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老校——思礼涧北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3:52

走进百年老校——思礼涧北学校

 

 

涧北学校,位于济源市思礼镇涧北村。

涧北学校是我市少有的百年老校之一。学校初建于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涧北村人王绍堂次子王贵珍(即王品青,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之一,与鲁迅、周作人等来往密切,曾任钱三强的老师)在北京大学读书。王绍堂几次到北京考察,受到西方社会及康梁变法影响,于1906年在村里弥陀寺内建立小学堂,聘请晚清举人王文博任校长,另请两位秀才任教师,办起了男女混合的学校。初建时即被县府确认为“涧北植基小学”。

办新学之举曾遭到地方上封建顽固人士的强烈反对,认为“男女混合有失体统”,绍堂义无反顾,置之一笑。当时学校建在涧北村弥陀寺内,学校经费由寺内地租提供,学生只需每月交2升小麦为费。初建时仅有三个教学班,二十个学生。后来扩大至八个年级,招收济源县各地学生。光绪三十四年,由初等小学改为“涧北高等小学堂”,学额为24名,为济源当时七所高等小学堂之一。宣统二年改称“公立第二完全小学”。当时学校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中国史》、《地理》、《手工》、《体操》等课程。

民国成立,该学堂为学校,执行《壬子学制》。涧北学校为公立第二完小,后改为涧北完全小学。民国14年,县政府教育局将全县学校统一编制,命名涧北学校为“济源第二完全小学校”。当时学校设有两个高级班,四个初级班,另有女生两个班,共计八个班,200余名学生,十余名教师。当时学校已颇具规模,上音乐课有风琴伴奏,体育课有各种球类,上体操或往县城开会时,“洋鼓”、“洋号”在前领队、步伐整齐,十分壮观。这是涧北学校的鼎盛时期。此时学校经费来源:1、校田稞租,2、政府拨款,3、乡保自筹,4、民众自愿捐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寇入侵济源,济源县沦陷,学校暂时停办。该年秋,日寇龟缩沁阳,济源中学由仙口迁至涧北,同时小学也恢复。1939年,地下党人于思礼(时任济源县委宣传部长)和张文功同志来涧北开办贫农义务小学。

1944年秋,涧北完小由王贵儒担任校长,两年后原有刚任涧北学校校长,王贵儒协助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

建国初,涧北完小有教师九人,学生二百余人,共分六个班。为解决困难户子女入学曾设“带弟班”“放牛班”“纺线班”颇受群众欢迎。五十年代,高、初小分家,分出来的涧北二高升学率90%以上,曾誉满全县,名扬怀府,声波山西晋城、阳城一带。这是涧北学校第二个鼎盛时期。

1955年,高、初级小学合并,改名为“涧北完小”。

1988年冬,村里筹建初中新校准备中小学分家。初中正式挪到村西大路边,小学仍在弥陀寺内。1991年村里集资40余万元,盖成三层5间教学楼,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班六个,学生二百余人。校长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