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5:12
城市环境与城市综合竞争力
作者:袁瑞娟    理论来源:浙江工程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    更新时间:2007-8-30    
一、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每个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不再只是国家的组合,更是城市相互联系构成的体系。在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城市担负着协调控制整个体系的功能,被称为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而有些城市的作用是调节上下级的关系;有些城市是从事生产装配的工业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其地位最低。纽约、伦敦和东京是综合性的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体系的协调控制中心;巴黎、芝加哥、香港、新加坡等城市是区域性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到201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7%。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因此,中国城市要积极参与全球城市体系,改善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建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文章阐述了这个问题。其中蔡来兴主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一书和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对该问题的研究系统、深刻。
全球化趋势使得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有少数城市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城市体系中的协调控制中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差距相当大,与香港、新加坡等区域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距离还比较大,因此,中国只能选择最具有竞争力、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首先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有关“城市竞争力”(有的学者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开始见诸于报刊杂志。“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研究着重于国内城市与国外城市的对比,找出国内城市的差距,“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则以国内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分析国内城市竞争力(主要偏重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内容主要包括(1)对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含义的界定;(2)城市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3)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4)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手段和措施。
二、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含义
1.有关城市竞争力的几个概念。城市竞争力不同于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
(1)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郝寿义、倪鹏飞,1998)。具体来说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郝寿义,2001;倪鹏飞,2001)。这种提法侧重于城市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市场的控制能力。
(2)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使城市经济获得持续增长(宁越敏、唐礼智,2001)。这个提法指出了城市竞争力是在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侧重于城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调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联系。
(3)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为满足区域、国家或者国际市场的需要生产商品、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提高纯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其对外影响。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竞争资本”和“竞争过程”的统一,城市之间的竞争不遵循“零和游戏规则”;城市竞争过程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协调(于涛方,2001)。这个提法强调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认为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
(4)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集聚与扩散功能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周振华,2001)。这个提法强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集聚是手段,扩散是目的,共同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2.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的区别。城市综合实力从规模上、总量上衡量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总体综合力量;城市竞争力则强调从质量、效率、功能上衡量城市的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城市综合实力主要着眼于城市自身。
城市竞争力不仅着眼于城市现实状态,更加强调城市的发展潜力及城市的增长后劲(郝寿义,2001)。城市综合实力则强调城市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是一种静态分析。
3.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终极目标。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城市竞争力把经济发展能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城市的经济能力建设,在评价指标选择上表现在经济发展指标占比较大的比例,而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占的比例较少;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把经济、社会、环境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反映城市环境可持续指数、经济可持续指数和社会可持续指数的指标占的比例大致相当;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的指标所占比例基本相当。
三、城市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对它的评价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何在众多的因素中找出本质的、内在的方面,是评价是否符合实际的关键,各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经验,分别采用了不同指标体系。数据的采集是另一个难点,各个学者充分利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资料,主观指标则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在分析方法上,在众多的因子中找出关键因素的最好方法,就是主成分分析,各学者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1.充分考虑到资料的“可得到性”,比较简单易行的指标体系。考虑到资料的“可得到性”,郝寿义、倪鹏飞选取了包括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及住宅6个方面的21个指标,指标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采用这种指标体系的好处是资料易采集,但是由于所选指标少,反映的内容不够全面,出现误差的机会较大。石忆邵、顾萌菁对上述指标进行充实、修改,加入“市场竞争力”指标。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市场发展状况和效益、人才及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政府管理水平等7个方面的29个指标。这种指标体系加入“市场发展状况和效益”这个方面的指标,适应中国正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更加强调了城市作为市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上述指标仍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全貌。
 
2.全面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比较繁杂的指标体系。考虑到衡量城市竞争力指标的“全面性”,倪鹏飞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从城市竞争力的产出表现上,表达城市竞争力,一类是解释性指标,从城市竞争力的投入构成上,表达城市竞争力。显示性指标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GDP年均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年收入4个指标。解释性指标包括13个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分力,包括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结构力、设施力、区位力、环境力、聚集力,一类是软分力,包括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和社会力。解释性指标的13个方面又包含几个不同的指标,总共83个指标(倪鹏飞,2001)。这种指标体系在选取指标时不仅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而且考虑到城市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情况,也能反映城市各方面的具体竞争力情况,便于对比,找出每个城市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但是,由于指标较多,特别是软分力的指标需要进行问卷调查或者专家评估,资料采集比较难,此外对数据的整理和计量分析的难度也很大。
3.抓住城市的本质特征,全面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从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着手,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所选指标体系从城市的基本职能一集聚和扩散功能着手,更多考虑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了城市的本质特征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它从总量、质量、流量3个方面衡量城市的竞争力,而且选择的指标比较多,比较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城市整体竞争力。
四、中国城市的竞争力情况
1.倪鹏飞采用1997、1998年相关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以及通过专家和居民问卷调查获取的资料,对24个城市进行了分析,其中竞争力排前四位的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
2.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采用1999年的数据对10个城市进行分析,其中综合竞争力前四位的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
五、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措施
根据倪鹏飞对城市竞争力的13个分力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资本力、文化力、设施力、聚集力和管理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最大,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很多学者围绕这五个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1.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综合服务功能。服务业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主要产业载体,而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覆盖的范围更大,影响更广,对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等产业的发展,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费用(周振华,2001)。
2.文化力对城市产业成长和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在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评估标准和落后习惯方面,在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信誉、等价公平、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方面积极工作(倪鹏飞,2001)。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积聚,使城市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创新的大本营。
3.全球化使全球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运作必须建立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因此城市要积极参与全球城市网络,重视对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拓宽信息流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充电话线路、大力发展卫星通讯、电缆网络、光纤通讯等;其次,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机场,简化出入境手续,方便人员往来;第三,拓宽货物运输渠道,大力加强港口建设(周向红、袁瑞娟,2000)。
4.中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交易成本太高,影响了城市竞争力,而交易成本高主要是由于体制僵化造成的,因此,提高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深化和完善城市体制改革,为城市竞争力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朱铁臻,2001;于涛方,2001)。在管理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市长、学术界、民营企业领导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建立新型的城市共同管理机制(张庭伟,2000)。
【参考文献】
① 徐巨洲:《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若干困惑》,《城市规划》1999年第11期。
② 袁瑞娟 宁越敏:《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城市问题》1999年第5期。
③ 蔡来兴主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6页。
④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⑤ 郝寿义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
⑥ 郝寿义:《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开放导报》2001年第4期。
⑦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161页。
⑧ 宁越敏 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⑨ 于涛方等:《新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4期。
⑩ 周振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开放导报》2001年第4期。
(11) 杨多贵:《北京市与上海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比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12) 许学强等:《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地理学报》2001年第1期。
(13) 石忆邵 顾萌菁:《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规划师》2001年第3期。
(14)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国内若干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5) 周向红 袁瑞娟:《全球化下大都市产业竞争力重塑》,《城市问题》2000年第5期。
(16) 朱铁臻:《经济全球化与提高城市竞争力》,《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第4期。
(17) 张庭伟:《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