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的错位与复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5:18

创业板的错位与复位

本文见《财经》杂志2009年第23期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9日   共有54条点评
  • 打印
  • 推荐
  • 收藏
  • RSS
  • 分享
  • 单页阅读
字号: 越俎代庖的呵护,恰恰扼杀了市场自身的活力,并必然会出现各个层面的逆向选择
胡舒立

  酝酿十年之后,创业板的出世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良好愿望。然而,10月30日的开盘,创业板鸡犬升天的景象,几乎复制了数年前中小板诞生的一幕,不免令人们的殷殷热望蒙上了阴影。

相关新闻:
  • 对赌创业板

 

  开盘当日,首批上市的28只股票均一飞冲天,在普遍大幅高开的基础上,所有股票至少触碰了一次涨停阀值,其中,金亚科技(300028.SZ)更是一举上摸到80%的涨幅,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06%。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股价大幅下挫后剧烈波动。尽管监管层三令五申,设计了种种机关防止爆炒,然而仍未能抑制大起大落的癫狂之态。继中石油A股天价上市、权证恶炒之后,创业板成为各路游资又一个肆意纵横的平台。

  不惟如此,在层层选拔的28只股票中,关于上市前夕火线进入、一夜暴富的故事,关于上市公司超额募集、报表不实的情形,亦屡屡见诸报端。

  一项绸缪良久、精心策划的重大工程,何以如此轻易地被股市旧基因俘获?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创业板的创设从一开始就混淆了监管与控制的边界,使得其在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太多的人为呵护,远未发挥自发配置资源的市场功能。

  首先,在发行环节,创业板采用的仍然是审批制而非核准制。这种基于实质内容而非信息披露程序的审查,看似对投资者负责,但从制度层面抑制了市场选择的自有功能。在数百家上市申请中层层选拔的28家公司,早已度过了创业之初的风险期,给人以强烈的政府背书色彩。加之在创业板诞生之前,舆论的“正向引导”,中介机构的大力推广,大大抵消了监管机构风险提示的效果。

  就创业板而言,“创业”二字的含金量应远远高于简单的“绩优”概念。真正成功的创业板绝不仅仅是一个融资平台,而是能够沙里淘金、化丑小鸭为白天鹅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