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迎考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19:26
错题再顾 避蹈覆辙
“面壁十年图破壁”,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了,命运把莘莘学子送到了高考的前沿阵地,只等6月7日号角的吹响。在这最后仅余的几百个小时的有效备考时间里,我们该如何做才更科学实效呢?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八个不够”:一是心态不够“平常”,二是审题不够仔细,三是思维不够灵活,四是双基不够扎实,五是能力不够“综合”,六是“实验”不够重视,七是书写不够规范,八是表达不够清楚。如此多“不够”,怎能会不失误?备考到了四、五月份,若想再从头做起,以求系统知识、升华能力似乎是不可能的,正确有效的做法之一是“查错改错”——即翻阅剖析平日练习中所积累的典型错误题,以及近三年高考题中自己易失误的题目和错误角度(原因),以求“析一堑,长一智”,从而巩固战果,防止滑坡。
在查错中,要针对错误,限期整改,强化过关,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也绝不能姑息迁就,自我原谅,更不可自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那个知识点可能不考”就放松警惕,“纠错”应全面到位,一切为了“考试后不后悔”而努力。
下面撮要例析,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1.审题失误,是不少考生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
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迷惑性因素越来越多,“危机四伏”“不识庐山真面目”往往置题于死地。审题一般遵循下列程序:粗审 细审 精审。粗审——从宏观上把握题目的命题意图,明晰题意,理顺关系,找出各题示条件、数据、信息等与设问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解题思路;细审——仔细揣摩关键字词的涵义,哪些是有效条件(信息),哪些是干扰条件(信息),有哪些隐含条件,有哪些潜在的易忽略因素,涉及哪些易混易错的概念,找准正确解题的最佳切入角度和突破口;精审——在题干和设问的细节上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以避免“一字之差”的失误。
从考试情况来看,审题常见错误有:①阅读能力差,看不懂题意(读不出关键字词,找不出条件与设问及各有关数据间的内在联系)。②不能敏锐地察觉题示“信号”,不能全面地挖掘“隐含”条件,不能有效地舍弃“多余”条件,题目理不出头绪。③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看全题,断章取义。部分同学喜欢看一段做一段,做到后半题时才发现前半题做错了,只得从头再来。须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⑤粗心大意,一掠而过。如许多考生把不可能看成可能;把由大到小看成由小到大;把化合物看成物质或单质;把不正确看成正确;把强弱顺序看成弱强顺序而答错;另外名称与符号、正确与错误、分子式与结构式、混合物与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等也是审题的易误点。⑥误解题意,答非所问。⑦审题不透,一知半解。许多同学见到新情境题目,内心紧张,未能全面理解题意。
2.双基不牢,无法作答,是影响考生成绩的根本原因
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到位,无法保证在考试时迅速从大脑中准确提取有关知识信息,似“无米之炊”,而只能望题兴叹。
从实践来看,纠错时要绝对强化对双基知识的记忆,每次看书改错,都要抱定“这是最后一次”的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失误呢?这主要靠考生自己的努力,平日学习要努力挖掘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按自己习惯的记忆方式,建立有序的、便于准确迅速提取的知识网络,并在运用中不断熟悉和完善。
3.能力差是影响考生成绩的关键
概括起来讲,考生的能力差主要表现在①观察(审题)能力差。②实验能力差。正确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差;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和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差;分析综合实验的能力差。③思维能力差。不会或者说不善于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调出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块,并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去解决化学问题;在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方面都显得欠缺;在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时,找不到化学反应的关系式和关系量;不会运用化学原理(或化学概念)进行推理,以免去繁杂的计算,不会讨论取值范围。④自学能力差。读不懂题目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得到新信息,不会联想旧知识,不会运用新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不会有选择地使用新信息,用以解决具体问题。⑤表达能力差。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准确性;不会利用化学用语解释化学问题;语言用词不规范,用方言土语,缺乏力度;步骤欠规范欠条理,解题思路不顺畅;解答不彻底,语言不到位,语句含糊有歧义;个别边缘性题目的回答,不善于用“外交语言”,个别地方不会巧妙回避。
4.审题的几点技巧
(1)去粗取精:有些试题在题干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乱真的迷惑因素,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考生解题时,切勿被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避虚就实:有些试题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搞“鱼目混珠”。有的学生因掉以轻心、概念模糊、麻痹大意、分析问题缺乏深广度,从而诱发错误的直觉,结果在自我感觉良好中“大意失荆州”。审题时应避虚就实,切中要害。
(3)发散思维:有些题目中设置多重条件、多种因素;或涉及物质间反应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或选择题正确选项有两个或多个,但这些选项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考虑同一问题。因此,审题时应广开思路,全面考虑,切勿顾此失彼。特别是多项选择题的求解,更忌视角唯一,思维狭隘。
(4)克“新”制胜:有些试题的题干设置了陌生的新情境(新科技、新反应、新材料、新知识、新物质、新领域等),“新”仅仅是一种表象,设问仍需用我们已学过的和题示的示例知识做答,故审题时应抓住新与旧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克新制胜。
(5)去伪存真:不少试题在条件中陷阱密布,以考查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解这类题时要思维缜密,抓住问题的关键,提纲挈领,去伪存真。
另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排除习惯干扰和思维定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还要克服对难题的生畏心理,做到知难而进,三思而行。
规范答题 胸怀三人
近年高考化学阅卷分析结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规范答题,减少失分,势在必行!我们有不少同学平日测练都有这样的教训:①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②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最后的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③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多是由于答题时一系列的不规范所致。因此,我们平日练习、测试直至参加高考,在答题时必须自始至终地事事、处处规范,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知识性失分。力争做到“你认为会的应该是对的,你认为对的应该是全对的”。
1.审题、思维规范
一道题目的情境、立意、设问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通过有效审题去挖掘这些联系是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前提,因此我们审题时应注重规范。
2.书写、表达规范
每年的阅卷评分标准上都有这样一句话:“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按规定处理……。”但每年都有不少同学因书写错别字、生造字、潦草字,或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等,而与“大学录取通知书”无缘。常见的错误有绿(氯)气,熔(溶)解,退(褪)色,消(硝)化,黄(磺)化,油酯(脂),脂(酯)化,氨(铵)盐,金钢(刚)石;元素符号错为Ce(氯),mg(镁),Ca(铜),分子式错为Co(CO),H3P(PH3),NaSO3(Na2SO3);无机方程式错用“→”,有机方程式错用“===”,↑、↓、+Q、-Q、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    ]”的应用及电荷标示,物质的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等。因此,我们在做题时要严格规范,认真书写,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还要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无伦次,更忌答非所问。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的外延相吻合。
3.格式、步骤规范
规范的格式和严密的步骤,能充分体现出应试者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涵养,体现出应试者顺畅科学的应答思路和良好的做题习惯。以计算题为例:“解”“设”(直设和曲设)、“写”(化学方程式、关系式)、“列”(代数式、比例式)、“解”(解出答案)、“论”(必要时依据题意进行讨论)、“转”(将求解结果过渡转化成设问所求结果)、“答”(点明答案,给阅卷者提供视觉上的方便)。此外,解答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衔接,“因为”“所以”“因此”“解知”“故”“由题意”等词语更要适时适地地运用,以体现规范性和严密性。
从升学角度讲,我们最终要做“人家”的题,让“人家”评卷,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析题答题要多“设身处地”。规范解题时心中要装着三个人:一个是高素质的自我,二是精明的命题者,三是挑剔的阅卷者。内强素质是自我规范的前提,平日测练我们都要注意各环节的规范,久而久之,规范的“习惯”才会升华成“自然”的规范。一般说来,命题者总是会通过精心设计题干,在题目的知识载体中,借助于“情境、立意、设问”的巧妙角度等,嵌进一些并非显露的信息或题障,以充分体现题目良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如果应试者不去认真研析命题意图,只是一味地“凭印象、凭经验、凭感觉”去思考问题,则一定会被一些表观而非本质的东西诱进陷阱。我们做出的高考题是让阅卷人看的,如果做题时只“唯我”而不设身处地地从评卷角度去考虑,那么一定会吃亏的。解答和书写时应时刻想到如下问题:①这样写阅卷时能否看清?②这是不是最佳角度?标准答案会从哪个角度设置?③这样的格式和布局是否有利于阅卷?④某些字符的书写是否会造成歧义或产生误会?⑤专业术语、专用符号(名词)的运用是否符合阅读或使用习惯等等。
沉着应战 笑傲高考
高考是考生们人生的转折点,是攸关人生前途的重要经历,说“不紧张”,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但如何做到紧张有度,沉着应战,这里面却是大有学问的,下面从《中国教育报》上选摘几个案例,希望你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以帮助你沉着应对高考。
1.充分把握现在 不要预支痛苦
有的同学总是走不出昨天的阴影,不断地为已经过去的事情生气和懊悔;而另外有的同学则成天生活在未来,他们有诸多的放心不下,老担心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考前一晚能睡着吗?考场上会发生什么意外事件呢……这些同学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过去和未来,却唯独忽视了“现在”,无意识中完全放弃了今天该负的责任。如果你总是担心以后的高考的话,那么还差这么多天呢,还真没有必要今天就为它担心!即使明天要考试,我们也该省点心、省点力,不管高考结果如何,但现在就凭空地“提前”支取痛苦,扰得自己不得安宁则实在没必要。
还是赶快回到现实中来吧!今天就按部就班地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今天就该把今天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从现在开始,请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同学做事情总习惯于“推到明天”再说,这样一拖再拖,使自己失去了许多大好时机。这也是考生一个常见的误区。其实明天往往不可靠,各种不良习惯今天就要改;不是今天先玩玩电脑游戏,明天才开始复习,而是现在马上就动手学习;不是明天不睡懒觉,而是现在就要按时起床;不是“问题”“难题”没办法解决,而是现在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不是要等到明天才快乐,而是此刻就要尽量使自己快乐起来……
2.勇于面对现实 克服畏难心理
[案例1]我怎么觉得高考复习这么难,好像没有哪一门轻松!比如说语文,内容广、记忆多,写作文枯燥乏味,似乎无论下多大的功夫,也很难有明显的起色;数学嘛也不容易,很难蒙混过关,环环相扣,一步不慎,满题皆非,而那些拐弯抹角的难题更是弄得你头痛不已;我“最恨”的还是英语,什么单词、语法啊,死记硬背的太多,最伤脑筋。
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见到难题我就跳过、躲避,而且是越不会做的题我越回避;当然自己不会做的题,就更不敢去问同学和老师,因为怕被他们瞧不起,怕没“面子”,怕“丢脸”。因此,可以说我现在是问题成堆,不知今后该怎么办?
心理剖析:战胜心理恐惧,则“难”可转化为“易”!
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和面对难题,这可能是人性中的最大误区之一。其实这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具有畏难情绪者往往会在无意识中夸大困难,实际上各门课程并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难!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过来人”是怎么使外语从“难”转“易”的经验吧。他和这位同学一样,高一时对英语十分厌恶,感到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后来经老师指点后,换成大声地朗读,多读一些好文章,一天读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尽管并不是有意识地记单词,然而单词、词组很快就记住了;日子一长,奇迹也就出现了,语感大大增强,做题又快又准,高考时,阅读理解部分竟拿了满分。
这位同学后来深有感慨地说,“自从心理上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后,就越发感到英语不难学了!”当然,其他课程也与英语一样,如果你预先把某门课程看成很难,那么你自然就会“避难就易”,可能因此而产生退缩性行为,不敢有所尝试。故在面对难题时,首先要战胜心理上的这种“预期恐惧”,这样才能化难为易,最终战胜困难。
专家忠告:(1)积极面对现实问题,走出自我心理盲区!
一般来说,我们内心越是难于启齿,越是想逃避的问题,就越是自己的弱点所在。难题、错题可以毫无掩饰地告诉我们自己缺少什么和需要补充什么,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因此,难题与错误给考生带来一些最直截了当的启示,我们只有设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难题,学习才能有所进步;而一味地回避问题,只能使问题积少成多。
(2)认识高考难题存在的客观性,但高考复习时却不要专攻难题!
高考试题一般分为难、中、易三档,三档试题的比例一般为2∶5∶3,或者说是2∶6∶2;但不管哪种比例,中低档题都占全卷的70%~80%。
因此,高考试题虽然有部分难题,但高考总复习应当首先从中低档题开始,即从基础题开始。即使是实力很强的考生,也应当从中低档题入手,然后再逐步提高复习的难度。从每年试题得分与失分的统计数字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容易题丢分多,难题得分少是正常现象,而容易题丢分多就不正常了。真正拉开考生之间档次的主要是中低档试题,故打好基础是提高高考总分的一个有效方法。
(3)要从过去的“错题”“难题”中吸取教训。
在复习中要重视“错题”的复习,如果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还要定期翻阅错题,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再正确地做一遍,以绝“后患”。
3.控制情感冲动 平息节制怒气
[案例2]进入高中后,特别是高三以来,似乎每天都有不如意的事情在发生,如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担忧,同学间的不和,与父母的摩擦,等等问题经常都在困扰着我。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暴躁,有时一听到别人说我的不是,常常不能克制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就怒气冲天,有时甚至是发无名火,常常因此而得罪了老师与同学。
心理剖析: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生活条件、学习能力等原因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有自卑心理的人,如果伤及其脆弱的自尊心或触及其心理痛处,特别是触及其致命弱点时,则其脾气一触即发,会暴跳如雷,狂怒不已。发怒是心灵脆弱的一种体现,它征服不了别人,却会伤害自己!
专家忠告:(1)不要代他人“受过”。
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愤怒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对于一些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或犯罪行为,为主持正义,维护社会公道,义愤填膺,予以抨击和制止,这是一种值得赞美和提倡的。但如果事情已经了结,便应当使自己的情绪迅速恢复原状,不要让自己反复地回想。否则,对于他人的过错,而你却整天处于愤愤不平、闷闷不乐的状态之中,这意味着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代他人“受罪”,这明显是不理智的行为,而且拖延过久还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正确对待批评,避免情绪波动。
要正确对待批评和反对意见,不要动不动就生气。如果是自己的过错,待情绪平稳后,要主动向对方解释,或承认错误,以免产生误解;如果错在对方,则更应宽宏大度,尽量控制冲动,须知有理不在声高,诚以待人,以理服人,使人心服口服。
(3)不要过分期待别人按你的意志行事。
不要期望别人完全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因为如果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的话,一旦别人没按你的意愿去做,你就容易感到失望而生气,所以对他人的期望值不宜过高。在此也奉劝同学们遇事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每次发怒的事情记录下来,事后再去看,自己都会觉得可笑和滑稽。因为导致自己生气动怒的几乎全是些小事情,而为了一些小事而伤和气则实在没有必要!
(4)制怒秘诀:延缓发怒的时间。
首先是延迟15秒,然后是30秒。一般来说,最初的10秒钟是最重要的,一旦过了这时间,你的怒气常常可自动消失。请记住,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有遭到别人反对的可能。如果有了别人可能不赞同自己的预期心理准备,那么遇到他人反对时,你就不会生这么大的气了。因为事实也是如此,别人不可能完全赞同我们所想所说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切记你的发怒肯定也会引起别人的恼怒和不满,其结果只会使矛盾加剧,导致与同学、老师及家人产生隔阂,造成关系紧张。所以我们遇事时要沉住气,多思考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动怒而伤人伤己!
4.寻求快乐真谛 “微笑”面对高考
[案例3]我们整天几乎是在焦急等待中过日子,有时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学习如此紧张,我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不知何时才能告别痛苦?
心理剖析:学习、考试真有这么苦吗?
快乐的心情不会与生俱来!如果我们要发愁的话,每天都有可愁之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愁眉苦脸中学习效率最低,而且情绪压抑也最容易影响记忆、复习效率和临场发挥。快乐的心情可使我们感觉灵敏、思维清晰、反应敏锐、记忆力增强,并使心脑及内脏功能处于稳定协调状态。
专家忠告:考生需要尽早建立一套快乐的学习模式!
(1)快乐就在此时此地,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要参加考试了,压力这么重,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只有等我考完后才会快乐。”其实正是脑子里的这种固有观念,这种不愉快的心情、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我们的复习效率。所以不是要等到考完了才有快乐,而是即使在考前复习,甚至考试时也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为只有乐观的情绪才能有助于我们顺利度过各种学习、考试难关。
因此,快乐不是在未来完成某件事情后的某个时刻,而是在我们现实的学习过程之中。
(2)快乐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环境。
快乐主要是与你思想中的观念、信念或看法有关。事实上没有哪件事是百分之百的好,或者百分之百的差。问题就在于我们持何种想法。所以中学生需要及时改变观念,以愉快的心情对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高考复习。拼搏的生活最有意义,高考是磨炼我们意志、展现我们才华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3)快乐的真谛:快乐常常需要困难陪衬!
快乐不仅仅是寻求一时的感官享受。例如吸烟、酗酒等能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一时的享受;而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也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快乐,但这些都不是快乐的真谛,因为在上述行为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更进一步的空虚、无聊与苦闷。
另一方面,尽管很多电影、电视节目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情趣,然而无可否认它们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误导。其中各种寻欢作乐、贪图享受的情景使青少年对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没有足够的评估;有的甚至因贪图玩乐或沉溺电游网络而逃学弃学、荒废学业。
真正的喜悦并非来自生活的安逸、财富或他人的赞美,而是做了有价值的事。
因此,真正持久的内心快乐是来源于工作和学习中的快乐,有时是来自一些艰难的或枯燥乏味的创造性劳动和学习中,甚至是完成任务的难度越大,你就越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后的喜悦!
特别提醒:不要让分数高低主宰你的情绪!
分数高低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种乐观与自信的处世态度,越是不利的处境,越要善待自己。故除了你自己的不良心境外,没有谁能剥夺你寻找快乐的权利,你现在就可以告别痛苦,根本不需要等到高考后!
5.提高人际“智商” 减少交往压力
[案例4]父母为了让我能考上重点大学,没日没夜地督促我学习;学校里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各方面的压力几乎使我透不过气来。父母、老师一个劲地说要“抓紧”“抓紧”,我觉得这种话都听腻了,近来很反感他们的说法,甚至出现公开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同学之间也“拼杀”得昏天黑地,我时不时地去挖苦他们几句。因此,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现在我感到很孤立,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剩下的残局也不知该如何收拾才好?
(小田)
心理剖析:你的人际交往智商有多高?
小田在与他人的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像他一样存在社交问题或社交障碍的中学生比较普遍。一个人总不能生活在真空之中,考生的一切都离不开周围社会、老师、同学及父母的支持。一个学生的能力除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基本生存技能。
中学生人际交往“智商”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他们建立“统一战线”的能力,即体现在他们是否善于利用周围的合力,善于利用各种人际支持系统,协调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氛围,争取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周边环境。很多同学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有时与老师、父母对着干,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一种行为,最终可能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尽管人际交往“智商”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可以直接打分,但仍然有一定的评估标准,高人际“智商”者一般有广泛的合作意识及快速的社会适应力,并能够及时完善和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成功经验:多为别人服务,多被他人“利用”。
“多为他人服务”,这是一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简单和最高级的处世方法。然而,“被人利用”谁也不愿意。其实这只是你还没有明白其中的缘由和奥妙而已,从“自我中心”“关注自我”转变到主动关心别人,这是衡量青少年心理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他自己就是因为经常“被人利用”才有所成就的。别人不想干、难干的事情,总是指使他去干;别人不愿意讲解或不好讲解的经典著作,就总是让他去讲;好事轮不到他,棘手之事经常让他去啃硬骨头……
虽然指使他的人当时感到很痛快,可以偷懒和省事,但到头来却因自己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而无所收获。而这位哲学家却因“祸”得福,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品德;讲解各类深奥的经典著作,使他成为一代知识渊博的哲学大师。
其实能“被人利用”说明你还有能力,还有可用之处,这并不是一件那么坏的事情!从短期利益和表面上看,被人“利用”似乎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情,但“风物长宜放眼量”,真正卓有成就者大都是注重长远利益之人!
专家忠告:(1)首先设法理解和支持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每每听到同学诉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却很少听他们说自己该怎样主动去理解别人,不少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需求,却很少考虑别人的愿望。如果想真正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话,首先需要学会去理解和关心他人,学会把自己奉献给他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自己的关怀、支持、理解、鼓励奉献给你周围的人们,这是成功人际交往中所不能缺少的优秀品质。
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信任与支持。换句话说,你的学习与工作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得为社会、为别人多作贡献。很多人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就是因为过分的自私自利而失去了朋友的信任。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但爱是一种互动,唯有你时时去爱别人,你才会体会到一种真爱的回报。
(2)学会奉献自己不会给你带来不利,而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中学生应该抛弃“付出就是牺牲”的传统看法,应感谢别人给我们付出和奉献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无私奉献和帮助别人,才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那么为什么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支持和更多的成就呢?因为具有爱心的人,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赏,这种良性反馈又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促使自我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因此,爱心和奉献精神是成功生活和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自私自利是一种短期行为,它随时都可能破坏你与他人的友好关系。
6.提高抵抗能力 避免外界影响
[案例5]不知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弄得我们无所适从?高考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所关心的大事:电视、广播、报纸有高考专版;气象台为考生提供气象分析;公交车、交通警、出租车、旅馆、氧吧、保健品公司等都为考生提供“特别”服务……高考几乎成了“炒家”“商家”手里的底牌,厂商则各显神通,大发其财,家长也不惜血本,舍“车”保“帅”!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在为我们考生提供多种服务,实际上却成了我们新的压力来源,我们很多同学也在有意识地关注上面这些信息,唯恐自己因为没有采取上述的一系列补救措施而造成遗憾,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补品,考试时该上哪家宾馆更安静。诸如此类,无意中的确分散了我们很多注意力!当然,作为考生,我们不可能对商家进行指责或让他们停止做生意,只是呼吁社会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复习环境。
心理剖析:考生之间对物质享受的相互攀比会影响学习!
恩斯特?舒马说过:“现代社会濒临的危机不是经济,而是文化;不是生活水平,而是生活品质。”“考试经济”一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为了一个“考”字,各路媒体也大加“造势”,从模拟考试开始,新闻报道就对高考动向予以密切关注,整个社会似乎都在呵护着这群宝贝,考生的生活起居等一切活动也几乎都受到“某些理论”的指导。在社会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考生家长一个个也可以说成了不折不扣的“考试专家”,各类高考信息弄得家长团团转,复习资料、考试食谱不断更新,在这种内外夹攻的气氛之中,考生能不感到紧张吗?
有的考生在进行相互攀比、比较,有的甚至各自显示自己家庭的实力。对这些尚未成年的青少年,他们本来就很爱虚荣,相互之间比阔气,比衣着“装备”,现在还要比看谁享受到更高档的服务,这样肯定会影响学习与考试。
应该说,高考是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测和评估的一种手段。考生临考之际,特别需要正常宁静的环境,而来自外界各方面超乎寻常的“关注”与“照料”,极有可能转化为对考生的一种心理压力,不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专家忠告:考生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
临考前考生要调整心态,尽力排除学校、家庭、社会的种种不良影响,认真准备,不要与他人去攀比,不要过分在乎外在条件的好坏,全身心地投入考试学习之中。要做到这点也许很难,但却很重要。一个人内心越冷静,他受到外界的干扰就越小,高考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考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内环境的质量,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态,不要受外界压力的左右。
当然,正确认识高考不仅仅是考生个人的事情,而且还要社会各界都达成共识,还学生一片洁静的空间。高考不是商机,过分炒作会引起考生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是完全不可取的。高考前避免过多的商业炒作和过分渲染考前的紧张气氛,不仅是考生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特别提醒:考生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提高心理抵抗力!
面对高考,家庭和社会应当积极为考生创造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考生、家长、社会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需要摆正高考的位置,别把高考看得太“重”。因此,考生与其过分埋怨周围环境,不如从提高自我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力着手,学会保护自己,释放压力,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