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收而不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9:52
11月11日,中国集中公布了10月份经济数据。值得欣喜的数据有很多,比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了16.1%,较9月份的13.9%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6.2%,较9月份的15.5%也显著提高。但新增贷款数据并没有像9月份那样给市场惊喜,10月份新增贷款仅为2530亿元,创了年内最低点,也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九位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测中值是3800亿元。

    尽管与8月的4104亿元和9月的5167亿元相比,10月份新增贷款数据环比出现了大幅回落,但是,由于季节性因素,10月份几乎历来是全年新增贷款数据最低的月份,环比数据的意义不大。从同比来看,如果考虑到10月份仍然减少了2039亿元左右的票据融资,10月份的贷款水平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低,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处在“收而不紧”的状态中。

    中国的货币政策当然是在“收”的。10月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资金净回笼1560亿元,这是连续5个月实行资金净投放之后,首次出现月度资金净回笼。当然,更直接的是在信贷方面,银监会对城商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发出了“警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10月27日的主要城商行会议上明确提出,城商行不要盲目追求规模、速度和排名。而且,银监会还准备对拨备覆盖率不足130%、资本充足率不足10%的城商行,实行市场准入限制,不允许这些城商行扩大风险资产规模。

    这种行政指令式的调控手段起到了“收”的作用。10月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1360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比重为54%左右,基本回到了正常水平,而9月份这一比重仅为20%左右,这或许意味着城商行等此前的放贷主力已经在行政指令的约束下放慢了脚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重新夺回了放贷主导权。

    另外,商业银行自身可能也有“收”的冲动。一般说来,商业银行要受到自己设定的全年贷款规模的约束,但目前商业银行手里可用来冲减新增贷款规模的票据数量没有此前那么多,比如10月份票据融资减少了2039亿元,低于8月份的2764亿元和9月份的3516亿元,这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继续大规模发放票据融资之外的一般性贷款。

    尽管如此,货币政策其实并没有“紧”。 10月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月份,一是假期太多,10月份有14天法定假日;二是作为季度初,每年4月、7月和10月的新增贷款水平都比较低,以10月份为最低,因为商业银行奉行“早放贷早收益”的原则,越到年底贷款越少。因此,要考察10月份新增贷款是松还是紧,要看大致剔除以上因素的同比数据。

    2008年10月,新增贷款已经开始大幅增长,因为当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低利率,当年10月份新增贷款为1819亿元,超过了2002年-2008年10月份新增贷款平均744亿元的水平,而且票据融资也开始起步,当月增加了608亿,这意味着剔除了票据融资后的一般性贷款仅为1211亿左右。如果把今年10月的新增贷款数据也剔除票据融资的因素,则10月份新增一般性贷款仍高达4569多亿,同比增长277%。而今年7月、8月和9月份新增一般性贷款同比增长仅为81.55%、214%和149%,这显示10月份的新增一般性贷款同比增长非常强劲,已经超过了前几个月的增速。

    因此,从环比来看,10月份新增贷款数据虽低于预期,但新增一般性贷款同比仍保持大幅增长。尽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通过行政指令式的调控试图勒紧信贷的缰绳,但目前还只是一种收而不紧的状态。

    从今日披露的其他经济数据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大,CPI环比甚至下降了0.1%,这是7月份以来的新情况,而且PPI的环比增幅也在下降。在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想必中国政府不会贸然强力收紧货币政策,目前这种名义上“收”而实际上并不“紧”的态势恰好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预期。

    M1快速增长也值得关注,10月末M1同比增长32.03%,远远超过了M2同比29.42%的增速,而上月末M1增速仅仅领先了M2大约0.2个百分点。在M0增速已经放缓的背景下,这意味着活期存款在增加。这将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企业的生产活动十分活跃,通货膨胀正在加速逼近中国;二是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这暗示着资产价格泡沫化的趋势。如果是前者,货币政策就要做到既收又紧,而后者则将让中国央行非常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