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2:37
作者:刘成新,宋新芳,孔艳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WebQuest 教学模式自引入我国以来,其研究、推广和实践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WebQuest 设计应用发展状况如何?实践探索中有哪些经验或教训?网络探究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对近年来国内WebQuest 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案例的广泛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WebQuest 及网络探究教学的深入发展需要有关人员面向学生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走出技术误区;立足实践探索,关注学习过程,灵活应用模式;改变管理理念,调整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关键词 :WebQuest;网络探究;教学模式;应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186 (2007) 0320067205   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支持。美国学者B.Dodge和T.March1995年提出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适时引进,正契合了学校基于网络环境来开展探究学习的需求。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1]许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学校教学中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索。WebQuest教学模式引入我国数年之后,其应用和发展现状如何?实践中取得了哪些经验?又存在哪些问题?网络探究学习的应用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在对相关案例和文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对一些教师的访谈调查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与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搜集各类WebQuest设计案例和应用文献329份,其中中小学案例304份,高/职院校及其他25例。设计案例主要来自国内相关教育网站,而文献案例则取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05年4月,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以“WebQuest”为关键字检索到国内设计案例283个,其中“现代教育实验室”网站102个、“惟存教育”网站59个、罗湖教育信息网24个、“钟声教育”11个、“史海泛舟”11个、“有行教育”9个、“新视界”教育网站6个。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以“WebQuest”为主题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3篇;从对这些论文的内容分析来看,其中46篇属具体应用类,34篇属认识讨论类(无应用实践),另有3篇与主题相关性不强。我们对46篇论文中的应用学案和互联网上获取的283个设计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学段分布等,如图1、图2、图3所示。由于WebQuest教学应用对网络软硬件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WebQuest设计与应用案例的分布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从所搜集样本的总体来看,样本案例涉及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北、安徽、四川、广西、云南、重庆、山西、陕西等24个省市区,其中仅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浙江6省区案例就已占样本总量的75%。分析原因则可能是这些地区网络环境设施建设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教师、学生个人拥有电脑及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比较高,而且网络教学培训和应用实践开展得相对较为广泛,因而这些地区的设计或应用案例的比例自然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搜集的样本案例来看,WebQuest设计与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占所获案例总数的91%,师范院校及职业教育案例仅占9%。从学科分布来看,样本中的WebQuest案例涉及语文、历史、数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自然、物理、政治、生物、体育等17个学科,但其学科和学段分布差异也很明显。其中,设计或应用较多的学科分别是小学语文、高中历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科学课、社会课、初中语文等学科。这可能是由于语文、历史、研究性学习以及科学、社会等学科综合性较强,而且网络资源相对丰富,因而适合利用WebQuest开展探究式学习。而初中、高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应用偏少,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科内在体系紧密,教学倾向于追求逻辑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这类学科网络资源不够丰富,因而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设计应用。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由于WebQuest提供了易于掌握的结构模型和清晰的课程开发流程,所以它为广泛推广和利用提供了便利。许多教师在尝试利用WebQuest模式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与总结,都取得了各种有益的经验。WebQuest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领域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使网络探究活动被初步引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之中
由于早期网络教学的应用尝试通常仅将网络作为知识内容、教学讲义或各类习题的展示平台,新技术并没有被用来促进新的学习方法,所以,网络对中小学教育并未产生深层影响。而教师在探索WebQuest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却逐步将网络探究方式引入到了学校和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WebQuest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展课程内容,利用任务驱动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利用网络通讯使学生与社区、专家或校外人士建立起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渠道。网络信息表征与组织方式、各类数据库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交流与沟通方式等可以为探究学习提供适宜的信息环境,网络搜索引擎、问题解决工具、网络通信交流等可以为探究学习提供认知工具支持,各种创作工具和信息发布方式也可以帮助师生方便地将学习结果展示出来。   (二)利用WebQuest引导并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思维方式
通过WebQuest开展探究学习的经历、体验和过程、对培养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封闭到开放、由独立到合作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WebQuest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逐步从初始的不习惯、有依赖性到慢慢独立,学会自己分析、思考、判断与合作。有教师经过实践认为,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的条理性、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小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增强责任感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2]也有教师实践调查表明,WebQuest对不同智能类型、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适应性也更广泛,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课题研究—论坛讨论—网上阅读—网上搜索—在线测试”。[3]这不仅表明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已能接受网络探究学习方式,而且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也正在发生转变。   (三)WebQuest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调查表明,在设计WebQuest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网络信息环境不仅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许多教师在访谈中认为,运用WebQuest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设计WebQuest时,教师必须到网上冲浪,寻找自己可用的在线资源,以便把学科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理或再组织。虽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它并不能一蹴而就,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接触了大量信息,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意识和观念。[4]尽管其间有传统教育思维与现代教育理念冲撞所带来的困惑、失败或痛苦,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过程却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提升与自我发展。[5] 三、当前WebQuest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我们先后与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日照等地一些使用过WebQuest模式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交流访谈,并通过email、BBS、Blog、QQ等媒介方式与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中小学教师或教研人员进行过交流或讨论。调查访谈和文献及案例分析表明,当前WebQuest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多,应用少,缺乏网络探究学习环境的支撑
在中国期刊网所检索到的83篇主题文献中,有46篇(55%)涉及具体应用实践;而从网上所搜集到的283份WebQuest设计案例中,却仅有不足10%的案例体现出应用信息,其中大部分案例多属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因而并无实际应用。访谈调查表明,尽管经过技术或教学培训之后,许多教师都尝试将WebQuest模式付诸教学实施,但限于资源、环境、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制约因素,真正深入、扎实的应用实践确实不多。实施WebQuest教学既需要硬件条件、软件资源,也需要提升师生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观念。尽管许多地区的硬件环境建设已粗具规模,WebQuest教学探索已初步开展起来,但一方面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重硬轻软”倾向,即便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适用性教学资源匮乏、信息成果共享不畅等环境问题也依然广泛存在。   (二)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对探究过程有认识误区
案例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对WebQuest的资源设计都很重视。样本案例中资源数量10个以上的占65%,5至10个的占27%。其中39%的案例全部是网上资源链接,61%的案例提供了书籍、图片或音视频资源等,但却普遍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分类和组织。62%的设计案例只是简单罗列相关资源,26%的案例提供了学习资源简要描述,仅有12%的案例根据任务或角色对资源进行了相应的分类。WebQuest并不排斥常规信息渠道和其他学习方式,它基于网络但却需要网络和现实的有机联系。学习资源一方面可以网上获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图书、音像或实践资料;学习过程可以通过网络探究与合作,但网络探究活动必须与日常课堂学习、面对面交流和学生生活实践建立密切联系。但在所搜集的WebQuest学案中,却仅有2%的案例提到了调查或走访专家等方式。   (三)应用设计模板化,探究目标不适当
案例分析表明,许多教师设计WebQuest时,往往只是简单套用模板,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精髓。WebQuest要让学生应用知识来建设性地解决真实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师对过程和方法也应提出具体的要求或建议。但在所搜集的样本案例中,WebQuest设计往往形似而神非。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许多案例往往将探究目标定位在事实性知识或原理性知识领域。任务设置偏重知识性目标要求,不仅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与吸引力,而且结论唯一的良构问题也无法体现WebQuest探究价值。一些设计很差的WebQuest只能诱导学生收集大量的杂芜信息,或者对所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概括或总结,因而根本无法引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许多地方的WebQuest教学在浅薄的模式套用中逐渐丧失了它应有的活力。   (四)评价形式、内容单一,评价主体不明确
WebQuest设计要素之一就是采用量规来考查学生表现。案例统计显示,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占54%,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占74%,而对学习者的态度、体验等进行评价的只有6%。能对以上三项分别进行评价的仅有2%。在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虽然大多兼顾了学习过程,但对学习者在过程中的表现多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因而无法有效地检查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评价形式方面,采用测评表并提供量规评价的占61%,只有笼统说明、没有量规的占28%,提供标准化练习或测试的占2%,没有提供任何评价方式的占3%。同时提供两种以上评价方式的仅有2%。统计结果还显示,多数学案(52%)未提及评价主体。少数案例虽提到学习者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但却缺乏具体措施,因而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很少能得到体现。   (五)教师缺乏对探究学习过程的有效指导
在WebQuest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学习搭建合理而有效的“脚手架”,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交流以及逐渐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这是WebQuest模式应用的精髓所在。就所调查的设计案例而言,许多设计并未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尽管WebQuest设计案例大都链接了许多资源网站,但教师却没有对学生如何利用资源提供指导,也很少有案例提供学习过程的探究策略、活动机制或协同工具等支持。受传统学习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试图在信息“海洋”中直接寻找问题答案,而采用复制、粘贴等方法来拼凑所谓的“探究”报告,从而导致网络学习丧失了“分析—思考—综合—创造”的过程及其探究意义。 四、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发展建议
WebQuest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虽已初显价值,但从相关案例的调查分析来看,要真正推动网络探究学习的深入发展,无论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需要从早期的热情冲动和盲目乐观转入冷静分析与理性反思阶段,以便能通过反思、总结与调整,来寻求深入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面向学生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走出技术误区
在一些网络教学公开课上,经常见到学生查资料、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组织得仿佛热闹非常,但细察静思则可以发现,教条运用某种模式或方法的教学活动不仅失去了教师的主体意识,而且根本没有体现探究学习的真谛。信息化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而不能仅靠某种模式的简单运用来试图解决问题。仅仅套用技术形式或教学模式的外壳,而忽视技术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内在的本质意蕴,教学就容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为模式而模式的应用误区。事实上,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实践者与反省者,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员,只有经过“实践—反思—实践”的不断循环,教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立足实践探索,关注学习过程,灵活应用模式
信息化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继承和扬弃的过程,也是对技术环境下的新模式或新方法不断探索与建构的过程。当前的WebQuest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盲目照搬和机械运用,从而陷入了“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也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教师要从专家与权威的话语误区中走出来,立足实际的教学情境,合理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唯模式是从。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源泉。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在行动中研究,并学会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新模式,才能形成适合具体情境的教学“变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改变管理理念,调整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对待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问题上,教育管理者必须摆脱“唯技术论”的倾向,更多地把技术应用同学校改革联系起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只有对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改变那种以知识考核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绩效时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行为、认知发展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以更大范围的学校改革为基础,必须逐步完善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软件和制定等全方位的环境建设,技术应用只有同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各种教学模式才可能真正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宁.WebQuest———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J].北京教育,2002,(11):43—44.
[2]范蓉.与网络同行———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语文阅读课[DB/OL].http:∥www.being.org.cn/practice/here1.htm
[3]郑剑非.关于WebQuest的一些讨论[DB/OL].http:∥www.blogcn.com/user/laozheng/blog/804509.html
[4]沈涓.我做WebQuest的体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7—8):70—72.
[5]张剑平.从“地貌”到“火星”———我的网络教学探索之路[J].信息技术教育,2005,(5):59—60.   原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第27卷第3期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