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喜读问号好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7:20
喜读问号好文章

  我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至少阅读了晚报32篇标题带问号的民生报道。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产生了莫大的阅读和研究的兴趣:晚报众多栏目的记者和编辑,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用带问号的标题做文章?是这样做文章有特别的效应吗?我的第一感觉是:晚报的问号报道,至少表明,记者是根据社会现象和群众提供的线索,经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深入采访;在掌握材料,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弄清问题的实质后,再把答案反馈给社会和读者。这些问号文章,标题画龙点睛,内容直奔主题,分析精辟到位,结论明朗清晰,没有搭三拉四,拖泥带水;这样的报道有很强的振聋发聩的社会舆论效应。

  我将读过的文章按内容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解读性报道。根据政府的施政方针、举措,结合群众的认知水平,就有关法规、制度、措施、办法进行诠释性解读,达到提高群众认识,使政令深入民心的宣传效果。如《80万深圳老人怎么养老》,介绍深圳养老新思维、新设想、新措施;《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伤害,能否认定工伤》是诠释“深圳市工伤认定书”判伤规定。

  二是纠错性报道。根据社会现状和群众反映,指出有关部门的工作差错弊端,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促进整改。如《谁来管管“野鸡电话摊”》揭露电信运营管理失控,敦促加强管理;《糊涂保费糊涂交,理赔时该怎么办》说的是雇主为保姆购买意外险,操作无规,责权利不清。

  三是褒贬性报道。针对社会坏风气和不良习俗,去恶扬善,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如《本是便“民生”为何屡“碰钉”》,用正反实例说明,即便办社康中心一类民生好事,也要深入细致做好宣传群众的工作;《“神医”藏在哪里》是揭露和追查有人在电视节目中公开造假。这些问号报道,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事一议,说理说法,大义凛然,可读性强。

  问号文章从表面上看,每篇都带有一个问号,都是提出问题,分析解答问题。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每篇文章的问号所代表的爱憎情感、褒贬态度,正反、深浅都各有不同。

  如《盛夏如何快速实施你的减肥计划》是推介美容保健的设问;《车牌自选“游戏规则”你知道吗》是通过提问指导大家办事;《喝几杯才算醉》是酒客为了弄清醉驾标准提出疑问;《的士牌照拍卖是否继续》是对从业者的答问;《上课摔断手臂该谁担责》是关怀校园安全;《出国留学如何适应海外生活》是询问;《谁来管管“野鸡电话摊”》是盘问;《救命的防火门怎能一拆了之》是责问;《“噬命水坑”谁来填》是声讨;《建地下停车场是否可行》是对施政设想的探问;《四大品牌商家为啥不抓“李鬼”》是对涉嫌同流合污者的谴责;《“神医”藏在哪里》是追寻骗子下落的查问;《一盏吊灯1200万?》是批评浮华作风的“明知故问”;《私塾“重出江湖”家长可敢尝鲜》是对群众对教育多元化态度的提问;《一个善意的政策让老人家很“折腾”》是对发放“服务券”的批评建议;《救这个人我错了吗》是见义勇为者的困惑……问号文章中的问号,饱含民众喜怒哀乐和新闻工作者贴近民生的一片真情。文国明

  

咬文嚼字  

  “泡汤”不等于“泡温泉”

  晚报5月13日B11版《夏日泡汤大过其瘾》一文说:“夏天泡汤,更能很好地排出身体毒素,感受别样的泡汤乐趣,但是,正确的泡法更为关键。泡温泉要从低温向高温泡。入浴时要由低温泉开始,待身体逐渐适应后,再进入高温泉浸泡。”

  按:该文从标题到正文都把“泡汤”当作“泡温泉”的同义词来使用,这是不对的。

  “泡温泉”就是人进入温泉浸泡、洗浴,而“泡汤”没有这种含义。也许日文中“温泉”写作“汤”?我查考过《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它们无一例外地把“泡汤”一词的含义解释为“落空”。例如“这笔买卖泡汤了”,“计划泡汤了”,“投资全部泡汤”等等。据此可知,把“泡汤”等同于“泡温泉”是望文生义的误解。

  

  

  标题贵在简洁

  晚报4月15日A8版标题:

  不满身份证被借用搞诈骗

  极端男子连杀两人酿命案

  

  人们常说,文章贵在简洁。同理,标题作为新闻事实的概括,当然也是简洁为好。按这个标准来衡量,上述标题是不够简洁的。“连杀两人”当然是“酿命案”了,所以“酿命案”三字可有可无。权衡利弊,删去更简洁。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介绍过自己的写作经验,其中第四条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是一条十分宝贵的写作经验,值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宁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