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干部的“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12:38
随着各地换届工作的陆续展开、相继完毕,一大批优秀年轻的“新人”,交流走进各级领导班子。透过这些新秀明了清晰的简历介绍,普遍给人以年轻持重的感觉,并呈现一个共同的鲜明背景——绝大多数都有着多岗位锻炼的阅历,出色基层工作的经历。这个背景体现了用人上的“实践第一”,也映衬了其一步一步从基层“走过来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干部新星,引人注目。
但是,在关注的目光里,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偏好。有的人总是偏好把眼光转向于“探究”新干部身世关系的“背景”。新干部交流到新岗位,有的人首先非得弄明白这人是什么“来头”。不问干部的实践表现,而刻意从简介里挖掘出点“名堂”。往往抓住那“经历”中的某一点,做无端的揣测——是不是与某个大领导共事过,或许便是同学、战友、秘书;这姓氏籍贯,说不定是什么人的亲戚老乡;再不就从干部的家属寻找线索。如此这般“五百年前是一家”地捕风捉影,当然就很快推测臆测出“证据”。
虽然这样的人极少,而且大多是“窃窃私语”,经不起推敲;但是其负面影响力不可小觑。不明就里的群众,往往信以为真;稍有干部使用常识者,不少也宁信其有而不管其非。何况这个干部还才刚刚上来。可以说许多地方在换届前后,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时不时就会吹起这么股风。虽然时间一长,无稽之谈,不攻自破,可是这个“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给社会群众所造成的错觉影响是强烈而持久的。其实,关系风圈子意识的存在,就与这种“背景”习惯密切相关。
领导干部各种各样的身世关系背景,这是客观存在的,群众有所关心关注也是自然的事。但是,如此不问干部本身的德才表现,只究身世背景的社会“偏见”,就不正常。这个不正常也不能光责怪少数人的“不觉悟”。实际折射了我们干部工作的某些环节的不够。领导干部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干,组织怎么看;同时更在于群众怎么看。如何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干部的背景,实非小事。
干部培养使用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是“重在干部自身的现实表现”,不管有着什么样身世关系,标准就在他自己的实践。要引导群众以此来看干部,善于借用背景,使群众对“这个人”看得更清楚。之所以题外“背景”的插入,转移、分散了注意力,凸现了无关“背景”,模糊了干部身影。是因为一方面“前台光线不足”,群众对干部使用的标准可能不是那么“掌握”,对“这个人”看得不够真切。我们有必要将干部“评分标准”和“该干部的实践答卷”一并再详细些交代给尽可能大范围的群众。尤其是交流干部。有时仅仅以“工作需要”,或者就在班子、小范围主要领导会议上,简介一下,群众是不满足的。现在干部任用有公示期,任命之前如果再给群众一个“认识期”,群众认清了,就不可能再寻找别的“注解”。
另一方面,背景仍然不甚透明,比较模糊,遮遮掩掩,难免给人以想象,好事者以可趁之机。如果什么就是什么,那又怎么样呢?这只能有利于群众对干部,对“背景”的加强监督。今年的省级换届中,一些领导干部某几个容易引起“想象”的履历“点”,就特意予以公开,对此社会反映良好,这就是实事求是的魅力。
干部进步,我们坚持群众公认,干部可以交流也必须多交流,但相对的“群众”无法随之转换,“公认”怎么对接,值得深入研究。“公认”毕竟需要让群众亲自的认,而不可替之相认。交流干部如此,就地培养使用干部也值得借鉴。群众关注了“这个人”的现实表现,了然进步规则,清楚其成长轨迹,群众自然就不再在意那个“背景”了,因为原本没什么关系。或许还反证了干部培养使用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