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克什克腾历史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44:07
  • 克什克腾历史沿革
  • 苹果树  转自    http://www.zh88.zw78.com

克什克腾,本系蒙古部落名称,相传成吉思汗曾将自己的近卫军赐号为“怯薜歹”,而这支部队的成员大部来自克什克腾属地,当时这个部落并无“克什克腾”之名,克什克腾系“怯薜歹”的转音。于是这个蒙古部落便有了这个在当时极为尊贵的称号――克什克腾。这一说法并未在学术界得到确认,但既有此说,且暂无新的考证之前,大家也就乐得相沿成习,人云亦云。尤其是我们克什克腾人,觉得这个名称也是伟大的成吉思汗对这块土地上后代儿孙的一点荫庇,沾他老人家一点灵光,让养育我们的地方声名远播,何乐而不为?

但要说这块地方的文化渊源,自然是考古学的论证最具权威了。克旗境内的“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遗址的发掘,已经证明了早在大约五、六千年前这里既已有人类活动。而据后来历史典籍之文字记载,其沿革大致如下:

夏与商前期,为商族居地。《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砥石,即今克旗境内白岔河源头之豁特必勒。商族南迁,此地渐为山戎、东胡地直至秦末。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败东胡,此地属匈奴左地。史书中所记“匈奴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中的“蹛林”即今克旗境南之赛汗坝。西汉中期后,此地南属乌桓,北属鲜卑。

东汉建武廿五年(公元49年),乌桓南迁,此地为鲜卑地。初属辽西鲜卑,继为宇文鲜卑,东晋末期属慕容鲜卑。

十六国时期,南属库莫奚,北属契丹。到南北朝时全境属库莫奚地。隋朝时南属契丹,北属霫地。

唐贞观廿五年(公元648年),契丹首领大贺氏耶律哥窟举部降唐,唐将其地划入河北道,并增设府州以为羁縻,此地属松漠都督府。安史之乱后,唐对契丹失控,至五代时,此地复为契丹所有。

辽属上京道,下设州县,境东南属饶州,并有临河(治所在今墨里黑图)、安民(治所在今土城子)两县,南境为仪坤州(治所在今万合永榆树林子),辖来远、广义两县。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来远并入广义。当时饶、义两州户民,皆自渤海迁入。

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上京道为北京路,辖今克旗全境。承安三年(公元1199年)建全州(治所在今乌丹),此地为其所辖。

蒙古太祖九年(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在鱼儿泺(今达里湖)驻夏,为协定中原勋臣弘吉剌氏,将此地境西北(今赛罕坝、浩来呼热、达来诺日、巴彦查干及其以北)的大片土地分封给特薜禅长子按陈;将东北部(今热水塘以北)分封给特薜禅次子阿忽台;将中南部(今西拉沐伦河以南至围场县以北)分封给特薜禅三子册。至此,此地全境为弘吉剌氏之私藩。

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弘吉剌氏万户斡罗陈,在其驻地答尔海子(今达里湖)建应昌城。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将该地升为路,领应昌县。

明代初期,此地仍为北元所据,洪武廿一年(公元1388年),明朝大将率兵攻克应昌,将其地更名为清平镇,由大宁都司应昌卫管辖。后属兀良哈三卫之朵彦卫。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鞑靼部首领巴图孟克(即达延汗)征服兀良哈,在漠南建左右两翼三万户,本地属左翼兀良哈万户,嘉靖廿二年(公元1543年),兀良哈万户分裂。嘉靖廿九年,蒙古大汗达赉逊库登东迁,本地遂隶属察哈尔部。

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克什克腾部归降后金。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廷招编克什克腾部为克什克腾旗,隶属昭乌达盟。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设白岔巡检司管辖此地汉人,隶属多伦诺尔厅。此时汉民居地属多伦诺尔厅,蒙民居地仍属昭乌达盟。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始撤销白岔巡检司,建经棚设治局。翌年11月改设治局为经棚县,隶属热河特别区。

伪满时期大同2年(1933年)5月,日军侵占经棚,伪康德元年(1934年),撤销经棚县,并入克什克腾旗,隶属伪兴安西省(开鲁),伪康德10年(1943年),伪兴安西省撤销后划入伪兴安总省(海拉尔),克旗亦随属之。

1945年8月16日光复,在苏军参与下在经棚成立维持会。12月1日,克什克腾旗、经棚县政府同时成立,隶属于热北行署。1948年3月,撤销经棚县,属地并入克什克腾旗,隶属昭乌达盟。

1969年7月27日,克旗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改建赤峰市后,克什克腾旗隶属其下至今。