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55:49

應用文

2009-10-28 19:15:25 来自: 安平(娑婆一粟)

凡個人相互間,機關團體相互間,個人與機關團體相互間,往來使用之各種特定形式文字,皆為應用文。

應用文之對象:有其特定之人、地、時;苟非其人其地其時,即不適用。

應用文之寫作:須確實、淺明、簡要、禮貌。

應用文之種類:書信、條據、名片、啟事、柬帖、對聯、題辭、會議文書、電報、規章、契約、慶賀文、祭弔文、公文。

一、書信:

1.古有書、啟、移、牘、簡、帖、刀筆等名稱,今則通稱書信。

2.凡為書札者:立言尚簡明、措辭貴得體、格式宜合時。

3.書信之結構,可分為:(1)稱謂  (2)提稱語  (3)啟事敬辭  (4)開頭應酬語 (前段) (5)正文(中段)  (6)結尾應酬語  (7)頌候敬辭 (8) 自稱、署名、禮告敬辭、時間  (9)補述(後段)。

4.稱謂:

  (1)稱人姊妹為「令姊」、「令妹」;自稱為「家姊」、「舍妹」。

(2)稱人丈夫為「尊夫」、「某先生」、「令夫君」;自稱為「外子」或「某某」。

(3)稱人妻為「尊夫人」或「嫂夫人」;自稱為「內子」或「內人」。

(4)稱人兒女為「令郎」、「令媛」或「令公子」、「令嬡」;自稱為「小兒」、「小女」。

(5)稱人姪子為「令姪」;自稱為「舍姪」。

(6)稱已歿尊輩宜加「先」字,如父為「先父」、「先君」、「先嚴」、「先考」。母為「先母」、「先慈」、「先妣」。

(7)稱人父子為「賢喬梓」;自稱為「愚父子」。稱人兄弟為「賢昆仲」、「賢昆玉」;自稱為「愚兄弟」。稱人夫婦為「賢伉儷」;自稱為「愚夫婦」。

(8)家族幼輩稱呼,「賢」字大可不用,即媳婦亦可不用。

(9)幼輩稱呼「賢姻姪」三字,祇能用於極親近者;普通親戚雖屬晚輩,亦以「姻兄」相稱,而自稱「姻弟」或「姻末」。

(10)「夫子」二字,常為妻對夫之稱;女學生以稱「老師」、「吾師」或「業師」。對老師之妻稱「師母」,女老師之夫稱「師丈」。

(11)世交而兼有戚誼者,按尊長年齡比較,稱「大姻世伯(叔)」、「姻世伯(叔)」。

(12)確有世誼關係,年長於己,而行輩不易確定者,稱為「仁丈」或「世丈」。

(13)世交平輩中,如係交誼深厚者,可稱「吾兄」、「我兄」。對世交晚輩稱「世兄」。

(14)部屬對長官,通常稱「鈞長」或「鈞座」,或稱職銜;自稱「職」。教師對校長可稱「校長」或「兄」,自稱時單稱名或「弟」,但不可用「職」。因教師為聘任制,非校長之部屬。

5.提稱語:(宜適合收信人身分)

用途
語            彙

用於祖父母及父母
膝下、膝前。

用於長輩
尊前、尊鑒、賜鑒、鈞鑒、崇鑒、尊右、侍右。

用於師長
函丈、壇席、講座、尊前、尊鑒。

用於平輩
台鑒、大鑒、惠鑒、左右、足下。

用於同學
硯右、硯席、文几、市席(上欄台鑒等語亦可通用)。

用於晚輩
青鑒、青覽、如晤、如握、如面、收覽、知悉、知之。

用於政界
勛鑒、鈞鑒、鈞座、台座、台鑒。

用於軍界
麾下、鈞鑒、鈞座。

用於教育界
講座、座右、塵次、有道、著席、撰席、史席。

用於婦女
妝次、繡次、芳鑒、淑鑒、懿鑒(高年者用)。

用於弔唁
苫次、禮席、禮鑒。

用於哀啟
矜鑒。


6.語體文書信結構要點:

(1)提稱語皆可省去,而以冒號(:)承接稱謂。

(2)頌候敬辭,另起一段,分占二行;如「敬請福安」、「敬祝健康」,「敬請」或「敬祝」二字提行低兩格寫;「福安」或「健康」二字,於次行頂格寫起,以示敬意,其下加句號(。)。

(3)一律用新式標點符號。

7.信箋之款式:

(1)信紙:有中式、西式兩種。中式有朱絲素箋、純素箋之分。前者用於對尊長、一般人慶賀;後者後用於一般人弔唁。以六行、八行、十行者為習見,故書信亦稱「八行書」。

(2)墨色:中式信箋以用毛筆黑墨為標準。西式信箋,毛筆、鋼筆、原子筆、細簽字筆,用藍、黑墨水皆可。禁用鉛筆。

(3)抬頭:抬頭為表示尊敬。在原行空一格者為挪抬;在另一行開頭與各行齊高者為平抬。今日對國家元首習用挪抬。

(4)行款:單字不成行,每行必須二字以上;全信不可因抬頭而行行吊腳必須有數行(至少一行)到底。

8.信封之款式:

(1)信封正面之格式:中式信封正面分三路:中路為寫受信人姓名之處;右路為寫受信人地址之處;左路為寫具信人地址姓名處。西式信封橫分二路;左上路分別寫具信人郵遞區號碼、地址及姓氏;中路寫受信人郵遞區號碼、地址及姓名。

(2)姓名:受信人之姓名,寫於信封長方格中間,普通寫「某某某先生」(「先生」二字大小同「某某某」,不可偏小)。如受信人在機關學校,應將機關學校名稱寫於收信人姓名之右,字體略小,亦在長方格之內;正中央寫受信人姓氏、職銜、名字,字體略大;名字在職銜下者,名字之字體略小而偏右。如「某校長某某 」。

(3)信封上的「啟」,為請其拆封之意。

(A)對祖父母、父母用「安啟」。

(B)對尊長、老師或分際高者用「鈞啟」(老師亦可用「道啟」)。

(C)對平輩及一般人用「台啟」,「大啟」。

 (D)對軍政界或有公職者用「勛啟」。

 (E)對女士用「芳啟」、「惠啟」。

 (F)唁喪用「禮啟」、「素啟」。

(G)對晚輩用「收啟」。




 ※名信片不能拆,改用「台收」,切不可要受信人「敬啟」、「敬收」。不封口之賀年信函、柬帖等,不寫「啟」、「收」,寫「某某先生」即可。

(4)「緘」用於具信人姓名下,其意為封。對尊長用「謹緘」,對平輩用「緘」,對晚輩用「手緘」;託人帶信用「託」,如「某某敬託」。

※明信片用「寄」。不封口之信函不寫「緘」。

(5)摺疊:信箋之摺疊,有字之一面向外,先直向對摺,再橫向一摺,比信封略小;反摺為報凶或絕交時用。



        書信結構示例

○○吾師函丈:敬覆者。菊叢漾金,雁行南指。想

門牆正紅楓映絳帳之際,忽奉 教言,萬里之外,如親 馨欬,喜從天降,幸何如之!過承 獎掖,感愧交集。生此次負笈來美,荏苒經年,身體頗健,學業幸未落後,近又獲得助教獎學金,差可告慰。倘無吾 師多年栽培之勤,生亦無以至今日。飲水思源,感激心頭,益增惕勵耳。吾 師示以「學習歐美所長而遠其短,服行中華道德而濟以時。」諄諄厚意,敢不敬從!生與異國窗友相處亦融洽,出則遊覽山水,入則研討課業,相觀而善,彼此皆有他山石錯之感。校中之華籍同學不少,初臨此科技擅場之域,而未目眩神搖者幾希;生今尚得持明心一點者,仰賴吾 師之所賜也。鐘聲催人,容後詳陳。講餘有便,祈 時錫南針,俾有遵循。秋風多厲,伏祈 珍攝。肅此,敬請

教安。

生 ○○○敬上○○年○月○日



再啟者:師母前敬請叱名請安。
  【結構說明】

一、稱謂 「○○吾師」

二、提稱語 「函丈」

三、啟事敬辭 「敬覆者」

四、開頭應酬語 「菊叢……之際」

五、正文 「忽奉……遵循」

六、結尾應酬語 「秋風……珍攝」 肅此

七、頌候敬辭 「敬請 教安」

八、自稱、署名、禮告敬辭、時間

  「生○○○敬上○○年○月○日」

 九、補述 「再啟者:師母前敬請叱名請安」




二、條據:(為便條與字據之合稱)

1.便條為簡化之書信:字據為收領物品後所具之回執。

2.便條之寫作要點:

(1)範圍:凡商借、請託、饋贈、答謝、採詢、邀約、訪問、邀宴等均可使用。

(2)對象:除尊長及新交外,親友僚屬皆適用。

(3)內容:以單一事件之為非機密性者為度;省免一切客套。

(4)詞語:應明確條暢,不引起誤解。

三、名片:

1.別稱:謁、刺、寸楮、名紙、名帖。(今言投名片為投刺)

2.其用日廣,漸而代替便條,且更鄭重、方便。

3.名片寫作之要點:

(1)正面印姓名、服務機關行號、職銜、住址、電話號碼;反面空白,以供啟事。(有與外人交往者,近多附印英文譯名於背面)。

(2)啟事少者,書於正面;多者書於反面。收片人姓名書於正面左(右)上方空白處。

(3)自稱寫於正面姓上,字略小而偏右;禮告敬辭及月日寫於名下。

(4)反面書啟事,不署姓名,而對尊長、平輩用「名正肅」替代,意謂姓名在正面,並致敬;對晚輩或平輩用「名正具」,意謂姓名具備在正面。

四、啟事:

1.啟事意謂開陳其事。通常刊載於報紙、刊物,或在電視、廣播中播出,或張貼於通衢中,目的在公佈事實、宣達意見,使人知悉而或產生因應行為,或用之以資證明。

2.種類:聲明、介紹、徵求、租售、尋訪、通知、警告、道歉、喜慶、喪祭、鳴謝、遺失、遷移、更正、懸賞……

3.結構:

(1)標明性質:正文之前,以大號字標明啟事之性質,使人一見即知其類別。如「尋人」、「結婚啟事」。

(2)詳明事實:將啟事內容詳細說明。如徵求人員啟事,應詳列應徵人員之資格、名額、待遇、報名手續及日期、考試日期及地點等。

(3)啟事目的:將啟事目的明列,使人有所遵從,或引起讀者響應之意願。如徵求歌詞、商標設計、報酬或獎金如何,當具體說明。

(4)啟事對象:常有特定對象,如祝壽啟事之「諸親好友」,商店遷移新址之「舊雨新知」等是。

(5)啟事者具名:此為必須之條件,宣告啟事者何人,以示負責。

4.作法原則:

簡明嚴謹、淺顯扼要、措辭妥當、標題醒目。

五、柬帖:

1.古以柬、帖為書信,現代則合「柬帖」為一詞,用為婚喪喜慶及通常應酬之書面通知。

2.現代柬帖可分四類--婚嫁、喜慶、喪葬、一般應酬柬帖。

3.柬帖之作法:

(1)格式不宜輕改。

(2)引用辭語,力求適當。(柬帖成語,多係套用)

(3)相關事項,均須註明。

(4)仔細校對,不可有誤。

(5)喪葬柬帖,為免受帖者沾染晦氣,凡對受者所用之字,如「鼎惠懇辭」、「鄉學寅世戚友」、「聞」字,皆印紅色;死者八十歲以上,多印紅色底,其他為白底黑字。

4.柬帖用語:

◎婚嫁:

(1)嘉禮、吉夕、合巹:結婚。

(2)文定:訂婚。

  (3)于歸:女子出嫁。

  (4)福證:請人證婚之敬語。

  (5)詹於:占於。占:卜也。

◎喜慶:

(1)桃觴:祝壽之酒席。

(2)湯餅:出生三日之宴,今亦稱滿月之酒席。

(3)弄璋:稱生男孩。

(4)弄瓦:稱生女孩。

(5)秩、晉:秩,十年。晉,同進。如五秩晉三即五十三歲。

◎謝帖:

(1)領謝:全收。

(2)璧謝:拒收。

(3)敬領幾色,餘珍,璧謝:領受一部份,其餘退還。

(4)踵謝:親自登門道謝。

(5)敬使:付送禮人之小費。

◎喪葬:

(1)先考(妣):對他人稱自己去世之父母,亦稱先嚴(慈)、先父(母)。

(2)先室(荊):對他人稱自己去世之妻子。

(3)壽終正(內)寢:男(女)喪用,如死於非常,祇能用「終」或「卒」。

(4)享壽:卒年六十歲以上者稱「享壽」,不滿六十歲者稱「享年」,三十歲以下者稱「得年」。

(5)反服:兒死,無孫,父在堂,父反為兒之喪持服。

(6)五服:

(A)斬衰(ㄘㄨㄟ):五服中之最重者,子女對父母之喪服三年。(以最粗生麻布製成,不縫邊者為斬衰)

(B)齊(ㄗ)衰:(以熟麻布製成而縫邊緣之喪服)。

(a)齊衰期(ㄐㄧ):對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在室姑姊妹、夫為妻,已嫁女為父母之喪,服一年。

(b)齊衰五月:為曾祖父母服用。

(c)齊衰三月:為高祖父母服用。

(C)大功:對出嫁姊妹及堂兄弟之喪,服九月。

(D)小功:對堂伯叔父母及堂姑等之喪,服五月。大功、小功,合稱功服。

(E)?椋簩σ殉黾拗媚浮⒊黾拗面⒚眉白逍值艿戎畣剩隆#ㄒ陨约毷觳佳u成之喪服為?椋?

(7)孤子:母親健在,父死,子稱孤子﹂。

(8)哀子:父親健在,母死,子稱﹁哀子。

(9)孤哀子:父母親皆死,稱﹁孤哀子。

(10)棘人:父或母喪時,子自稱﹁棘人。

(11)杖期夫:妻入門後,曾服翁或姑、或太翁太姑之喪,妻死,夫稱﹁杖期夫。

(12)不杖期夫:妻入門前,夫之父母,或夫之祖父母已死,妻未及服喪,妻死,夫稱不杖期夫(夫之父母尚健在,妻死,亦可稱不杖期夫)。

(13)未亡人:夫死,妻自稱「未亡人」。

(14)護喪:治喪之家以知禮能幹之家長或兄弟一人,主持喪事。

(15)權厝(ㄘㄨˋㄛ):暫時停放靈柩以待葬。

(16)匍匐奔喪:匍匐(ㄆˊㄨ ㄈˊㄨ),急遽貌。奔喪,從遠方奔赴親喪。

(17)合窆:將已死父母同葬一墓穴之中。

(18)禮賓:弔祭時從旁贊禮之人,與招待賓客之知賓不同。

◎普通應酬:

(1)春卮(ㄓ):年酒。蒲觴:端午節。桂漿:中秋節。萸觴:重陽節。酴酥(ㄊˊㄨ ㄙㄨ):元旦。

(2)喜慶禮品數量,諱言「一」、「單」、「隻」,改稱「成」、「雙」、「對」、「全」。

(3)晬(ㄗㄨˋㄟ):小兒周歲。

(4)用代楮敬:以金錢代替冥紙。

六、對聯:

1.對聯之意義:對聯為兩片對偶而聯屬為用之文字,﹁天垂餘慶,地接長春。蓋為可考之第一副對聯。

2.對聯之種類:

(1)慶賀類 (2)哀輓類 (3)商業類 (4)會館類 (5)祠廟類 (6)第宅類        (7)庠署類 (8)題贈類 (9)測驗類。

3.對聯之作法:

 (1)辭意貼切:先要認清對象,立定主旨,再求措辭適切,氣勢流暢。

 (2)對仗工穩:對聯之上聯與下聯,字數要相等,句數要相等,句型要相同,詞性要相同。

 (3)平仄協調:對聯講求平仄協調。上下兩聯之平仄要相對,尤其句末一字,上聯是仄,下聯必平。

 (4)行款:一律由上而下書寫;如字多可分列數行,上聯由右而左,下聯由左而右,除末一行外,皆須到底。(應留天地頭)

七、題辭:

1.題辭之意義:題辭為表達祝頌、褒美、獎勉、哀悼之精短文辭,源於古之頌、讚、箴、銘。頌讚為稱美德容,讚嘆事功之文辭。銘、箴為警戒勉勵之文辭。迨頌、讚、銘、箴發展至晚近,簡化其體制,濃縮其文辭,擴大其原意,而成為今日應用頗廣之題辭。

2.題辭之種類:幛軸類 匾額類 題像類 冊頁類 一般類。

3.題辭之作法:

(1)取材適當:認清對象,取切合其身分、職業、年籍、德行、事功、彼此關係等詞語。

(2)音韻和諧:題辭之音韻要求,類似對聯,且多用四言,避免四平或四仄,以求音調和諧。

(3)措辭典雅:一般多用成語,典麗雅正是尚。

(4)行款正確:匾額及橫書者,正文由右而左,題於中央。

4.題辭舉例:

◎幛軸類

(一)慶賀

(1)訂婚

     緣訂三生 文定厥祥

(2)結婚

     百年好合 美滿良緣 鸞鳳和鳴 珠聯璧合

     福祿鴛鴦 佳偶天成 鴻案相莊 花好月圓

(3)出嫁

     于歸協吉 宜室宜家 跨鳳乘龍 桃灼呈祥

(4)賀生子

     天賜石麟 夢熊徵祥 鳳毛濟美 堂構增輝

(5)賀雙生

     玉樹聯芬 珠璧聯輝 雙芝競秀 玉筍呈祥

(6)賀生女

     明珠入掌 綵帨增輝 弄瓦徵祥 喜比螽麟

(7)賀生孫

孫枝秀出 繩其祖武 桐枝慶衍 樂享含飴

(8)賀再婚

鸞膠新續 琴瑟重調 寶鏡重圓 其新孔嘉

(9)男壽

松柏長青 德碩年高 南極騰輝 天賜遐齡

南山並壽 海屋添籌 天保九如 萬壽無疆

(10)女壽

萱堂日永 繡閣長春 寶婺星輝 綵帨延齡

(11)雙壽

       椿萱並茂 極婺聯輝 酒介齊眉 弧帨齊輝

(二)哀輓

(1)老年男喪

       老成凋謝 南極星沉 典型足式 道範長昭

(2)男喪

人琴俱杳 德業長昭 反璞歸真 音容宛在

(3)少年男喪

修文赴召 壯志未酬 英風宛在 夏綠霜凋

(4)老年女喪

駕返瑤池 母儀足式 萱萎北堂 懿範長昭

(5)女喪

彤管流芳 婺彩沉輝 淑德永昭 鍾郝遺型

(6)少年女喪

鳳去樓空 蘭摧蕙折 繡幃香冷 玉簫聲斷

(7)師長喪

木壞山頹 高山安仰 立雪神傷 教澤永懷

(8)師母喪(女老師通用)

女宗宛在 儀型空仰 風寒紗縵 淑教流徽

(9)同學喪

心傷畏友 痛失知音 話冷雞窗 伊人宛在

(10)輓烈士

取義成仁 英烈千秋 大節凜然 浩氣長存

(11)輓節婦

貞固流芳 畫荻風高 含蘗全貞 孟母遺徽

(12)輓學界

文壇失仰 天喪斯文 學形足式 言德長昭

(13)輓政界

盡瘁邦國 甘棠遺愛 峴首留碑 勛猷共仰

(14)輓軍界

國失干城 將星?洹×鵂I聲淒 勳業永昭

(15)輓商界

端木遺風 闤闠風淒 貨殖流芳 籌算貽徽

(16)輓農界

西疇風冷 布穀聲哀 淚滿桑麻 雲黯阡陌

(17)輓工界

肆坊風冷 頓失規矩 公輸遺型 巧藝長昭

◎ 匾額類

(1)名勝

江山如畫 曲徑通幽 山清水秀 煙波萬頃

(2)住宅

子孝孫賢 耕讀傳家 積善之家 里仁為美

(3)賀商店開業

業紹陶朱 貨殖報國 鴻猷丕煥 富國裕民

(4)賀工廠興辦

強國之基 開物成務 器利藝精 巧奪造化

(5)賀創校、謝教師

培育功深 德溥春風 洙泗高風 功著士林

(6)賀醫界

醫德可風 杏林之光 濟世功深 再世華陀

◎題象類

(1)男

典型共仰 高山仰止 國之楨榦 音容宛在 道範猶存 一笑歸真 休休有容

(2)女

教子成名 畫荻風高 今之孟母 壼範垂型 坤儀足式 慈容宛在 莊容儉德

◎一般題辭類

(1)賀新屋落成

潤屋潤身 君子攸居 堂構更新 美輪美奐

(2)賀商開業

鴻猷大展 駿業宏興 大業千秋 萬商雲集

(3)賀文化事業

宏揚正義 光大人權 宣揚文化 功垂社教

(4)賀醫界

博愛濟群 著手回春 功同良相 仁術仁心

(5)賀旅社

賓至如歸 群賢畢至 近悅遠來 高軒蒞止

(6)賀書店

名山事業 文光射斗 斯文所賴 琳瑯滿目

(7)賀教育界

作育菁莪 時雨春風 百年樹人 敷教明倫

(8)賀慈善事業

仁愛為懷 民胞物與 樂善好施 萬家生佛

(9)賀當選

眾望所歸 造福邦家 憲政之光 德劭譽隆

(10)賀運動會

術德兼修 積健為雄 健身強國 技藝超群

(11)賀演講比賽

宏揚真理 音正詞圓 立論精宏 詞嚴義正

(12)賀書法比賽

翰苑之光 健筆凌雲 龍飛鳳舞 秀麗超倫

(13)賀音樂比賽

高山流水 玉潤珠圓 新鶯出谷 繞梁韻永

(14)題畢業紀念冊

鵬程萬里 學無止境 更上層樓 志存開濟

(15)賀金融界

通商惠工 裕國利民 嘉惠百業 金融樞紐

(16)贈政界

功高麟閣 政績昭著 仁政可風 德溥庶民

(17)贈論文比賽

理暢辭清 情文並茂 倚馬才長 妙筆生花

(18)贈戲劇界

觀今鑑古 依仁遊藝 褒忠教孝 宏揚國粹

(19)贈整潔比賽

几淨窗明 整潔強身 內外明潔 明淨怡人

(20)贈吟(作)詩比賽

含英咀華 七步才高 溫柔敦厚 聲情並茂

@import url("/css/pop_login4.css");X

登录 · · · · · ·

  • 2009-10-28 19:28:20 安平 (娑婆一粟)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扯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万事顺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附候或致意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 删除
  • 2009-10-28 19:35:12 安平 (娑婆一粟)

    舊時寫信,未了要向對方問候,這是個不可少的禮節。那時候,書信的問候用語很繁瑣,延續到今天,又是怎樣由繁而簡的呢?下面就談一談這個問題。

      最早的書信緒集,當推《蘇黃尺牘》為代表,這是宋代蘇軾和黃庭堅與人的書信,那末尾請安,並不具一定的程式,是純任自然的。宜至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流行的袁子才《小倉山房尺牘》,也還沒有什麼固定框框。大約在光緒宣統間,書坊刊印了什麼《尺牘初桄》《書翰津梁》等書,書信末尾的請安才定型化了,如寫給父母及長輩的信,稱金安、鈞安、崇安、頤安等,按《說文》:"鈞,三十斤也",《禮記》:"百年曰期頤",凡此都屬貴重隆高及壽考之意。官場間寫信,彼此稱升安、勳安,無非祝頌對方升階進爵,在功名上有所發展。甚至有稱覲安的,按《周禮》:"諸侯秋見天子曰覲",則受信人必然是重巨大員無疑。又有軺安,軺,為貴族所來的車輛,是寫給出使官員的。和一般朋友通問,請安隨著時令而變化,稱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氣候炎熱稱暑安,氣候寒冷稱爐安,指的是圍爐取暖。逢到過年,那就有年禧、年厘之稱,《爾雅》:"禧,福也"。厘通禧或熙,若讀作裡,那音和義都錯了。也有稱大安、時安、近安、台安的。給商人稱籌安、財安,取意籌措獲利。給士人稱道安、文安、善安、撰安,那是敬祝對方文以載道,撰述日豐。給病人稱痊安。給作客他鄉者稱旅安。給喪家稱禮安,原來古有居喪守禮之說。給女戚稱坤安、間安,或壺安,《易經》:"坤,順也,以喻婦德"。間為內室,乃婦女所居。壺音悃,宮中的通道,以比婦女深處閨閣,這個壺字比壺字多一劃,不能寫錯,倘誤寫為壺安,那對像就應屬於醫家了。凡行醫稱懸壺,壺為壺盧,即今之葫蘆,中空可且藥劑。對方夫婦共同生活。稱雙安。對方上有父母,稱侍安,乃侍奉晨昏之意。給教師稱鐸安,鐸,金口木舌,為施政教時所用的鈴。此外,尚有不用安的字面而寓安的意義的,如時祺、文扯、大綏、曼槁、潭吉等,潭有深廣之意,因此稱人居宅為潭第,無非祝人全家安好。總之,請安種種,不勝枚舉。且思想意識上,含有陳腐氣息,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

      解放後把這許多老調兒一掃而空,僅用"此致敬禮"四字概括一切,不分等級,到處通行,便利極了。但其中有一小小問題,敬禮和間安,辨別一下,稍微有些區別,什麼安是屬於對方的,所以寫到這兒,例須另起一行,作為抬頭。至於敬禮,卻是自己的行動。可是現今寫信,大都把敬禮也另行抬頭,那麼反而屬於對方的了。既屬對方,那就不是我向人致敬,而是強迫人向我致敬了。所以筆者認為,敬禮二字應當連著上文寫,不宜另行抬頭,這個建議,是否合理,有待知者商榷。

    談談書信中的問候用語 鄭逸梅

    > 删除
  • 2010-02-21 20:53:30 安平 (娑婆一粟)

    整理电脑里过去的文档,发现一封两年前写的贺卡,发没有发出去,以什么形式发出的,记忆有些模糊了。可以看出当时心态比较闲散,一段悠闲的时光啊。
    摘录如下。

    雪松如晤:
    和风织柳,香雾护花。处景兴怀,水暖荷池。不亲 芝宇,攸逾匝月。离绪依依,驰恋何极。翘望岩云,无时或释。
    欣值三秩雅庆,遥祝
    福迓绵长
    芳龄永续
    镜阁延熹
    菱妆协香
    临风布意,顺候闺安。

    九天手启孟夏望日


    附:旧体书信写作方法

      信文,通常由抬头、启辞、正文、祝辞、署名、年月日等部分构成。现将信文常见书写格式和常用辞语介绍如下:
      抬头 抬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应顶格书写,单独成行,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抬头的后面,加上“:”,表示领起下文。抬头一般有这么几种书写方式:
      称谓前置修饰词,用于现代口语化书信,如,尊敬的某某先生、敬爱的某某同志、亲爱的某某、可爱的某某。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解释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祺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祉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附件 附件,指附在信函中的相片、入场券、会议通知、请柬等。
      信的正文中应写明“随信附寄”、“随函奉上”字样,以及所附物品的名称、件数。
      如果是第一次与对方通信,或者邀请对方来家作客,就应在正文中写明自己的通讯地址,或家庭住址。也可在署名、日期的下方空两行、空两字的地方,先写“如蒙赐复”,请寄:“来信请寄:”、“寒舍地址”等字样,再写上详细、正确的地址。

    如写请柬或写信的台头称谓,这是对方的名字,则要顶格书写,表示抬高对方地位之意,在古代书信行文中若是遇到对方的名字或与其有关的词语时,要折行顶格书写,或者在其称谓前空一两个字,落款写自己的名字时则写 在一行的末尾,有的还以字的大小表示尊重与谦虚,写对方的称谓名字字体大一些,写自己的 名字时字体小一些。古代的这些礼仪格式,现代已作了改革,但基本的格式台头顶格写、落款 末格写还依然保留着。


    家书范例
    郭沫若留学日本时致父母亲(1914年)

      父、母亲大人膝下:
      已入年底,学期试验,顷已完事。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此中滋味,近日饱尝之矣。男想往年在国,每逢年假暑假,欢然言归,庆亭团圆之乐。夏日长闲,冬夜无事,茶余饭后,炉畔灯前,持小说善书,在父母前讴吟讽诵,其乐何极!及今回顾,不胜追羡也。新年旧年,转眼便到。家中年事,想正匆忙。男则寄居海外,独立楼中,肆目潦望,闭目沉思,殊增冥想而已。

      元弟顷来一函收到,言语过简,笔墨太为乾贵,竟连发信地点时日均不记上,殊不恰人望也。家函贵详,古人所云,获米鱼盆,都可记入,譬如父母近日饭食如何,天气何似,乡中月内可有奇异事件,在在皆是材料。仅以片言只纸率付远邮,是犹试验时,案捕风,聊以塞责。屡次均有所要求,总不见详细告我。至有前函言一事,言之不详,必待家函归询,于后函内方能更道其委,求简不简,转觉麻烦矣。元弟究谓何如?

      七妹二侄女想将归矣。暑假曾接来函,以后便无消息,来年是否仍在嘉城读书,读书可有进步否?不胜悬念。

      五哥归家否?亦于暑假后接来函以来,便不闻近况,想所务繁难,或无多暇也。

      大哥近有函来,言仍住北京“西单二龙坑小袋口胡同”内,一 时尚不能归家也。

      年假只十五日,来年正月八日,当复入学也。余容后渎。敬请

      福安!预叩

      年禧!并祷

      阖家均吉

                            男开贞 跪禀

                             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
    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
    启功
    今年2月下旬,有一位兄弟院校的教师寄来一封信,说到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中有一处句逗难断,据说问过两位朋友,所说不一,因来函垂询。帖文如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里除前后写信的人名和受信人张侯(侯是尊称)外,“快雪”等8个字,也很明白。只有“未果”等7个字不易点断。这正是那位朋友垂询的问题。我学书法,也曾不止一次地临写这个帖,也曾对这7个字的句逗感到困惑。后来从“力不次”得到初步的解释:回忆幼年时,家中有婚、丧诸事,有亲友送来礼物,例由管账的人填写一张“谢帖”,格式是右边印一个“领”字(如不能接受的礼物,即改“领”,写一个“璧”字,表示璧还),中间上端印一个“谢”字,下半印受礼家的主人姓名,左边空处由管账者临时写“力若干(付给力的酬劳钱数)”。这个“力”即指送礼人。当时世俗称卖劳力的人甚至称为“苦力”,文书上即写一“力”字。联想到帖中的“力”字,应该即指送信人。又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那么“不次”当是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所以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
    再看“未果”,当然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一类事情的用语,事未实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应是指心情郁结。这样系联的解析,大致可能差不多了。只有对方究竟要约王羲之作什么?就无从猜测了。

    又有传为王献之写的《中秋帖》墨迹,在清代曾被列入“三希”的第二件。帖文是: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勉强句逗,仍不解其义)。

    这段话,从来没见有人给它点出句逗,也就无人读懂语义的。
    再说宋代米芾得到晋代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的手札各一件,是真原迹,不是响拓(用蜡纸钩摹)的,因题他的书室为“宝晋斋”,又曾把这些字迹刻石传拓,号称“宝晋斋帖”。王献之一帖被称为“十二月割至帖”,原文如下!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后(或释“复”)不得相未复还恸深反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这帖既经米芾鉴定不是钩摹本,也没说过帖有残损的情况,但语义仍然无法解释。拿这帖的拓本和《中秋帖》相比较,非常明显,《中秋帖》实是米芾自己摘临这帖中的字。为什么摘临?大约米氏也不全懂帖文吧。
    摹刻古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删去有残缺的字。例如宋代《淳化阁帖》卷九有王献之《廿九日帖》,其中有一句“遂不奉恨深”,非常奇怪。按书面语词,有“奉呈”、“奉赠”、“奉祝”、“奉贺”一类的“敬语”,却没见过“奉打”、“奉骂”、“奉仇”、“奉怨”一类反面词汇的。那么“遂不奉恨深”究竟怎讲?后来看到《万岁通天帖》卷中有唐人摹拓这一帖,原来“奉”字下有“别怅”二字,但这二字残缺了右半,只剩下“另”、“忄”两个左旁半字。淳化刻帖时,便删去两个残字,把“奉”字和“恨”字连接在一处,便成了这等怪话。宋代法帖中摹刻二王的书札最多,有很多词句难懂处,其中当然有书家自己的暗语,或习用的省略俗语不易解释。此外,还有删除残字以致词句难通处,这里的“奉恨”即是一证。
    《阁帖》卷三王洽《不孝帖》有一句云:“备囗婴荼毒”,“备”下有草书一字,字体既不一致,语气亦不连贯(有人释为“豫”字,也并不像)。后见唐摹王羲之《丧乱帖》中有南朝姚怀珍鉴定押字,“珍”字草书正与王洽帖中不可识的字相同,才得知原是帖中行间姚怀珍的押字,误被摹帖人认为句旁边添加的字,便摹入句中。这与前边删去残字的“奉恨”恰相对照。从这类例证,可知古代法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缘故之一了。
    前谈了清代尊为“三希”的《快雪》、《中秋》两帖,还有第三“希”的王??《伯远帖》,这帖确非钩摹,也没有残损的字,而且字句连贯,只是有些词句偏于古雅,字迹有些潦草处,读起来也颇费推敲。现在也试作句逗,就正于鉴赏方家。帖云:
    顿首顿首:伯远(人名)胜业情期,群从之宝(此字潦草),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w(克)申。分(此字微残)别如昨,永为畴(此字潦草)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此帖尾原已不全。)按伯远不知是否王??的弟兄,“群从”也可能指伯远的弟兄,他在弟兄之间特别优秀。“此出”不知是说王??远游,还是伯远外出。“分别”当然是王??与伯远分别,“畴古”,如云“古昔”,说伯远作了古人。当时的语言环境,我们无法了解,所以只能看帖文表面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