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不落实到个人的多元不是真多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1:26

作者:邵建   发布时间:2009-11-28    阅读次数:59次

奥巴马在上海和青年学生的对话中遇到这样一个提问:“我们中国人民的理想就是在世界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请问在您的这届政府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共同构建这个世界向着文化多元化发展……” 

  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年轻人动辄“立足全球、放眼世界”的时代,比如1960年代。今天,这位来自同济大学的年轻人,正在代表“我们中国人民”提出自己的理想,而且是世界理想。我已经很不年轻了,在气魄上既无法胸怀世界,更不敢张口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在佩服年轻人的勃勃朝气之余,只想小声提醒一下,恐怕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一言以蔽之地说出“我们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但,姑且算是年龄之别吧,这位才俊一张口就是世界,而我对多元的目标,首先锁定在我们自己所生活着的这个社会。 

  最近,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发表了一个观点:“中国人对民主体制不感兴趣”,除了想过上经济发达的生活,“中国人担心自己的投票权和言论自由吗?” 尽管我认为李资政说出了部分实情,但仍然不赞成他的观点。中国有13亿人,关心自己言论自由的人多了去。不过,我不奇怪李的嘴里居然说出这番话,这其实是他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持有的观点。还是在1990年代,东亚国家的一些领导人,比如李光耀,比如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当然还有其他),正是以文化多元的名义,推出不同于西方的“亚洲价值”观。在他们看来,民主人权之类的价值,属于西方。东方国家有着和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因而可以奉行自己的价值。亚洲价值论其实是一种“亚洲特色”论,它把由西方人提出的带有普适意味的价值仅仅视为一种西方价值,并以东方和东方特色的名义加以拒绝。李资政这次认为中国人对言论自由不感兴趣,就在于在“亚洲价值观”看来,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权利理论亦即人权本身,属于西方价值形态,东方国家可以抵制西方人对西方文化价值的输出。 

  如果不承认有些价值具有普适性(比如人权与民主等),认为它们由西方人提出,因而属于西方,东方人可以反其道而行,并谓为追求自己的特色——这的确可以构成一种世界格局内的多元。比如冷战时期就是这样一种多元,英美一元,苏俄一元,在它们之外另成一统的穆斯林世界亦为一元。穆斯林不论,冷战结束,苏俄垮台,由英美主导的普适价值西风东渐,世界格局好像由多元趋为一元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价值论在一些东亚国家喧嚣起来。它的主张看起来是强调世界多元,但,这种多元是一种伪多元,它多元其表,一元其里。因为根据这种价值观,它的社会本身就是一元化的社会。换言之,由这种拒绝普适价值的价值观所控制的社会和这个社会中的人,无有多元可言。 

  以上,我所以强调社会多元,盖在于一个多元的社会,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不同的价值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每一个人由宪法所保障的权利,权力不得干涉(除了该人的选择妨害或侵犯了别人)——这其实正是普适价值的要义。由于英美社会便是这样的社会,所以,这种社会是多元社会。苏俄或类似苏俄体制的社会不然,作为一元,它就是彻头彻尾的一元,因为它不允许由它控制的社会产生任何多元,哪怕仅仅是在思想上。如果以曾经效法过苏俄的前国民党为例,它所推行的“三民主义”其实就是思想控制的一种意识形态,它要把社会中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在“三民主义”的框架内。在这种大一统的控制下,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多元。好在前国民党还只是一种威权体制,权力之外,还有剩余的自由。如果是像苏俄那种极权体制,自由可以叫上天,多元却落地无门。 

  根据以上,不难明白,多元云云,它的诉求是个人,也只能是个人。不落实到个人的多元,不是真多元。我所追求的多元社会,就是个人在价值取向上可以自由选择的社会。如果这个世界还是以国家为单位,又如果每个国家中的社会形态都是多元的,那么,不言而喻,这个世界也是多元的。但,这个命题不可以反过来,因为它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以世界多元为名,实际上把自己的社会统成一元。这样的多元,对于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过去文革有一个口号,“打着红旗反红旗”,今天对某些东亚国家的权力者来说,也可以打着多元反多元。我知道,这次青年才俊们唇红齿白的提问,都是通过培训的,应该说我读出了这个培训出来的多元的“潜文本”。就算多余的话吧,我也要对这位才俊说,先别好高骛远,在构建多元世界之前,还是先让我们自己多元起来吧,让我们构建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多元社会。毕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共识网立场无关。) 

 

本文链接:邵建:不落实到个人的多元不是真多元 文章来源:共识网转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