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41:55
朱果炎 《 人民日报 》( 2009年11月30日   20 版)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这是早些年央视制作的文化系列片《江南》引用的清代文人江弢叔的诗句。移用我们观赏《江南》诗化的风格,以及其流风余韵对后来文化系列片制作的启示和影响,同样给人“诗来寻我”的感觉。
在我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江南不是一种简单的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域,而是一种对经济繁荣富庶、社会和谐美好的向往。不仅是一种事实上的集合体,而是一种体现人类终极追求即人间天堂情结的理想空间。其实,江南不是没有不洁、不美和缺憾,人们所以能够接受它,因为江南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学构建起来的,是通过文学走进人心的。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已成为几世纪来不可动摇的文化定位!在这里,似乎涉及到了一个文学创作的价值观,或是文化作者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我以为,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给人的思想和精神起到过滤、净化、升华的作用。即使是所谓专写社会黑暗、落后面的“暴露文学”、“伤痕文学”,如果作者没有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给人带来的也只能是消沉、颓废甚至绝望的负面影响。江南究竟是什么?十集文化系列片高层次、多角度地告诉我们:江南是唐宋诗人的千古绝唱,是明清话本的万家烟火,是产生“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曲水流觞,是亘古男儿陆游留在沈园春天的永久忧伤,是徽州儒商山高水长的无奈和辉煌,是古版线装书和青花瓷散发的悠远幽香,是胡适的故园情结,是叶圣陶的莼鲈乡思,是戴望舒《雨巷》邂逅的那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随着一组组色彩纷呈、声情并茂的镜头画面的闪现转换,我们的心情也在江南最充满诗意的岁月里,如莲花开合。看文化系列片《江南》,如读优美的“历史文化散文”,让观众以从容的步履,走向经典、走向本真、走向高尚,是一次生命的漫步和心灵的跋涉。
写江南不能不写苏州,苏州是“江南中的江南”。写苏州不能不说苏州园林。作者提醒我们:“吴文化是关注细节的文化,因此,它常常被粗糙的时代忽略。”就像纤细的弦索总能弹奏出华美的乐章,苏州是江南最婉约的山水清唱。因为“关注细节”,使《江南》达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水天一色的和谐。在作者笔下,苏州的水使人“有了灵气”,像昆曲翻飞的水袖,“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约,灵秀飘逸。”苏州的桥使人“有了通融的个性”,画家陈逸飞取材的故乡双桥,“使陈先生名扬海外,更使周庄名扬天下。”苏州的园林“给人身体与心灵刹那间顿悟到的永恒交流”。苏州的园林又是“时间的艺术”,在一次漫步中让你领悟人生四季。《江南》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既来自作者平时的知识积累,对历史的感悟;更得力于作者浓厚的文化功底,对生命意义的发现。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所谓诗人,就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人。《江南》要有宏大的构架和缜密的思索,作者要有开阔的视野和精严的取舍。但宏大的构架如果缺少生动的细节,容易流于空洞;如果细节游离于宏大的构架,就会失之琐碎。如何摆脱空洞琐碎获得恢宏神韵?关键是在作者能否在历史和现实、传统和时尚的结合交叉点上,提供一种融汇古今、面向未来、使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视角,而这一视角又恰恰体现在了江南这方热土上,我们民族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苏州“定是个温柔之乡了,谁能料到竟也有无数慷慨之士”,“对近现代影响深远的两句话,就都是两个苏州人说的,一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浩然正气即使在被人视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秦淮河上,也始终郁结不散。在民族危亡之际,艳绝风尘的秦淮名妓李香君、柳如是的长歌当哭,慷慨赴义,竟是如此震撼人心。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言之,一千个人心目中,也会有一千个江南。但有一点是不用质疑的,尽管江南在自然、地理条件上得天独厚,可天机云锦,离不开一针针密镂细织;锦绣江南,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辛苦劳作,开拓创新。如建亭叠石高手、在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写出造园名著《园冶》的计成,立志造出世上好纸、为中国水墨画发展提供绝妙质地宣纸的孔丹,从西洋绘画中得到启发重铸苏绣辉煌的“针神”沈寿,卖酒布衣出身开创印学“浙派”先河的篆刻大师丁敬,还有不知名的参加故宫建设的东阳木雕艺人,使乾隆诗坛三大家之一、也是美食家的袁枚三折腰的淮扬菜厨师。他们个个都是民间本色,个个都有大家风范。有了他们,江南“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这个时代也应该有经得起时间考验、当之无愧留给后人的精品。我想,《江南》所作的尝试和探索,意义就在于此。
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