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国地位改变奥巴马访华态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7:50
纽约时报:中国地位改变奥巴马访华态势 

11月1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抵达上海,开始为期4天的访华行程,这是奥巴马总统就任以来首次访华。中新社发汤彦俊 摄

中新网11月16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晚抵达上海,正式开始对中国的访问。对奥巴马此次行程,《纽约时报》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报道。

10月30日,《纽约时报》发表前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之子马克。布热津斯基等人的评论文章,称奥巴马的访问目标包括环境、能源和货币政策等议题,并认为他正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突破首脑峰会的既有模式,确认一些具备全局性意义、“可以实现的事情”。一旦这些付诸实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美关系,并解决两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这些“事情包括”:在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领导阶层之间建立领导人正式沟通机制——美中两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是一致的,即消除巴国境内极端主义活动、稳定巴国领导阶层、鼓励巴国经济发展;美中应该支持“三亚倡议”(Sanya Initiative)项目——该项目旨在将美国及中国每年退役的高级军官集合在一起,这打开了沟通的新渠道,进一步扩大军事透明度,有助于加深中美彼此间的了解。

14日,奥巴马访华前夕,《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奥巴马将在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商讨如何改善美国这个世界经济霸主及其最大挑战者之间的关系。报道认为,货币问题仍然是最富争议的话题。华盛顿认为人民币估值偏低,北京则担心美元贬值过快,威胁到中国持有的庞大美国国债的价值。

15日,《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债主地位改变奥巴马访华态势》的文章称,奥巴马将要扮演一个“过度挥霍者”向借钱给他的银行表达敬意的角色。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这一事实正改变着中美关系核心。奥巴马的前任推动中国追随西方模式,而他将花较少时间告诫北京,而花更多时间令其安心。

另外,报道还指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顾问认为,过去几年中美之间打交道的范围太窄,只注重反恐和朝鲜问题,而对中国的能源环境政策、及其在东南亚、南非和非洲势力的扩展,美国都关注得太少。 

麦克拉奇报业:奥巴马在中国将看到世界的新重心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媒体对奥巴马总统的首次中国之行极为关注。美国麦克拉奇报业集团(McClatchy)11月14日以《奥巴马在中国将看到世界的新重心》为题发表文章说,当奥巴马总统15日晚上登陆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时候,他将看到未来派的摩天大楼、闪烁的霓虹灯和凌空飞架的立交桥、滚滚车流和跨国公司总部。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前景越来越自信,对美国反而不太有信心。

许多上海人看到全球力量平衡的转变:中国正在冉冉上升,而美国也许已经过了其鼎盛时期。一位上海制衣厂老板说:“美国非常强大,在军事和经济依然非常重要,但是与以往相比,中国在世界上有了更多的影响。”“与一二十年前相比,我挣钱更多,房子更大,所有人的房子都越来越大。”

这里许多人支持美国与中国一起合作,解决朝核问题,环境问题,挽救世界经济。但这里也有不信任。在污染和消费者安全问题上,一些中国人问道:难道不是美国对廉价商品的需求在驱动这些生产?难道受污染的是他人的空气和水时,美国人的担忧不更少吗?在经济上,在美国印刷更多的钞票并且期待中国和日本为此提供支撑时,美国凭什么对中国如何管理自己的货币指手画脚?

许多中国人喜欢看到美国人在这里做生意。但奥巴马虽然口头上说支持自由贸易,却向中国轮胎增加关税,中国人将此视为保护主义,认为一旦奥巴马的政治基础有需要,奥巴马就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

“他说的确实很动听,说他将改变一切……但他却在破坏中国的贸易,”一名50岁的信息技术顾问说:“中国是美国的一个伙伴,如果我们双方妥协,对两国都有利。如果美国依然不希望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依然将变得更加强大,我们有13亿人,我们将赢得胜利。”

《纽约时报》:中国是美国大债主,双方核心关系改变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15日开始其首次访华之旅,《纽约时报》撰文指出,奥巴马此行在许多方面将扮演肆意挥霍者向其钱袋子致敬的角色。文章称,中国是借给美国钱最多的国家,这一事实已经改变了美中关系的核心。

中方对美国医改方案对赤字的影响非常关心,因为中国官员预计,美国国会和白宫无论要干什么,都需要中方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资助。与任何银行家一样,他们需要看到美国能够还债。

在竞选总统时,奥巴马数次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任命听证会也再次重弹这一老调。但今年4月,美国财政部发表报告,称中国没有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增加出口。

美国官员私下对中国货币政策降低中国商品成本,令美国商品在国外市场更加昂贵感到失望,但他们表示中国正以巨额经济刺激方案推进国内增长,反击全球衰退,现在不是与北京对抗的时候。

因此,与其前任公开敦促中国走西方模式、政治和经济上更为开放不同,奥巴马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让北京感到安心,而不是告诫北京。他14日在东京发表演讲说:“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与此相反,强大、繁荣的中国的崛起是国际社会力量的一个源泉。”孙立坚:给奥巴马上一堂“中国课”

奥巴马来了,他为“冲突”而来——出访亚洲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在很多目前存在的“认识冲突”中来寻找亚洲所能接受的“共赢”解决方法,甚至,在某些暂时存在与美国经济利益相“冲突”的问题上“软硬兼施”,迫使中日政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能够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政府都向世界向来访的奥巴马发出了继续倡导“自由贸易”理念、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心声。尽管如此,作为目前世界经济体的第三大国(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是近在咫尺)——中国,在这场危机中还是意识到了自己在某些关键问题的处理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改变对外依赖经济增长模式所需要的金融体系健全、深化的“重要性”。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政府现在所推进的“后危机时代”的大国发展战略,是在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滋味。因为我们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而相关的汇率和利率暂时还无法完全市场化,但我们为了尽快站上产业链的价值高端(上游和下游),“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是不可或缺的条件,那么,这类尝试会不会出现由于我们自己抗风险能力的衰落而遭遇到像1997年东亚遭遇过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

另外,东亚很多出口导向的国家,即使日本和韩国,也没有摸索出一个与制造业(它标准化程度高,需要资金等生产成本相对稳定和低廉的发展模式)匹配的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它差异化程度高,需要金融资产价格自由变动)运行模式。1997年的东亚危机和日本上个世纪出现的金融泡沫的崩溃,都说明了他们尝试发展金融来支撑制造业强盛的战略以失败而告终。

而美国则干脆把大部分的制造业都移到了海外适合标准化生产的国家和地方,从而努力维持自己国家创新和金融共同发展的匹配增长模式。最近美国三大汽车企业的经营困难和与之对照的新能源、生物科技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视都说明了美国政府在进一步寻找自己下一轮增长模式上的“技术优势”。当然,美国今天的“苦恼”是技术没有跟上,金融没有稳定,所以,奥巴马只能用增加国内投资和积极出口的短视行为来间接地向外推进贸易保护主义,以转嫁国内大众由于就业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对现任政府的抱怨情绪。

而且,除了这一类“供给瓶颈”要素外,还有一类制约中国人口红利产生有效市场的“需求因素”。事实上,影响中国今天市场内需不足的障碍主要有3个:一是有消费愿望但没有消费能力的问题,今天通过发展村镇银行扶持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广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正是释放这种消费能力的关键所在;二是有消费能力但不愿消费的问题,今天通过深化金融体系建设以确保社会保障和福利资金的正常运营是解决中国居民自己过度金融投资以达到“自我担保”效果的又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三是有消费能力而且有消费愿望但无法实现他们所渴望的消费方式。

克服上述“中国国情”所带来的种种困难,重视“金融做强”的“中国战略”,是中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转型过程中所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需要决策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生产单位和研究机构抓紧时间、共同探讨,拿出打破垄断和变革制度的勇气和智慧,去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国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