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后再读德鲁克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1:18

柯恩 无事乱翻书

共 20 篇博文 返回柯恩的博文列表 | 返回柯恩的空间

管理前沿 in 公司/管理

2009年11月12日 16:10

 

 

德鲁克的大名,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无人不知。所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很早就接触到德鲁克的著作。但是,实话实说,在早年间看德鲁克的书,很像小学生赶时髦去看某一本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年龄的“世界名著”,字是每个字都看懂了,句子也是每个句子都理解了,但是觉得味同嚼蜡、不知所云。

比如,

“管理就是决策”、
“观念的改变不会改变事实,但会改变事实的含义”、
“关于企业环境、使命、核心竞争力的设想必须符合现实”、
“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
“企业只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这些都是德鲁克的名句。也恰恰是这些名句,在我那个年龄看来全都是似是而非的俏皮话,换句话说,简直全都是废话。跟政府部门的文件一样,通篇说的都很正确的话,但是对工作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所以我当时的结论是,看来此人不过是个人云亦云的所谓名家而已,观点毫无新意。我也可以随时编造几百句这样的废话,诸如“企业是由人建立的”、“知识工作者应该受到尊重”之类,怎么没人来封我做管理大师?

现在回想起来,让一个对企业和管理一点实际概念都没有的年轻人读德鲁克,和让一个小学生从《西游记》的降妖除魔之外能够读出道家丹术一样,是几乎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事隔多年以后,带着一把年纪再去读德鲁克,感受立刻完全不同,顿时觉得春风徐来,沁人心脾,茅塞顿开,心痒难忍。

而那些当年被我鄙视的“俏皮话”,现在也成了值得回味再三的管理隽语,其中韵味无穷。当初之所以鄙视是因为不了解其中深意。这种心情,犹如红楼梦里的香菱,初跟黛玉学习写诗之后,对王维的评论:

香菱笑道:“我看王维《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而德鲁克的话,正像是这“几千斤重的橄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这个年龄杠杆,我们暂时设定为30岁吧。

“只要提起彼得•德鲁克的大名,企业丛林里就会有很多双耳朵竖起来倾听。”不少介绍德鲁克的文章,都是以这句引语开头,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其实是引用自《哈佛商业评论》三十年前的一篇老文章。准确地说,是1980年1月号的文章。这篇巨老无比的文章《为何要读彼得•德鲁克》,在今天看来仍然全面、权威,丝毫没有过时。历久弥新,也许这就是哈佛商业评论经典文章的共同特点吧。因此,《哈佛商业评论》全球11个语言版本在今年11月同步推出纪念彼得•德鲁克诞辰一百周年全球特辑时,仍然选择用这篇文章来全面总结德鲁克的思想。

1980年的时候《哈佛商业评论》还没有中文版。当然,这是废话,那时不可能有中文版,有了也不会有人看。所以很多中国读者听过“企业丛林里的耳朵”这句引语,却从未看过《为何要读彼得•德鲁克》这篇文章的原文。现在许多关于德鲁克的争论、争议,在这篇文章里已经系统总结了。如果我们早一点重登,或许可以省下不少讨论的力气。比如,德鲁克对管理学术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本站网友也曾经提到过,说学术圈里有不少人对德鲁克不以为然。这一点让我想到学术界里的一个老笑话,说为什么上帝评不上终身教授?原因有很多,包括:上帝只有一本著作;这本著作不是用英语写的;书里没有引用其他文献;让儿子替他讲课,而且没有办公室答疑时间……当然,德鲁克不能和上帝相比。但是很多管理学者也不能和德鲁克相比。

非常吸引人的是,尽管德鲁克是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八十多年来发表文章数量排名第一的人,《为何要读彼得•德鲁克》这篇文章里依然包括了对德鲁克的批评和风险提示。此外,《哈佛商业评论》在这一期纪念特辑里还请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曾任《哈佛商业评论》第9任主编)撰写了一篇新的综述《彼得•德鲁克会怎么说》,其中也有对德鲁克的反思。

为了体现纪念的全球性,《哈佛商业评论》在全球还邀请了宝洁公司CEO等五位商业和非营利组织领袖畅谈德鲁克对自己的启发,其中包括我们中文版推荐的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我有幸执行了这个任务,在酷热的8月份对张瑞敏先生进行采访(大家可以从中看到哈佛商业评论组稿的提前量有多么长了吧,呵呵)。毕竟,在《哈佛商业评论》这个全球舞台上,有来自中国的声音,这一点对我们都很重要。我很佩服的一点是,张瑞敏先生这样的忙人,引用起德鲁克的话来完全是脱口而出,根本不需查资料,我相信他一定花了大量时间用于读书,这个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本站网友已经写了不少纪念和评析德鲁克的文章,其中有人提到德鲁克的写作风格特别适合中国人阅读,这一点我深为赞同。和其他西方管理学者相比,德鲁克的思维方式相当接近东方人。张瑞敏先生也提到了这一点,说德鲁克的文章里说的都是你身边发生的事儿,读起来很亲切。《为何要读彼得•德鲁克》一文总结德鲁克说服读者的方式时说:“德鲁克会轻轻挽住他们的胳膊,与他们一道散步,边走边谈,娓娓道来,最后引领他们到一个住所,那儿有再合理不过的结论在等着他们。”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已经怦然心动了呢?如果你只是久闻德鲁克大名而从未看过他的原作,而且已经年满三十,那就赶快去读德鲁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