代为说情,薄昭跟
周勃的关系不错,就去找太后。薄太后这个人还是比较公正的,他觉得周勃不可
能造反,找了个机会跟刘恒说,绛侯要造反,当时灭诸吕的时候就可以,还用等
到今天,肯定是被诬告了。
刘恒回去又问满朝大臣,基本上都是装聋作哑,唯独曾经告过周勃状的袁盎
据理力争,说绛侯无论如何也不会造反。刘恒这才放下心,无罪释放周勃。从此
后周勃和袁盎成为生死之交。
周勃重见阳光后大发感慨,当年我麾下百万军队,从没想到一个狱卒也能这
么嚣张。从此周勃在绛县安分守己做起了帝国臣民,一直到七年后死去。周勃有
两个儿子,一个叫周胜之,一个叫周亚夫。
周勃的退位也是一个象征,开国元勋们的影响越来越弱,长江后浪推前浪,
年轻的政治人物们正在拼命寻找机会展示自己,大汉帝国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公元前177年五月,刘恒继任皇帝后的第三年,匈奴单方面撕毁停火协议,越过
黄河,入侵汉帝国上郡,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前军已经占领高奴(延安市)
,并有继续南下的趋势。关中一片平原,长安城已经暴露在匈奴人眼前。
刘恒当时不在长安,而是在北边不远的甘泉县(陕西淳化县)避暑。边报接到
,刘恒立即命令灌婴领骑兵八万五千北上迎击,同时加强长安城防卫力量。
所幸这次匈奴的入侵并不是倾全国之兵,只是一个右贤王,军力不足,这次
似乎也有点试探的感觉。匈奴军和汉帝国军在高奴交战后,全部退过边境,灌婴
知道当年白登之围的教训,不敢追击。
刘恒还没来得及跟匈奴进一步交涉,帝国内部又出现了问题。前东牟侯,现
为济北王的刘兴居造反了。
刘章和刘兴居兄弟俩因为除诸吕,扶立刘恒即位有功,刘恒当时许诺要把赵
国全境封给刘章,梁国全境封给刘兴居。但是后来刘恒得知,这兄弟俩之所以出
手帮忙,是因为他们想立自己大哥刘襄做皇帝。刘恒肯定不高兴了,赵国没了,
梁国没了,从原齐国分出两个郡来,一人一个,刘章封城阳王,刘兴居封济北王

刘章还安稳一点,就是刘兴居一直闷闷不乐,他不甘心。最近得知匈奴犯边
,皇帝又不在长安城,他以为皇帝这是御驾亲征了,而且这场仗肯定一时半会也
打不完。干脆把心一横,造反了,不让我做梁王,我做皇帝!
刘恒立即下令边军回撤,镇压刘兴居叛军。结果不用说了,刘兴居那点实力
,一仗也经不住打,再说也没人支持他,一个月时间兵败,刘兴居自杀身亡。
刘兴居造反也给刘恒,以及所有人提了一个醒,经过这些年的沉默,各地裂
土封王的诸侯们已经羽翼丰满,尤其是吴王刘濞这样有超强实力的,根本不把中
央政府当回事,哪一个处理不好都有意见,全都有意见恐怕会再现东周乱局。
同一年,长安城内,辟阳侯审食其府第。一个王者衣冠,身材高大的人站立
在大门口,说要见一见辟阳侯。审食其刚出来,等候的这人从大袖子里掏出一把
铁锤砸向他,身边的一个随从以极快的速度用一柄利刃刺入审食其的脖颈,审食
其血溅当场,立毙身亡。然后此人镇定自若,扒掉上衣,大步走到未央宫,见到
皇帝刘恒,跪下请罪。
此人就是淮南王刘长。
不知道刘长来历的去前文查。当年刘长的母亲怀着他时,受株连关到监狱里,刘
长的舅舅去求审食其,让审食其再去找吕后说情。可是这个问题很敏感,审食其
没敢开口。最后刘长母亲生下他后自杀身亡。刘长长大后从舅舅处知道此事,将
母亲之死完全怪罪于审食其。吕后时期他不敢报仇,继任的刘恒是他哥哥,刘长
有恃无恐,以至于发生上面一幕。
他爹刘邦是楚人,母亲是赵人。楚人彪悍冲动,赵人慷慨豪迈,刘长就是这
两者的结合产物,性格刚硬,目中无人。刘长也是天生力气大(力能扛鼎),说起
来这人跟项羽有点像。刘长是诸侯王里最不安分的一个,他来长安朝拜,跟刘恒
一起去打猎,都是坐一辆车。这是逾礼,王和皇帝不能同车坐。但是刘恒没什么
意见,甚至他管刘长叫大哥(大兄),实际上他比刘长大四岁。
刘恒是在惯着他,毕竟他是刘恒唯一在世的兄弟,而且生下来就没了母亲,
怪不容易的,刘长不听话,就忍一忍吧。刘长在光天化日天子脚下杀掉审食其,
刘恒也决定忍了,为母亲报仇,情有可原。刘长没有被治罪,也没有任何警示。
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用想了。上到太后,下到平民,谁都不敢惹这位淮南
王刘长。除了那个胆子一向超大的袁盎,袁盎也不敢指名道姓,只是旁敲侧击对
皇帝说,有些诸侯实力过大,实力大了肯定会骄横,建议适当地削去他们的封地
。刘恒不听。
刘恒的容忍只能助长刘长的无法无天。中央政府安排在淮南国的官员,全部
被他赶走,安排自己的人;大汉帝国的法律也被他废除,自己制定;衣食住行的
规格,全部和皇帝一样。
刘长这是在分裂国家,搞独立。刘恒装不知道,依旧惯着。
刘长慢慢开始膨胀,慢慢有了野心。可是这人依旧不知道收敛,连上给中央
政府的奏疏都不粉饰一下,直言我要如何如何。结果弄得刘恒实在看不下去了,
公开发了一份文件,警告刘长,说济北王刘兴居作乱,最后身败名裂,你注意一
下。
这一下把刘长这个憋足了气的球扎爆了,他也起了反心。没多久,他开始北
边联系匈奴,南边联系闽越(福建一代),内部联系一些有不满情绪的边军将领,
准备起兵。
刘长这样的人造反,不可能藏得住,都用不着别人告密,他太嚣张了,大家
都觉得淮南王造反理所当然,刘恒肯定也一直派人盯着他。结果还没正式起事,
被中央政府知道了。刘恒给他留足面子,没有强行逮捕,而是说让他来长安解释
一下。
刘长知道这事儿完了,去了长安肯定回不来,他还是决定去。嚣张归嚣张,
刘长做什么事都是光明正大的。到了长安,被扣下,有关部门审讯完毕,上奏刘
恒,列举了一系列罪责,最后说淮南王刘长造反,证据确凿,应该判死刑。
不知道刘恒是真不忍心还是假装谦虚,他不同意,说下不了这个手,你们再
议一议,看能不能免了这个死罪。
有关部门不同意,说无论如何刘长也要判死刑。
刘恒还是不同意。最后妥协结果,死罪免掉,废掉淮南王封号,发配蜀郡为
民,其余同谋者全部诛杀。刘恒在判决书上还加了两句,每天给刘长五斤肉,两
斗酒,他的那些女人,选十个他最喜欢的陪着他。
从法律角度来讲,刘恒的判决太宽大;从人情角度讲,刘恒对刘长可算仁至
义尽。可就因为他是刘恒,问题又出来了。无论之前做代王,还是现在做皇帝,
刘恒都是以仁孝名闻天下,至少别人都是这么说的,他自己也是这么标榜的。可
是刘长现在废了,万一再出点什么事,他就不可避免摊上一个手足相残的不怎么
好看的帽子。袁盎觉出来了,他去提醒刘恒,说陛下你一直惯着淮南王,结果搞
成现在的局面,淮南王脾气很硬,被这么突然一打击(暴摧折之),他会不会受不
了啊,那时候陛下可有杀弟之名了,陛下考虑一下?
刘恒说没事,我就是让他受点苦,知道轻重,过段时间还让他回来。袁盎不
说话了。
袁盎说对了。刘长在路上对他的侍从大发感慨,都说我勇猛,勇猛个屁!我
啊,太骄傲,不听别人劝,如今成这个样了。人生一时间,不能像现在这个样子
活!
刘长绝食身亡。
刘恒得知死讯,哇哇大哭,饭都不吃了。袁盎赶紧去请罪,说陛下你看我这人口
没遮拦,一不小心给说中了,陛下不要伤心过度,国事要紧。刘恒说,我不听你
的话,结果让自己亲弟弟死了,我后悔啊。袁盎说这都过去了,没必要后悔,再
说陛下你有三件事做得令世人敬仰万分啊,足以盖过这杀弟之名。
“哪三件事?”
“陛下还是代王时,太后生病,陛下床前照料,觉都不睡,太后吃的药都是
陛下先尝过才下口,即便是当年的曾参(孔子弟子)也远不及陛下啊;当年诸吕刚
刚告灭,长安城里大臣专权,陛下以万夫不挡之勇驾临这不测深渊,虽古之勇士
孟贲、夏育也不及啊;陛下即位时谦让了五次,当年尧帝要传位给许由,许由也
不过让了一次嘛,陛下比许由还多了四次。陛下让淮南王去蜀郡,不过是想让他
受点苦,改过自新而已,沿路的地方官照料不当,淮南王才遭此大难,所以说跟
陛下没有关系。”
亲娘生病,儿子照料,天经地义;刘恒来长安即位是人家请他来的;许由是
让了一次,人家是真让,让完就走人了,根本没接受。袁盎这番话我不做什么评
价了。
刘恒还是觉得对不起刘长---真的假的另说,袁盎说还有办法,淮南王留下
四个儿子,陛下看着办吧。
刘恒说我不会亏待这些侄儿们的,可是还觉得欠我弟弟的,袁盎说陛下自宽
吧,人死不能复生。
可是刘恒依旧不甘心,他问袁盎,你看我还应该怎么做?
袁盎说了一句狠话,“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
最后的结果,刘恒把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了侯,他当然不会真去杀丞相御史
,只是刘长流放蜀郡路上,有些地方官不把刘长当回事,这些地方官作了替死鬼

后来民间传出歌谣,关于刘恒和刘长的,“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刘恒听了后又做了一次人情,给刘长追加了一个谥号
,厉王,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四个儿子早死了一个)
,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次子刘勃封衡山王,三子刘赐封庐江王。淮南王刘安,
眼熟多了吧?
刘长一案里,表现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袁盎,如果单看上文那番话,袁盎简
直十足小人,灭绝人性,不但袒护刘长,逢迎刘恒,而且因为他的一句话,许多
无辜的地方官搭上性命。不过我总觉得,刘恒心里早就知道该怎么做,袁盎所做
的,只是帮他说出来而已。刘恒要处理掉刘长,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想法,枕塌
之畔岂容他人酣睡,要不然他那么着急立太子干吗。无论刘长是因什么而死,刘
恒这个杀弟之名免不了要摊上。刘恒不是刘邦,也不是吕后,他怕这个,多少年
培养出来的良好声誉被加上一块污点。他要淡化这块污点,就要像袁盎所说的,
杀人以谢天下,以告知所有人,我刘恒对弟弟的死是多么内疚。只是杀人这个话
他不能自己说,开杀戒很不好看,袁盎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主动开口,把新的
恶名替刘恒担了。实际上刘恒做的有点过了,即使他把淮南王一家全杀掉,别人
也不敢说什么,也不会说什么。刘邦杀了多少人,没人说过什么;吕后杀了多少
人,没人说过什么。如果这是刘恒的真性情,那么他名垂青史,成一代帝王楷模
,也名至实归;如果刘恒是在作秀,作秀能做到这个水平,有这个演技,能走红
也理所当然。
袁盎很像陈平,坚持原则但随机应变,胆大包天又进退自如,而且可能由于家传的
关系,他还会武.袁盎担任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是中郎,就是中郎将,皇帝的侍
卫长.出入随行,袁盎有很多和刘恒直接交流的机会.
袁盎是比较出风头的一个人,喜欢发言,喜欢提意见,刘恒也对他很信任,
如此不可避免又要得罪人。做中郎将后没多久,就把同是皇帝近臣的赵同得罪了
。严格讲,赵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他(?)是个宦官
。赵同天天打小报告,袁盎这不好那不好,不过刘恒没太当回事。但是袁盎觉得
别扭,他担心皇帝听多了会相信。袁盎有个侄儿袁种也对赵同没好感,他去跟袁
盎讲,赵同这种人就是狗仗人势,没别的本事,你找个机会当众辱他一顿,他就
老实了。
有次刘恒出门,赵同也同车坐,袁盎就到车跟前,当着所有随行人员的面,
说我听说和天子同车的,都是天下英豪,即便现在国家缺人,陛下也不能跟一个
肢体都不全的人同车吧?
袁盎都开口说了,周围又这么多人,刘恒肯定要表示一下。他哈哈一笑,把
赵同赶下车。赵同觉得非常丢脸,都哭了。这一下果然很有效果,赵同再也不敢
招惹袁盎。
有次刘恒玩心大起,他想飙车,于是找了一个大斜坡,坐车上飞驰而下。袁
盎骑着马紧贴着车,死命拽着马缰绳。刘恒很不爽,就问袁盎,你不是害怕了吧

袁盎骑马上回答,说陛下的车这么快,万一马惊了怎么办,就算陛下不把自
己当回事儿,还有国家社稷,还有太后啊!刘恒觉得言之有理,做皇帝就要有做
皇帝的样子。
刘恒的后宫有个慎夫人,很得刘恒欢心。一般在后宫,窦皇后和慎夫人都是
坐在一起的。后来有一次宴会,慎夫人也跟窦皇后同席而坐。袁盎上去让慎夫人
到次席坐,慎夫人很愤怒,就是不坐,刘恒看到这样也觉得袁盎吃饱撑的什么事
都管,一甩袖子,回后宫了。袁盎跟了进去,跟刘恒讲了一番尊卑有序的道理,
这个刘恒当然不会有兴趣听,但是袁盎最后一句话倒是让刘恒惊出一身冷汗,袁
盎说,陛下难道不记得当年吕后是怎么对戚夫人的?
后来刘恒把这话说给了慎夫人听,慎夫人马上醒悟,袁盎这事在救她啊。她
把袁盎招来,重重感谢,还赏了一笔钱。
依照惯例,袁盎这种喜欢说话的人,在中央是干不长的。他也跟贾谊一样,
被调到陇西边疆做都尉,刘恒这是在保护他。袁盎果然是一把好手,放到哪里都
闪光。袁盎对边兵士卒非常好,士卒们对袁盎感激不尽,都愿意给他卖命。
后来袁盎得到晋升,去齐国做丞相,后又转调到吴国做丞相。吴王刘濞独霸
一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袁盎这种帝国政府派去的官员,肯定是刘濞幕僚的
打击对象。又是袁种来出主意,说叔父你去吴国后,什么也别插手,天天喝酒就
好了,吴王不会怎么样你。袁盎照做,果然跟吴国上下处得一团和气,刘濞也很
赏识他。
袁盎的人生还没完,后文会继续出场。
袁盎这个人很有弹性,而且放到哪里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他的遭遇跟
贾谊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其结果也是天差地别,贾谊自然又
是另一番景象了。
贾谊做了三年郁闷的长沙王太傅,某天接到通知,皇帝要招他回长安.当时刘恒刚
刚祭祀完天地,忽然对鬼神之事感到比较迷惘,贾谊来了,刘恒就单独向他请教

读书多的人就有这么个好处,你要聊什么他都懂。贾谊开始为刘恒解惑答疑
,刘恒听得入神,一直听到大半夜,身体离开席位了都不知道(当时都是席地而
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听完后刘恒大发感慨,几年不见贾生,本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现在看来
还差得远啊。没多久,刘恒下令调贾谊给梁王刘揖做太傅(老师),刘揖是刘恒的
小儿子。虽然看起来是平调,但长沙王一点地位都没有,梁王是正宗的皇子,同
为太傅,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太傅是个没权利的虚衔,贾谊仍旧积极参政,他又给刘恒上了一道奏疏
,内容很长,基本上说了两个话题,一个是诸侯问题,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问
题。
诸侯国实力日渐膨胀,尤其吴国楚国齐国最强。这三个国虽然都姓刘,但是
跟刘恒都不是至亲---即使至亲也不能保证什么,又有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
长造反的前车之鉴,贾谊就建议削藩,并且给出了具体方案,不是直接削掉,而
是割成一块一块的小国。这样一来,如果某一个诸侯王死了并且没继承人,其领
土可以名正言顺收归中央;如果某个诸侯王犯了法,也可以撤销其王权,即便心
怀不满,也没有对抗中央政府的实力。简单讲,贾谊的想法是用啃大象的方式,
将诸侯国一点点吃掉。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策略,投入最少,风险也最小,不足之处就是可能耗费
时间长。刘恒照办,几年后,齐王(前齐王刘襄的一个儿子)死了,刘恒把齐国领
土分割为六块,封给刘襄的的其他六个兄弟,计:济北王,济南王,淄川王,胶
西王,胶东王,齐王;加上比较早分出来的城阳王刘章,一共七份。但是吴、楚
两国他没敢动,主要是这两国实力太强,还有就是吴楚辈分比较高,一个和刘恒
平辈的堂兄弟,一个是叔叔。
许多年后吴楚两国给帝国带来一场大灾难,当然,这笔帐不能算到刘恒头上
,也不该算到任何人头上。跟贾谊更是没关系,除了证明贾谊的深谋远虑。
贾谊又认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至少被他说得很严重。大汉帝国
沿袭了前秦的大部分法律制度及法制思想,法律既出,令行禁止,违令者处以重
刑,就是一般说的霸道治国---这个跟所谓的无为而治没有矛盾;贾谊的想法是
加强道德约束,大行礼制,所谓王道治国,用他自己的话讲,“礼者禁于将然之
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俗地讲,王道治国是研究怎么让老百姓安定,霸
道治国研究的是老百姓不安定后怎么办,前者的境界当然要高很多很多。这个话
题早年贾谊在中央的时候就提过,刘恒没理睬,现在也是一样。就我个人的观点
,王道治国只是一个美丽的设想,中国历史这么多年根本就没实现过,只不过读
书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完美世界的梦。
贾谊做梁王太傅没多久,梁王刘揖有次骑马,掉下来摔死了。贾谊立即上书
刘恒,提了两件事,一是把代王刘武调任为新梁王,二是扩充梁国的实力。因为
贾谊担心将来吴楚两国造反,而梁国是正好是扼制其北上的咽喉要道。刘武是刘
恒和窦皇后生的嫡子,亲得不能再亲,绝对是自己人;扩充实力也是出于这个想
法。刘恒批准,刘武继任梁王,并大幅度扩充梁国国土面积。
后来的事又一次完全验证了贾谊的设想,说得夸张一点,贾谊以自己绝世的
长远目光救了大汉帝国一命。
但是刘揖的死让贾谊悲痛万分,觉得自己这个太傅没尽到责任,再加上三年
长沙国经历导致的极度情绪低落,贾谊一病不起,一年多后死了,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那篇著名的政论文《过秦论》,我读中学时教科书里
都有收录,不知道现在保留与否。不过现在读来,此文更多像一篇应景之作,其
含金量远远比不上贾谊上的几道奏疏。苏东坡先生说贾谊此人,“志大才高量小
”,贾谊被贬长沙国,呆了三年,郁闷了三年,差点追随屈原投江自尽,后来回
归中原,自己的徒弟死了,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人责怪他,但是他更加郁
闷,三十三岁,大好年华,人生才刚刚开始,徒然枉送性命,说实话,没这个必
要,苏东坡先生没有冤枉他。不过历史没有愧对贾谊,太史公给他做了大传,《
汉书》更是单独为贾谊开了一章,一直到今天,贾谊的后人也是年年拜祭他们的
先祖。贾谊的理想,后世不断有人努力替他实现,尽管一直没有真正实现---或
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公元前174年,刘恒继任皇帝的第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来一封信,说是致
歉,内容大致如下:前段时间,贵国与我国和亲,双方甚欢。可是贵国边军侵略
我国右贤王之领土,右贤王在未知会本单于的情况下,贸然进攻贵国,简直是离
间两国兄弟之亲,是故本单于处罚右贤王,令其向西进攻月氏国(读“月之”),
上天赐福,右贤王运气好,月氏国已被平定,楼兰、乌孙、呼揭以及邻近的二十
六个国家,也已尽数归我匈奴,如今整个草原已经是一家。本国也不想打仗了,
愿意休整士卒,多养养马,与贵国恢复之前的和亲之约,如果皇帝担心我国人民
侵扰贵国,那我就下诏,让他们离边境远点……
这哪儿是什么致歉信,摆明了示威。如果当时有新闻发言人,估计会这么说
:这是对大汉帝国赤裸裸的威胁。一般情况下,跟在这句话后面的…不用多说了
吧。
不过刘恒还没来得及对匈奴提出严正交涉,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匈奴承担之前
,冒顿死了,继任者是他的儿子稽粥,对外宣称老上单于。有什么爹就有什么儿
子,谁也没指望老上单于会对大汉帝国少了觊觎之心,刘恒能做的只能是忍,只
能继续和亲,又要有一个皇家宗室女子远嫁北方。有关部门指派了一个宦官随行
照料公主,这个宦官叫中行乐(读“中航月“)。中行乐非常不乐意,因为去了就
回不来了,要一直照料宗室女子到死。中行乐向有关部门交涉,说自己不想去,
可是谁会理睬他一个宦官。中行乐愤怒了,临行前说了一句话,”你们一定让我
去是吧?好,我到了就会掉头帮匈奴威胁你们!“,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以为
不过是发发牢骚,还是让他去了。
中行乐兑现了说过的话,到了后立即投降匈奴。中行乐这个人是很有些想法
的,先前他就曾经向高层提议,说匈奴人很喜欢中原的衣服和食物,而匈奴之所
以强,就是因为他们是草原民族,衣食住行与中原相异。他们现在改变习俗,喜
欢中原之物,这是大好趋势,我们根本不用进攻匈奴,给他们送东西好了,他们
人少,送不了多少东西,匈奴人也慢慢变成中原人了,到那时,匈奴人自己就会
归顺大汉,还用的着担心吗?
这话对错与否不好讨论,但是无论任何时代,有人敢说这种话,会被直接骂
成是汉奸。中行乐也一样,没人听他的。他投降后,由于很有学识,匈奴人非常
赏识他,老上单于把他留在身边做参谋,而他利用此契机,在匈奴大规模宣扬爱
国主义教育,说不好听的叫煽动民族对抗情绪。中原送来的衣服、食品、用具,
全部被他毁掉,草原人就该穿毛皮、喝羊奶。中行乐把管理学也带到匈奴,教给
匈奴官员如何更有效管理百姓,饲养牲畜。匈奴人向大汉帝国发来的文牒,连称
呼都变了,以前还会自谦一下,现在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