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教 参 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9:54:43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8年4月15日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误区及发展思路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带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了高校图书馆的大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给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高校图书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许多高校图书馆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建设多样化的文献资源,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为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得到了师生读者的广泛好评。
然而,事物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一方面,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和新建院校条件较差;另一方面,高校规模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据教育部有关方面的统计,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滞后于规模的发展。高校面临着办学资源跟不上办学规模扩张的矛盾。为了促进高校对办学资源的投入,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新建院校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加上不少地方兴建高教园区、许多高校建设新校区,因而最近几年,有几百所高校新建馆舍,新建的图书馆比比皆是。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一些生均图书不达标的学校采取了不适当的做法,在短时间内突击买进大量图书。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图书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购入几十万册中文书,以满足评估的要求,而实际上我国每年出版的适合高等教育需要的图书品种不到4万种,这样就导致缺乏精挑细选或购进大量复本。又如,有的学校要求图书馆用几十万元经费购入十多万册书,而现在图书单价低于10元的几乎没有,结果是购入了大批特价书、降价书,为书商清空了积压的库存。在这些学校,虽然藏书的数量增加很快,但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短期效应和无序发展问题,并不适合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需要,没有利用的价值,反而是一种资金的浪费。此外,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存在着盲目攀比、片面追求购买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数量而不讲求使用效率的情况。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不断增加,相应地,高校图书馆也将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然而,如何用好有限的经费,建设适合本校发展需求的馆藏文献资源,并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摆在我们每个高校图书馆人面前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当控制规模,重点提高质量”。将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高校图书馆,则应规范资源建设,加强读者服务,提高高校图书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应当科学地、系统地建设馆藏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选择、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有知识渊博、爱岗敬业的采访馆员,根据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听取读者的建议,常年精挑细选,广泛采集。同时,需要加强对国内外图书市场和出版社的调研,了解出版的动向,对哪些出版社出书质量较高、哪些出版物比较适合本校的需求、哪些供应商服务比较好,做到心中有数。
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好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制订馆藏发展方针,规范采购程序,实行集中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对于规范图书市场秩序、打击商业贿赂有现实意义。因为在集中采购以后,可以在招标中提出一些要求,淘汰一些不合要求的、不正当的供应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操作程序规范以后,可以避免和防止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从而规范图书馆的采购管理,加强监督和防范,保护从业人员。在这方面,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和《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发展方针指南》(网址http://www.tgw.cn),可供参考。
在文献资源建设类型上,应该兼顾纸本书刊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合理划分用于纸本文献和用于数字文献的经费比例。同时,注重免费或开放获取的网络资源的采集和整合,加强本校自产文献资源和原生数字资源的收集,加强反映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文献资源的建设。
其次,应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使馆藏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高等学校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应当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开展多方面的读者服务工作。应尽可能延长服务时间,尽可能开放各种馆藏资源;假期也应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网上资源的服务则应做到每天24小时开放。
要多做读者需求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倾向,针对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要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的流通阅览,积极推广纸质文献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服务。
现在,很多年轻读者一方面比较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文献,以为网上找到的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不会对文献资料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对图书馆和对文献查找利用方法也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馆藏中找到所需的文献。图书馆应该通过编制推荐书目、导读书目,举办书刊展评等多种方式对读者进行阅读辅导;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发现能力。
针对教师研究人员的需求,应积极开展学科参考咨询、文献信息定题检索、课题成果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最新文献报道等信息服务工作,起到助手甚至是合作者的作用。
当前,从便利读者的角度,图书馆应重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包括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最新信息通告服务,网上协同信息咨询服务,多媒体资源点播服务等。有些大学图书馆还借鉴国外的做法,重新设置馆舍空间,尝试开放共享信息空间、共享学习空间、共享研究空间等,以更舒适的环境、更便利的设施、更周到的服务来吸引读者。此外,图书馆还应在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注意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注意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各种便利。
第三,大力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是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经费再多,也无法收集齐全所有的出版物,更不用说还有许多非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了。只有全社会的图书馆分工合作,共同建设,才能有相对完整的文献资源的收藏。同时,读者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和变化不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馆藏再多,也无法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有全社会的图书馆实行互借共享,才能使读者的文献需求达到相对最高的满足率。
自从“211工程”实施以来,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北京大学图书馆承担了牵头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任务,其宗旨就是组织和协调“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0年来,CALIS通过联合目录建设,公布和报道了成员馆的大量馆藏书刊,促进了纸质资源的共享;又通过数据库建设,引进和自建了大量数字资源,实现了资源的网上共享。CALIS的建设改变了高校图书馆过去“单馆建设、各自保障”的模式,形成了“合作共建,联合保障”的机制和“基层高校馆+地区(省)中心+全国中心”的三级保障体系,极大地改善了“211工程”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了“211工程”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保障率。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相关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业务工作的水平。
“十一五”期间,CALIS还将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在其他高校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力争使全国所有的高校及高校图书馆都能普遍享受CALIS的服务。各地各类高校图书馆,都应该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地参加到这一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中,为本校读者获取和利用书刊文献资源提供更多的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本馆读者服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
图书馆建设应注重内涵与创新
人们常常把大学称为“象牙塔”,把大学里的图书馆比作“知识的殿堂”,大学生正是在“象牙塔”里求学,在“知识的殿堂”中不懈地追求真理,不懈地探索救国救民、兴国兴民之道的年轻人。高校中的图书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机构之一,担负着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任,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纸质图书资料和电子数字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的众多大学都把本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列为学校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大学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不惜斥巨资筹建现代化的图书馆,优化图书馆的布局和结构,想方设法增加图书的馆藏量,完善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给读者提供最便捷、最周到的服务。但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这就出现了高校图书馆建设逐步走向完善而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对不高的矛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矛盾的出现,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修建现代化的图书楼,把图书馆的里里外外装饰得漂漂亮亮。但是,馆藏的图书资源能否满足大学生读者的需求呢?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完善了没有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各项服务又真正地到位了没有呢?有些图书馆的领导,为了迅速地增加馆藏量,饥不择食地大批量买进各种书籍,引进各类期刊和杂志,根本不考虑读者需求,只求多与全。这就使一些“偏书、怪书”混迹于书架的各个角落,令读者在欣喜之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欣喜于书的数量繁多且类别丰富,却茫然于书的质量的良莠不齐而无法抉择。如此的种种,再加上服务跟不上,怎能不让读者对高校中的“藏经阁”望而却步呢?
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造成了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与其读者服务功能轻重的错位;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使传统的图书馆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传统图书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电子数字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等问题;图书馆内陈旧的书籍,过时的期刊杂志和有限的不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更使众多的求知者只能到网吧、到本院系的图书资料室和微机房、到学校周边的书店和图书城去满足自己“额外的需求”。
要想改变高校图书馆传统图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要想解决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和传统图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实和完善传统的图书馆,使高校传统的图书馆,成功地变革为现代化的图书馆。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图书资源,它的服务以图书馆为中心,主要提供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读者免费培训等服务。而现代化的图书馆则以读者为中心,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检索、代翻译、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为广泛。
要想吸引住大学生读者的目光,让他们踊跃地到图书馆来外借图书和上网查询资料,提高高校图书馆内纸质图书资源和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使高校的图书馆旧貌换新颜,不断更新各种图书和电子数字信息资源,完善各项服务体系,使高校的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最便捷地满足大学生读者的各种需求,做到与时俱进。(作者:许亨洪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第6版
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
20世纪80年代末,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概念。对于图书馆而言,电子资源、物理馆藏等是硬实力,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育人优势、服务意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是软实力。作为一种隐性资源,高校图书馆软实力体现图书馆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图书馆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图书馆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图书馆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加强。但是,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建设不容乐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已势在必行。
凸显人文关怀
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文关怀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图书馆在满足人的信息知识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人的因素第一、公众精神至上,这永远是图书馆的根本准则。因此,在图书馆实践中,要一切为读者着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以客体(馆员)适应主体(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平等观念和公益观念,是评价图书馆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是个平凡的岗位,也不可能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来,只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为读者排忧解难,就是对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
营造优雅环境
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不仅能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还能成为一种对读者施以教化的审美的文化环境。图书馆要在馆内开展形象设计、形象教育、形象宣传,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图书馆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优雅环境是图书馆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在环境的营造上,应从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出发。注重修饰建筑内的各种细节来加强图书馆的文化色彩,还可以辅以树木、花草等来达到优雅、整洁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来馆阅览和学习。另外,在图书馆里布置各种宣传材料、标语口号和名言警句等都能从正面启发读者树立刻苦学习、拼搏的精神,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制订规章制度应当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文环境的礼貌用语。所有这些都可以把读者引入强烈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读者的求知渴望。图书馆还要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举办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强化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强化育人功能
图书馆是高校校园中的师资、设备、图书三大支柱之一,它通过提供文献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读者进行教育。早在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威就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教师。”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育人地位。要通过开展读好书、评好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师生的鉴赏力;通过编发图书快讯、新(好)书介绍等栏目,挖掘、开发文献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图书利用率;通过举办读者导读讲座、图书资料讲座等,讲授读书要领及读书成才体会,引导学生读好书、善读书,奋发学习,立志成才。通过这些活动,寓育人于管理、服务之中。
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信息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创造性的时代。知识与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和创新模式影响着传统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并且使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网络化服务的水平,适应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要求,无论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还是在业务工作技能的提高上,都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制订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计划,在人才数量、质量、层次以及外语语种、专业类别等方面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馆员进修、培训制度,坚持对在职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活动,拓宽馆员的知识面,使其及时了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及学术动态,提高其理论水平。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馆员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面,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在重视现有人员培养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图书馆工作,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高、中、低人才结构。这样才能有利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特色馆藏
服务是方向,藏书是基础。这一点不仅对一般图书馆如此,对高校图书馆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其拥有多么丰富的馆藏资源,都无法满足本馆各类读者的需求,况且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又不是很丰富,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应朝着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建构有特色的馆藏,保持图书馆的藏书活力。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献资料,是区别于其他图书馆藏书的不同特色,是一个图书馆“亮点”。高校图书馆应在“学科性”、“专业性”和“地方性”上下功夫,馆藏局部优势要绝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鲜明,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馆藏特色不应一味追求数量,关键在重质量,质量又要表现在特色上。要根据本校专业长远发展需要,选择部分专业文献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为馆藏发展的特点,系统完整收集,并深入开发,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尤其是要注意收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高校在建立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过程中形成的学术著作、论文、科研成果、教改方案、所采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自编的讲义、实习指导书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收藏就可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对于高校教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要注意对“灰色文献”的收集。所谓“灰色文献”是指一些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如学术研讨会论文、会议录、科技报告、内部刊物、科研成果等,高校在获取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方面有着特殊的便利条件。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高校的师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有更多的机会收集来自课题本身和企业、专业会议的“灰色文献”,这部分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可促进本校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并满足部分社会读者的需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立项课题“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吴海珍)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
变革高校图书馆运营观念
针对图书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改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图书馆的工作内涵从“管理”到“服务”的进步,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是否在“未来图书馆是什么”的观念上就已落后?变革图书馆的运营观念,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变革图书馆的内部环境:从资源的聚集地到新知识的孵化地。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一直以来,图书馆充当的角色是资源的聚集地,藏书馆和资料室成为其代名词,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只是借书和阅览。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尊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创造性。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的聚集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试验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服务的内容之一,应该在保留传统借阅环境的基础上,主动营造更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便于学习者、研究者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图书馆从知识的聚集地变革成为知识的加工地、新知识的孵化地。
营造多样化的图书馆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改变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格局,新增自由讨论区/室、讲堂等多样化的学习空间,配置适于讨论、交流的学习环境。
变革馆员的传统角色:从信息咨询员到知识的领航员。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借阅服务,还要提供优质的知识导航服务,引导读者方便、快捷地使用资源。要变革传统咨询馆员的角色,使其从信息咨询或服务咨询员转变为知识的领航员。
知识的领航员,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这类馆员拥有较强的学科领域知识的整合能力,对学科领域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趋势有相当高深的知识储备和科研经验,能针对读者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引导读者进入该领域,避免走弯路。其二,起桥梁作用。这类馆员既拥有专业化的学科领域知识,又十分熟悉馆藏资源,能在图书馆馆藏与学科领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其三,提供资源的导航服务,引导读者获取馆内资源。
咨询馆员成为知识的领航员并不困难,图书馆可以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充分调动高校在某领域有所成就的退休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图书馆咨询的工作中来。
变革资源的获取方式:从馆际互借到资源的共建共享。
尽管高校之间新增的馆际互借服务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但是从信息的膨胀和更新速度来看,对于馆藏资源(包括传统纸制和电子资源)的建设,还是应该跳出馆际互借的樊篱,构建一个大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高校资源完全共建共享的体系。这种大资源观,有利于推进整个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馆际资源共享共建体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互借。
总之,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在观念上变革: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研究环境,主动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让具备更多知识的领航员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使得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也许,这样的运营观念才是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最佳策略。
(作者:朱本军 艾春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
北工大图书馆: 奇招妙法助师生利用海量资源
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的现代化综合性图书馆,北工大图书馆现已成功引进了SCI、IEL、SPIE、SDOS、DII、EI、INSPEC、ISTP、Transport、Proquest博硕士论文,EBSCO Newsba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库、网上报告厅等几十种大型数据库。在大力引进各种学术数据库的同时,图书馆还启动了电子图书建设,先后引进了超星、方正、NetLibrary、Springer、Ebrary、Safari等中外电子图书。60种数据库,3万种期刊,2000种报纸,60万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80万篇会议论文,1350万篇国外专利、18万册电子图书……在如此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师生们畅游其中,回味无穷。
电子期刊——方便师生检索查阅
期刊一直是师生们了解社会、探寻科技、触摸时尚的平台,考虑到师生们的实际需要,为方便他们阅读,北工大图书馆将购买的20多个数据库中的西文电子期刊整理、汇总后建立了西文电子期刊导航库,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刊名、ISSN号、数据库名等多种途径检索电子期刊,还可以按照刊名首字母顺序或学科分类浏览电子期刊。点击查找到的电子期刊名就可以直接链接到该刊的电子版全文,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们的查阅。
新增数据库——源源不断注入血液
新增的数据库源源不断地为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为师生们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更为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更加便利的桥梁。近年来,北工大图书馆针对学校专业需要,先后增加多个数据库,如美国光学学会数据库、ScienceOnline科学在线、《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等。如此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如此丰富的知识信息,如此便捷的操作一定会让渴望知识的你体验一次E时代的乐趣!
馆际互借——经济高效利用资源
馆际互借(InterlibraryLoan,简称ILL)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多年来北工大图书馆一直十分重视馆际互借工作,与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合作协议,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网络,从而方便学校师生获取国内外各类文献。目前,北工大图书馆的图书馆际互借获取率在95%左右,期刊论文为100%。
为了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从2005年开始,图书馆为本校教师及研究生提供免费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当师生们做研究需要一些重要文献而我校图书馆没有收藏时,只需向图书馆咨询部的信箱发个邮件或打个电话,所需的文章或书籍很快就会传递到师生手中,且不需要任何费用。
工大文库——广采博收珍藏智慧
北工大图书馆从1990年开始号召全校教工和校友把自己编著的著作捐赠给图书馆,同时图书馆在本馆馆藏中提取出本校教工编著的图书,组成图书馆特藏,命名为工大文库,以展示学校教学科研的学术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目前,工大文库已收藏近500种文献著作,捐赠者包括学校领导和各学科的教师专家,图书馆设专门的区域陈列,供读者阅览,同时也可在图书馆书目系统中检索借阅。2005年,图书馆把工大文库部分著作进行了数字化,建立了工大文库电子图书数据库,提供校园网内的网络用户阅览。
校外访问——将数据库搬回家
当假期到来,在家进行研究、学习的师生时常会为不能使用学校图书馆而烦恼:没有在校常用的数据库,专业性强的图书芳踪难觅,为获取零散信息而购买厚重书籍又实在没有必要。而学校购买的数据库也会在假期这段时间白白闲置下来。为此,北工大图书馆为师生开通了校外访问服务,北工大师生只需办理开通手续,就可以在北工大校外任何能上网的地方获取到学校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了。有了规模大、资源足的图书馆相伴,北工大师生们又多了一个“移动百事通”。
实用培训——为新生指点迷津
为了让师生更为熟悉自己的图书馆,熟练掌握各种资源使用方法,找到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北工大图书馆特别开设各种信息检索课教学与读者培训课程。每年9月份,图书馆会配合学校和各院系的新生入学教育,为新生作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报告,为学生们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打好坚实的基础。进入大二以后,学生们还可以选修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公共选修课,更系统地学习文献检索知识。                   (作者:刘玮 )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
哈工大(威海)图书馆: 多种方式实现图书资源共建共享
“与校本部共享电子资源,与同城的兄弟高校全面共享图书资源,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很好地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该馆近几年来采取跨区域共享电子资源、同区域全面共享图书资源等措施,在资源共建与共享中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大跨省校区之一的威海校区,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哈工大(威海)图书馆通过与哈尔滨校区图书馆开展电子资源共享一举获得了40个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迄今为止,威海校区图书馆先后开通中文、外文数据库50个,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需求。为进一步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图书馆还针对读者特点和需求定期开展数字资源使用讲座培训。“如果哪天某数据库登录不上了,我就什么事情也不用干,专门接听询问电话了。”图书馆负责人介绍,师生对使用方便的电子资源情有独钟,每当数据库服务器不稳定时,师生的反应总是很强烈。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哈工大(威海)图书馆工科资源众多,而同城相隔仅几站地的山大威海分校图书馆文理资源丰富,两校图书资源互补性极强。2004年,两校图书馆开始了全面馆际合作。根据协议,两馆实现全方位互相开放,一馆的在册读者无需办理任何额外手续即享有同本馆读者同样的权利。全面馆际合作的成功开展使双方的图书资源得到更大程度地利用。仅2007年,哈工大(威海)到山大分校借书的读者近4万人次。“我们正在积极协商,争取早日实现联采联编,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该馆还与清华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多家外地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协议,并免费提供原文传递服务。
目前,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分校、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威高校图书馆正在就资源共建、平台共享、共同打造威海地区图书馆联盟进行磋商,以期更好地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                                                           (作者:季振兴 )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