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是一种宽容,评“脑萎缩症”的“上海批判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12:52

      阅读了新浪博客的文章“上海:经济恐龙的“脑萎缩症”(编辑更名为“上海,经济巨人文化侏儒”),不是非常同意文中的一些观点,在此发表一下我的谬论。     文章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反映了上海文化目前状况的一部分,但是整个文章的观点和文字中难免存在偏执和主观。也许作者并不喜欢上海,也许作者十分关心上海的文化发展。。。。。。无论如何,作者的观点与角度对于上海的文化发展现实的反映并不尽然。     事实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定位就与北京不同,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上海则是商业和经济中心。近60年来,国家在城市发展中也围绕着这方面的主题在大力推动,这也促使了这两个城市所显露出来的各自的特点更加明显。而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与上海也不断在综合性方面进行了大力的发展,这在不同程度上也促进了上海的文化性和北京的商业性也得以不同程度的进步。在这方面相对于其它国家,尤其是前苏联,中国在大城市的综合型方面考虑地还是比较周全的。现在的俄罗斯仍然因为前苏联过于单一而明确的城市发展政策而受到牵制,减弱了城市发展在综合性方面的优势。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大的都市所带来的变化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上海在解放前就不具有一个文化城市的历史和风范,而北京早已经是个著名的文化古城。我认为,上海在解放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已经在文化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上海保留了以往的商业文化,也没有因为本身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而牺牲以往的上海文化,反而是在综合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了新的文化;相反北京却在经济发展中牺牲了一些精髓的文化遗产,例如古城墙,四合院和老北京的历史风貌等。无论是从来就没有定位于文化中心的上海也好,还是已经遗失老古城文化的北京也好,我们都没有任何去攻击和评判的必要,因为这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文化的形成的过程。北京没有因为古城墙的倒塌而停止文化的发展,同样上海也没有因为缺乏文化的基础而怯步文化的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宽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化本身的进步都是不会停止的,反而因为文化的这种宽容,使每个城市的文化更加具有多元性。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接轨中,很多人也都感觉到北京的发展更相似北美,而上海的发展更加接近于欧洲,这其中其实体现了文化的宽容。     城市的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立的过程。北京人认为上海“没有文化”,上海人认为北京“土”,如果我们深一步挖掘的话,最后会发现其实所谓上海的“没有文化”与北京的“土”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没有文化”与“土”其实并不对立,这里更需要的其实是文化的宽容。     中国是一个大国,东西南北各地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不会低于其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各地风俗不同,语言不同。而语言其实是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活中必需使用,但不属于自己母语的普通话的尊重,就是一个地方或者城市的文化性的体现。相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来说,上海在普通话普及方面,特别是发音的标准程度就绝对居于任何有本地语言的城市之首。上海在普通话普及方面所采取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就是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宽容性和修养的一种体现。总之,上海的文化并非是像作者形容的那般“一无是处”。     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所谓“上海的脑萎缩症”,如果真的可以算是“脑萎缩症”的话,那么在北京也“明显体现”,这其实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每个城市的政府都追求快速发展业绩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居住的城市都受到了一些作者所形容的“脑萎缩症”现象的困扰。在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我们都牺牲了“文化”,因此我们需要检讨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所以单单提出文化领域内的 “上海批判论”是不客观的。     其实,上海的这种商业化的发展定位并非是多么“特殊”,相对于已经回归祖国十年的香港来说,我个人倒是觉得上海在城市综合性发展方面比香港更加出色。如果“上海批判论”成立的话,那么是否应该受到“批判”的更应该是“比上海更加缺乏文化”或者是“比上海更加商业化”的香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