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花小典之开卷有益:你想有个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9:56:47
青青
潘美辰那首老掉牙的歌,经常被无房户们扯在嘴边: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以此来控诉万恶的房价。
对于全体亚洲人来说,置业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本能的行为。放眼中国、日本、韩国,无一不是房价高企。连印度孟买的房价都让人咋舌。中国的商品房大发展,也就是经历了20年吧。这20年的过程,不仅没有把中国人购房的热情释放掉,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把柔性需求释放成了刚性需求,把刚性需求逼成了恐慌性需求。
但是平心静气想一想,买房这个需求,有这么刚烈么?至于么?
我们的父辈,4,50年代出生的人,恐怕没有什么人能够一结婚就分到自己的房子的吧?我的父母结婚的时候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集体宿舍后来改造成了单间,中间是走廊,一侧是卧室,迈过走廊另一端是厨房和厕所。在这个筒子楼里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一直到大学毕业,才搬进了新的单元房──三室一厅70平米。那时候我的父母已经50多岁了。
我们的兄长辈情况有所好转,只要登记了就可以排队。一般来说单位要分房了就会掀起一个结婚的高潮──那时候没有人问:“没有房子怎么结婚?”这种问题。这种话说出来就好像“何不食肉糜”一样simple and naïve。登记了,排队了,一般来说分房的过程至少要经历大半年。然后经过层层更新换代,小两口们可以轮到一个80年代的小公房。运气差的可能要与另外一家合住。运气好的可以分到一个50平米的两居室。
到了现在的一辈,房子成了结婚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房子不能太远的,至少门口要有地铁;不能太小的,一家三口加上老人过来偶尔住住,三居室是必须的;旧房子不要的;最好是全款的。钱从哪里来?──大家凑呗!有一次偶尔看到一个热门时尚网站上的投票,问“你几岁的时候拥有了第一套住房?”几百人投票,回答28岁之前的占到了一半以上,令我大吃一惊。这样的生活水准,和我们的前辈们相比,实在是太奢侈了。即便在发达国家,恐怕也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潘美辰在唱:“我想要有个家”的时候,和杜甫老爷子叹息:“安得广厦千万间”时一样,都只是在说一个栖身之地。但是被现代语言一翻译,就不是只要有一间房住,而是要一份产权了。在中国,拥有一间房产的呼声就和每天要吃米饭一样的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如果政府没有能够满足这样的呼声,那就是执政不力,不顾及民生。政府也着实被这样的民声绕了进去,搞了很多年不伦不类的经济适用房──那么多钱做成廉租房,怎么还可能滋长猫腻?
在房价冲高的过程中,其实地产商在08年是吃了一点瘪的。无奈民众购房热情太过汹涌,经济微微复苏,抢购风又来。压抑了半年的购买力释放出来就不可小觑。这些购房需求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结婚购房。小两口结婚,租套房子未为不可。咱追求的是有个家,而家是人构成的,不是砖构成的。政府保障民生,完全可以大力推动廉租房的建设,规范房屋租赁市场。把商品房交给市场去解决。任志强其实说得没错,开发商应该给有钱人造房子。没有钱的人,或者还在奋斗阶段的人,可以选择政府的保障房或者市面上的出租房。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听说过人手一套房的。
中国的房价高么?高!还能再高么?能!24号的政治局会议已经奠定了明年政策的基调,现行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促消费依然是重点。加息面临境外热钱大兵压境的压力,恐怕难有大动作。房地产看样子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继续延续目前的狂热。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下,也许会有更多观望的人加入到狂欢之中。
怎么能降温?房价其实也是博弈。民众的观念转变一下,不要把买房看成如同灭火一样刻不容缓的事情;政府的保障措施和法律进一步到位,让没有房子的人有踏实的地方租房住。月有阴晴圆缺,捧场的人少了,场子自然就冷了。
很多人怕现在不买将来踏空,难道你就不怕强弩之末做了解放军么?
(作者青青,新闻学硕士,曾经在媒体工作三年,后进入国际机构任职至今。专业是舞笔,兴趣是看房。因为不是职业房虫,不参与房地产倒买倒卖──缺钱,所以自诩为房地产票友。看盘10年,实地踩盘不下100,买房两次,参谋购房无数。愿与各位切磋看房心得。本栏目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