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6:08
鲁英老师在学校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就叫《生涯设计》。她作的的报告也是《生涯设计》。西方的生涯设计比较成系统,可以称之为生涯学,而在我国,渊源虽长,但却笼统、模糊,显得还比较说教和空洞。生涯设计,按我们最简单最直接的说法,即是人学成毕业后想干什么,它往往是对自己关于人生理想的自我定位。

关于生涯一词,可能最早出自《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大意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那将是徒劳而已。

真的是这样理解的吗?

先说庄子自己吧。《庄子》一书“寓真于诞,寓实于玄”,饱含道家深邃、浩繁、博大的思想,行文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立场鲜明坚定,气势雄浑磅礴,意境深远玄奥。《庄子》既是哲学经典,又是文学经典;既超越时间,也超越着空间,诱惑着大家人物,历来为不少的大家人物所注释。追求精神愉悦、向往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是人,尤其是大家人物先天所必须具有的本质属性,所以难以抗拒《庄子》的致高诱惑。所以英国作家王尔德读完《庄子》英译本后大为感叹,坦言道:“我什么都不怕,只怕诱惑。”设若庄子无学无术或只是个半灌水,能集成《庄子》一书吗?能引无数学者、哲人竟折腰吗?庄子本人正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思考、思索无限的世界,从而才有如此博大精神、穿越时空、诱惑东西的庄子思想。

其次用鲁英老师的话来讲,生涯虽有涯,但却得要有人生的设计和目标,即是说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矢志不渝。学学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无涯而学无涯、思无涯,“以有涯随无涯”那才能见人生的真谛。所以,鲁英老师才说“设计使人生更加精彩”,精彩人生又岂不是人人都幻想着的,之所以说是幻想着的,就在于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自己的生涯设计,庄子会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吗?没有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吗?

生涯指的是人的一生,要设计的就是自己这一生到底要干什么、要干成什么以及怎样有的放矢和矢志不渝地去干。鲁英老师讲了一个统计数据,我记得很全。他说哈佛大学调查了100名大学生,在这100人当中,无自己人生目标的占27%;目标模糊的占60%;目标清晰、属于短期计划的占10%;目标清晰、明确而又长期规划的占3%。跟踪25年后再调查的结果是:27%无人生目标的人群处于同类人群的社会最底层,碌碌无为,怨天尤人,相当于黑领吧,有早不保夕的,也有吃低保、救济的;60%目标模糊的人群处于社会中下层,少有作为,但压力大,相当于蓝领吧;10%目标虽然清晰但却是短期计划的人群处于社会中上层,有所作为,小有成就,相当于白领吧,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知名人物;2%目标清晰、明确而又长期规划的处于社会最上层,大有作为,相当于金领吧,属于各行各业的顶尖、权威人物。结论是:目标决定人生,设计使人生更加精彩。

生涯设计的前提就是要自知——自己比较清醒、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短优劣,尤其是自己不为人知,亦不为己知的一面(即偶尔冒一冒或盲目的的我、潜在的我、隐藏的我和未知的我)。鲁老师他们的研究已经开始比较系统化、规范化了。所有进入高一的新生都会被要求在开学报到前利用暑假,通过反思、调查、测试后去做自己的生涯设计。反思的是自己的成长历程,自己觉得值得肯定的、否定的、可以商榷的和还比较模糊的地方;调查的是自己在家人、朋友和可能认识自己的人眼里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包括能力的、兴趣的、心态的以及道德的,力图发现人知而己不知的自我来;测试的是做关于人生的有关选择题,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个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方面,换句话说集中度高的是人的非智力性因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自己比较全面、综合、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反思、调查、测试的主要内容:一是兴趣,兴趣总是更能够让自己兴奋的,这回答的是自己喜欢做什么的问题;二是人格,常态下,非智力因素对人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回答的是自己更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三是能力,常态下,能力高的人其作为就大,思维力、创新力、学习力都是很重要的,思路往往决定出路,这回答的是自己比较擅长于做或比他人更能干什么的问题;四是价值,价值的内核是道德,做人要讲道德,道德都不讲的人是比较麻烦的,这回答的是为人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五是将以上四点综合起来比较、研判,这回答的是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的问题。从比较中初步实现自我目标定位,从而目标导引,紧紧地围绕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努力。目标就是希望,就是动力,就是方向。当然生涯设计并不是学生一个暑假就能确定的,也不是一沉不变的,他还需要老师未来三年的有效介入,比如谈心、观察、比对、分析、指导、发掘和提供咨询。

按鲁老师的说法,生涯设计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和历程,即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就要求老师要很好地了解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较好地了解、认识自己,从而指导好学生设计他自己的生涯观念单,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以及现在应该干什么,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真实而真切地体验、感受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生涯设计迈进。生涯观念单不仅有形式上的需要,通过座右铭、人生格言、寄语、计划、作息时间表、档案袋、成长记录卡、内心渴望事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主题班会、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讨论辩论、军训等细微的东西来体现生涯设计的精神,这可以起到目标导引、自我提醒、规避、激励和暗示的作用,可以变消极为积极、被动为主动、自发为自觉、情绪化为自律化,从而使学生从形式上需要的努力逐步变成为发自内心需要的一种原动力。一旦真正意义上有了内心深处的需要,人也就会变得很觉悟、很自觉、很充实,人生也会因此而饱满、丰满起来。

在整个生涯设计、变更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老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成人”的教育至始至终都是第一位的,要培养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都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和核心的使命和职责。陶行知先生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师生共同的“读大写人生,明人生大志”,才能逐步达到鲁老师说的那句话的境界——“以竹之气节自持,以菊之傲然自守”;其次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要有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发射机,学生也不再是接收器,真心地把学生当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来看,并且当成为一个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来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人学’,要把学生当作是人。”学生是受法律保护的享有人权的主体,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主导者,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当是榜样者、引路人。而教师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主体,起着应当而且是必须要起到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教师面前,学生应当是学习者和思辨者。在整个育人过程中,教师榜样而不是误导,是指导而不是领导、是民主而不是专制、是讨论而不是武断、是参谋而不是司令、是热情而不是冷漠、是理解尊重而不是偏见歧视、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其次,老师要特别地重视过程,把过程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精心实施好全过程的理想教育,引导、指导好学生利于自己又利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树立和确立,耐心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最后教师应当还要有特别的耐烦心,允许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犯错和反复,列宁不是说过“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作为教育者那就更应当原谅,只能够循序渐进而不急功近利,循循善诱而不心浮气躁,因材施教而不千篇一律,从点点滴滴开始逐步塑造人格、养成习惯,最终才能以小见大,由近及远。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教育、指导下,逐步进行切合自己的生涯设计,我们老师也经常地打比方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有信念,反过来说我们老师自己有没有切合自己的生涯设计或者理想信念呢?在这里,权且引用三个名人的话来共勉。一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两句话,“学生的思想如一面镜子,在镜中既能看到老师的人品,又能看到社会的风尚。””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二是乌申斯基的一句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三是加里宁说的一句话,“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看扬雄的“教者,人之模范也”和夸美纽斯的“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就很清楚了,有其师多半必有其徒。这绝不是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一类的迷信,未成年的学生总是善于模仿的,在学生眼里,老师都有着所扮演的角色应有的“光环效应”的,学生会不仿效老师吗?尤其是最简单又最易仿效的不好的那一面,人兴许天然就有懒惰成性和好逸恶劳的一面,要学好就得吃苦吃亏,需要一辈子的功夫。学坏呢,似乎就不太吃苦不太吃亏,往往只需要一会儿的时间。所以学好则难,学得不好则易。所以老师也是不太好当的,尤其是要当一个有责任心和荣誉感的好老师。老师的心态不一,习惯不一,素质不一,有的当老师就显得很勉强、牵强,在学生面前很难做到收敛、克制、理智和内涵,总会有原形毕露的时候和地方,这正是值得担忧的问题。所以,老师也还真得要自我教育和定位,立足发展,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涯设计,至少也要有个阶段性的生涯设计吧,总不至于一生就昏昏噩噩、得过且过吧。

人总是需要一点定心和定力的,人生认准了、认定了,就要认真地按下生命前进的确定符号,一经确定从此就不再轻易的回头或放弃,就要有耐心、耐性和耐烦心,要比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乃至于二十五年后,谁在最后笑、谁能笑到最后,谁就将笑得最甜、最美、最阳光!切莫老大来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