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打得赢下一场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6:09

中国能否打得赢下一场战争?

田忠国

戴旭先生给中国出了道没有人回答的待答题:中国能否摆脱下一场战争劫难?其实这个问题先生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大家大多沉醉于“巨大的成就”里,不愿意看看外面的真实世界,即便有拿着国家的钱出去看了,或者拿着外国基金会的钱出去了,回来后就更沉迷于“巨大的成就”中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戴旭先生在“中国能否摆脱下一场战争劫难”一文曾经这样说:“据我所知,1840年的时候,清朝的GDP是英国的6倍,英国是什么国家?它是日不落帝国,它的GDP占世界的5%,我们当时的GDP占世界的33%,英国相当于我们的1/6。我说:你的GDP比英国大这么多,你怎么被欧洲肢解了?清朝军队当时有100多万人,1840年进虎门的英国远征军只有4000人,结果我们100多万人的中国军队和人家4000人的一支军队签订了《南京条约》。”

也就是说,清朝GDP超英国6倍,100多万人同英国远征军只有4000人换来的却是《南京条约》。戴旭先生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是GDP质量,也就是GDP结构比率问题。而在韩毓海先生的文章中,我们还知道了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历史事实:军饷不足导致的掠民。如果用学术语言说,就是那时的民众失去共同利益的归属感,失去了一个国家在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共同意志。

先生关注的焦点是中国能否摆脱下一场战争劫难,我在本文中关注的焦点是中国能否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因为,在人类社会,自从有国家(包括形成国家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战争就如影随形笼罩在头顶上空。

因此,对于任何正常的国家来说,战争虽然十分残酷但并不可怕。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比战争更可怕的是能否在战争中打赢。

要回答中国能否在下一场战争中打得赢打不赢的问题,我们似乎有必要分析一下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取胜的条件,因为,只有知道在战争中取胜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我们才可能对能否取胜做出评估。我们认为,在战争中能否取胜:

第一个取胜的条件是: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共同创造能力,全民、军民同步互动能力---20。

第二个取胜的条件是:国家有没有价值目标整合机制---20。

第三个取胜的条件是:国家工业体系具不具备战时生产转换能力---20。

第四个取胜的条件是:武器水平、各兵种的同步互动能力---20。

第五个取胜的条件是:战争意志、战争智慧、战争精神与正义或非正义---20。

在这五大条件中(后面的数值是评估最高分,合起来是共100分),如果客观的评估,我们认为,中国起码现在失去了四个,即,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共同创造能力,全民、军民同步互动能力;国家有没有价值目标整合机制;国家工业体系具不具备战时生产转换能力;战争意志、战争智慧、战争精神与正义或非正义。武器水平可能在中间偏上一点,但核心技术,比如说战机发动机,我国还依赖进口。如果一旦战争暴发,再先进的战机外壳也无法使战机上天。

由此可知,如果有一天一旦中美对决,中国取胜的可能微乎其微,除非两国只使用核弹。但使用核弹的前提是东海、南海的水下核反击通道畅通无阻。美国在南海“科考”了那么长时间,南海这个核反击通道还是否存在不得而知。

一个正常的国家,防止战争主要途径,一般是战争取胜条件缺什么补什么,中国却恰恰相反:战争取胜条件有什么拆除什么。真是奇了怪了。避免了外敌使用武力的麻烦,因为现在“不论姓中姓外”了,也就是说,在某些人眼里,外国的是外国的,中国的也是外国的。

很显然,中国最大风险不是外敌,而是内部的“不论姓中姓外”。

我注意,研究军事的朋友大多拘限于装备或战术的某个领域,缺少系统平面观、立体观、同步互动观,也缺少对战争正义与非正义性的研究。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要为人类的和平、稳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做更大贡献本没有错,但是为正义的和平、稳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呢,还是为非正义的和平、稳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呢?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持此观点的先生有一个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跟着美国屁股后面反恐。但问题是,中国的恐怖势力却是美国支持的对象,美国反恐的对象却成了中国反恐的对象,这真的令人费解了。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迷魂阵。在这个迷魂阵中,弄不好美国支持的对象,也成为中国支持的对象。

有人可能认为不可能。事实上也真的不可能。然而,按照“三不论”理论创新下去,根本不可能的事就会偏偏成为可能。

所以,只有破除“三不论”主义对中国的统治,才可能躲过这一劫。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说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某些人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并非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捍卫人民大众的利益,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而是在“双创”的名义下,解构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宪法和国家安全。有人痛心疾首的称这种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自毁长城,而且自毁长城还在继续提速。当然,这与决策层由以民为国转变到以官、资为国的决策有关,亦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全心全意让人民为自己服务的路线有关。前者必然集全党、全民之智,共同打造国家安全。后者必然因阶级分化、阶级矛盾撕裂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以民为国,则民以国为家;以官、资为国,则民以国为剥削压迫者。

以民为国,则众志成城;以官、资为国,则一盘散沙。

所以,战争胜负取决于整个系统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和整个系统的同步互动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如果没有共同利益就没有共同意志,没有共同意志,就不可能有整个系统的同步互动能力。

我们也常常看到,人大、政协代表们挂在嘴头上的话,为国家的将来出出谋、划划策、议议政。但是,有人以民为国,有人以官、资为国,因为其立足的基本点不同,其谋、其策、其政就必然大相庭径。

而这一切,其实也与战争能否取胜有关。

所以,战争胜负的问题是个巨系统,是个复杂的巨大工程。

中国真的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巨系统,而且应该由真正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集于一身者担纲研究,而不应该是由那些商人思维发达的人研究,因为,在前者眼中,政治、经济、军事不过是战争哲学和正义问题;在后者眼中,战争永远都是个买卖问题。视战争为买卖,战争必然陷入邪恶;视战争为维护正义的手段,战争必然成为大众共同支持或参与对象。

20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