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军回忆四平战役:好惨烈!好激烈!好壮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1:21
尸山血河争四平
一、注定的血城之劫
抗战胜利,外侮既除,国共两党兄弟纷争随即开始。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腥風血雨的最新版本“楚汉相争”拉开了帷幕。其实早在日寇尚未投降之际,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向党的高级干部指出一条夺天下之玄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如果我们现在把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在重庆谈判前后,他命令解放军从各解放区抽调十余万主力部队从海陆两路急赴东北。同时,二十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率领二万多名各级党政干部,赶赴东北,指挥作战和开辟建立政权的工作。
这样,通过抗日战争强大的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占了先机。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他派自己的得意学生(号称天子第一门生)、国军的常胜将军杜聿明统帅大军前往东北。争夺中国版图上的鸡首。于是,一场逐鹿天下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大战首先在东北展开。可是要夺取东北,必先掌握哪块战略要地呢?
翻开地图,就可见四平的地位之重要,这座城市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今天,这座城市旁边,还有一条高速公路)。
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在日俄战前,四平只有七千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九里,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的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三万。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三万增至六万。“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十一万。
而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九里,东至西长达八里的面积。如果换算成平方公里,应该有36平方公里(我这样换算不知对否,请四平的战友指出)。一条铁道贯通全城,分城区为道东道西,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四平,这座东北的战略要地,注定了难逃一劫—成为国共两党殊死血战的战场
二、牛刀杀鸡,初战四平
林彪先下手为强,在1946年3月18日由道东攻占了四平。这就是所谓的一战四平。
一战四平实际上并不激烈,林彪派出了手下的虎将钟伟率领十旅主攻。由于守敌太弱,只是一些地方部队和伪军,三千余人。仅十个小时,钟伟便拿下了四平,这场仗,无论是从战术角度还是激烈程度,都不值得多费笔墨。尽管如此,林彪在战前既不愿攻而且战后也不愿守四平。这让我感到很有意思。他有几个理由:
一、部队疲惫,新兵甚多,无群众基础。
二、敌军战斗力强,调动快,一个师可作几个师用。
三、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但毛泽东却不是这么认为,他告诉林彪,国民党的美械师战斗力不强,我刘邓部已俘缴三个完全的美械师。东北国民党军孤军深入,地理民情不熟,没有民众基础,南方人怕冷,又多新兵,弱点甚多,我军应集中最大兵力,分作几个战斗,每次歼敌两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进攻之敌,从战略上解决问题……
为了近一步督促林彪作战的决心,毛泽东在1946年4月6日给林彪发电一封,内容如下:
(一)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那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分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使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去年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率获大胜,可为借鉴。
(二)本溪方面亦望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
(三)上述两战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国军现有之七个军,包括九十四军及姜鹏飞伪军在内,此两部或则不全,且包括云南龙云部及其他次等部队,大有文章可做。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歼灭进攻之敌六至九个师,即可锻炼自己,挫折敌人,开辟光明前途。为达此目的,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当前数日内,争取四平、本溪两个胜仗,则是关键。
(四)各军区后方剿匪与发动群众斗争,一刻不能松懈,望同时严督实行。
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这封来电迫使林彪无论如何-也必须在四平打到底了。
三、耀眼的将星
四平战役或者说东北战场的双方统帅—杜聿明和林彪,是国共各自阵营的极为出色的军人,都是抗日名将!号称常胜将军!(站长按语:这里有夸大之嫌)有意思的是,这两人都出自黄埔军校,杜是一期生,林是四期生,实际上两人是同门师兄弟。
为了文章的完整,还是稍花点笔墨来谈谈这两个人的军人生涯-尽管战友们对此已了如指掌。
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和明朝的闯王李自成出自同一块黄土地。他从黄埔毕业后,从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干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晋升至将军。而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岗的林彪从黄埔四期毕业后,在叶挺的部下干见习排长,也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升至将军——两位都是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荣誉称号皆来自于枪林弹雨的战场。不愧为中国军人的楷模!只不过一位在国民党阵营,一位在共产党阵营。
两人在抗日战争中都各有杰作-平型关战役和昆仑关战役。这两场仗虽然打法和规模以及指挥特点不同,但都给了日本人沉重的打击和羞辱,给国人以极大的振奋和鼓舞!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两位身上不同凡响的军事天才。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而又谦逊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
苏德战争爆发后,林彪致信斯大林,提出了一套如何打赢苏德战争的系统构想。斯大林万万没想到中共党内还有这样的军事人才,立即接见了林彪。林彪向斯大林面谈了自己对战局的看法,斯大林听后大为赞赏,称林彪为天才战将,并邀请他参加苏军总参谋部的工作。后来竟有谣传说:斯大林欲以3个师向中共换取林彪。
四、国军进攻,解放军防守,二战四平!
毛泽东对四平极为重视,根据他的一系列命令,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梅河口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四平保卫战,会后从东南西满调兵遣将到四平南部集结,准备大会战,城内部队则加紧构筑工事,囤积物资,并作战前动员。为了统一指挥,林彪成立了四平卫戍司令部和城防指挥部,由保一旅旅长马兴仁任司令、总指挥;左叶、杨尚儒、邓忠仁为副司令、副总指挥。中共四平市委书记刘瑞森任政委。为万无一失,林彪和彭真还带着司令部的人于四月初赶到四平,视察部队和街道,检查战备状况。战前准备不可谓不认真矣!
1946年4月18日,二战四平打响.进攻的国军部队主要是新一军和71军-国军王牌。战场指挥是郑洞国。共军首当其冲的是一纵和邓华的部队。战役是在四平城外的郊区进行。林彪的指挥部就设在四平附近。
其实这场保卫战与林彪的初衷不符,就在金山堡、大洼小胜之时,四平保卫战开打前夕,他电告毛泽东:……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应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
但毛泽东在战斗进行了九天之后(四月廿七日)回电:林彪同志: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份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为马德里。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保卫战乃二次世界大仗中持续时间最长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之一。毛泽东的这份急电迫使林彪不得不放弃其他念头,从而决心血战四平,固守四平。
进攻四平的国军一开始就用猛烈地炮火急袭。约十余架飞机也参与了轰炸。而林彪部队的碉堡修得较高,有点类似日本人在华北平原上的炮楼。于是,成了新一军炮火的牺牲品,几乎一颗炮弹就摧毁一座碉堡。碉堡里的解放军,伤亡可想而知了。
尽管地面工事被毁了。许多壕沟也几乎轰平,但国军步兵开始冲锋突击时,却被废墟中的猛烈火力所杀伤,无法前进。双方伤亡严重。这样持续了三天三夜,阵地状况没有变化。国军71军的91师和87师向北迂回,进攻四平侧后,也遭到一、二师的顽强抵抗。双方经常在阵地上肉搏。场面惊心动魄,国军91师在向解放军的两个小阵地(海青窝棚和孤榆树)进攻时竟以两个团的兵力连续冲击达十次之多。师长赵琳阵亡也不减攻势。可见斗志何等顽强!部队何等善战,但对手亦是同样的不凡之辈,国军不能取胜。四平保卫战解放军初战告捷。双方伤亡惨重。
在接下来日复一日的进攻中,国军也动了不少脑子,其中之一是挖壕迫近作业,但对手也迅速的进行同样的作业,于是徒劳无功。与此同时,解放军学会挖地堡,并用两三层钢板盖着,既防炮火,又便于射击。整个外围阵地有不少这样的地堡。并且有越打越多的趋势,这使国军的进攻难度更大。从而进展更慢,国军虽然有坦克,但坦克不形成集团进攻难以发挥威力,少数的坦克很容易被步兵吃掉。起不到什么作战效果。四平成了国军看得见却进不去的鬼城,双方阵亡士兵横陈郊野。
然而国军斗志不减,每天不断的猛烈地进攻。从而使双方的伤亡急剧攀升。好在四平城内,倒是生活秩序井然,百姓没有受到炮火太大的直接杀伤。
胜利的捷报一个又一个传进林彪设在梨树镇的指挥部,此时,解放军没有人怀疑,四平保卫战胜负已定,国军无论如何也攻不进四平!
但解放军的伤亡是惨重的。这里有一些数字可作参考。
黄克诚之三师七旅,原为井岗山时期的老红军部队,四平撤退时只剩下三千人,失去战斗力:陈毅之三师,原一万三千人,只剩四五千人,失去战斗力;一师梁兴初部,还剩五千人,保持战斗力;邓华保一旅伤亡相当严重,失去战斗力;二师罗华生部伤亡较大尚保持战斗力;还有三师、八旅、十旅、杨国夫部队等,都打得疲惫不堪和受到较大损失。而且,损失的绝大多数是参加抗日战争在无数次战斗中幸存的共军骨干,是共军基层官兵的精华!
但战争就是战争,有些情况变化多端,不知不觉中便会突然出现新情况。最新的情况让林彪眉头难展-新六军杀来了!新六军和52军只用了四天时间便攻占了本溪,现在趁胜朝四平杀来了。而且来势凶猛!
林彪急忙在新六军的来路火石岭子地区布置了两个口袋阵,他认为,新六军这只老虎逃得出第一只口袋,也会被第二只口袋套住。但他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新六军是国军主力的第二块王牌,参加过抗战中多次重大战役,后又在印度接受了现代化的美式训练,获得最齐全的美式装备。该军兵员大部份是身体强健的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在当时国共两军的所有部队中最高-是一张名不虚传的王牌。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廖耀湘,黄埔六期毕业生。后又就读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是国军中少有的熟悉现代战略战术的高级职业军人。也是有口皆碑的能征善战的“虎将”。
现在这支部队就是由这个人统领,一路唱着军歌朝着林彪的口袋阵走来。
歌词是: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远征军健儿浴血拼杀上战场。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庄严的军旗在炮火中飘扬。宁死不后退,宁死不投降,日寇强敌不敢当,不敢挡……
五、新六军发威
1946年5月14日,新六军的廿二师所属65团成战斗队形前进。到达火石岭子地区的山口时,大约上午九时,山口里面是一片盆地,盆地的中部就是威远门。当65团的先头部队接近威远门时。一声枪响打断了嘹亮的军歌,林彪的口袋阵张开了血盆大口。65团的前卫部队无所畏惧地立即成散兵线,士气高涨地向枪声响处冲锋。但密集的火力又使他们退了下来。这是一次试探性冲锋。
李定一团长判断遇上了劲敌,于是全团的炮口昂起了头。指向了威远门东南两面的几个高地。他打算夺取这几个高地,移火炮于其上,接着有效地压制解放军的纵深力量。
当一轮炮火刚停,端着汤姆冲锋枪的士兵就登上了山头,冲锋枪在密集的扫射,前面的士兵被解放军打倒了,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冲,冲不上去时,就伏在战友的尸体后面射击,消灭对方后,再冲。伤兵都跟着往上冲,直到血流尽为止。高地被占领后,国共两军的士兵的尸体呈现出战斗恶况:很多士兵扭打的尸体无法分开……。
一处高地攻占后,炮火又指向另一个高地,又是炮火刚停就冲锋,又是只进不退的死拼。又是一处高地被攻占。炮火又指向另一高地……在威远门盆地,65团重复着这种势不可挡的攻势-这种猛攻战术,便是廖耀湘的杰作!
他作过潜心研究:仅有炮火优势,并不能保证攻击成功。同样拥有优势炮火的新一军为什么在柳条沟、兴隆泉和四平被解放军整得没脾气呢?唯一的原因,就是炮火停止和延伸过后,步兵不能在三分钟至五分钟内冲入解放军的阵地。这样,被炮火打击后的解放军有了充裕的时间恢复,迅速地投入战斗,随后反复炮击的次数越多,冲锋的次数越多,伤亡也就越大。最后炮弹打完,不得不停止攻击。所以他命令新六军,炮火准备要短、密、猛!士兵冲锋要快马加鞭,三分钟内冲入解放军阵地,就可以消灭对手,而且伤亡也会小到最低限度。在威远门,65团所攻击的解放军高地,几乎都是一次成功!这充分说明廖耀湘是个不错的战术家。
下午四时,解放军溃败。当晚经过审讯俘虏,廖耀湘大吃一惊,原来在威远门和65团激战的竟是解放军的三纵(相当于一个军),也就是说,65团在威远门以少胜多-大败林彪第三纵。(这次战斗,将作为一个经典战例永载战史)!
为核实这一情况,廖耀湘来到威远门,实地观察地形揣摩战况并分析对手,以确定下一步军事行动。经过综合研究,廖耀湘得出结论:
1、共军为什么在威远门只有一个军,那么说只抽得出这一个军来阻击。
2、这是个决战的地形,既然在这里决战过了,那么前进路上不会有决战了。
3、既然共军一个主力纵队不能阻挡65团一个团的攻击,那么不要说进出四平没有问题,就是北上长春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困难了。
于是他传令全军,向四平全速前进,主攻解放军首脑机关梨树镇。如四平解放军撤退。则迅速到公主岭以南截断解放军退路,压迫解放军主力于辽河南岸予以歼灭性打击。
几十年后,廖耀湘说起这段辉煌战绩,得意之色仍然溢于言表。
5月18日,这支劲旅又攻下了四平解放军防线右翼之要点-塔子山。迫使林彪不得不作出放弃四平的决定-否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解放军的四平保卫战功亏一篑!
四平保卫战是否能与马德里保卫战相媲美,我没有作过考证和比较。但血战32天。双方伤亡惨重:国军阵亡万人,解放军阵亡八千。但这个城市的劫难还没完,更惨烈的化全城为废墟的大仗还在后面…… 。
六、智勇双全的陈明仁
一年以后,林彪的夏季攻势所向披糜,战果累累,达成了战略目的。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报仇雪恨,瓮中捉鳖,拿下孤城四平。当十多万虎豹之师把小小的四平城围得水泄不通时。林彪毫不怀疑胜券在握。此刻,国军的实力已不可与一年前同日而语。在整个东北,完全处于被动防守势态。四平城内的国军部队,只有71军的87师和不完整的88师。13军的54师,53军的一部以及其他一些杂牌部队。共约三万余人。并且“惶恐不安”。
但是由于主将是一位军事奇才,四平城就让林彪差点啃崩了牙齿!这个人就是71军军长陈明仁。
陈明仁,湖南醴陵人(1903-1974),黄埔一期学员,又是林彪的一位师兄。此人熟读兵书,深谙韬略,性格刚强,有勇有谋,他知道东北的军事大势,他抱定与四平共存亡的决心。当他视察完四平全城的建筑布局和地形地势后,竟然无比惊喜!
他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来设计和建造的。大概是日本人当年为了对付俄国人把四平作为一个战争据点来进行建设吧。而解放军去年没有发现这一点实在是一大遗憾!因为解放军去年仅仅在城市边沿构筑工事进行传统的阵地战,没有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堡垒来使用。最后不得不逃离四平。陈明仁更为解放军感到遗憾的是,现在这个城市的特性被他发现了,他要将全城化为“陈明仁堡垒”,让解放军的部队尝尝71军铁拳的滋味,给林彪上一堂难忘的城市防御战的课程!
他日夜不停地抢修工事,一定要在共军攻城前完成自己的军事杰作。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四平无战事,这使他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现在让我们看看他的作品:
鱼鳞式纵深集团地堡群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环绕着市区四周的同时,还遍布市内四处。而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或打通墙壁,或修交通盖沟。以便于输送兵员和弹药。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
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卫星阵地前有七道障碍。分别是:陷脚坑,绊脚架,铁丝网,鹿砦,土围,护城河,散兵地堡。
五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防御整体。
此外,还考虑到战斗中可能会被突破分割,各火力点前做到既要障碍重重,又要射界扫清。各连队步步为营,层层设防,即便某处突破,各支撑点都可以各自为战。那么,陈明仁这一套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当年在滇西反击战中,中国军队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攻下了松山,陈明仁曾亲自踏勘日军工事,颇受震憾,若非日军全部战死,可能还攻不下这座要塞,日军工事的诡谲和实用的完善结合使他终生难忘。这个秘密,直到十几年后他才披露:“能够守四平的把握是我学会了日本人过去守龙陵、松山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体验到的,我当时相信日本人的方法一定可以达到坚守的目的……只有依靠坚强的工事,而工事又只靠面不靠点和线。有了全面的坚固工事,即使多数点被突破,都是不要紧的……”
怪不得,他既为去年的解放军遗憾,更为今年的解放军遗憾。他对专程来四平采访的记者发表谈话:“有这样钢铁般的核心工事和外围坚强工事,四平的保卫是万无一失的”。
但林彪不这么认为,他6月11日致各师电:此次攻四平为一大攻坚战,敌虽多,但系统不同,能有战斗力之团只有四个,指挥难求统一,便于歼灭。此战役能使今后战局更加发展,希百倍努力完成任务。
七、全城大血战
1947年6月14日廿时廿分。三颗闪亮的信号弹升上了四平的夜空。所有的解放军战士都堵耳张口,大地猛烈地地抖动了一下。接着四平的国军阵地,响起了地动山摇、天崩地裂般的轰响。共军对四平的总攻开始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一位离休的老将军回忆四平战役,好久才冒出一句话:“好惨烈!好激烈!好壮烈哟……。
解放军炮火激烈的程度,连陈明仁都难以置信,他后来回忆说:“解放军的炮火很猛,我在八年抗战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
炮火延伸后,突击队成“三三制”队形冲向突破口。(三三制就是每个步兵班编成三个战斗组,每组三四个人,列成三角队形冲锋)。当突击队冲进敌阵后,许多射击孔吐出火舌,士兵们纷纷倒下。于是爆破组上,但爆破手也纷纷被枪弹射杀。往往在伤亡十几个士兵后,才会有一个地堡被炸毁。在附出重大伤亡攻进城后,突击部队又被敌人的火力包围了。而突破口立即被国军用坦克当作活动堡垒,封锁了。城中大街小巷布满了沙袋,楼台窗口到处是喷射的火舌……
解放军倒下的士兵越来越多。靠近城墙的的街上,几乎铺满了一层尸体。
当城墙缺口处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国军的坦克被炸烂后,解放军的大部队冲进了四平城,这时刚好廿一点,接着更血腥的战斗全面展开了。
林彪强调用炮,他认为极其猛烈地炮火不但给敌手以心理震撼,而且能有效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于是战前调了相当数量的炮兵部队到四平。连炮纵的十二门高射炮都被调往前线。当密集的覆盖性炮火飞向四平的目标区时,天摇地动,目标区被冲天的尘埃罩住。炮火停歇,尘埃散开,目标区完全变了样-所有高矮建筑和地堡都改变了了形状。炮口转移,又覆盖下一个目标区……
解放军士兵随着炮火前进,炮弹落在哪里,士兵冲向哪里,他们紧追着炮弹,冲向国军纵深。这跟廖耀湘的战术要领如出一辙。被俘的陈明仁的胞弟这样对共军叙述:“我以为你们的炮兵是苏联的,我不相信民主联军的炮兵有这样强大的威力,我曾亲眼看着你们的炮火,在一个晚上把我们最坚固的三道防线一齐摧毁……”不过陈明仁跟他的胞弟虽然对共军炮火的猛烈程度看法完全一致,但对效果和作用,陈明仁有不同的看法。前面他说了:“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但炮火射击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在突破点,对于我们危害不大,我的阵地也不曾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平城内有许多大红楼,这些楼之所以红,是用红砖建筑的。陈明仁也不明白东北的黑土地烧的红砖为何有如此之硬,战前他观看用六零炮弹在墙上只能炸开些小坑和小麻点。这使他对据楼防守充满信心。
这些楼都是国军各级指挥部的火力点,视野开阔,射界通达,四处还有明暗火力点及地堡。共军在夺取这些红楼时,一批批爆破员和突击队员倒在楼前。死伤惨重。更有甚者,爆破组在历经弹雨到达楼下进行爆破时,往往只炸个小洞,需得反复进行几次爆破作业才能成功。当爆破成功后,从缺口冲进去的战士又要跟楼内反扑的敌人展开近距离枪战和肉搏。结果,每攻克这样一座楼,都得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而四平,这样的楼太多了,几乎每座楼都成了尸楼血楼。这里举个例子,在攻打陈明仁胞弟陈明信守卫的71军军部大楼时,解放军有一个连134人,打完大楼后活着的已不到10人。
四平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流淌的鲜血,宛如大大小小的红色河流。战斗中的士兵稍不留神便会滑倒。
有一座水塔让攻打四平的解放军士兵见识了71军士兵的刁顽凶悍。塔上的士兵是71军远征缅甸的老兵油子,全是上等兵以上的军衔,枪法极准。解放军进攻四次均告失败。塔下四周,几乎铺满了一层被射杀的战士。最后解放军用十几挺机枪封锁塔上的枪眼,爆破手上去进行爆破作业。才把里面的国军震死。
此外还有铁路天桥一仗让共军多年后回忆起来仍怒火万丈:
当时一纵八团的突击队,向天桥据点连续三次冲锋均告失败,第四次由团政委金可亲自率领突击队冲锋时,先前谁也不注意的悬挂在桥上的两个麻袋突然张开了大口,黄澄澄的坚硬滚圆的豆粒倾泻而下,撒满了街面,突击队的战士猝不及防,全部摔了跟头,武器摔出老远。这时国军的火力如雨泼下,战士们一站起来就滑倒,无法撤退,鲜血随即铺满了街道。八团团长关山林望着这一切目瞪口呆,他看见政委金可坐在黄豆上面,似乎无法相信地摇着头,一串重机枪子弹飞来,将金可的胸膛打得稀烂,确切地说,是将他拦腰打成两断,进攻彻底失败。黄昏时分,八团奉命撤出战斗,到了郊外,干部战士一下子蹲在地上,痛哭起来……。
这场仗,实在太血腥了。打到廿日,解放军才全部占领了道西,廿六日,道东才占领了四分之一,不过,很少有人怀疑解放军是这场仗的胜者,就是林彪自己也不怀疑这一点。
有一篇当时的新华社前线急电:
我军四平攻坚战,经过十二昼夜空前恶战,歼俘敌一万六千余,我东北民主联军主力,自夏季攻势中,于中长路主线之长沈段展开争夺战以来,首将长春以南,四平以北之敌扫清,旋即挥师南下,乘胜收复开原、昌图,使四平之敌陷入孤立。我为粉碎敌恢复中长路之企图,当于本月十四日夜向四平之敌发起总攻击,经十二昼夜浴血奋战,逐一夺取敌军经营年余之现代化工事与密集地堡群,摧毁敌人陆空联合之坚强防御体系,消灭蒋杜军陈明仁兵团之71军军部及军直炮兵团、特务团、运输团、工兵营及暂三师全部;及87师(缺一个团)、辽北保一团、保17团、交警总队等部,俘敌六千余众(包括71军军直特务团长,陈明仁之弟陈明信及由南京空运抵达之军官团138人)。少数残敌,窜逃无路,刻下被我围攻于铁道以东之市东北隅。到此,长春以南,开原以北之中长路干线,及贯通东、西、南、满之铁路中心城市-四平,已大部为我控制,蒋杜军之所谓“重点防御”,已遭严重打击,现我军正在乘胜扩大战果中。
两天后,陈毅的庆贺胜利的电文也拍发到了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
几乎所有的人,毫不怀疑胜利者是林彪。
但就在这两天后,战局逆转。
就在陈毅发贺电的当天,国军93军突破解放军阻击,攻抵四平近郊,第二天,再次攻克本溪的新六军又沿上次攻击四平的老路杀来,53军也在新六军的左翼朝四平杀来。眼看就要对四平的林彪部队实施反包围。
6月30日,林彪下令解放军攻打四平的部队全部撤离。
这场攻坚战,以陈明仁的胜利告终。双方损失惨重,国军阵亡一万六千。解放军大约相当,约一万五千至一万八千。双方伤者无数。
而对这场攻坚战的总结双方如是说。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经过攻击四平的实践证明,两个纵队加一个师,打四平这样的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只能对该市西城(指道西)的西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击,无力在东城增加一个攻击方向,夺取西城后,敌人退到东城死守,这时两个纵队已经打得很疲劳,加上战斗减员和存在着开阔的铁路区的障碍情况,再攻东城,就显得兵力不够了。为了夺取东城,这才把第六纵队的两个师调来,形成了“添油战术”,后来由于攻击时间过长,敌人援兵接兵,又把第一和第七纵押出打援,只留第六纵攻城,力量就更不够了,结果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如果当时按邓华同志的意见力,把第六纵调来,用三个纵队从南面和西北以及东南同时攻击,迅速全面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
陈明仁如是说:“……当时解放军进攻四平的第一天就突破了我的阵地,但其战术似乎也只是根据对国民党军队的传统看法,始终从突破口出发,不去多突破些地方。而不知我们正希望这样的做法,使我们能够以少数兵力应付一个突破点。虽然以后再有地方被突破,可是始终只有两个,仍然不能影响我们的全局……我们少数兵力守了四十多天,巷战十九昼夜,结果坚守的目的达到了……”
八、谁笑到最后笑得最好-解放军笑到了最后!
1948年3月11日,十四万解放军向一万四千守军发动了最终的复仇攻势。一纵七纵还是主力,还加了一个三纵。
这场战役陈明仁没有在指挥官的位置上,他已经离开四平,离开沈阳,离开东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刚因四平守卫战有功升为中将,并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不久就被另一位陈姓将军-陈诚以“利用大豆作护城工事,乘机贪污……”的罪名而撤职查办,调回南京任有职无权的“国府参军”。国军在战火炽烈之时,如此撤换大将,焉能不败?
不过,就是陈明仁在四平,也无法抵挡解放军的复仇攻势,首先,战术上没有出奇制胜的招数,第二,士气更加低落。第三,共军更加强大,一句话,国民党的气数尽了!
第四次进攻四平解放军完全用炮兵重捶,待国军工事摧毁后再进行多路突破,整个战役如摧枯拉朽,仅廿四小时,占领全城,全歼守军。就像第一次战四平一样,不值得一述。
纵观四平之四战,真正精彩的是中间两战,国共双方均一攻一防。时间都打了一个月以上,死伤极为惨重,据说战后尸臭令人作呕,国民党中央社的记者团来了当天便返回,中午吃饭因为全城的尸臭而无人能下咽,倒是不少人在拼命干呕。四平为此落下血城尸城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