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刊号)与对中国话语权力写作的一些感想(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6:24
读(创刊号)与对中国话语权力写作的一些感想(一) 作者:qbso.com  文章来源:qbso.com  更新:2008-4-20  发表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作家”与“著名诗人”的文字与诗歌,如果你还不曾被专制文学和权力话语完全洗脑的话,你会发觉,指责垃圾诗人“可耻”与“下贱”的种种词汇,正好完全可以严严实实地反套在他们的头上。当然,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文化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总要受到腐朽势力的围攻与落后思想的残酷镇压,这或许已经是“儒家中国”不变的“真理”。为此,垃圾诗人在自己选择了垃圾诗歌写作的同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谁牛逼,我操谁”(典裘沽酒语)。否则,“低诗歌运动”之火也不会如火如荼地在网络上展开,如长江大堤的崩溃让无数高高在上的诗人们感到惶恐不可终日——因为垃圾运动要做的,就是要让你们不舒服。 

二 

“就让你们不舒服”,是垃圾运动提出者凡斯的话。凡斯这样看待垃圾运动:垃圾运动绝对不是一个流派,它是涵盖有垃圾精神的众多流派的一种思想的,文化的,艺术思潮!在垃圾运动的发起人中,训练小猪天上飞提出了垃圾运动三原则:崇低,解构,另类。凡斯的话,给出了垃圾运动的一个确切定义,训练小猪天上飞的“崇低”原则,有利地继承了垃圾派三原则的第一原则:崇低、向下;非灵、非肉,以此作为了垃圾运动诗歌和其他文体创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而“解构”与“另类”,则把垃圾运动提升到艺术的一个更高要求的层次。

我们这里着重看垃圾运动与垃圾派区别的两个原则:解构与另类。先说解构。“解”与“构”同为两个动词,同时是两种对立而又辨证统一的艺术手段。“解”意味着“破坏”,“构”意味着在“破坏”之后的“重新建构”。这种手段用在诗歌及文学的创作中,是一种最有效的颠覆传统及消解中心集权话语的方式,也是诗人在"中国话语权力"写作中最为突出也最常用的途径。只有在“破坏”了以后,才能谈“重新建构”。也只有在打乱“正常语序”与“组织结构”的话语方式中,在“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前提下,才有可能完成诗人自己的基本艺术素养的发挥与表现,才有可能“螺旋式”与“核反应堆式“的充分地行使我们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在杨春光先生从邮箱里发送给我的大量诗论中,比较有代表性之一的是他的《破坏即建设论》。对于艺术这中非实用哲学来说,破坏的同时就是建构的同时,破坏到什么程度,就等于建构到什么高度。在<<不讲道理的诗歌----空房子主义文本自我写作形式提纲>>一文中,有以下的论述:“建筑学的破坏之后要进行二度建筑,也就是把破坏还原为建筑,于此同时钢筋水泥以及其他材料在这之后才能到达或结构为高楼。而文学的解构就是结构。乃,破坏就是建设,矣,无需进行什么臭名昭著的还原了。我诗的解构就是结构,杀死二传手,我不讲道理。”通过诗人这种“文盲”样的“胡言乱语”与“无所顾忌”,这种强健的话语冲击力度,诗歌的骨质与深度广度,才能从日常琐屑的简单叙事与过度虚饰的抒情中横空出世,打破单一的平面话语结构,肤浅的思考认识与单向的固定思维,给人一种智慧,一种复杂的大脑机制,一种广泛的心灵体验与人性的丰富,使人能独立而清醒地面对世界的万事万物。还汉语一种血性,还汉语一种尊严,重新展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与博大的思想。关于另类,是在崇低的基础上,完成解构之后,诗人的个性与自我天赋的最终体现。人,他具有人的共性之外,还有区别于同类的无数细微处。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作家,他就需把自己独有的细微之处放大到一个“鹤立鸡群”的位置,让人们在这种千差万别中,感受到世界的丰富与奇特,感受到心灵的释放与扩充、弥补。而表现在诗歌中,这就叫“另类”。只有“另类”才是诗人的选择,只有另类才能让自己的诗歌永垂。说小一点,就是有效。从古至今,写诗弄小说耍戏剧的不计其数,到如今,我们记得的恐怕只是那个时代的沧海一束。只是在大脑的印象里还深刻着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等既具有时代的共性又有自己非凡个性的辉煌的极少数。诗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精神的最高捍卫者与发扬者,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使自己另类了,才能称其为诗人,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学模式,把自己民族的语言与精神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不是所有具备以上因素的流派或思潮就能一直保持先锋的位置与创造的活力。垃圾运动之所以称“运动”,原因就是只有动的才是先锋的,只有动的才是发展的,只有动才是我们的永恒姿态。在运动中,才能检验它的先锋性及历史地位,什么时候不运动,什么时候就面临死亡。运动概括出了艺术的宿命,凡是落后的陈腐的,在运动的过程中都会灰飞湮灭。先锋的特质在运动中,就会越加突出与明显,从而辐射到其他的艺术门类与社会结构,实现旋风般的跨步与变革。这样就会永葆青春与活力,一直潮涌在时代的潮头,指示与预示着时代与人类的前进方向。同样,这也给垃圾诗人们一个永远的警示与创作的压力、动力。在运动中,诗人在成长,作品也在成长。

三&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